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5115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5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经典高考压轴题型Word格式.docx

0,a¹

1);

⑶对数函数:

y=logax(a>

⑷正弦函数:

y=sinx;

⑸余弦函数:

y=cosx;

(6)正切函数:

y=tanx;

⑺一元二次函数:

ax+bx+c=0;

ax

⑻其它常用函数:

①正比例函数:

y=kx(k¹

0);

②反比例函数:

y=

第1页共32页

ka

(k¹

③函数y=x+(a>

xx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黔南护航辅导中心姚永刚QQ:

376288927

曲线C1:

f(x,y)=0关于直线y=x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y,x)=0

③f(a+x)=f(b-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

①一般式:

f(x)=ax2+bx+c;

②顶点式:

f(x)=a(x-h)2+k,(h,k)为顶点;

③零点式:

f(x)=a(x-x1)(x-x2)。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

②对称轴;

③端点值;

④与坐标轴交点;

⑤判别式;

⑥两根符号。

对称;

2

特别地:

f(a+x)=f(a-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f(x)=0的根);

⑵图象法;

⑶二分法.

æ

b4ac-b2b

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x=-,顶点坐标是ç

2a4aè

2a

÷

ø

(4)零点定理:

若y=f(x)在[a,b]上满足f(a)f(b)&

lt;

0,则y=f(x)在(a,b)ⅱ)y=f(x)®

y=f(x)±

k,(k>

0)———上“+”下“-”;

=f¢

(x0)=lim

Dx®

f(x0+Dx)-f(x0);

Dx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C=0;

②(xn)’=nxn-1;

③(sinx)’=cosx;

④(cosx)’=-sinx;

⑤(ax)’=axlna;

⑥(ex)’=ex;

⑦(logax)=

11’

⑧(lnx)=。

xlnax

uu¢

v-uv¢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u±

v)¢

=u¢

±

;

(uv)¢

v+uv¢

()¢

=;

vv¢

¢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x=yu×

ux;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

注意:

ⅰ)所给点是切点吗?

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①f¢

(x)>

f(x)是增函数;

②f¢

(x)<

f(x)为减函数;

③f¢

(x)º

f(x)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

ⅰ)求导数f¢

(x);

ⅱ)求方程f¢

(x)=0的根;

ⅲ)列表得极值。

¾

®

y=-f(-x);

ⅱy=f(x)¾

y=-f(x);

②对称变换:

ⅰy=f(x)¾

x=f(y);

ⅲy=f(x)¾

y=f(-x);

ⅳy=f(x)¾

③翻转变换:

ⅰ)y=f(x)®

y=f(|x|)———右不动,右向左翻(f(x)在y左侧图象去掉);

ⅱ)y=f(x)®

y=|f(x)|———上不动,下向上翻(|f(x)|在x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y=f(x)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y=f(x)与y=g(x)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y=f(x)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y=g(x)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①曲线C1:

f(x,y)=0关于点(0,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x,-y)=0;

②曲线C1:

f(x,y)=0关于直线x=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x,y)=0;

曲线C1:

f(x,y)=0关于直线y=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x,-y)=0;

x=0

y=x

(0,0)y=0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

ⅰ)求的极值;

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

ⅲ)得最值。

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p180ooo

)»

57o18’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p弧度=180,1=弧度,1弧度=(

180p

⑵弧长公式:

l=qR;

扇形面积公式:

S=

121

qR=Rl。

22

2.三角函数定义:

角α中边上任意一P点为(x,y),设|OP|=r则:

sina=y,cosa=x,tana=y

rrx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

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

“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y=Asin(wx+j)对称轴:

wx+j=kp+

p

对称中心:

kp-j

0)(kÎ

Z);

w

第2页共32页

376288927⑵y=Acos(wx+j)对称轴:

wx+j=kp

kp+

-j

w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SDABC=

11

ah=absinC;

sinx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sin2x+cos2x=1;

=tanx;

cosx

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⑵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

S=S侧+2S底;

②侧面积:

S侧=2prh;

③体积:

V=S底h⑵锥体:

S=S侧+S底;

S侧=prl;

V=

ppù

é

y=sinx的递增区间是ê

2kp-,2kp+ú

(kÎ

Z),递减区间是

22û

ë

p3pù

y=cosx的递增区间是[2kp-p,2kp](kÎ

Z),递减区间2kp+,2kp+ê

ú

是[2kp,2kp+p](kÎ

Z),y=tgx的递增区间是ç

kp-递减区间是(kp,kp+p)(kÎ

Z)。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①sin(a±

b)=sinacosb±

cosasinb;

S底h:

3

(S+SS’+S’)h;

⑶台体:

S=S侧+S上底S下底;

S侧=p(r+r’)l;

è

,kp+

Z),y=ctgx的2ø

⑷球体:

S=4pR;

②体积:

V=pR。

4

3

b)=②cos(a±

b)=cosacosbmsinasinb;

