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太原经济发展及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试论太原经济发展及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太原经济发展及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形复杂多样,土石山地、台原丘陵、平川比例约为5∶3∶2。
其中,耕地占23%,林地占25%,牧草地占6%,水域面积占3%。
东屏太行,西障吕梁,北依系舟,南临沃野,雄峙于海拔800米的河谷平原,称为“太原盆地”。
太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繁多,既有铁、锰、镁、铜、铅、铝等金属矿,又有煤、石膏、硫黄、硝石、黏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
在众多的矿产中,尤以煤、铁、石膏储量为最,素称“煤铁之乡”。
太原现辖6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3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1市(古交市)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
(二)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六五”到“十五”的25年中,GDP年均增长11%。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太原的开局之年。
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发展举措,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均取得了新成绩。
特别是市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率先发展、实现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1.工业
工业是太原经济的主导,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撑。
建国之初,太原就被列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工业重镇”。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
近年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21.36亿元,比2007年增长2.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1.12亿元,增长2.7%,增速比2007年减缓25.5个百分点。
在全市34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增长的有22个。
增幅较高的行业有: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急剧变化使企业营利空间缩小。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67.66亿元,同比下降28.8%。
亏损企业亏损额19.97亿元,增长378.3%。
2.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原城郊型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不断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转化。
近年来,太原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突破,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农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8年太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55元,比2007年增长1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4%。
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39元,比2007年增长13.8%。
工资性收入在全年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46.2%。
3.服务业
太原曾是闻名中外的晋商都会。
全市现有商业网点48万个,“美特好”、“华宇”、“唐久”等分别进入全国零售业百强、中国服务业500强和全国连锁业500强。
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19.95亿元。
作为全省金融中心,已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跨地区、跨系统的综合性融资网络,拥有各类金融机构911个,与省内外1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联系。
太原旅游业发展快速,2008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8.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
接待国内旅游者1692.53万人次,增长5.9%。
实现旅游总收入165.71亿元,增长24.7%;
国内旅游收入162.23亿元,增长26.9%;
旅游外汇收入9885.94万美元,增长50.4%。
二.太原市的历史经济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情况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全市商家仅1400余户,而实际开业者不足1000户,因负债破产而被迫外逃乃至自杀者时有所闻,市场萧条至极。
太原解放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进城的公营商业企业和收归国有的山西贸易公司等官僚资本企业为基础,初步建立了国营商业体系。
同时,积极发展合作社商业,相应恢复、扶持私营商业。
1949年末,全市商户发展为6637户,比解放初增加了3.7倍。
随后的两年,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迅速发展,国营商业的批发营业额占社会批发总额的比重上升到70%以上。
(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利用外资从0到22.2亿美元,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从0户到515户,被商务部确定为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改革开放30年,太原市对外经济发展迅速。
太原市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内陆开放城市开始。
此后,太原市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关于引进投资奖励实施办法》等,促进了全市的对外开放。
1984年太原市成立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太原市华杰电子有限公司。
到2008年6月底,太原市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已达1236户,项目总投资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2亿美元,涉及果蔬饮料生产、甲醇燃料配置、现代服务业等20多个领域。
外资企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太原市注重引资质量,凡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都会被"
绿色高压线"
制度坚决否决。
1978年,太原市对外出口商品收购额为4022万元。
仅2008年上半年,太原地区进出口总额累计已完成48.39亿美元,不锈钢板材、焦炭、煤炭、金属镁是太原市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取得进出口权需要严格审批,限于资金、企业规模等,太原市有直接进出口权的公司,2000年仅三十多户。
2004年以后,企业只要进行备案登记,就可获得进出口资格。
此后,太原市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数量直线上升。
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515家企业有进出口经营资格,仅2008年上半年,就新增对外贸易经营户41户。
三.太原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现有资源的利用
1.现有资源
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镁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
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
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
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山西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
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
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
太原是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省内煤炭总储量8710.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8.57%;
保有储量2586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5.4%;
煤炭生产量连续20多年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5%左右,近两年进一步提高到30%,年出口量占到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75%。
