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958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赛珍珠(PearlS.Buck或PearlBuck)(1892-1973),译为珀尔•巴克,美国作家。

赛珍珠是她模仿清末名妓“赛金花”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因“她长期生活在中国,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复辟、国共合作、北阀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日本入侵东三省等政治风雨,谙熟了中国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这些经历为她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1)赛珍珠曾在安徽南宿州乡间生活,在那里她积累了创作《大地》的素材,1932年借《大地》(TheGoodEart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

1938年因此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她的《大地》却一直未受到中美两国文人的重视。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的作品才获得了重新的审视,并确立了在文学史上地位,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学经典。

在这部作品中,她主要描绘了一幅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农民生活场景图,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农民朴质的土地情结。

男主人公王龙有着传奇般的经历,终其一生都围绕着土地打转,生于土地,养于土地,贫于土地,富于土地,最终又归于土地。

他一生的行动、情感、思想都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成为他躯体和灵魂的主宰。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创造了阿Q、闰土、祥林嫂等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其中每个形象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国劳苦大众特别是农民的生活现状,但是鲁迅透过各个不同的人物的刻画描绘,又共同的反映出当时社会“吃人”的本质,所以鲁迅不仅通过他的作品刻画了时代特点的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再现了那个时代,并以极强的民族责任感向那个黑暗的社会进行控诉。

赛珍珠与鲁迅这两位作家都对中国同时代的农民形象都给予了描绘,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有相似处却也有很多的不相同。

本文就是本着横向比较,去粗取精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他们相同的描写对象——农民形象,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对中国当时社会的认识着手,加以分析和对比。

一方面明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加深我们对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典的农民形象的认识。

第二章赛珍珠代表作《大地》解读

2.1《大地》主要内容描述

赛珍珠《大地》用平实的布局及行文,讲述了一个朴实平淡的故事:

一个叫王龙的农民,穷到连媳妇儿都娶不起,只能花一些小钱,从一个姓黄的大户人家领回一个丑得没人要的丫环。

结婚后他们夫妻二人辛勤耕作,生儿育女,历经了种种的生活磨难,终于熬过了荒年和匪乱。

革命的插曲成就了他们的原始积累,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田产,土地的增加使他们一步步从贫困的农民变成大户人家。

富裕的生活,让王龙剥掉农民的外衣,堕落进了醉卧花巷的奢靡生活。

失去土地的滋养,原本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为土地奋斗的热情也开始悄悄变质,最终,以王龙为首的整个暴发农民家族一步步重蹈黄家的覆辙,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在王龙家族故事的深层,我们会发现有一条从开始贯穿到结尾的、主宰着人的命运的主线,那便是王龙一家与土地的联系。

不管是他家族的兴盛还是衰败、家庭的和谐还是分裂全都是因为人与土地的离合。

赛珍珠通过描写王家和黄家的更替以及两个家族的命运,成功地揭示了人与土地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2.2浅析《大地》中王龙的人物形象

《大地》赛珍珠围绕着王龙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这两个层次描写和反映了王龙这一农民形象。

赛珍珠一开始就把王龙放置在泥土的世界,无论他的衣着面貌,还是他居住的土屋,使用过的土灶,以及黏土为质的神像,土里土气的“泥土”已填满了他的整个生存框架。

作家通过描写王龙简单的婚姻、破旧的房屋以及全家寒酸的衣食,强烈突出王龙家的贫困。

但是,贫困的生活从未压垮他,他对土地的渴望,反而使他的生命更加昂扬,在他的心中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土地”。

(2)为了拥有自己的土地,他可以忍受一切:

贫困、饥饿、屈辱,甚至任何天灾人祸。

在王龙的家庭还是一贫如洗的时候,作家也同时以反面的角度描写了黄大地主家族的全盛,黄家依仗着他们手中的土地独霸一方,生活在悠闲、奢华和糜烂之中。

由于黄家与土地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功利性的财产关系,土地只为他们提供生活享乐所需的财富,他们只是依靠着土地坐享其成,从没有脚踏实地的去劳作过,更没有把自己的血汗融入过土地。

在黄家,那种人与土地间的血肉关系已荡然无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家为了维持家族的奢华生活,他们不得不一块块地变卖自己的土地。

每变卖一次,黄家便衰败一分。

当所有的土地都出卖后,这个家族也随之消失。

但是王龙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开始购买了黄家大量的土地。

从最初的寄人篱下成为后来的显贵地主,土地于王龙来说既是生命之本,又是他走向富贵的标志。

从王龙结婚、生子、成为大地主,作家对于这些事的描写是整个小说中描绘最生动、最富有诗意的部分。

王龙为得到自己的土地所付出的艰辛,买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时那种兴奋、看到自己土地里庄稼获得丰收时的喜悦、遭遇天灾时的悲哀以及逃荒时的窘迫,种种跃然纸上的情感无一不刻画出王龙的吃苦耐劳、热爱土地的形象。

当他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时,大城市各色的精彩也没能寸移王龙对土地的一片深情。

对王龙来说,土地就是诗、就是画、就是音符,是一切浪漫的来源。

黄家的衰败恰恰为王龙一家的兴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王龙一家靠着他们与土地之间的血肉关系,靠着他们在土地上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终于从一个普通的穷苦农民一跃而为显赫一方的地主,取黄家而代之。

这种家族的更替对比,更能说明谁拥有土地、珍惜土地、耕作于土地,谁就会获得土地的恩赐。

但世事难料,王龙家的这种和谐却因为人与土地的分离而破碎。

王龙富有了,他不愿再下地干活,他想过着体面人的生活。

当他脱下农装、换上丝绸长衫在城镇里四处游逛之时,当他只知道坐在土地坐享清福、不再嗅泥土的芳香时,当他抛下妻子阿兰与妓女荷花欢悦之时,他的家庭在不知道不觉中开始走向分裂。

