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5932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化学测试题Word下载.docx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铁矿石、空气、生理盐水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A、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含有铁元素的氧化物,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生理盐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铝作导线B、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做保护气

C、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常见气体的用途;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铝的导电性良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铝的物理性质;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等方面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A、用铝作导线是利用了铝的物理性质﹣﹣导电性良好.故选项正确;

B、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做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C、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2010•烟台)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B、空气成分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的用途;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氧气的化学性质。

首先了解氧气的如下特点: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性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21%,本身不燃烧但能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即微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因此,生物能够在水中生存.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支持燃烧,但是氧气并没有可燃性,不可作燃料,故A的说法错误;

B、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21%,故B的说法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水中溶有少量氧气,(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使水中的生物能够生存.故C的说法正确;

D、氧气有助燃作用,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的说法正确.

氧气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助燃性”,不具可燃性,这是一个易错的知识点.

6、(2010•芜湖)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用于加热的仪器;

测量容器-量筒;

液体药品的取用;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综合实验题。

根据图示总结考查的基本操作包括:

蒸发、浓硫酸稀释、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读数.

A、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造成液滴飞溅,故A不对.

B、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稀释时只能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会造成浮在上面的水沸腾而液滴飞溅,为了散热要用玻璃棒搅拌,故B不对.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胶头滴管必须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C对.

D、量筒读数,视线要平视凹液面的最底部,故D不对.

故答案:

选C

本题对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系统考查,考查了蒸发、浓硫酸稀释、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读数,都是平时同学们易疏忽的地方.

7、(2008•南通)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烟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可以根据物质之间反应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A、碳在氧气中燃烧不出现烟.

B、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C、应该描述为: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问题.

8、最早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B、门捷列夫

C、道尔顿D、阿弗加德罗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做出的贡献来考虑本题.

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验证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B、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C、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D、阿弗加德罗提出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故选B

熟记化学发展史中各科学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9、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实现环保世博、生态世博目标,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目标的是(  )

A、部分国家的展馆使用可降解的建筑材料B、把世博会期间产生的垃圾焚烧或深埋处理C、某些馆的外壳使用非晶硅薄膜,以充分利用太阳能D、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

三废"

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根据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把垃圾中废弃塑料制品,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污染空气;

如果把垃圾深埋处理会造成土壤污染;

利用太阳能,节省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停车场的催化光解设施,处理汽车尾气,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A、根据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因此A正确;

B、处理垃圾中废弃塑料制品,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污染空气;

因此该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措施;

所以B不正确;

C、利用太阳能,节省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因此C正确;

D、停车场的催化光解设施处理汽车尾气,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D正确;

本题考查有关环境保护的措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0、某实验需要10.2g食盐,一位同学在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此时他应该(  )

A、添加砝码B、移动游码

C、添加食盐D、减少食盐

称量器-托盘天平。

本题考查了使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固体的实际操作,根据指针向左偏转可知固体质量大了,应减少固体的质量.

A、称量10.2g食盐,砝码和游码都已放好,若添加砝码,天平平衡时,则称量固体质量会变大,故A错误.

B、称量10.2g食盐时,砝码和游码都已放好,若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则称量固体质量可能会大,也可能小,故B错误.

C、称量10.2g食盐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食盐质量大了,再添加食盐,食盐质量继续变大,故C错误.

D、根据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食盐质量大了,应减少固体的质量,故D正确.

学生应能根据杠杆原理来理解天平称量固体,明确存在的质量等式关系和指针偏转表示的意义.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 10 (10或50)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及时清洗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4)试管等玻璃玻璃仪器刷洗干净的标准是 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5)做“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要在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 .请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该反应既是 化合 反应,又是 氧化 反应.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玻璃仪器的洗涤;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反应类型的判定;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实验操作型。

根据定量液体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液体的量,玻璃仪器刷洗干净的标志,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SO2能溶于水,且有毒,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定量液体的取用,首先要选取适当的量程的量筒,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故答案为:

10;

(2)根据滴管的使用:

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故答案为:

及时清洗;

(3)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

故答案为:

(4)玻璃仪器刷洗干净的标志是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答案为:

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硫在氧气里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硫+氧气

二氧化硫;

既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

根据生成的SO2能溶于水(生成H2SO3),因为SO2有毒,且密度比空气大,用水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

化合;

氧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并进行分析解题,将知识灵活应用.

12、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可能会捣碎试管 .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污染瓶内药品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实验性简答题;

(1)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禁止平放或倒置;

(2)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3)用试管刷蘸水慢慢旋转进入试管.轻轻在试管中转动,上下也行.注意不要不试管弄破.轻拿轻放;

(4)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不放回原瓶;

不随丢弃;

不拿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容器.

