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3045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助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术曰:

“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13)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14)其儿。

夫一样怀归,盍易爱人之心以爱亲。

奇哉陆郎,可以为法(15)矣(16)。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1)于:

(2)见:

(3)令:

(4)出:

(5)怀:

(6)临行:

(7)辞:

(8)坠:

(9)对:

(10)是:

(11)甘:

(12)遗:

i,(13)奇:

娱(14):

(15)法:

(16)矣:

2、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应该学习陆绩什么)。

答案:

1、陆绩,他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

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

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

袁术让人拿出橘子招待他。

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笑着说:

“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

”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

“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袁术说:

“陆绩年幼就知道孝顺母亲,长大后必定成为有才能的人。

”袁术认为陆绩与别人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

现在有人在席间在怀里藏果,想逗弄小孩。

你同样藏到怀里回去,何不把爱子之心变为爱父母之心呢。

奇才呀陆郎,可以作为典范啦!

到。

拜见。

让,命令。

拿出,取出。

怀里。

临走,在走。

告别。

(8)坠:

坠落。

回答。

这是。

甜。

i,送给。

(13)奇:

认为……不同。

逗(15)法:

典范(16)矣:

感叹词,相当于啦。

重点字词释义:

(1)“遗”。

“遗”在古文中有两个读音,一读yí

,指遗失,遗忘,遗漏等;

二读wè

i。

上文“欲归遗母”中的“遗”,读wè

i,指送或赠予,句意为想回去后送给母亲吃。

又,“故人遗我鱼”,意为老朋友送我鱼;

“天寒,以裘遗之”,意为天冷,把一件皮衣赠送给他。

(2)两个“怀”的用法。

“怀”指胸怀,属名词。

上文“怀三枚”及“怀橘”,如果直接理解为胸怀三枚及胸怀枚,都不通。

其实,“怀”在句中是活用为动词,指“胸怀里藏着”,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怀三枚”,意为在胸怀里藏着三只橘子;

“怀橘”,意为胸怀里藏着橘子。

(3)奇。

奇是指“奇特”,即与众不同。

上文“术奇之”,意为袁术认为他与众不同,或认为他很奇特。

2、点评:

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

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

启发与借鉴:

孝心是要从小培养的。

陆绩六岁就知道把橘子让给母亲品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孝”的种子。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养父母,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这种道德观要从小培养。

3.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

(1),百姓有得

(2)钟(3)者,欲负(4)而走(5),则(6)钟大不可负;

以(7)锥(8)毁之,钟况然(9)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10)掩其耳。

恶(11)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12)矣!

1、翻译全文并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

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得:

得到。

(3)钟: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4)负:

用背驮东西。

(5)走:

逃跑。

(6)则:

但是。

(7)以:

用。

(8)锥(zhui):

锤子。

(9)“况”(huà

ng)然:

“况”地;

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10)遽(jù

):

急忙,立即,马上。

(11)恶:

害怕。

(12)悖【bè

i】:

荒谬。

(12)

2、捂住耳朵偷钟。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

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

如果作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别人。

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

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

4.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

(1),数岁

(2)时,过书舍(3),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4)。

师曰:

“童子何以(5)泣?

”原曰:

“孤者易伤(6),贫者易感(7)。

夫(8)书(9)者,凡(10)得(11)学者,有亲(12)也。

一则愿(13)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14)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15)曰:

“苟(16)欲学,不须资(17)也。

”原于是入舍就学(18),卒(19)成国士(20)。

 

 

1、翻译原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2、用原文回答,最能概括邴原求学欲望的字词

3、本文是记叙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4、本文着重介绍了两个人物,说明这两个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就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小孩子为什么哭泣?

”邴原答道: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

“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

”邴原于是进入学堂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1)少孤:

年少失去父亲。

(2)数岁:

几岁。

(3)过书舍:

经过书塾。

书舍,书塾。

(4)泣:

小声哭。

(5)何以:

为什么。

(6)伤:

悲伤。

(7)感:

伤感。

(8)夫:

那些。

(9)书:

书:

学习。

(10)凡:

凡是。

(11)得:

能够。

(12)亲:

父母。

(13)愿:

仰慕。

(14)中心:

内心里。

(15)恻然:

怜悯,同情。

(16)苟如果,要是。

(17)资:

费用。

(18)就学:

开始学习。

(19)卒:

终于。

(20)国士:

国家杰出的人才。

2、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3、本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5.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

"

