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301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培养目标是对学校的具体要求,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地理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指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地理课程目标的本位结构

地理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体现出来

3、现代地理课程目标研究的趋向

(1)地理课程目标的组成结构日渐清晰

知识、技能、能力、情感。

我国的三维目标

(2)地理课程目标的价值趋向日益融合:

学生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科学发展的需要相互融合,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力求准确、科学

行为目标:

精确、具体、可操作,具体指出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领域

生成性目标:

关注地理教学过程和学生兴趣、学习能力。

表现性目标: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表现

生成和表现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

1、承接功能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是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具有桥梁地位。

2、导向功能

体现特定时期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承载一定时期的地理教育价值观。

是地理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基本方向,也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重要向导及引导学生学习。

3、评价功能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地理教学评价的标准,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的标准,学习学业成就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4、调控功能

为地理课程编制提供导向,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为地理学习提供参考。

5、发展功能

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要求,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国外地理课程目标

1、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卢塞恩可持续地理教育宣言

3、美国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6大要素:

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地区和区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环境和社会、地理学的用途。

五项核心地理技能:

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

强调地理空间观和生态观的养成。

4、英国地理课程标准

重要求、轻内容的特点。

5、日本地理课程标准

四、我国的地理课程目标

1、特点

(1)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第一目标,始终未变。

变化的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表述形式和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要求程度。

(2)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

(3)思想政治目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五、港澳的地理课程目标

1、香港

区域取向—系统取向—概念取向

第二节:

地理课程观念

一、知识取向的地理课程

1、课程知识观的主要观点

课程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其特点如下:

分科设置,强调知识的理解,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课程内容是既定的。

2、课程知识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二、经验取向的地理课程、

1、课程经验观的主要观点

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其特点主要是:

强调学习者的角色和经验,课程内容的选择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课程内容具有二维动态性,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得到尊重,课程开发与评价的难度加大。

2、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创新了地理课程目标确定;

拓展了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

改变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

增加了地理课程编制的难度。

三、活动取向的地理课程

1、活动课程观的主要观点

由学习结果转向了学习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实践环节,其特点主要是: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强调学习者的兴趣,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

(1)地理课程中教师观的变化:

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

(2)学生观的变化: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知识观的变化:

知识是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

(4)教学观的变化:

学生主动、学生活动为主

四、全面发展取向的地理课程

1、主要课程观

强调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致力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培养,其特点为:

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注重能力培养和国际意识的培养。

处理了前三者课程观的之间的关系。

2、对地理课程影响

(1)拓展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2)完善了地理课程目标:

强调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形成,强调学生的知能发展。

(3)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容:

满足学生的需求、突出地理特色和基础性、贴近学生实际。

(4)创新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

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第三节:

地理课程结构

一、我国地理课程结构

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间的地理课程结构

2、文革后至2000年的地理课程结构

向区域转向和系统转向并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

3、我国地理课程结构演进及趋势

(1)地理课程内容选择:

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

(2)教材体系结构:

淡化学科体系,高中必修以系统地理为主,选修以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

强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组织教材内容,体现教材内容的基础性、社会性和综合性。

第三章:

地理课程论

(2)

地理新课程

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1、地理新课程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1)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

高中教育: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习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多样化课程体系);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实验、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考察);

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与定性、反思与鼓励相结合)。

(2)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创新

价值取向的创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课程建设的创新:

课程目标、内容、资源、实施、评价的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创新:

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评价理念的创新:

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地理新课程目标

(1)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的发展变化程度。

观测、观察、调查、实验、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程度。

学习过程对地理问题的经历和体验,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倾向及其稳定性和地理价值判断模式的发展变化程度。

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地理审美、可持续发展观念、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

情感:

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内心体验、情操陶冶。

态度:

学习态度、学习责任,科学态度、求实态度。

价值:

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

二、地理新课程的结构和功能

1、地理新课程的结构

2、地理新课程的功能

(1)社会发展功能:

地理新课程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理解;

地理新课程可以提高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地理新课程的个人教育功能

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锻炼学生的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

文图结合表达地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技能、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自然的人文关怀。

三、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1)新课程实施的取向:

90年代以前以忠实取向为主,现在向互动调试取向,甚至向创生取向转变。

(2)新课程实施的策略:

(3)新课程实施的模式:

2、地理新课程的评价

(1)评价的创新

评价理念的发展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功能由甄别向发展转变。

评价对象和主体的多元性:

教师、学生、家长、学校

评价方式与手段的多样性:

