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422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染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E.变形杆菌

A

变形杆菌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液稠厚、黄色、不臭,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绿脓杆菌是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最常见的细菌;

溶血性链球菌虽易引起败血症,但一般不发生转移性脓肿。

4、患者男,45岁。

36小时前施工时右下肢被石板砸伤,X线摄片,未见骨折,行清创缝合。

现突然出现烦躁不安,伴恐惧感,大汗淋漓,自述右下肢伤处疼痛加重.胀裂感。

体温38.5℃,脉搏128次/分?

血压146/92mmHg,右小腿肿胀明显,大量浆液血性渗出物自切口渗出,皮肤表面呈大理石样花纹,渗出物有恶臭味。

治疗不恰当的是()

A.右下肢广泛、多处切开

B.300万U青霉素静脉注射

C.输200ml同型新鲜血

D.右下肢截肢

E.高压氧疗法

B

患者的临床表现提示其并发了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致病菌是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等)致肌坏死、肌炎,进展快,预后重,常混合感染。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常见产气荚膜杆菌对青霉素大多敏感,但剂量需大,每天应在1000万U以上。

气性坏疽由革兰阳性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要厌氧环境,彻底清创是预防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

5、男,10岁,右足底被铁锈钉刺伤10天,突然出现张口困难,继之出现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声响及触碰病人可诱发上述症状,病人神志清楚,不发热。

对机体威胁最大的是()

A.肌肉断裂

B.骨折

C.尿潴留

D.营养障碍

E.持续的呼吸肌痉挛

如引起持续的呼吸肌痉挛可致窒息,对机体威胁最大。

6、男,10岁,右足底被铁锈钉刺伤10天,突然出现张口困难,继之出现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声响及触碰病人可诱发上述症状,病人神志清楚,不发热。

该病属于()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血症

E.脓毒血症

如引起持续的呼吸肌痉挛可致窒息,对机体威胁最大。

7、男,10岁,右足底被铁锈钉刺伤10天,突然出现张口困难,继之出现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声响及触碰病人可诱发上述症状,病人神志清楚,不发热。

该病致病菌属于()

A.革兰染色阴性大肠埃希菌

B.革兰染色阴性厌氧拟杆菌

C.革兰染色阴性变形杆菌

D.革兰染色阳性梭形芽孢杆菌

E.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该患者破伤风症状比较典型,铁锈钉外伤史,伤后出现肌紧张、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

病菌是革兰染色阳性梭形芽孢杆菌,以芽孢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8、男,26岁,发热4天伴纳差2天急诊。

检查:

BP114/70mmHg,左脚趾甲沟部红肿破溃。

血白细胞计数为20×

109/L,中性粒细胞为89%。

经血培养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根据经验首选抗生素是()

A.丁胺卡那霉素

B.环丙沙星

C.红霉素

D.万古霉素

E.甲硝唑

患者全身感染后血压下降首先应考虑败血症。

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

患者存在全身感染症状,应用抗生素,引起甲沟炎的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因此选用青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药物为万古霉素。

9、男,26岁,发热4天伴纳差2天急诊。

经处理3天后病人体温升高,且血压和血小板计数下降,此时病人可能合并有()

A.败血症

B.DIC

C.感染性休克

D.多器官衰竭

E.菌血症

10、男,26岁,发热4天伴纳差2天急诊。

左脚趾经切开引流处理后应给予()

A.维生素

B.激素

C.退热剂

D.庆大霉素

E.大剂量青霉素

11、男,26岁,发热4天伴纳差2天急诊。

初步诊断是()

A.左脚趾甲沟炎

B.左脚趾坏疽

C.左侧小腿丹毒

D.左小腿蜂窝织炎

E.感染性休克

12、患者女,45岁。

被鱼刺扎伤右手示指尖2天,右手示指针刺样痛半天就诊。

查体:

T36.8℃,右手示指末节肿胀、压痛,但张力不高,皮肤不红。

患者右手示指肿胀加重,伴有剧烈搏动性跳痛,此时做切开引流,正确的操作是()