同时,太原还是全国重要的新型材料生产基地,据初步估算,2009年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不锈钢产量可超过200万吨,太原富士康科技园区正在建设世界级镁铝合金制造中心。
2.现有资源的利用
(1)山西是全国主要产镁地,炼镁业在企业数量、生产能力、产量、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等五个方面连年居国内第一,预计到2010年,全省镁产业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国家科技部早在2003年12月就批准山西省为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而太原是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产镁地区。
2006年全国原镁产量前十名企业中,山西省企业占8家,太原市企业占5家。
目前太原市拥有原镁生产企业11家,总计产能16.2万吨。
太原市镁产业链基本上呈现一种“金字塔”分布状态,镁冶炼企业最多,在整个产业链所占的比重最大,镁加工企业次之,在金字塔上部,镁生产性服务企业少,在整个产业链所占比重很低。
这种分布说明太原市的镁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品种趋同,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加工、应用尚未形成一个有机联动的链条,各个部分相互脱节。
从本质上说,从冶炼、加工到应用,镁产业是一个集群产业,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而目前这种产业链分布现状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也不利于推动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未来以降耗提质、深加工为核心内容的市场竞争,显得准备不足。
目前太原市在材料方面的科研创新实力尚显薄弱,区域内缺乏完整、配套的镁金属新材料科研开发力量。
虽然区域内镁金属原料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除少数企业在镁合金材料方面拥有有限的技术和产品开发优势外,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不大。
不锈钢等传统材料产业在太原市经济总量中占有突出位置,这些传统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太原市经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需要技术含量高的新技术材料作为支撑。
太原市现有金属镁产业主要是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原材料企业集群,发展到现在规模,已经走到了面临新的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急需在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引导下,有效配置资源,合理控制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和带动太原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建国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即八局二公司,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的积极性,在经历了“六五”时期国家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从而获的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八五”时期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九五”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
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切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山西是我国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
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
目前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661.8亿吨,保有储量2581亿吨。
其中:
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495亿吨、占全省的58.1%;
非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033亿吨、占全省的40.1%;
其他煤种保有储量约46亿吨、占全省的1.8%。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
1.太原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末,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累计达到12.47万户。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945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271个,1000万元—1亿元企业559个,亿元以上企业115个(其中含10亿元以上的企业7个)。
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全年累计完成456亿元,占全市GDP的45.2%,同比增长22.3%;
民营经济上缴税金累计完成78.9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1%,同比增长23.4%。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累计达到99.2万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65%。
全市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274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17元的55.7%。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市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超过了10亿元。
2007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581.8亿元,同比增长27.59%,占到全市GDP的46.36%;
上缴税金104.4亿元,同比增长32.31%,占到全市税收总额的44.83%,全市财政收入的43.52%。
2007年,上缴税金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有四家,上缴税金在5000万元1亿元的有8家,有43家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在1000万元5000万元。
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太原市民营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在全市的GDP总量中,民营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经济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12.3万户,比“十五”期末净增6.5万户,年均净增1.3万户;
从业人员97.6万人,比“十五”期末净增51.9万人,年均增加10.4万人,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60.4%;
民营经济增加值全年完成37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7倍,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1.9%,年均净增5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9.8%提高到41.6%,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7年在我市开放引进,率先发展,重点突破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市民营企业项目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全市民营企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新扩建项目有41项,投资总额118.53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27.56亿元,上缴税金22.6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2007年全市乡镇企业5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到85.79亿元,是“十五”期末9.53亿元的9倍,其中引进资金9.49亿元。
2008年新增固定资产51.5亿元。
为我市乡镇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引用外资的现状
1.基本情况
2008年山西省太原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户,项目投资总额8.3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按商务部口径完成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0%,按山西省口径完成7.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5%,实际利用内资(境内、省外)完成93.8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6.2%,外来直接投资(境外、省外)完成143.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3%。