③tan(

9.二倍角公式:

①sin2a=2sinacosa;

tana±

tanb

1mtanatanb

2tana

1-tan2a

2222

②cos2a=cosa-sina=2cosa-1=1-2sina;

③tan2a=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

①公理4;

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

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②面面平行Þ

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

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

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

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

(步骤-------Ⅰ。

找或作角;

Ⅱ。

求角)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

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②用向量法: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

(sina±

cosa)2=1±

2sinacosa=1±

sin2a

10.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

rr

cosq=|cos<

a,b>

|

abc

===2R(2R是DABC外接圆直径)sinAsinBsinC

uuurr

sinq=|cos<

AB,n>

5.求距离:

找或作垂线段;

求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

①等体积法;

②向量法:

d=6.结论:

⑴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2ab+2bc+2ca,体积V=abc。

第3页共32页

①a:

b:

c=sinA:

sinB:

sinC;

②a=2RsinA,b=2RsinB,c=2RsinC;

abca+b+c

===③。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b2+c2-a2

⑵余弦定理:

a=b+c-2bccosA等三个;

cosA=等三个。

2bc

11。

几个公式: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黔南护航辅导中心姚永刚QQ:

376288927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⑵正方体的棱长为a,全面积为6a2,体积V=a3。

①d=RÛ

点在圆上;

②d<

点在圆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y-yo=k(x-xo);

⑵斜截式:

y=kx+b;

⑶截距式:

⑷两点式:

xy

+=1;

ab

第六部分圆锥曲线

1.定义:

⑴椭圆:

|MF1|+|MF2|=2a,(2a>

|F1F2|);

⑵双曲线:

||MF1|-|MF2||=2a,(2a<

⑶抛物线:

|MF|=d2.结论

⑴焦半径:

①椭圆:

PF;

(左“+”右“-”);

1=a+ex0,PF2=a-ex0(e为离心率)

②抛物线:

PF=x0+

y-y1x-x1

⑸一般式:

Ax+By+C=0,(A,B不全为0)。

=

y2-y1x2-x1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

(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

(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平行的充要条件垂直的充要条件备注

l1:

y=k1x+b1l2:

y=k2x+b2

k1=k2,b1¹

b2k1×

k2=-1l1,l2有斜率

p2

已知l1:

A1x+B1y+C1=0,l2:

A2x+B2y+C2=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

4.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x1+x2+x3y1+y2+y3

);

33

⑵弦长公式:

AB=+k2×

x2-x1=(1+k2)[(x1+x2)2-4x1x2]

⑴抛物线:

AB=x1+x2+p;

⑵通径(最短弦):

①椭圆、双曲线:

2b;

2p。

a

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d=Ax0+By0+C;

A2+B2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mx2+ny2=1(m,n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mn<

0时表示双曲线);

当点P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Ð

F1PF2最大;

⑷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x-y=1(a&

gt;

0,b&

0)的渐近线:

x-y=0;

a2b2a2b2

22

byx②共渐进线y=±

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2=l(l为参数,l≠0)2aab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d=C1-C2;

A2+B25.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

①(x-a)+(y-b)=r;

②x+y=r。

⑵一般方程:

x+y+Dx+Ey+F=0(D+E-4F>

0)

Ax2+Bxy+Cy2+Dx+Ey+F=0表示圆Û

A=C≠0且B=0且D2+E2-4AF&

0;

6.圆的方程的求法:

⑴待定系数法;

⑵几何法。

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主要掌握几何法)

③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Û

e=2Û

渐近线为y=±

渐近线互相垂直;

⑸焦点三角形问题求解:

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和余弦定理联立求解。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

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第4页共32页

376288927注意以下问题: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①联立的关于“x”还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a=a+(n-1)da=aqn-1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

--------处理弦中点问题

1.q=1时,Sn=na1;

步骤如下:

①设点A(x1,y1)、B(x2,y2);

②作差得kAB

y-y2

=1=LL;

③解决问题。

x1-x2

前nSn=

n(a1+an)n(n-1)n

=na1+d2.q¹

1时,S=a1(1-q)

n221-q

=a1-anq

1-q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

⑷待定系数法;

(5)参数法;

(6)交轨法。

第七部分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

①a∥b(b≠0)Û

a=lb(lÎ

R)Û

x1y2-x2y1=0;

②a⊥b(a、b≠0)Û

b=0Û

x1x2+y1y2=0⑵a·

b=|a||b|cos&

a,b&

=x2+y1y2;

注:

①|a|cos&

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

|b|cos&

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①a·

b的几何意义:

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

的乘积。

性质an=am+(n-m)d,①an=amqn-m;

m+n=p+q时am+an=ap+aq②m+n=p+q时aman=apaq

k

S,S2k-Sk,S3k-S2k,L成AP③Sk,S2k-Sk,S3k-S2k,L成GP

a,a,a,L成AP,d’=mda,a,a,L成GP,q’=qm3.数列通项的求法:

