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400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共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

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

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

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

“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第2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的读后感

一、“小林老师的初衷”有感

第一天读《静悄悄的革命》,被一句话打动,“每位都是富有个性的、彬彬有礼的、诚实的教师。

”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分量,真的有些涩涩的味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个性”已经成为一个人的缺点,好像不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诚实”也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基本品质,只是用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便于管理罢了。

在教师队伍里也有着自己的潜规则,所有的事情都要整齐划一,所有人的课都必须多说优点,甚至看人评课的时候也多,有点背景的老师,怎么上课都会得到表扬,刚刚出道的年轻人或者没什么背景的老师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正因为有太多的不正常,许多老师开始每天抱怨甚至谩骂,“彬彬有礼”也就成了理想的境界。

对一个团队而言,每个人的品质都非常重要。

犹如做出一道好菜,必须每种原料都是最好的一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也应该是每位教师都具备上述三个品质,多么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像这些教师一样真正做点教育教学的实践!

随后认识了小林老师,从他的遭遇,可以推想他平日和学生的交流是很少的,所以出现了如此尴尬的局面。

也很欣赏他的学生,他们认为“教师太严厉了或者太温和了都是不够格的。

”这充分说明“温和和严厉”是孩子们都需要的教师品质,“温和”给他们爱,“严厉”给他们约束。

就像小羊必须在羊圈里喂养一样,如果没有约束,孩子就没有安全感。

如果说这件事情是契机,小林老师一定是反思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希望孩子们在他的课堂上是快乐的,在他的班级中学习不再感到讨厌。

但是究竟是什么理论使得小林老师开始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的实践,书中并没有说明白。

为什么小林老师要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

我想他一定是认为只有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

真的很佩服小林老师的创新精神,他把课堂向所有人敞开,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首位,以学生为本,“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

”这些朴实的语言给了我深深地启发!

教师的创造性是需要保护的。

小林老师幸运的遇到了好学

校、好校长,学校并没有要求他凡事必先汇报,得到大家的允许,

大家同意一致行动,才能开始实践;

也没有对他的课堂实践进行无谓的评价,而是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其实也是给与了一位教师起码的信任和尊重!

二、“教室里的风景”有感

在这一章节里,佐藤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向创造性学习迈

进。

首先批判了两种课堂教学的弊端:

主体性神话和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我认为这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教育发展的主流思想来看,大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育的不断进步。

我们小时候的课堂教学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完全是老师说了算。

“主体性”应该是针对早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大家还不明白究竟什么是主体性的情况下,教育专家提出观点,老师们开始纷纷实践。

记得8年前,区级教研活动,教研员专门做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示范,当时的课堂就是完全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完全是配角,学生很兴奋,课堂很热闹。

我们当时也很激动,学生能够完全主宰自己的课堂,应该是一大进步了。

但是自己操作起来,却发现了一些问题,能说的使劲说,不爱说的始终沉默;

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教学评价不好实施。

于是没多久,专家又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要在课堂中体现。

佐藤学认为“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也就是“我行我素”。

自己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没有教学目标的引领,一节课会在好表现的几个学生的争论中成为一期散打节目。

现在所倡导的一节好课,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而且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应该不会再有“主体性神话”的担忧。

关于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中国也是有的,比如规定鼓掌的节奏,公开课规定学生必须举手等等。

我想回答佐藤老师的一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自己不实践”?

首先在教师会议上,传达的内容基本上是操作性的,不需要征求意见。

如果在家长会上需要统计某些内容还是会请家长举手示意。

这是最简单最迅速的统计方式。

其次,在研讨会上,不用手势的原因是此时手势无法反映发言者的思想。

但是,如果有必要,研讨会上有每人发言的时间。

如果不是教学目标的规定,教学评价的限制,老师也不会考虑这些简单的、节约时间的手势。

如果一个班只有10人左右,我可以轻轻松松在课堂上询问每个孩子的感受,不用手势的辅助!

