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4358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市游仙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在抓好近期建设的同时,重视中长期发展提高;

在积极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事业的重建与完善,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重建目标

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把握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的工作主题,发扬二次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将恢复重建的主线贯穿于建设科技城、发展区域经济、构建和谐游仙“三大要务”之中,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各相关部门联合,大力帮助城乡劳动者尽快实现就业,全面落实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好恢复重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实现建设绵阳市经济强区的宏伟目标:

恢复重建期(2008-2010年)目标

这是整个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阶段。

在今年底以前,着力将能维修使用的房屋全部加固后投入使用;

将能维修的设备设施全部修复利用;

配置必须的基本设备和生活工作用品,基本恢复全区正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秩序。

在2009年底以前全面完成全区损毁农房恢复重建;

在2010年底前,分期分批进行其他灾毁工程项目恢复重建,使其全面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以适应我区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我区从一个负债重的经济弱区向经济强区的转变而努力奋斗。

本阶段主要实施五大类、共约400(类)个项目,计划投资约341亿元。

其中:

区属恢复重建项目334项,计划投资约315亿元;

市本级恢复重建项目25项,计划投资约4.4亿元;

沉抗镇恢复重建项目9项,计划投资约9.14亿元;

松垭镇恢复重建项目32项,计划投资约12.2亿元。

三、恢复重建重点任务

(一)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1、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

(1)规划目标

用近三年的时间全面完成灾区住房的恢复重建工作,重建倒塌和严重破坏的城乡住房1477.50万平米,加固灾损城乡住房473.23万平米,确保所有受灾村民在2008年8月底前全部住进过渡安置房,三年内住上永久性的安全房屋,恢复到灾前的居住水平并有所提高,为后期提升发展打好基础。

(2)建设任务

立足于城乡居民居住、生活的发展要求,按照方便舒适、经济适用、套型合理的原则恢复城乡住房,并参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标准,对居住区进行全面的设施配套与环境建设,提升住区的文化特色和人居环境水平;

分散恢复的农村住房则要正确把握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适度集中,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配置文化设施与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水平。

2、时间进度安排

(1)城镇住房

在城镇住房灾后重建规划指导下,以因灾无家可归的城镇居民为对象,大力推进安置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针对不同受灾群体的住房供应体系。

用3年时间,完成城镇居民灾后住房永久性安置工作。

(2)农村住房

2008年7月—2008年12月:

完成中等破坏农村住房的全部鉴定工作,完成全部一般受灾镇、乡的农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6个重灾镇、乡完成农房重建工作的60%,力争达到70%。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

完成全部农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

(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公共教育

a、学校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

通过灾后恢复学校重建项目的实施,使我区各类学校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备,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在灾后恢复学校重建的过程中,采取先易后难,即先加固维修再规划新建,先修建教学楼再修建其它用房,确保重建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务。

b、恢复重建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1)新建和维修加固教学及辅助用房333403平方米,

2)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械投入。

3)购置教学设备设施76499台(套)。

4)新增校地1412亩,其中:

初中需新增校地240亩,高中需新增校地245亩,职高需新增校地198亩,特殊教育需新增校地9亩,幼儿园需新增校地100亩,小学需新增校地620亩。

c、实施步骤和时间进度

加固维修工作从2008年8月起至2009年8月结束,确保2009年秋季开学时正常使用。

新建工作从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为整体实施阶段,2010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

(2)医疗卫生

a、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规划目标

1)区级医疗卫生机构:

根据工作职能需求重建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所、区新农合服务中心,按国家二级妇幼保健院的标准,重建区妇幼保健院,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我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按二级乙等专科医院的标准规划建设游仙区中医院,按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标准规划建设游仙区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其在辖区医疗救治中的龙头作用。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

按四川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每个街道办事处由政府举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甲等或乙等卫生院的标准,每个乡镇由政府举办一所农村卫生院,充分发挥其在全区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3)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

按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要求,合理设置和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将其建设成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卫生服务组织。

b、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建设重点

1)医疗卫生系统业务用房建设:

新建游仙区人民医院(新规划)、游仙区中医院、区新农合服务中心,建设面积19950平方米;

选址重建区疾控中心和魏城、忠兴、柏林、新桥、太平、小枧、观太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面积35545平方米;

