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509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Word格式.docx

国家统计局网站

可见,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充当了我国经济在上升通道运行长达四年之久的主要动力。

(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1.投资主体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可分为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是除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投资和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投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以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格局被打破,我国的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非国有经济对经增长的作用正日渐增大。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影响到投资的所有制结构。

其中,国有经济的投资资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股份制经济投资比例大幅度上升,这种变化使得民间投资的比重大幅提高(见表1)。

表11992-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

投资总额

(亿元)

国有经济

民间投资

*股份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含港澳台)

绝对值

占比

(%)

1992

13072.3

7925.9

60.63

4102.05

31.38

231.92

1.77

783.77

6.00

1993

17042.1

9615

56.42

5514.48

32.36

639.89

3.75

1908.08

11.20

1994

20019.3

10898.2

54.44

6892.06

34.43

863.99

4.32

2228.88

11.13

1995

22913.5

12006.2

52.40

8196.07

35.77

1034.57

4.52

2711.53

11.83

1996

24941.1

13091.7

52.49

8956.31

35.91

1387.21

5.56

2893.08

11.60

1997

28406.2

15369.3

54.11

10063.05

35.43

1947.01

6.85

2973.81

10.47

1998

29854.7

15947.8

53.42

11255.52

37.70

2478.88

8.30

2651.47

8.88

1999

32917.7

16504.4

50.14

13807.12

41.94

4061.88

12.34

2606.26

7.92

2000

37213.5

17607

47.31

16607.89

44.63

5663.49

15.22

2998.69

8.06

2002

43499.9

18877.35

43.40

21171.81

48.67

8328.81

19.15

3450.75

7.93

2003

55566.61

21661

38.98

28996.81

52.18

12733.58

22.92

4908.79

8.83

2004

70477.4

25027.6

35.51

38482.4

54.60

17697.9

25.11

6967.5

9.89

2005

88773.6

29666.9

33.42

50682.3

57.09

23536

26.51

8424.4

9.49

数据来源:

中宏数据库

从整体上来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的增幅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9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持续上升,并不断加速。

1992-1999年的8年间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由31.38%上升至41.94%,共提高10.56个百分点,而2000-2005年的6年间,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由44.63%上升至57.09%,共提高了12.46个百分点。

这说明近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是由于民间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的。

2.资金来源分析

在收入分配流程和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后,投资主体和储蓄主体都呈现多元化,投资资金的来源也呈现多样化。

根据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共4个方面(见表2)。

表22000-20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年份

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和其他资金

6.4

20.3

5.1

68.2

2001

6.7

19.1

4.6

69.6

7

19.7

68.7

20.5

4.4

70.5

18.5

72.7

17.3

4.2

74.1

首先,国家预算内资金是政府参与投资的主要工具,规模和投资方向由政府控制,完全是计划性的,所以其比重高低可以作为衡量资本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前提是体制性因素而不是政策性因素决定比重变化。

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88773.6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4154.3亿元,比重由2000年的6.4%下降到4.4%。

其次,国内贷款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00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基本稳定在19%左右,2005年达到17.3%,反映出银行与企业之间市场化的资金供求关系已基本稳定。

但贷款占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比重,这反映出经济主体通过市场化融资的比重在提高。

再次,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且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但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的绝对量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006年1-11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增长12.9%。

外商投资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其整个运作方式完全是市场化的。

外商投资水平低这说明我国市场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

最后,企业自筹资金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且该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5年自筹和其他资金到位70138.7亿元,比重由2000年的68.2%上升到74.1%。

2006年1-11月自筹资金增长率达29.6%。

这表明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股份制改造有明显效果:

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主能力也逐渐提高。

3.资金投向变动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投向,按管理渠道分主要有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投资。

如表3及图3所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所占的比重最大,且基本呈现出持续的上升趋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差距也在不断加大,这说明全社会投资建设的重点还未由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生产并重或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

此外,近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从1990年的5.61%上升到2005年的17.92%。

2007年第一季度,在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44亿元,同比增长26.9%,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7%)。

当前,房地产开发已然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增长点。

表31992-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投向(按管理渠道类型分)

基本建设(%)

更新改造(%)

房地产开发(%)

其他投资(%)

1990

37.72

18.38

5.61

38.29

1991

37.82

18.29

6.01

37.88

37.28

18.08

9.05

35.58

35.31

16.80

14.82

33.07

37.77

17.13

14.99

30.12

36.98

16.48

15.73

30.81

37.40

15.78

14.04

32.78

39.76

15.72

12.74

31.77

41.95

15.90

12.72

29.43

41.72

15.02

13.74

29.51

40.79

15.52

15.14

28.55

39.82

15.92

17.05

27.21

40.61

17.91

25.96

41.23

18.27

24.98

18.67

17.92

注:

2004年起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指标停用。

图31992-2005年各类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投向比重

由表3绘制而成。

4.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2006年投资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往年有很大不同,全年第一产业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且增速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见图4)。

1-11月,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897.7亿元、34073.5亿元和4434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26.9%和26.2%,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第二、三产业增速分别高了9.9个和10.6个百分点。

而2007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该阶段第一、二、三产业投资为99亿元、6381亿元和80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27%和24%,这是近年来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图42003-2005年及2006年月度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对比

从行业投资看,过去出现过热势头、需要重点调控的行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行业均衡发展趋势有所增强,但教育、卫生等投资增速依然偏低。

受旺盛的需求、企业利润增加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拉动,制造业投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

1-11月,制造业完成投资22702.1亿元,同比增长30.1%,高于城镇投资平均增速,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了7.9个百分点;

