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4504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0文言文阅读 内容归纳Word格式.docx

”苏琼正颜厉色地说:

“我所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从来没有放过反逆。

”崔昂十分惭愧。

京师的人流传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剖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①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②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

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今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沈炼《青霞先生文集》)

[注] ①阃(kǔn)寄:

指边境将领。

②裒:

音pó

u,聚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

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薄:

减轻

C.特悯其人,矜其志矜:

敬重

D.予谨识之识:

记述

答案 A

解析 “诋毁”解释错误,应是“指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其能遗之也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不及飞一镞以相抗/问征夫以前路

D.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泉涓涓而始流

答案 D

解析 D.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B.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婉商语气,“还是”;

C.连词,“来”/介词,“用、拿”。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反映沈君诗文内容”是筛选的标准。

①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而著称;

④未涉及“内容”;

⑥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

运用排除法,选B。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直接写沈君通过诗文抒发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当时官员玩忽职守、军寨边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直接写沈君通过诗文抒发……悲愤”错,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

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

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

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侵犯边境,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

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

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

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

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被撤职。

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

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

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

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

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

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

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

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

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

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

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

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

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

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

啊!

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

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

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三、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的错误。

(8分)

(1)原文: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

“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

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

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碛西检查屯田驻军。

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

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碛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

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

“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

”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

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

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

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

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2)原文:

(孙长卿)通判河南府。

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

长卿驰谕之曰:

“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

”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

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

“上等也。

”“家几人?

”曰:

“惟此弟尔。

“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

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地点有误。

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

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

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

“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

”(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正法,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

任和州知州(时),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

“家产属上等。

”问:

“家中几人?

”回答说:

“仅有这个弟弟而已。

”孙长卿说:

“那么是你杀了弟弟。

”经审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

“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

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

“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

“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 ①使君:

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

通“谬”。

③郑玄:

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

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

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答案 C

解析 张冠李戴。

第5段中“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

我与您年龄相同然而主张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智,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修饰(自己),所以为人处世光明高尚没有过失、后悔的事。

(我)在京城期间,家里的事,人际往来,整天局促束缚,不能够每天说出心中所想来使自己明白,自然不敢用同辈之流期待你啊。

去年请假,从江、汉之间回京城,才知道您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是敢于做正义的事,以前我期望您的心思,果然不是谬误,私下里自己恭喜道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所托付给予的、我所期望仰慕的,这两者就是我恭喜道贺您的原因,好啊,好啊。

我不值得一提,虽然能做学问,也没有什么长进,像您的才华、时机,真是值得爱惜啊。

以前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智,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修饰(自己),这才华值得珍惜;

年龄四十岁做刺史,得到偏僻小郡,有衣服和食物,没有做吏的苦楚,这是时机值得爱惜啊。

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想百代之后,不一定不幸,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书记载详尽而且所记事情繁多。

现在的谏官一定说:

“假使圣人精深微妙的意旨没有流传,就是写注解的郑玄等人的罪过。

”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假使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习,那就得圣人复活,像周公、孔子那样亲自教授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样以后才能做学问。

那么圣人不复活,就终生不能做学问了;

假使圣人复活,也就跟随并且扰乱他们。

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口出大话,欺骗扰乱常人罢了。

自从汉朝以来,那些诸侯的成功失败、衰败兴盛,功业行迹,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事,根据事实,都可以描述出来,考察它们的由来,判定它们的是非,十件里能有四五件,就能够用来应对当代的事务了。

孔子说:

”这就是依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的结果。

楚王问蓬草的果实,回答说:

“我以前听童谣知道的。

”这就是把小孩子当作老师罢了。

用上古时代的知识来检验它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反复斟酌,才能成为圣人啊。

诸葛孔明说:

“你们这些人读书,是想做博士啊。

”这就是因为被自己的见识阻滞,不知道适宜地变化,叫迂腐的儒生,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

我自从元和年间以来,直到今天,自己见到听到的名家才子的讨论,常法制度,征讨叛逆作乱,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形,用古代事迹进行检验,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

但是随时见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轻视看到的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

像您有上天给予的天赋,我与您差距太大。

我知道自己顽固凝滞,不能耗费心思做学问,假使能学成,也不能够拿出来散布,诚挚殷切地希望成全您的好事,改天在接受您的教导之后,对于官吏事务没有过错罢了。

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却能在后代人中流传名声的,您努力吧。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19分)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

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

“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

“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

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

“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

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7.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解析:

选C C、D句正确标点: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A、B句正确标点: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是古代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B.传注指阐释经义的文字。

C.五经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大学》。

D.典故指旧的典制,先例。

选C 对五部经典阐述有误,儒家的五部经典应是《诗》《书》《礼》《易》《春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乱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

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

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

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

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

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

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选A 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5分)

译文: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1)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得分点:

“伺”“卒”“相率”各1分,大意2分)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进用”“有以”“间”各1分,大意2分)

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

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

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

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

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

“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

”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

“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