原址扩建其余医疗卫生单位,其中:

新建28875平方米、加固维修30096平方米;

重建213个村卫生站,按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标准,新建业务用房14575平方米。

2)设备配置:

配置医疗设备、器械、办公用品以及医院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共计10603台件。

3)床位配置:

依据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标准和国债卫生项目建设指导意见,我区总床位数按不超过2.7张/千人配置。

全区共设置病床1454张。

c、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实施步骤

第一步维修期:

拟在2008年12月底前,完成一般受损医疗卫生单位房屋加固维修、设备添置工作,使其恢复到灾前的诊疗水平,服务功能有所增强。

第二步重建期:

拟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在震灾中严重损毁房屋的拆除与重建工作,并按照新的建设规模和职能要求,完成房屋的新建和设备的添置,使全区的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整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计划生育

a、计生系统建设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2008年-2010年底,全面完成全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

2008年完成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柏林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建设和石马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加固维修。

2009年完成魏城、新桥、忠兴、小枧沟、石板、刘家、玉河、游仙、太平等9个中心服务站的建设。

2010年完成云凤、街子、凤凰、朝真、徐家、东宣、观太、梓棉、白蝉、东林、建华等11个普通乡镇计生站的建设。

b、恢复重建的区域布局

由于区计划生育服务站现址(剑南路东段228号)被城市规划为绿化用地,应在游仙城区选址重建;

魏城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在原地修建;

其余的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根据场镇规划,有利于公共服务,在本场镇人口密集功能区选址修建;

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及办公用房在本村修建;

乡镇(街道)、经济试验区计生行政机构建设纳入当地重建规划一并组织实施。

(4)动物卫生

灾后重建主要内容

1)游仙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恢复重建办公用房1500平方米,购置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

2)游仙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恢复重建办公用房1800平方米,购置必要的办公、诊断等设施、设备。

3)游仙区畜产品安全监测站。

恢复重建办公用房500平方米,购置必要的办公、仪器等设施、设备。

4)游仙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及培训中心。

恢复重建办公用房500平方米,购置必要的办公、教学等设施、设备。

5)游仙区畜牧兽医协会。

拟在原址(现绵阳市剑南路东段228号)或根据游仙城区统一规划新建,建筑面积1000m2,购置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

6)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25个畜牧兽医站、所恢复重建办公用房15570平方米购置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

(5)文化

a、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区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含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用房)建设。

在建筑面积上,区文化馆应不低于2000平方米,图书馆应不低于3000平方米。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到2010年底建成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村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全区建成234个村文化活动室(含农家书屋建设100个)。

富乐文化艺术展演中心。

改建原朝阳厂影剧院近4000平方米房屋。

将绵阳市杂技团、游仙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富乐影剧院、游仙区会议中心等纳入其中,实行多功能布局。

b、文物保护

文物修复类。

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全区损毁文物的修复工作;

(6)体育

重建或改扩建训练场,面积170平方米。

全民健身路径4条。

农民健身工程7个。

新建一座综合性体育馆。

占地5600平方米。

(7)广播电视

a、灾后重建内容

1)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重建4000平方米的广播电视业务用房,配备必要的设备。

重建一个有线电视前端,传送36套模拟电视节目,80套数字电视节目;

新建6000公里芯的光纤干线环路;

新建全区234个行政村及22个镇乡场镇有线调频广播共缆传输网络。

重建22个镇乡共4600平方米的广播电视站业务用房,恢复我区受损的400个自然村“村村通”工程。

新建全区27000套活动板房43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广播室建设和电视收看点建设工程。

重建全区234个行政村的有线调频广播室。

2)广播影视产业基础部分

重建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网。

全区1000个较大自然村建设1000公里的光纤分配网,实现用户分配网光纤化。

b、灾后重建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应急恢复阶段(至2008年底)

第二阶段:

重建阶段(至2010年底)

(8)社会福利和民政

2008-2010年完成全区农村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区社会福利中心及福利企业的恢复重建工作。

(9)政权、政法基础设施

a、政权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主要内容

1)党政机关

①灾后政权设施重建42962平方米;

②灾后政权设施修复加固37471.67平方米;