佐藤老师对我们当头棒喝:

“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

”扪心自问,我真的渴望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但是这些真的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吗?

良好的教学秩序难道不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吗?

我认为,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为追求虚假的热闹效果而使用了不必要的形式,那的确是应该反思的。

但是某些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如果能够产生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为什么不能用呢?

比如我们课堂上的分段坐立式朗读,就是老一辈语文教师智慧的结晶。

通过这个形式,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既让学生读书,又了解学生掌握课文分意义段的情况。

第3篇:

走进《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乍一拿到这本书感到很疑惑,该不会是有关于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吧,为什么这时候要我们一线教师了解日本的革命历史呢?

细度之后才知道这个“革命”是源自于教育实践、萌生于教室之中,是关于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他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

也让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感悟思考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

本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

在某次研究会上讨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的单方面的连续发言,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进行了补充。

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意思变得明了了,但是发言和发言之间微妙的相互碰撞或者是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

(其实佐藤学老师所列举的这一事例,也正是我们今天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进行了讨论。

通过讨论老师们知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读得太少,没有深入浅出的对于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和理解。

最后有一个老师的发言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我把书中的原话复述出来就是:

“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是,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去,一节

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文本的最佳方法。

只有理解了,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感悟思考二——要善于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本书中佐藤学老师所提到的关于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垘原资明对于“交往”进行了分类,他把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

只有一方讲话的“单项交往”;

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

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响交往”;

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可以肯定的说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应该划分为“一言堂”的单项交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一言堂”、“独角戏”早已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最为普遍的“双向交往”,这的确是让人感到欣慰的。

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异向交往”尤为重要。

因为学生无论是相貌特征还是性格特点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对于同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每一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相同。

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责任有必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进行思维大碰撞,这样才能达到交往的最佳效果,也是我们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

如果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置之不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的话,不但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会让交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从而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了。

感悟思考三——注重倾听,打造实效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

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同学,他的考试成绩往往不如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同学的成绩。

在考试中那些十分优异的成绩,往往属于在课堂上并不是表现的太活跃的同学的。

有时我也很纳闷,按道理来说只有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他的成绩才应该是优秀的,因为只有只有发言了才能说明其对问题有了见解,这也是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一种表现啊。

可事实并非如此,左老师对于“创设一听为中心的教室”让我茅塞顿开。

他让我知道了“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

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究竟怎样才能打造以听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学有实效呢?

左老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

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其次,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应能慎重的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

在此基础上,我想还可以通过有趣的人物故事等途径,努力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实效。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长期坚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效。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佐藤学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他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佐藤

学老师为榜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现在开始就参与到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中去,并下定决心将这样的革命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育事业赋予我的神圣使命。

第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21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怎样去理解学生?

怎样去倾听学生?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

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

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

”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

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

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

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

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

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

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

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第5篇: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

非常幸运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首先感谢教研所的朱老师,同时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时间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这本书是教研员朱晓旭老师引荐的,我当时跑遍了整个克市书店都没买到,我非常着急,后来给朱老师说了,是她帮我们"学习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每人邮购了一本,那便成了我工作之余最爱不释手的读物,我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非常之敬仰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

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

“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

”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书中介绍了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理的、反思的学习。

这种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师里的交流;

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时间活动。

作者为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命题,结合我的感受谈几个触动我的。

一、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所谓学习,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和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和对话。

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作者把通

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

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

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

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

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

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

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

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

”“明白了吗?

”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

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

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

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二、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

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

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由此可见,看来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

促进学生间的交往。

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

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

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倾听,是一种理解。

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

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

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三、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

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

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

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本学期以来我校进行了开放式教学观摩课,还有教学开放周和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都有专门的摄像师给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精心刻录成光碟,这样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改进教学之用.在这期间,我们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先是同课头老师相互发表对此课的见解和看法,然后相互听课和评课,家长也被邀请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请他们谈谈对此课的看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想课程建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心情久久难已平静,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

书中用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

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

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