解;

(1)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3)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可能会捣碎试管;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污染瓶内药品.

故答为:

(1)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2)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3)可能会捣碎试管;

(4)污染瓶内药品.

本题主要考查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原则,了解药品的取用的后剩余药品的“三不”原则.

13、根据物质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白糖和食盐 味道 ;

(2)酱油和白醋 气味 ;

(3)铜丝和铁丝 颜色 ;

(4)冰和水 状态 .

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

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1)白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故填:

味道.

(2)酱油没有气味,白醋有刺激性气味.故填:

气味.

(3)铜是红色的,铁是银白色的.故填:

颜色.

(4)冰室固体,水是液体.故填:

状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正确的区别物质.

14、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红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热量,生成了大量的白烟 ;

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大约占瓶内容积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0% .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难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不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为什么?

 不能 成功,原因是 因为碳燃烧产生气体,使瓶中大气压不变 .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1)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

(2)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压着水进入集气瓶;

(3)氮气难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4)炭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把瓶内的氧气全部耗尽,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故答案为:

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2)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白烟﹣﹣五氧化二磷.故答案为:

发出黄光,产生热量,生成了大量的白烟;

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大约占瓶内容积的五分之一;

20%

(3)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反应,也不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故答案为:

难;

不活泼

(4)炭粉尽管能与氧气反应,除去了瓶内的氧气,但由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瓶内的气体没有减少,气压不会减小,故实验不能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为:

不能成功;

因为碳燃烧产生气体,使瓶中大气压不变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

红磷的量要过量;

等冷却后打开活塞;

装置不能漏气等.

15、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电解水;

B.分离空气

C.加热高锰酸钾;

D.分解过氧化氢

(1)再写出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热氯酸钾 .

(2)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如图所示)

①写出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②请指出图中所用仪器的名称:

a 试管 ,b 集气瓶 .

③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防止水槽内的水倒流,炸裂试管底部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

④收集满氧气后,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 正放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

⑤学习小组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收集了两瓶气体.在先收集的一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只看到火星亮了一些,插入后收集的一瓶木条则能复燃.导致这个现象的可能的原因是(写出操作上的原因):

 没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标签图示型;

物质的制备。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的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

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

按要求写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氯酸钾;

加热氯酸钾;

(2)①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②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可知图中所用仪器的名称:

a是试管;

b是集气瓶;

试管;

集气瓶;

③根据实验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药,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飞溅进入导管,堵塞导管,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灯加热;

④收集;

⑤将导管移出水面,防止因熄灭酒精灯而引起试管内温度降低,导致试管内压强骤然减小,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⑥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内的水倒流,炸裂试管底部;

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④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收集满氧气后,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正放在桌面,故答案为:

正放;

⑤在先收集的一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只看到火星亮了一些,后收集的一瓶木条则能复燃,说明先收集的氧气不纯,

根据收集是操作注意事项:

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混有空气,

因此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没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没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的掌握,并将知识在解题中灵活的应用.

16、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研究:

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碳+氧气

二氧化碳 .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 .

(Ⅱ)定量研究:

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

(3)由下表得出结论:

 内焰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4)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a (填字母序号).

(Ⅲ)交流反思:

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5)本小问为加分题,每答对一问加2分,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① 酒精浓度 ;

②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 .

加热器皿-酒精灯;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常规题型;

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题。

本题是关于酒精灯火焰高低的探究题:

(1)针对碳的燃烧充分与否的问题;

(2)理论上酒精灯火焰高低的考察;

(3)结合具体的数值得结论;

(4)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

(5)针对实验误差做出正确解释的问题.

(I)

(1)碳的燃烧有两种情况,若完全燃烧其产物是CO2;

不完全燃烧时产物为CO,所以方程式只有碳+氧气

二氧化碳;

(2)理论上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原因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酒精燃烧更充分;

(Ⅱ)(3)必须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不能想当然.

(4)酒精灯加热的正确操作,理论上外焰温度最高,故加热时理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试管应倾斜45°

角,符合的只有a;

(Ⅲ)(5)属于实验误差分析,此问题属于开放题型,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①从酒精自身原因;

②酒精灯的构造,灯芯的长短等找原因.

(I)

(1)碳+氧气

(2)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

(Ⅱ)(3)内焰;

(4)a.

(Ⅲ)(5)①酒精浓度;

②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

本题是探究加热器皿﹣酒精灯三层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对于在实验数据处理或误差分析,必须遵循客观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