2)政法机关

①灾后政法机关设施重建33371平方米;

②灾后政法机关设施维修加固8396平方米。

(10)其它社会事业

游仙区档案(馆)新建4600平方米;

游仙区老年活动中心(室)新建16100平方米,重建1540平方米;

游仙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重建700平方米,设备维修购置65台;

游仙区职工活动中心新建1000平方米;

修复和重建233个村委会、34个社区居委会

平方米。

(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我区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共分城镇、交通、水利、供电等部分

1、城镇(乡)基础设施重建方案

(1)规划原则

a、强化城镇(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进而加强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

b、完善区域共享设施体系建设,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并避免重复建设;

c、以原地重建为主,人口转移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促进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规划建设导向

a、突出灾后重建重点,重视地质灾害与环境整治;

重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体系并提高其建设质量;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b、突出区域共享体系建设、自身内部环境优化建设及外部环境整治与生态防护体系建设;

(3)发展战略

游仙区城镇发展战略要以实现全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心,以工业、都市农业、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开发为主导,逐步建立起以游仙城区为核心,各级城镇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体系。

区域城镇体系发展要实施“强化极核、培育支点、发展轴线、带动全域”的总体战略。

2、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方案

(1)恢复重建内容

a、重点修复重建

起于绵盐路三台永明接口,经观太到石板凤凰山中环线11.9公里的道路重建;

云凤至忠兴、柏林至徐家神垭庙安梓路12.9公里重建;

震前已列入计划正在实施的柏林、朝真、建华31.2公里道路工程;

全区农村公路因地震损毁的28座850.5延米桥梁。

b、修复、重建工程内容

道路、桥梁修复重建均属原地修复重建,比震前需新增用地104公顷,其中耕地40公顷,非耕地64公顷。

包括:

①新(改)建农村公路451.8公里;

②重建(加固)公路桥梁32座1419.5延米;

③公路管理和养护用房14270平方米;

④7个客运站,40个招呼站;

⑤航道10处;

⑥码头4处;

⑦渡改桥1处。

3、水利设施重建方案

(1)建设目标

a、全区的2座中型渠堰、12座小1、型、94座小

(二)型水库、7427口山平塘、250道石河堰等水利工程能安全蓄水,安全渡汛,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以武引为重点、灌溉工程渠系硬化、美化、绿化、配套齐全,设备完善,增加调控能力。

c、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机提灌效率,为抗旱救灾提供保证。

d、加强环境与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保护良好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e、建设特色水产品繁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培育推广名、优、特水产品,完善水产品的防疫阶段手段,强化服务功能。

f、加强城区和镇乡的进防建设,完善防汛度汛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g、加强城市和镇乡村供水工作,确保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2)修复重建的区域布局

“5.12”特大地震灾,游仙区属重灾区范围。

规划中水库、山坪塘、石河堰、乡村饮水工程、灌溉工程、农业机械等修复重建项目覆盖全区所有乡镇;

水土保持设施恢复重建布设在游仙区境内魏刘河上游项目区及芙蓉溪上游项目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布设在麻柳河、金华寺、小枧河、赵家河、郑家沟、红岩河、石板河、观太河、徐东河、龙王沟、双石桥河、白蝉河、丁家沟等13个小流域;

水产渔业恢复项目主要分布在街子乡、小枧沟、忠兴、魏城、新桥、徐家、石板、柏林、刘家、观太等乡镇。

4、电力基础设施重建方案

(1)电力基础设施重建主要内容:

a、110kV项目:

包括游仙变电站扩建工程,石马变电站新建工程,石马变电站电源线路新建工程,沈家坝变电站新建工程,沈家坝变电站电源线路新建工程,仙人桥变电站扩建工程,小枧变电站扩建工程,新桥变电站新新建工程,新桥变电站电源线路新建工程,魏城变电站扩建工程。

b、35kV项目:

包括新桥变电站扩建工程,忠兴变电站扩建工程,柏林变电站新建工程,徐家变电站新建工程,刘家变电站新建工程。

c、10kV项目:

新建10kV线路332.5KM,;

改造10kV线路448KM;

新增及更换配电变压器158台。

(四)产业恢复重建

1、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到2015年,将游仙区建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西部发展高地。

