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38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的危害与预防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①病因:

由HIV感染引起,它可以攻击人体的T细胞。

②主要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

1.思考变应原与抗原概念等同吗?

说明二者的关系。

提示:

不等同。

变应原一定是抗原,抗原不一定是变应原。

变应原有个体差异,抗原无个体差异。

2.讨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在分布上有何不同?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一般分布在血清、组织液、淋巴等内环境以及部分外分泌液中;

而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致敏靶细胞的表面。

3.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其他病原体入侵所致。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超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能特异性侵入T细胞,并在T细胞内繁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使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流行病的危害和预防

1.传染病的预防

(1)重视经常性预防措施的贯彻和实施。

(2)做好计划免疫。

(3)及时对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与病人接触者等采取相应处理。

2.非传染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1.接种流感疫苗就一定不会患流感吗?

试分析原因。

不一定,因为流感疫苗只是接种了一种或一类抗原,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接种的疫苗和遇到的流感病毒不一致,这样接种的疫苗就失去作用。

或者是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寿命较短、流感病毒突变使接种的疫苗失去作用。

2.甲流康复患者体内的血清可以起治疗作用吗?

血清可以起治疗甲流的作用,因为血清中含有抗体可引起免疫反应。

免疫学应用的几个方面

(1)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

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如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2)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

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抗原检测:

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4)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时,对于受者来说,供者的组织或器官就相当于抗原(实际上是含有抗原),因此会引起受者的免疫排斥作用。

为了减轻器官移植后所发生的排斥反应,病人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处于免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免疫功能异常及免疫学的应用

[例]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

荨麻疹的起因是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______________;

当同一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有关细胞释放出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________等变化,进而出现红肿现象。

(2)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________细胞识别并攻击。

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院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精讲精析] 

(1)机体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的黏膜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2)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排斥“异己”,因此异体器官会受到效应T细胞的排斥。

保留脐带血的目的是用于器官的构建,因为脐带血中含有大量干细胞。

(3)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较短;

二是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

[答案] 

(1)皮肤某些细胞的表面 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

(2)效应T 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

(3)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或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下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解析:

妇女A免疫系统可清除病毒,其对该种病毒的免疫时间取决于体内相关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的长短。

由图示A、B曲线在2月份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

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两人体内4、5月份均产生了大量抗体,说明她们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妇女A产生的抗体量较大、速度较快,说明妇女A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

C

1.探究接种疫苗后动物免疫能力的变化。

2.检测疫苗质量。

典例剖析

最初甲型流感爆发于墨西哥,并在全球迅速蔓延,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病毒。

我国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

为了研制抗甲型H1N1流感的灭活H1N1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1)实验原理:

①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的甲型H1N1病毒进入实验小鼠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______,浆细胞分泌相应的________。

②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产生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①分组:

将健康、生长状况相似的实验小鼠分为两组,每组多只且数量相等。

②处理:

对照组的处理:

接种不含疫苗的无毒性接种物,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再接甲型H1N1病毒。

(3)实验结果(指标:

小鼠的发病率或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________要高。

[解析] 

(1)疫苗是指灭活的抗原,进入机体后会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能产生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将抗原消灭。

(2)在做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不同的处理。

为了检测疫苗对机体产生抗体能力的影响,可先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含有疫苗和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再同时接种病原体进行检测。

(3)若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则实验组小鼠比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要高。

[答案] 

(1)①记忆细胞 抗体 ②反应更快、更强

(2)②再接种甲型H1N1病毒 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

(3)存活率

[随堂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能直接吞噬侵入细胞的病原体

B.体液免疫中每个浆细胞能产生多种特定抗体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某病原体初次感染人体,人体会产生相应的超敏反应

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吞噬侵入细胞的病原体,而是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

体液免疫中每个浆细胞只能产生特定的抗体;

某病原体初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超敏反应。

2.(重庆高考改编)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超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

超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机体免疫反应中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而不是浆细胞,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泌抗体;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发生的是超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病。

B

3.免疫接种包括两种方法:

①注射抗体,②注射抗原。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的治疗属于方法②

B.方法①在接种对象体内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

C.方法②是通过使人体患病然后获得免疫力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预防一些传染病

治愈者血清含有大量抗体,用其血清进行治疗属于①注射抗体,故A不对;