详见表1单位:
万美元
太原市
合同利用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
同比合同外资
同比实际外资
2006年
48901
13812
21.78%
71.53%
2007年
127248
23840
160.0%
72.6%
2008年
48878
31087
-61.6%
30.4%
2.外资利用政策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将全面调整外资政策,鼓励发展高科技项目。
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8.66亿美元。
其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近九成,投资结构不均衡已严重影响到山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未来五年,山西省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改善外资的投资结构。
一是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山西“瓶颈”产业和亟待发展的产业。
二是实行厂商倾斜政策,为外商改善直接投资的结构,鼓励有实力、有诚意、技术先进的外商前来投资,限制素质较差的中小外商投资。
三是实行项目倾斜政策,鼓励科技含量高又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限制一般外资项目,特别是环境污染较重的项目。
四.进行SWOT分析,规划太原未来经济走向
(一)太原市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地上历史人文景观群
山西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地上历史人文景观群,景点数量高达3684处,国家级文物景点即有56处,省级文物景点413处,山西的地上文物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可以说国内没有第二个省区可以和山西抗衡。
(2)有利的地理、气候条件
太原地处华北地区西部,与华北平原具有同样的地理、气候条件。
对发展我国的北方多品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由于“太旧”高速公路的通车,陆路交通已与华北、北京高速公路网连通,“缩短”了太原与外界交往的距离。
(3)资源优势
太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同时,太原还是全国重要的新型材料生产基地。
(4)源远流长的文化遗存
山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深厚、浓郁的黄河文化和民俗风情。
山西的经济一旦启动之后,这种文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和动力,将成为山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丰富精神营养。
2.劣势
(1)商品意识薄弱
从目前太原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或质量来看,无不证明太原的商品意识薄弱,大量企业仍然停留在商品经济的边缘,质次、价低、毫无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随处可见。
但商品经济所包含的理念、品牌和营销文化却极少体现,这也正说明商品意识的薄弱。
(2)商品的生产能力较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太原的商品门类少、品种缺,大部分日用品依赖外地产品的输入。
但这个能力不是属于机械设备等硬件能力的问题,而是创新思维能力较低。
(3)缺乏复合型人才及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
对于太原政府和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都很严重。
缺乏人才是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来补充,但缺乏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则更是当务之急。
人才的流失严重,人才待遇与外地的极大差距造成了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
太原人才不留太原已经成为共识,除了技术和管理人才之外,赚了钱的山西人要走或已经走了,没赚到钱的人才也要走或已经走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企业家们的关注。
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这是《晋商》的成功理念,不可不查。
(4)成功的企业家们普遍缺乏先进的管理科学知识
创业与创业成功后的发展是两回事,创业需要魄力、胆量、机遇、眼光和决断力,而企业成功的发展则更多的是需要先进的管理,仍然用随意性的管理体制很难不闯入企业发展壮大的误区。
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们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地寻求对自我的补充和深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对比沿海地区还是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文化底蕴仍然突显薄弱。
(5)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联合国1998年对53个国家的272个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3种完全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
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太原位居其一。
除空气污染之外,太原市及山西部分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也不能令人愉快,尤其不适合电子、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大规模投资。
但近年来太原市的环境状况确实让人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蓝天白云开始出现在太原的上空。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中已经见不到太原。
(6)对发展太原经济的定位问题犹豫不决
由于太原经济的历史遗存问题众多且繁杂,历史的包袱过重,造成对如何发展太原经济的问题犹豫不决,笼统地提倡高科技或知识经济的口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有准确找到经济发展新的定位才是根本。
太原的经济翻身要写一篇大文章,要找出一条适合太原经济发展的独特的道路。
(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机遇
1.“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至经济实体,世界各国经济都步入了新一轮的经济下滑周期。
中国经济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投资、出口增速下降的困难,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必然。
为了刺激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政府出手频频。
继2008年11月出台四万亿元后,再次推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钢铁、轻工业、纺织、汽车、船舶、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物流等十大产业。
毫无疑问,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各地的影响是不同的,各地得到的发展机会也是不同的。
2.“物流业”的机遇
(1)2009年是中国物流建设的利好年。
2月25日,物流业振兴规划正式出台。
物流业成为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扶持发展的第十大产业。
3月1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1年。
这一举措带着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太原物流业上。
作为山西省会城市的太原市,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显得那么步履蹒跚,这就要求我们寻求出真正属于太原市物流行业发展的道路。
太原市于2002年出台了太原物流规划,2004年12月在加快太原公路主枢纽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建设由武宿货运中心、太原迎泽物流中心、太原北物流中心、太原西物流中心、太原南物流中心等五个货运中心组成的太原货运主枢纽系统。
(2)太原物流业的未来发展
①做好制造企业的下家
近年来,在转型发展中,山西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努力从“卖能源”向“卖制造”转变。
山西“制造”的重型载货车和煤机成套系统产品,重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电子装备,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产品等,都需要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专业化物流企业为“它们”量身定做相应的服务,可以帮助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②消费品、农产品物流市场大
山西省农产品丰富、地方特产、小杂粮、药材、药品向外流通需求大,市场也很大。
近年来农村公路的建设,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也呼唤建立农村物流体系。
因此,农产品流通被认为是物流企业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
③产业链的延伸
过去煤焦铁“黑色物流”,在车辆、铁路、目的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