点之则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全文

画四龙于()壁不点()睛因()点其()一未点睛者皆()在

2、下列括号内是补充的句子省略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张僧繇)画四龙于壁。

B、(人)因点其一

C、(张僧繇)每曰:

“点之即飞去。

”D、未点睛者皆在(壁)

3、这则故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张僧繇的绘画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1、字词的意思

画四龙于(在)壁不点(画)睛因(于是)点其(它,指龙)一未点睛者皆(都)在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

“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

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2、下列括号内是补充的句子省略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B)

3、这则故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张僧繇的绘画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6.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

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

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抱朴子》说:

“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

”说的就是这回事。

7.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

(1)牛弹清角之操

(2),伏(3)食如故(4)。

非牛不闻(5),不合其耳(6)矣。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7)之鸣(8),即掉尾奋耳(9),蹀躞(10)而听。

1、解释下面括号里的字

A.(伏)食如故B.不合其(耳)矣C.孤犊之(鸣)D.即(掉)尾(奋)耳

2、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的含义。

3、选择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①伏食如故(低头)②不合其耳也(耳朵听)③孤犊之鸣(鸣叫声,作名词。

) ④即掉尾奋耳(摇摆;

竖直)

2、①为:

给。

②清角之操:

高雅的曲子,操,曲子。

③伏:

低头。

④如故:

照旧⑤闻:

听见。

(6)耳:

耳朵听。

(7)孤犊(dú

)离群的小牛犊。

(8)鸣:

叫声,作名词。

(9)掉尾奋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

掉,摇摆。

奋,本意是鸟类展翅,引申为举起来。

这里是竖起来。

(10)蹀躞(dié

xiè

小步走。

【译文】:

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高雅琴曲,牛依旧低头吃草。

不是牛没听见,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牛虻的叫声,(以及)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就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说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都是不可取的。

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另一层意思: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8.李存审戒子

存审出

(1)于寒

(2)微(3),常戒(4)诸子曰:

“尔(5)父少(6)提一剑去(7)乡里(8),四十年间,位极(9)将相,其间出(10)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11)骨出镞(12)者凡(13)百馀。

”因(14)授(15)以所出镞,命(16)藏(17)之,曰:

“尔曹(18)生于膏梁(19),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子孙皆(20)诺(19)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翻译全文

少提一剑“去”()乡里,位“极”()将相

2、李存审“位及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认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吧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1、少提一剑“去”乡里(离开)位“极”将相(达到)

关键词注释:

(1)出:

出身。

(2)寒:

贫困。

(3)微:

地位低下。

(4)戒:

训诫,教育。

(5)尔你们。

(6)少:

年轻时。

(7)去:

离开。

(8)乡里:

此指家乡。

(9)极:

达到。

(10)出:

脱离。

(11)破:

剖。

(12)镞(zú

箭头。

(13)13凡:

一共、(14)因:

于是。

(15)授:

授给,给予。

(16)命:

命令。

(17)藏:

收藏,保存。

(18)尔曹:

你们。

(19)膏粱:

膏,肥肉。

梁,精米。

表示精美的膳食。

指富贵。

(20)皆:

都。

(21)诺:

答应。

李存审出身贫寒,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

“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脱离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保存起来,说:

“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孩子们都答应了。

2、答: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经历了许多磨难。

3、答: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要知道创业的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以丧失斗志,应该多多历练,有所作为。

4、启示一: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的艰难;

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

忆苦思甜。

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

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

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启示二:

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祖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9.秦武王偏听

医扁鹊

(1)见秦武王,武王示

(2)之病,扁鹊请除(3)。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4)也,将使耳不聪(5),目不明。

”君(6)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7):

“君与知之者谋(8)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9)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10)。

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

“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

“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字词解释:

1.扁鹊:

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

2.示:

给......看。

3.除:

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

4.已:

停止。

5.聪:

听力好。

6.君:

指秦武王。

7.石:

石针,即砭(bian1),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

8.谋:

商量。

9使此:

就凭这。

使,凭借;

此,这。

7.矣:

语气助词,啊。

古为今用:

道理与启示:

1、说明要“与知之者谋之”,不要“与不知者败之”。

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依靠真知灼见,莫听啧声烦言。

除病与知政都是同一个道理。

2、《扁鹊见秦武王》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就会误事

10.修改一法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就②,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③,④辄去十余字。

旬日⑤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此皆后学者所法(6)也。

最近我听说(这么一件事):

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

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当采取的方法。

词语注解:

1)朱梅崖:

清朝人,字斐瞻。

2)就:

完成。

3)熟视:

反复地看。

4)辄:

就。

5)旬日:

十天。

6)法:

效仿。

启示及寓意:

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无论做什么事情,本着谦逊认真的态度,都要认真对待。

11.杀驼破瓮

(1)有一人,先

(2)瓮(3)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4)谷,首(5)不得出。

既(6)不得(7)出,其人以为忧(8),有一老父来语(9)之(10)曰:

“汝莫愁,吾教汝(11)出。

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12)用(13)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14)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

“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杀了骆驼,又打破了瓮。

像这样愚蠢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字词注释1.昔:

从前,以往。

2.先:

先前。

3.瓮(wè

ng):

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4.食:

吃。

5.首:

头。

6.既:

......以后。

7.得:

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8.以为忧:

为此事而忧虑。

9.语:

告诉。

10.之:

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1.汝:

你。

12.即:

13.用:

采纳。

14复:

又,还

翻译句子

其人患之:

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既杀驼,复破瓮: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世人所笑:

被后人所已耻笑

寓意: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12.尹绰之爱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

简子曰:

“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

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

”尹绰曰:

“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

”孔子曰:

“君子哉!

尹绰,面訾不誉也。

赵简子有两位家臣,尹绰和赦厥。

赵简子说:

“赦厥爱护我,不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

尹绰却不爱护我,一定在众人面前批评我。

”尹绰说:

“赦厥是重视您的面子,却不重视您的过错;

我重视您的过错,而不重视您的面子。

”孔子说:

“尹绰,是君子啊!

当面指摘缺点,而不是称人之美。

道理:

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13.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

(1)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2),爱之(3),退(4)为家人讲,即了(5)其大指(6)。

自是(7)手不释(8)书,至(9)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10)庭(11),一儿登瓮,足(12)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

左传>

后,非常喜欢,回去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上大缸,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字词注释:

1.凛然:

稳重的样子。

2.左氏春秋:

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

3.爱之:

爱,喜欢。

之,指代《左氏春秋》。

4..退:

回去。

5.了:

懂得。

6.指:

同“旨”,主要意思。

7.自是:

从此。

8.释:

放下。

9.至:

甚至。

10.于:

在。

11.庭:

院子。

12.足:

指失足。

1、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聪明、镇静、应该、有爱心。

2、本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用原文回答

答:

事情的起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事情的经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事情的结果:

儿得活。

14.塞翁失马

近塞上

(1)之人,有善术者

(2),马无故亡(3)而入胡(4)。

人皆吊(5)之,其父(6)曰:

“此何遽(7)不为福(8)乎?

”居(9)数月(10),其马将(11)胡骏马(12)而归。

人皆贺(13)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14)良马(15),其子好(16)骑,堕(17)而折其髀(18)。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19)者引弦而战(20)。

近塞之人,死者十(21)九(22)。

此独以(23)跛之故(24),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注释⑴塞上:

指长城一带;

 ⑵善术者:

精通术数的人。

善:

精通,善于。

术:

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⑶亡:

逃跑;

⑷胡: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⑸吊: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⑹其父[fǔ]:

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

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⑺何遽[jù

]:

怎么就;

表示反问。

遽:

通“讵”,就;

 ⑻福:

好事。

 ⑼居:

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⑽数月:

几个月。

⑾将[jià

ng]:

带领;

⑿胡马:

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⒀贺:

表示祝贺。

 ⒁富:

有许多。

⒂良马:

好马。

⒃好:

爱好。

⒄堕:

掉下来⒅髀[bì

大腿;

 ⒆丁壮:

壮年男子;

⒇引弦而战:

拿起弓箭去打仗。

引弦:

拉开弓弦。

(21)十:

全部(22)九:

大多数(23)以:

由于(24)故:

所以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位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

“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靠近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大多数。

惟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

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进行转化

15.曹冲称象

曹冲生

(1)五六岁,智意

(2)所及(3),有若(4)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5)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6)之群下(7),咸(8)莫能出其理(9)。

冲曰:

“置(10)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11)以载之,则校(12)可知矣。

”太祖悦(13),即施行焉(14)。

1.生:

长。

2.智意:

知识和判断能力,智,智慧;

意,意识。

3.若:

相比 4.及:

5.致:

送来 6.访:

询问 7.群下;

手下群臣 8.咸,都;

9.理:

办法  10.置:

放,安放。

11.物:

物品 12.校:

比较 13.悦:

高兴,开心  14.施行焉:

按这办法做了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16.商鞅立木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