②注射抗原能刺激人体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故B不对;

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而获得免疫的,故C不对;

医学上一般采用②注射抗原来预防一些传染病的,故D对。

D

[课时跟踪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现有三组事例: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它们依次归属于(  )

①超敏反应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D.③②①

(1)是典型的抗体“敌我不分”,属于自身免疫病;

(2)“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说明免疫机能严重缺陷;

(3)为超敏反应。

2.给健康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抗原),目的是使婴儿体内产生(  )

A.浆细胞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D.抗体

卡介苗作为抗原进入婴幼儿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了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抗体在婴幼儿体内存在的时间较短,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很长,当再次被同种抗原侵入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作出更强的免疫反应。

3.乙酰胆碱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免疫病,痉挛

C.超敏反应,肌无力D.超敏反应,痉挛

病人血清中的抗体对抗乙酰胆碱受体,造成机体器官受损,该免疫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受阻,故肌细胞受抑制不出现兴奋,该病人可能表现为肌无力。

A

4.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

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

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的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D.产生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

自身物质成为抗原后,引起免疫系统对自身器官进行攻击,这属于自身免疫病,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5.将甲品系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

不久,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

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

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甲品系小鼠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当第一次移植后,小鼠体内产生排斥反应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记忆细胞,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作出的免疫反应快,而且强度大。

6.近年来在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以下关于核酸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需要使用适当的基因工程载体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的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DNA疫苗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导入人体,在人体内表达出病原体的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因为该DNA疫苗是取自某病原体内,所以它的接种能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7.2010年底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防控流感大流行,中国已有1000多万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流痊愈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流重症者,是因为该血清含有相应的浆细胞

B.疫苗进入人体刺激巨噬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C.注射疫苗后,甲流病毒的核酸在人体细胞中表达并产生抗原

D.甲流患者在恢复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接触使之解体死亡

甲流痊愈者的血清中含有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疫苗属于抗原,能刺激机体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

甲流患者恢复过程中含有病毒的靶细胞与效应T细胞结合,最终靶细胞裂解,甲流病毒释放出来,被抗体消灭。

8.(重庆高考)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

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肉毒杆菌抗毒素为抗体,是专门针对特定的抗原即肉毒杆菌外毒素的,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9.关于变应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变应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超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

B.变应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超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变应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D.超敏反应一旦发生就反应强烈、很难消退、会引起组织损伤,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

超敏反应是相同的变应原第二次进入机体后才发生的,抗原一旦进入机体,就会发生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唯一措施

B.传染病一般病程较短

C.非传染性疾病一般不能通过预防接种预防

D.“三早”预防属于二级预防

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而不是唯一措施。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7分)2010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引起世人的关注。

下面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制过程图解。

请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活的鸡胚

(1)目前研制甲型H1N1流感疫苗采用活鸡胚培养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鸡胚细胞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增殖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等;

灭活处理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失去________能力,但是并不破坏病毒的________结构。

(2)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可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原因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而使人体具有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能力。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鸡胚细胞间存在寄生关系,病毒的增殖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的,宿主细胞为病毒繁殖提供了原料、能量、酶等条件。

(2)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刺激机体T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浆细胞,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以加强其细胞的杀伤能力,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并消灭抗原。

(1)物质 能量 感染 抗原

(2)抗体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12.(13分)(上海高考)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还爆发了非典(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

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传播方式等进行了不懈地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都属于病毒,它们结构简单,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________。

(2)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②③④

C.①⑤②④③D.①⑤④②③

(4)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传染病

主要传播方式

非典

接触传播

乙肝

艾滋病

体液传播

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5)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下图)。

图中曲线在a点前快速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病者体内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

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

利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以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H1N1流感,给城市雕塑也戴上了口罩(见右图)。

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1)病毒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不能独立存活,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

(2)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遗传物质DNA。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细菌内病毒组装、病毒释放。

(4)乙肝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5)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后发病人数减少是因为经过治疗人体产生了抗体所致。

(6)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一类代谢物,主要作用于细菌。

(7)防治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主要有:

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1)蛋白质 核酸 寄生

(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

(3)C

(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

(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抗体

(6)不合适;

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

(7)注射疫苗;

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

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