占全部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28.6%,比上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

在制造业内部,2006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11月仅增长0.1%,与上年同期21.1%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5.3%,增幅回落9.5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1.6%,尤其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速达到50%以上,但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回落(回落7.8个百分点)。

1-11月,资源开采业受到需求的拉动,继续保持投资调整增长,增速达到33.9%,但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5.6个百分点,尤其是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速回落了46.6和52.2个百分点。

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过热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11月投资仅增长13.5%,同比增速回落了一半以上,达到19.7个百分点。

建筑业投资大幅回升、增长27.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2.7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9.8%,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尤其是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1728.3亿元,同比增长105.1%,这种高速增长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从未有过;

与此同时,公路投资增速却回落了7.5个百分点,水运投资热度有所下降、增速回落25.2个百分点,综合交通投资出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房地产业投资在需求拉动和地价快速上涨的共同作用下,呈现高增长势头,增速回升到28.1%,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与公共卫生投资增长缓慢,远低于城镇平均增速,与上年同比增幅也有较大程度下降。

1-11月,教育完成投资1755.3亿元,仅增长7.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

公共卫生领域完成投资519亿元,增长20.4%,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几乎一半(19.9个百分点)。

5.投资空间分布特点

从2006年投资空间分布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速最低,1-11月增长21.6%,同比增速回落4.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大;

西部地区增长28.3%,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

只有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是提高的,增长34.7,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的这种地区间变动趋势,有助于投资的空间均衡布局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说明以严把土地闸门为主要控制手段的调控措施产生明显效果。

因为从土地可开发利用角度看,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土地更为紧张,项目对土地的需求也最大,调控土地对调控投资的效果也最明显。

(三)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投资效益起决定作用。

投资效益不好,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而且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所以必须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问题的研究。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应该从固定资产投资目的出发设计投资效益指标,据此应该包括直接效益和最终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目的是增加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以满足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从此出发,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就是要研究投资和增加固定资产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或通过增加非生产性固定资产,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或改变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最终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此出发,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要研究投资和增加国民收入的关系。

1.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

比较直接反映投资效果的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是从价值形态上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的指标,指一定时期新增固定资产与同期完成投资额的比率,这是反映年度固定资产建设效果的指标。

从1988年~2003年之间,我国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在77%%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年来城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如表4所示)。

因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有时间差的问题,所以这并不能直接说明问题,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交付使用都不能按时进行,这预示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表4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及交付使用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

新增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15643.7

10146.2

64.9

17627.7

13138.7

74.5

19194.2

14959.9

77.9

22491.4

17081.3

75.9

23732

18682.7

78.7

26221.8

20715.2

79

30001.2

21666.3

72.2

35488.8

24791.9

69.9

45811.7

28663.9

62.6

59028.2

34731.4

58.8

75095.1

45206.6

60.2

2.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只是反映了固定资产从建设领域转入生产使用领域,并没有真正体现投资效果。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率和投资效果系数。

我国自198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率和投资效果系数如表5所示。

(见表5)

表5198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和投资效果系数

    

①固定资产投资率是一定时期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同期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一定时期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

②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

和宏明,《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2005。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运用的宏观效果。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仅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而且也依靠流动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原有生产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因素,所以投资效果系数只能从总体上近似地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情况。

同时,由于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所以当年的投资不一定能够在当年就产生或完全产生效益,投资效益可能会滞后。

从1981年~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平均为0.42,最高最低相差0.59。

2000年左右基本上一直处于历史的最低水平,但近几年的投资效果系数呈现不断回升的趋势,特别是2005年达到了0.51。

如果这个状态能够稳定一些年,则国家经济会减少很多风险和压力。

三、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投资内在增长机制

由于经济尚未进入靠内在动力推动的自主增长的轨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很多,因此,应该考虑利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在国债投资方向和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理顺投资机制,为企业投资构筑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投资的内在动力问题。

第一,加强投资立法,为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重点加强投资产权的独立性,投资收益权、投资所有权、投资契约的履行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强化政策规定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从严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和人员。

第二,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为投资活动提供有效服务。

从主管国有固定资产投资转到调控管理全社会投资,对国有投资、集体投资、个体私营投资、外商投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从主管投资项目的审批、重点项目建设及其竣工验收等微观活动变为调节全社会投资增长、结构变化和提高宏观效益等宏观经济活动;

从主要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和完善全社会投资宏观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

第三,实行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

调整不公平税赋,切实减轻民间投资者的负担。

对企业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允许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个人的实业投资允许全额或部分抵免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利用税收政策引导民间投资投向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西部地区。

第四,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作用。

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支持发展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中介服务组织。

(二)积极调整投资结构

第一,调整投资主体结构,做到各投资主体间的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推进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需要调整产业投资结构,而调整产业投资结构就必须调整全社会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与范围,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战略性重组,形成更为合理的投资分工与合作的产业政策体系。

而在一些非战略性的、过于广泛的竞争性产业领域,国有经济投资主体可以逐渐退出,鼓励非国有经济投资主体拓宽投资领域,把非战略性投资领域对非国有制经济全面开放,使它们可以在非常广泛的产业空间内形成与国有制经济全面开放,形成良好的投资分工与协作关系。

第二,促进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发展。

首先,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投融资市场化的微观基础,理顺企业依据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比较的筹资原则,使企业能够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筹措到发展所需的资金。

其次,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形成高效的资金融通渠道。

鼓励发展非国有银行机构,实现金融业对内开放。

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融资体制方面逐步建立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