A.右手示指末端做鱼口形切口

B.末节指侧面纵切口.远侧应超过甲沟的1/2

C.末节指侧面纵切口,近侧超过指节横纹

D.脓腔较大时,宜做对口引流

E.突出切口的脂肪不应剪去,以防损伤血管、神经

指头炎时若患指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伴有全身症状,应当及时切开引流,以免感染侵入指骨。

通常采用指神经阻滞麻醉,选用末节指侧面做纵切口,切口远侧不超过甲沟的1/2,近侧不超过指节横纹,将皮下纤维索分离切断,剪去突出的脂肪使脓液引流通畅;

脓腔较大则宜作对口引流,切口内放置橡皮片引流,有死骨片应当除去;

切口不应做成鱼口形,以免术后瘢痕形成影响手指感觉。

13、患者女,45岁。

下列处理错误的是()

A.抗生素控制感染

B.保持右手下垂,以利于血液循环

C.鱼石脂软膏外敷右手示指

D.金黄散糊剂敷贴右手示指

E.右手示指理疗

当指动脉被压时,疼痛转为搏动性跳痛,患肢下垂时加重,选项B处理措施错误,其他选项处理皆正确。

故选B。

14、患者女,45岁。

该病的诊断是()

A.甲沟炎

B.指头炎

C.指骨髓炎

D.腱鞘炎

E.滑囊炎

甲沟炎:

是指(趾)甲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感染,是细菌通过甲旁皮肤的微创破损侵袭至皮下并生长繁殖引起。

指头炎:

是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组织感染,多由刺伤引起,故选B。

15、患者男,45岁。

治疗上不恰当的是()

B.800万U青霉素静脉注射

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治疗:

急症清创,应用抗生素,高压氧疗法,全身支持疗法。

急诊清创术前准备包括静脉注入大剂量青霉素、输血等。

病变区应做广泛、多处切口,如整个肢体已广泛感染,应果断进行截肢,以挽救生命,本题患者尚未达到截肢程度,D是不恰当的。

16、患者男,45岁。

本病可诊断为()

A.芽胞菌性蜂窝织炎

B.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

C.大肠埃希菌性蜂窝织炎

D.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E.变形杆菌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气性坏疽)临床特点是病情急剧恶化,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

患者常诉伤肢沉重或疼痛,持续加重,有胀裂感;

伤口有大量浆液血性渗出物自切口渗出;

皮肤如大理石样,有恶臭。

17、患者男,10岁。

右足底被铁锈钉刺伤10天,突然出现张口困难,继之出现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声响及触碰患者可诱发上述症状。

患者神志清楚,不发热。

D.持续的呼吸肌痉挛

E.营养障碍

痉挛毒素可使随意肌紧张和痉挛,典型症状是肌紧张性收缩,阵发性强烈痉挛,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最后为膈肌。

18、患者男,10岁。

该病属于()

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发育为增殖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索引起患者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故选A。

19、患者男,10岁。

这种菌感染发病约占感染者的百分比(%)为()

A.0.1~0.2

B.0.3~0.4

C.0.5~0.6

D.0.7~0.8

E.1.0~2.0

破伤风创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上污染率可达25%~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故选E。

20、患者男,10岁。

A.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

B.革兰阴性厌氧拟杆菌

C.革兰阴性变形杆菌

D.革兰阴性梭状芽胞杆菌

E.革兰阳性厌氧芽胞杆菌

根据病史可知患者为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革兰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引起。

故选E。

21、患者男,16岁。

发热4天伴食欲减退2天急诊。

血压110/80mmHg,左脚趾甲沟部红肿破溃,血白细胞计数为20×

经血培养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根据经验首选的抗生素是()

A.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为半合成氨基苷类抗生素。

环丙沙星为广谱抗菌药。

红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易耐药。

甲硝唑对厌氧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更多内容请访问《做题室》微信公众号

22、患者男,16岁。

左趾经切开引流处理后应给予()

A.大剂量青霉素

E.维生素

患者存在全身感染症状,应使用抗生素。

引起甲沟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选用青霉素,故选A。

23、患者男,16岁。

A.左趾甲沟炎

B.左脚坏疽

甲沟炎的症状初起是指甲一侧的组织红、肿、疼痛。

进一步发展则化脓,脓液自一侧甲沟经甲根部皮下蔓延到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明显,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坏疽后皮肤不应该为红色.B不正确。