定性定量、目标过程、行为与情感、自我与他人、测试与访谈、观察与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发展中评价,评价中发展

(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目标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

(3)评价的实施

明确评价的基本功能,以学生发展为主,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反思性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第二节:

地理课程资源

一、地理课程资源概述

1、概念、特点和类型

概念:

地理教材、地理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等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目标的一切资源。

特点:

形式的多样性;

内容的开放性;

内涵的动态性。

类型:

2、地理课程资源的作用

(1)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2)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科学性

(2)适用性原则:

针对不同的目标、学生、教师选择适合的地理课程资源。

(3)因地制宜原则:

地理环境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有序化和集成化处理

2、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1)自觉用好地理教材资源:

进行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

教学用具,教学设施、校园环境与文化、地理学习园、地理专用教室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

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陈列馆、气象站、主题公园、大专院校、区域景观。

(4)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

地理教参、教学软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研活动信息、教育论坛、教育期刊、教师博客

(5)大力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传统文化、风俗民情、旅游特色、名人特产、经济发展。

三、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

1、建设

(1)挂图、教科书、模型、标本、图书资料、教学实践场所、

2、管理

(1)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库:

(2)分门别类管理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自然存在资源、教学仪器设备,学科专用资源,游离状态的资源

(3)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专用资料包:

(4)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课程文化

一、不同文化视野下的地理课程

1、传统文化与地理课程

禹贡是古代主要的地理教材。

2、地域文化与地理课程

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的学科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地理学生方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信息文化与地理课程

第四章:

地理教材论

地理教材比较论

一、发达国家地理教材比较

1、美国地理教材

(1)20世纪80年代美国地理教材—体系完整、表述生动

(2)90年代的美国地理教材—由总到分,凸显区域

(3)21世纪的美国地理教材—基于生活、注重探究

2、日本地理教材

(1)80年代—以人为本,注重联系

(2)90年代—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3)21世纪—基于问题、培养能力

地理教材编制轮

一、我国地理教材编制的管理演进

1、国定制

一纲一本,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

2、审定制

86年建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开始推行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初中7个版本,高中四个版本。

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

1、自然地理内容选择

(1)淡化学科的系统性

根据新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出发,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出发。

(2)加强内容的地理科学性

教材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内容增多,从而为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删除了一些与地理相关不大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加强了地理的学科性,96年大纲删除了生物与地理环境(生物圈的概念、意义、内容、范围、作用,植物的分布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能量流动)、土壤(土壤的组成、形成、分布)

(3)凸显人地关系的主线

天文学侧重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专题。

2、人文地理内容的选择

(1)

(1)突出人文性

(2)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例增加

(3)突出可持续发展

一是增加环境问题的比例,二是增强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新教材引入了工业地域、区位特点等区位理论。

3、区域地理内容选择

(1)区域数量不断减少

人教版初中教材78年选择107个区域,2001年选择21个区域,高中教材63年选101个区域,2002年选7个区域。

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具体的区域不做具体的要求。

(2)区域内容不断优化

第一阶段(1904—1956):

强调分洲列国,分区列省,编制多采用“地方志”的叙述方法。

对区域现象进行描述性介绍。

第二阶段(1956-1986):

顾全区域要素。

没有突出区域的基本特征,没有强调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三阶段(1986-2000):

强调区域特征。

86年大纲首次增加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同事强调综合、比较等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第四阶段(2000以来):

关注认识区域的方法。

新课标没有规定任何一个必选区域,只要求列举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区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典型的区位特征,并关注所选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新教材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地理教材编写

1、应用多样化的地理学习理论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采取“刺激强化”策略,以往地理教材编制往往采取:

地理概念(定义、含义)—地理现象(事实材料)—地理结论(规律、原理)演绎论证的编写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的编写,可以认知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生动的素材、情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2、构建生活化的内容结构

编制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统一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帮助学生认识和领悟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解释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背景,更好的适应生活;

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对未来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性。

3、寻求人文化的心理结构

通过教材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设计最优化的形态结构

地理教材的形态结构是由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地理图像三要素相互组成的。

二、地理新教材的结构特征

1、表层结构特征:

课文系统和图像系统

(1)图文并茂

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质量决定了教材质量。

(2)栏目多样性

作业系统是表层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传统作业系统一般安排在课后,类型单一,以巩固功能为主。

新教材设置了栏目多样的活动性课文,这些栏目是教材内容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

它们可以增强教材的活泼性,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如下:

层次性:

阅读材料、选读材料。

思考活动、实践活动、探索活动。

整合性:

学习栏目与课文有机结合,阅读栏目是为了补充正文知识,活动的设置是为了理解课本的一些原理。

实践性:

收集资料、实际观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

教学性:

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供基础,利于学生积极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学习。

(3)各具特色

人教版:

着力体现研究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每章后面有问题研究专栏,以实际问题呈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湘教版:

双语学习

2、深层结构特征:

地理知识系统,地理概念、事实、原理

(1)内容更新

增加地理信息技术内容,出现了7个选修模块,地理概念的表述更准确,旧教材洋流定义为低纬流向高纬度,水温高流向水温低,新教材去掉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2)培养智能

地理教材的智能系统:

第一层次,地理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力;

第二层次,理解课文,阅读分析地图,理解分析图表,获取地理信息,从事地理实践的能力;

第三层次:

概括地理特征,分析地理因果关系,总结和应用地理规律,正确评价人地关系的能力。

(3)渗透观念

价值观是深层次的认知倾向,情感、态度是价值观的反应,态度是情感的行为表现。

地理观念主要有:

全球意识,爱国情操、环境伦理道德、生存素养、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地理科学的探索精神,地理辩证思想、地理审美情趣,交往与理解情感。

三、地理新教材的功能探析

1、提供学习有效学习的范例功能

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为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互动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如,学习分析西北荒漠化有助于学生分析中亚、北非的沙漠化,分析南方的石漠化,华北的盐碱化。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功能

不在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了促成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3、体现学科价值的思想教育功能

培养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

4、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引导功能

策略:

(1)可以整合不同版本的教学资源

(2)可以重组同一教材内部资源

注意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晨昏线可以放在自转部分,东北农业可以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城市化可以结合人口增长模式,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结合不同模式的城市化进程。

(3)可以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如海洋地理第一章可以不讲,区域地理可以选用不同的区域。

(4)可以增加生活案例

联系学生生活的地理,联系学生发展的地理,联系家乡有用的地理,联系社会时代的地理,联系现实鲜活的地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第五章:

地理教学基本理论

地理学习心理

一、地理学习的心理结构

1、学习心理动力

学习动力是一定的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学习的客观要求和社会意义在人脑中的反应,及地理学习的动机。

外部表现:

学习中的注意状态、意志状态与理智感状态。

内部表现:

外表层动力,即好奇心;

过渡层动力,学习地理的心理状态;

稳固层动力,即地理学习习惯;

核心层动力,即学生的自觉心理状态,是学生的自我学习需要。

2、学习心理智力

3、学习心理能力

操作活动实际行动的能力,地理学习最基本的学习心理能力是定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学习自我评定力

评定包括对自己地理学习动机的性质、内容方向、动力大小的评定,智力活动及效率的自我评价。

二、地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1、地理学习的年龄差异

(1)地理学习中智力因素的年龄差异

高中生空间能力提高,观察图像具有选择性,更仔细,对地理知识偏重于意义识记,偏向于抽象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

(2)地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年龄差异

初中学生以感受性兴趣为主,高中生以理性兴趣为主。

2、地理学习的性别差异

(1)地理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高中女生学习兴趣超过男生,初中男生超过女生,初中女生对空间概念强的地理学习存在障碍;

高中主要是高考的影响,作为文综一部分,选文科女生较多。

(2)地理感知的性别差异

男生的视知觉强,女生的听知觉更强,男生的空间知觉能力更强。

(3)地理学习记忆与思维的性别差异

男生意义识记能力强,女生的机械识记能力强,男生记忆快,遗忘也快;

女生形象思维能力更强,男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更强,学习区域地理时,女生善于分析对比,学习部门地理时,男生善于概括、抽象化。

三、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

1、记忆遗忘规律

进行意义记忆,地理图像的记忆,构建心理地图,文图转换,自绘略图。

2、序进累积规律

感知-理解-思维-顿悟-汇通

3、地理学习迁移规律

等值线的同样规律,气候的相同点。

现代学习理论下的地理学习

学习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一、行为主义与地理学习

1、行为主义学习观

刺激反应的连接,学习即强化,学习是通过观察实现的。

2、行为主义观与地理学习

(1)正确及时强化,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矫正不良地理学习行为,塑造良好学习习惯

(3)寻求良好榜样,内化地理学习准则

(4)重视地理学习环境的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地理学习

1、认知主义学习观

(1)皮亚杰的图式学习理论:

同化与顺应

(2)维果茨基的内化说:

最近发展区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复杂认知过程;

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的必要条件;

最佳的学习是发现学习法。

(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学习的本质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同化并形成新认知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