新兴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传统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初显,制造业实力增强,形成特色产品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成为西部特色制造业基地。

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特色优势进一步突出,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生态农业模式逐步推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环境逐步改善,建成一批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品牌影响扩大,成为西部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最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

2、产业调整方案

(1)第一产业

a、修复重建的区域布局

1)种植业区域布局,包括恢复重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体系,恢复重建良种繁育体系,恢复重建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恢复重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恢复重建其它农业生产服务设施。

2)畜牧业区域布局

我区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

按“一园三带”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规划上注重生态、环保、减能、减排和抗震要求,建设达到高标准、高起点。

突出两大体系建设(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体系、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提升执法水平和服务功能。

抓恢复重建,弥补受灾损失,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畜产品加工体系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b、重点恢复重建内容

1)种植业重建主要内容。

包括农田基础设施恢复性建设,沼气池重建和修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经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2)畜牧业重建主要内容。

包括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建设,畜产品安全监测站建设,良繁体系建设,商品生产体系建设,畜产品加工及流通体系建设,饲料工业体系建设,草地恢复建设。

3)水产产业的恢复与重建主要内容。

计划到2010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104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亿元,人均占有水产品42公斤,人均渔业产值达到580元。

4)循环经济园的重建主要内容。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建设

(2)第二产业

a、灾后恢复重建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产能。

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33%,工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0户,比2007年新增35户。

培育50亿元企业1户,10亿元企业3户,5亿元企业3户,亿元企业20户。

b、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布局

主要任务:

按照市、区的总体规划目标,进一步搞好规划的落实,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布局、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的生产能力,全区工业经济实力较灾前有较大的提高。

优化生产力布局:

新建新桥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和小枧工业园,扩大石马工业园,提升游仙经济试验区的规模和实力,新建魏城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及港澳工业园。

调整产业结构: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抓住灾后重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加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打造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医药及食品产业、纺织丝绸产业、轻化工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到2010年五大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以上。

游仙区恢复重建阶段的重点重建项目30个。

(3)第三产业

a、商贸流通业

1)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商贸流通业用3个月时间,对100个毁损较轻的交易市场、小型超市、餐饮方便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加固整修,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在3年时间内,基本完成过渡期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完成灾后重建物资供应体系建设,完成基本商业设施恢复重建工作。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本地当期GDP增幅。

人均零售商业网点面积达到或超过当期全市平均水平。

连锁率达到或超过当期全市平均水平。

2)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主要内容

①加大规划力度,调高部份区域用地标准,将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以突出游仙城市中心,拓展流通服务业生产力布局空间。

②加大流通服务业骨干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规划建设以工业原燃材料、工业产成品和为商贸流通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基地。

二是培育和建设综合性消费品、生活品骨干企业和场所。

三是改造和建设交易市场,强化其物资储备及批发能力。

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商业街。

五是加强规划,完善社区流通服务网络。

③加大现代流通服务业培育和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规模流通企业培育和扶持。

二是加大连锁经营行业、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三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第三方物流基地和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四是加大现代化生猪屠宰基地的培育和扶持。

五是加大电子商务和会展业的培育和扶持。

b、旅游业

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

把绵阳游仙阳光运动休闲旅游区打造成融运动、休闲、体验、度假为一体的绵阳科技城唯一的阳光运动休闲旅游地。

以境内三国文化景区(点)构建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构建以游仙镇、沉抗镇、小枧沟镇、东林乡等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安民示范区。

进一步完善以游仙城区为主的游仙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区。

构建以刘家镇马鞍寺、东宣乡鱼泉寺及周边镇乡宗教文化场所的乡村宗教文化旅游区。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面恢复重建游仙旅游产业,超过灾前即2007年的水平,实现年旅游总收入15亿元,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灾后旅游生产力布局:

以绵阳游仙阳光运动休闲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游仙科技(工业)旅游区三个重点旅游区的构筑实现我区旅游业生产力的布局,结合各区域内主要项目的实施,完成我区旅游产业灾后的恢复重建。

(五)生态修复和次生灾害防治

1、规划建设环保系统

(1)重建目标

通过合理地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和适当并合理地调整自然生态控制和保护区域,通过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管护设施与能力,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产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2)区域布局

城乡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