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452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docx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1、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现实货币量超过了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并由此所引起的纸币贬值。

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即是因货币过多所引起的货币贬值。

2、理解

(1)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一般与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不能说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还有可能是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所致

✧在物价受到管制的条件下所出现的隐蔽性通货膨胀,一般表现为工资收入水平不下降,物价也未上涨,但市场上商品供应紧张,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3)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

(4)通货膨胀的发生与货币供应量的超经济增长相联系。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开放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所谓开放型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状况可以灵敏地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对物价的管制比较少的国家,市场商品供求对比关系的变动必然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

这时通货膨胀状况可以灵敏地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

市场经济属于开放型经济。

这种通货膨胀称为开放型通货膨胀。

它一般用物价指数的变动来衡量。

所谓隐蔽性通货膨胀,又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

是指在市场商品的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物价的变动而灵敏地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在管制物价的前提下,市场机制作用不完全,物价由国家限定在一定的水平,这时职工工资或收入水平一般难以下降,社会需求压力过大,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供不应求,其结果是商品的黑市价格与官方价格有较大差异,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减慢,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也明显下降。

这种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二)按通货膨胀的轻重程度划分温和型通货膨胀、快速型通货膨胀、严重型通货膨胀

温和型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

又称“适度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

一般指年物价上升率在2-3%之间,也有认为在2-5%之间。

快速型通货膨胀,又称高通货膨胀。

一般认为年物价上升率达到5%-10%,目前也有人认为达到10%左右即为高通货膨胀。

严重型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或称恶性通货膨胀。

一般指年物价上升率在10%以上,并飞速发展。

目前也有人认为在20%以上为恶性通货膨胀。

(三)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失调型、财政赤字型、信用膨胀型、比例失调型、输入型、政策型、资产调整型、预期型等说法。

所谓政策型通货膨胀,即指一国政府有意识地实施比如透支、信用扩张等政策或者在经济政策方面失误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所谓资产调整型通货膨胀,是指政府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和产业政策的需要,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进行资产的调整和转移,而与原来资产结构相适应的需求结构由于惯性的作用又暂时无法改变,从而造成商品供求结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所谓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市场上,人们已经认识到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因此,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都要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计算在内,从而无形中加重了市场的通货膨胀压力,引起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主要归因于一种心理作用,虽然看到了心理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根据却不是现实经济运行的结果。

因此,很难解释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原因。

其他类型通货膨胀将在以下内容中再进行叙述。

三、通货膨胀的衡量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明显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也就可以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

世界上较为流行的是用下列几种价格指数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判断和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也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这种指数是由各国政府根据各国若干主要食品、衣服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而编制计算出来的。

有些国家进一步根据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结构的不同,编制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公布次数较为频繁,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部分,不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和资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从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一部分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品质的改善,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二)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缺点是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业周期中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

因而,在用该指数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的现象。

(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所谓按不变价格计算,实际上是按照某一基期年份的价格进行计算。

如某国2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8000亿美元,而按198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则为10000亿美元,1980年基期指数为100,则2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为180(18000÷10000×100=180),表示和1980年相比2000年物价上涨了80%。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除了居民消费品外,还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品、生产资料和资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因此能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趋向。

其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不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因此公布次数不如消费物价指数频繁。

四、通货膨胀成因

(一)需求拉上说

这种学说认为通货膨胀是因为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而引起的。

一般把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的是在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如生产资源和要素已接近充分就业,或达到充分就业,商品供给和劳务供给的增长受到了限制,或没有能随有效需求的增长而相对地增长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

或者说,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的供给的增长,使太多的货币去追求的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这种理论以凯恩斯为典型。

凯恩斯在它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二)成本推动说

1、背景

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现象,即在经济远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物价就持续上升,甚至在失业增加的同时,物价也在上升。

对此,需求拉上说却无法解释。

2、内容

成本推进论者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需求过度,而在于产品成本上升。

在他们看来,生产成本之所以上升,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两种能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的力量:

一是争强好胜的工会,他们的行动迫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还有一种是垄断组织,它们肆意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

因此,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主要分为两类:

工资推进型和利润推进型,此外还有原材料成本推动、间接成本推动、操纵价格的通货膨胀与汇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也属此类。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主要为凯恩斯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所倡导。

他们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释50年代以后失业增加与物价上升同时并存的新现象。

但这种理论显然存在着致命的错误,即把通货膨胀的结果看成了通货膨胀的原因,因而它受到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尖锐批判和严厉驳斥。

(三)混合型通货膨胀说

不少东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纯粹的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常见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大都是在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共同起作用下产生的,故也称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说

这类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这种观点认为:

通货膨胀不是由于货币总需求增加或成本的上升引起的,而是由于国民经济部分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而引起的。

因此,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需求移动型:

即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而劳动力在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由此引起的物价水平的上升。

2、部门差异型:

即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是不同的,但两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却趋向同一,加之价格和工资的向上刚性,就引起了物价的全面上涨。

3、二元经济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在农业生产结构僵化,农产品供给弹性不足,资本短缺,需求结构变化迅速,劳动力自由流动程度低和货币化程度低等结构因素的制约下,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通过赤字预算,多发货币来积累资金,从而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

4、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

对于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来说,经济结构可分为:

“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制造加工业等;“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服务业等。

而在世界市场上,小国大多是价格接受者,这样世界通货膨胀就会通过国际贸易等渠道传递到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使它的通货膨胀率向世界通货膨胀率看齐。

一旦小国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和工资上涨后,又会带动非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和工资上涨,这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种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就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促进”、“促退”和“中性”三种观点的争论。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十几年中,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促进论”占主导地位。

其基本观点是: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未能达到劳动力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使得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生活,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实行财政赤字预算,增加货币供给量。

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有三个效应能增加强制储蓄:

一是国家通过增发货币所得积累额外的新增收入,可以直接用于增加投资;二是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社会公众的高通货膨胀预期调整较慢,正常的工资变化总是滞后于物价变化,企业的利润相应提高,这会鼓励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三是通货膨胀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有利于高层收人阶层,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备率较高,因此通货膨胀能提高社会储蓄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从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十几年的“滞胀”推动了“促退论”的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持续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打乱正常的资金分配流向,使资金流向非急需部门,或者是从事投机经营活动,造成经济畸形发展,而且造成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的配额管理,从而产生各种低效率运转现象。

同时,随着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政府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往往会加强全面的物价管理,从而使经济运行更加缺乏有序的竞争和生机与活力,这些都不利于生产性投资和经济增长。

中性论者则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

我国经济学界大部分经济学者都肯定“促退论”,认为如果通货膨胀有促进作用的话,那也只是在初期制造一些虚假繁荣景象,从长远和全局来看,通货膨胀只有危害而无任何正效应。

(二)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在不能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引起所得和财富的再分配。

就所得的再分配而言,有固定的收入者在通货膨胀期间因其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从而会使实质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有非固定收入者在通货膨胀期间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