丹毒为鲜艳的樱桃红,蜂窝织炎疼痛明显,有缺血坏死。

患者血压110/80mmHg,所以也不符合感染性休克。

24、虽易引起败血症,但一般不发生转移性脓肿()

25、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C

大肠杆菌感染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26、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27、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最常见的细菌()

28、脓液量多,淡红色,稀薄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拟杆菌

考核特殊类型细菌感染脓液性状。

绿脓杆菌脓液有甜腥臭味;

溶血性链球菌脓液量多,淡红色,稀薄:

拟杆菌脓液恶臭,普通细菌培养阴性。

29、脓液有甜腥臭味的是()

30、脓液恶臭,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的是()

31、败血症()

A.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

B.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

C.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即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仅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应

D.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剧烈的全身反应,致病菌寄居在局部感染灶处,并不侵入血液循环

E.败血症与脓血症同时存在

严重感染名词概念。

脓血症指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

毒血症是指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剧烈的全身反应,致病菌寄居在局部感染灶处,并不侵入血液循环。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

32、脓血症()

33、毒血症()

34、女性,72岁,上唇一个毛囊尖处出现红肿、疼痛的结节,中央部有灰黄色小脓栓形成,错误的处置是()

A.休息

B.外敷鱼石脂膏

C.挤出脓栓,以利引流

D.应用抗生素

E.湿热敷

患者为疖,位于上唇部位,面部“危险三角区”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入颅引起化脓性感染。

35、患者男,8岁。

足部刺伤1小时,已接受计划性混合疫苗注射,为预防破伤风,最重要的正确的处置是()

A.刺伤部切开不予缝合

B.注射TAT750U

C.注射TAT1500U

D.注射TAT3000U

E.注射破伤风类毒素0.5ml

此患者已接受计划性混合疫苗注射,伤后仅需肌内注射0.5ml类毒素,不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6、患者男,25岁。

一周前右足底被铁钉刺伤,未作清创处理。

近日,感头痛、咬肌紧张酸胀,诊断为破伤风。

其发病机制中错误的是()

A.毒素也可影响交感神经

B.痉挛毒素是引起症状的主要毒素

C.溶血毒素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

D.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E.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症状

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破伤风的主要毒素,痉挛毒素是外毒素,溶血毒素会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毒素也会对交感神经产生影响。

37、患儿女,出生2周。

腰骶部皮肤红肿迅速蔓延,出现坏死,但边界不清,高热昏睡。

最有效的处理措施是()

A.给广谱抗生素

B.局部热敷

C.中药外敷

D.立即在腰骶部皮肤做多处切开

E.病变区出现波动感时切开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急性蜂窝织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

诊断一旦明确,即做多处切口引流,故选D。

38、诊断浅部脓肿的主要依据是()

A.局部红肿

B.病变区发热,有明显触痛

C.病变区有波动感

D.CT值低于周边

E.B超检查呈低回声

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可出现红、肿、热、痛及波动感。

小脓肿如位置深、腔壁厚,波动感可不明显。

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故选C。

39、有关全身性感染致病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多出现低温、低白细胞、低血压

B.厌氧菌感染多为一般细菌感染后的二重感染

C.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多为克雷伯菌

D.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多数抗生素均可杀菌和消除内毒素

E.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倾向于血液播散,形成转移性脓肿

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等,此类细菌主要毒性在于内毒素,多数抗生素虽能杀菌,但对内毒素及其介导的炎症介质无能为力。

因此,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脓毒血症较严重,出现三低现象:

低温、低白细胞、低血压。

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

其感染倾向于血液播散,形成转移性脓肿。

真菌感染多为一般细菌感染后的二重感染。

40、气性坏疽的治疗不正确的是()

A.一经诊断,应急诊清创

B.伤口用3%过氧化氢或1:

1000高锰酸钾冲洗

C.营养支持治疗

D.高压氧治疗

E.首选氨基苷类抗生素

气性坏疽的主要治疗措施有急诊清创、应用抗生素、高压氧治疗及全身支持疗法。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氨基苷类抗生素无效。

41、丹毒的致病菌是()

B.拟杆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β型溶血性链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丹毒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即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