⑴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

⑵累加法(an+1-an=cn型);

⑶⑷累乘法(

b

⑶cos&

=;

|a||b|

uuuruuuruuur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

P,A,B三点共线Û

OP=xOA+yOB且x+y=1;

(理科)P,A,B,C四点共面Û

OP=xOA+yOB+zOC,且x+y+z=1。

uuuruuuruuuruuur

an+1

⑸构造法(an+1=kan+b型);

=cn型)

an

⑻(理科)数学归纳法。

-=4)

anan-1

⑺间接法(例如:

an-1-an=4anan-1Þ

第八部分数列

⑴等差数列{an}Û

an+1-an=d(d为常数)Û

2an=an+1+an-1(n³

2,nÎ

N*)

4.前n项和的求法:

⑴分组求和法;

⑵裂项法;

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an³

ì

an£

⑵⑴ì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ç

或í

í

ç

î

an+1£

an+1³

Û

an=kn+bÛ

sn=An2+Bn;

⑵等比数列{an}Û

第九部分不等式

an+12

=q(q¹

0)Û

an=an-1×

an+1(n³

N)an

1.均值不等式:

a+b2a2+b2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变形,ab£

(。

)£

222.绝对值不等式:

||a|-|b||£

|a±

b|£

|a|+|b|

第5页共32页

3762889273.不等式的性质:

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⑵古典概型:

P(A)=;

⑴a>

b<

a;

⑵a>

b,b>

a>

c;

⑶a>

a+c>

b+c;

b,c>

d基本事件的总数

Þ

b+d;

⑷a>

ac>

bd;

b,c<

ac<

bc;

b>

0,c>

d>

bd;

⑸a>

an>

bn>

0(nÎ

N*);

⑹a>

⑶几何概型:

P(A)=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

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

(nÎ

第十二部分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第十部分复数

1.概念:

⑴z=a+bi∈RÛ

b=0(a,b∈R)Û

z=Û

z2≥0;

⑵z=a+bi是虚数Û

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Û

a=0且b≠0(a,b∈R)Û

z+=0(z≠0)Û

z2&

⑷a+bi=c+diÛ

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设z1=a+bi,z2=c+di(a,b,c,d∈R),则:

(1)z1±

z2=(a+b)±

(c+d)i;

⑵z1.z2=(a+bi)·

(c+di)=(ac-bd)+(ad+bc)i;

⑶z1÷

z2=

n

N

(a+bi)(c-di)+bdbc-ad(z≠0);

=ac+i2(c+di)(c-di)c2+d2c2+d2

1+i1-i

=i;

=-i;

1-i1+i

3.几个重要的结论:

2222222

(1)z1+z2+z1-z2=2(z1+z2);

(2)z×

=z=;

⑶(1±

i)=±

2i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抽签法;

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

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步骤:

①编号;

②分段;

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l;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

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1(x1+x2+×

×

+xn)=1å

xi;

i=1

n⑵样本方差S2=1[(x1-)2+(x2-)2+×

+(xn-)2]=1å

(xi-)2;

⑸i性质:

T=4;

i4n=1,i4n+1=i,i4n+2=-1,i4n+3=-i;

i4n+i4n+1+i4+2+i4n+3=0;

4.模的性质:

⑴|z1z2|=|z1||z2|;

⑵|

N

z1|z1|

⑶|zn|=|z|n。

|=

z2|z2|

第十一部分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

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AÍ

B;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

若AÍ

B,BÍ

A,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

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AÈ

B(或A+B);

⑷并(积)事件:

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AÇ

B(或AB);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

若AÇ

B为不可能事件(AÇ

B=f),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

B为不可能事件,AÈ

B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

P(A+B)=P(A)+P(B);

nn

⑶样本标准差S=1[(x1-)2+(x2-)2+×

+(xn-)2]=1(x-)2;

å

i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r=

(x

-x)(yi-y)

-x)2å

(yi-y)2

⑴r&

0时,变量x,y正相关;

r&

0时,变量x,y负相关;

⑵①|r|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

②|r|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第6页共32页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⑵条件语句:

①②

IF条件IF条件nnÙ

Ù

22⑴总偏差平方和:

⑵残差:

ei=yi-yi;

⑶残差平方和:

(yi-y)(yi-yi);

语句体语句体1

i=1i=1;

ENDIFELSE

语句体2Ù

n2(yi-yi)ENDIFnnÙ

2221⑷回归平方和:

相关指数R=1-i=。

(yi-y)-(yi-yi);

⑸ni=1i=1⑶循环语句:

①当型:

②直到型:

(yi-yi)2

i=1WHILEDO

循环体循环体2注:

①R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WENDLOOPUNTIL

2②R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

若p则q;

⑵逆命题:

若q则p;

2随机变量K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