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4758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总Word下载.docx

15、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16、个别生产价格:

资本主义制度下,同一生产部门内不同企业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是商品个别价值的转化形式。

17、社会生产价格:

是“个别生产价格”的对称。

是指由一个生产部门内的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社会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8、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是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股票面额乘利息股息率再除以利息率

19、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也叫地价,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20、垄断价格:

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1、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

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

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

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二)

1、货币: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价值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3、价值形式四种发展形势: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P47

4、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表明了价值量的规定性。

5、等价形式:

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6、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观念货币:

观念货币又称无形货币,是指存在于人们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是实在货币的客观反映。

8、现实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是现实货币。

9、价格标准:

单位货币包含的贵金属的重量及其等分标准称为价格标准。

10、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1、价值符号:

价值符号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12、信用货币:

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13、外汇:

外汇是国际汇率的简称,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所谓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便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

所谓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的静态含义是动态含义的抽象和发展。

14、汇率:

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

15、货币流通及公式: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一定时期内流通需要的货币量公式P62。

因为太长没法写~~从书上抄抄哈)

(三)

1、资本:

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2、资本流通公式: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更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

3、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货币—商品—货币)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

4、资本积累: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5、资本积聚:

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6、资本集中:

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7、资本循环及条件(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循环公式):

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的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循环,循环公式为:

G—W{

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公式为:

W{

第三阶段:

销售阶段,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循环,循环公式为:

W’—G’

(“{”后面的公式没写全,没法打,大家比着课本上的抄上吧,74页)

8、资本周转(周转时间、速度、次数):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只有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利润),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被称为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9、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0、流动资本:

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1、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

它与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否磨损无关,因而又称精神磨损。

12、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

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引起的,所以又称物质磨损。

13、折旧:

是指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1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是指包括固定资本、流转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15、所用资本:

是指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16、所费资本:

是指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

17、单个资本的运动与社会资本的运动:

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职能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由于各单个资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它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

这种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

18、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

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19、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是指社会总产品与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

20、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第一部类(Ⅰ),第二部类(Ⅱ),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1、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22、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追加的不变资本(∆c),追加的可变资本(∆v))

23、商业资本:

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4、商业流通费用:

是指商品流通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

25、借贷资本:

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6、银行资本:

是银行资本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27、不变资本: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28、可变资本:

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29、垄断资本:

是指垄断某种或某些商品的生产和市场,规定商品的垄断价格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资本,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30、金融资本:

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31、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2、资本过剩:

是因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相对多余的资本。

也称资本流动性过剩。

(四)

1、工资

计件工资:

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及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

是按一定的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

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

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血汗工资:

血汗工资制度的特点,是通过科学地“操作研究”,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到极限,以强化对工人的剥削。

3、利润(率)

利润:

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

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4、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童子这根据平均利润率或企鹅与其童子良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公式: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5、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6、利息(率)

利息: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向国家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

7、地租:

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

级差地租:

与土地等级相联系,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形成的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级差地租,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解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会把土地无偿教给别人使用,即使出租最贫瘠、最偏远、最劣等的土地,也要求获得一分地租。

8、垄断价格:

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指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

9、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

(五)

1、经济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规律:

 以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为内容的、决定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客观规律。

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4、货币流通规律:

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

基本内容是: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5、纸币流通规律: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即单位纸币的购买力水平,决定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当一个时期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属量确定之后,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就取决于纸币的流通量了。

而纸币的流通量又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

因为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它是因为流通才体现出价值,所以纸币不能退出流通。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6、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

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7、平均利润率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才开始发生作用。

其客观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他们共同参加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乘以平均利润率)

8、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指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9、相对人口过剩规律:

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

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10、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生活却极不安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这种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即一极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以及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1、比较优势规律:

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12、供求规律:

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必然性,它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其基础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必须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相适应。

供求关系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对立统一。

供求规律就是供求关系变化的基本法则。

13、帕累托定律:

又称二八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

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六)

1、劳动:

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2、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3、劳动资料:

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亦称劳动手段。

4、具体劳动:

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5、抽象劳动:

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6、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7、剩余劳动时间:

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

8、必要劳动时间:

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劳动力: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1、劳动力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价格):

劳动力商品:

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要以活的人体存在为前提,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包括: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便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劳动力;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12、雇佣劳动:

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

13、无酬劳动:

雇佣工人提供的、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劳动。

14、有酬劳动: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的那部分劳动,也就是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劳动。

15、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16、简单劳动:

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17、个别劳动:

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属于私人劳动,在同一个所有制内部属于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

18、社会劳动:

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

思考题:

1、资本家提高利润率的基本途径:

利润率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有:

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这个可提高年利润率,但和利润率无关),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因此基本途径有:

(1)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或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资本有机构成。

(3)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节省不变资本。

2、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的作用在流通领域中站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职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意义:

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利润率。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者摆脱了类似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那种对统治阶级的人身依附,实现了法律的平等和自由。

法律上的平等和人身自由的获得,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

这样,资本就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他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同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阶级对立的消除,从而为消灭自身存在的基础,创造了物质前提。

5、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4)流通的内容不同。

(5)流通的目的不同。

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提当者,但生产资料却被资本家所占有。

这种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相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前提条件。

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

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第二,固有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

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228页)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世纪70年代的科技革命,其实质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卫星信息传递到国际互联网和内部网络——人们可以向任何地方传送信息。

这次科技革命以最便捷的方式加强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且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相应地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市场经济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