虽然他的财富足以使他的家庭受人羡慕、让人嫉妒,但是他却从未嗅到从家庭内部弥散出的糜腐气息。

阿兰与荷花彼此的仇恨笼罩着这个家,王龙与儿子之间的亲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满和怨恨,甚至他的三儿子也离家出走。

这种不和谐在王龙死后愈演愈烈,在王龙死后,三个儿子把家分了,随着王龙留下的土地被分割、被一块块卖掉,最终整个家分崩离析。

王龙的整个家族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在《大地》三部曲的《儿子们》和《分家》中,这种衰败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龙在这从穷困的农民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的变化过程中,作家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很努力、肯吃苦耐劳、朴实的农民形象。

在土地与人性的变化过程中,王龙时而粗鲁猥琐,时而坚定执着;

时而懦弱卑鄙,时而英勇善良;

时而勤勤恳恳,时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他身上显现的这种复杂性格是因为他与土地的关系而形成的,在他的性格中对土地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

当王龙还没有成为显赫的大地主时,对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的描写是作家对他整个人物描写的最核心的部分。

他吃苦耐劳、富于同情心,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着土地给予他的信心和力量:

这力量使得王龙踏踏实实的在土地上劳作,甚至把回家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搭了进去……“如果白天活干得实在太累了,他就躺在垄沟里,他的肉贴着自己的土地感到暖洋洋的”,(3)这是肉贴着泥土的王龙,是中国农民纯朴性格的逼真写照。

但当他富有了,过上了体面人的生活后,他开始用丝绸打扮自己,也开始觉得阿兰很丑,开始去城里闲逛、喝酒、逛妓院,给叔叔和婶子送鸦片,强行夺走阿兰仅存的两颗珍珠,终日和他的爱妾荷花“吃着、喝着、尽情地享乐着”。

(4)他变得油头粉面、轻浮放荡,当日那个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朴实农民消失了,他开始变得空虚、困乏。

他的儿子们在一个个离开土地后,也渐渐失去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朴。

王龙的那种复杂多变的小农阶级性格中始终突出着一种不变的个性——“对土地执着的爱”。

土地给他力量和充实。

特别是在他不久于人世之时,他对儿子说的那番话,更突出了王龙对土地的执着:

“我们从土地上来的……我们还必须回到土地上去……如果你们守得住土地,你们就能活下去……谁也不能把你们的土地抢走……”。

(5)显然赛珍珠是在赞美王龙种执着于土地的这种情感。

我们可以看出赛珍珠是把中国农民的生活理解为人与土地之间的简单离合。

在赛珍珠眼中,中国的农民只有扎根于广袤的土地上生活才会有希望、和谐和幸福,生命也才有意义,人性才维持着会纯朴和善良。

第三章赛珍珠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对比

3.1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描述

鲁迅所塑造的阿Q在社会上无依无靠,只能靠给别人做一些帮工混口饭吃。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逆境中展望美好的未来或回忆美好的过去这是人之常情。

打不过小D却觉得“是儿子在打老子”(6),于是心里便平衡了起来。

尽管现实很贫困,但是却认为自己祖上曾经阔过于是心里便春风荡漾起来;

一听说革命党来了,他便从中又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虽然力量弱小,他却也想处处胜利;

虽然贫穷得一无所有,他却也想过上富足的生活;

尽管一点可能都没有,哪怕在头脑里“意淫”一下他也觉得很满足。

阿Q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Q虽傻但傻得可爱,狡诈却又令人同情。

不管是他欺侮小尼姑,还是进城偷东西,这些丑陋的行为没有引起人们对他的憎恶。

他也有很幼稚的一面,当他看到有钱人惧怕革命时,他便向往革命,并以革命党人自居,他进城参加革命只是进城偷了点东西而已。

阿Q与王龙这两位出自不同作家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的特性:

自私,好色,盲目乐观。

对国家大事、民族存亡毫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生死温饱。

3.2王龙与阿Q人物形象的相似性

尽管王龙与阿Q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麻木、愚昧、笨拙是鲁迅和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共同描绘。

作家在对王龙和阿Q描写时,他们都曾卷入革命,只是最后的结局不同。

王龙在哄抢大户的革命暴动中捞到了好处,发了财,致了富。

而阿Q在盲目的革命活动中丢掉了脑袋。

赛珍珠和鲁迅生活在同一时代,尽管他们对待革命所持的立场不同,但他们笔下塑造的革命者的特征却有惊人的相似比如:

“农民对待革命的冷漠态度”,“革命者参加革命的不纯动机”,阿Q的革命动机实际上代表了中国革命初期相当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农民参加革命时的心理。

王龙,他一开始就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民,后来在哄抢大户的过程中,意外地获得了珠宝,他置屋买地成了地主。

他不像中国传统的地主那么可恶,那么凶残毒辣地剥削农民。

他成了地主之后也依然热爱劳动,不过他嫖娼纳妾。

他有强烈的占有欲,明显地表现出他的贪婪性,特别是在对土地的拥有上,他买了一块又一块上好的土地。

他本能地意识到:

“土地是惟一不能被人抢走的东西”(7)。

作者在小说中反复渲染了王龙对土地的执著追求。

赛珍珠笔下的王龙具有多重的性格,贪婪自私,粗鲁猥琐,但对以前帮助过他的贫苦农民老秦,又格外地照顾,最后还为他送终,把老秦葬在自家的坟地上,这充分表现出他身上的人情味是较浓的。

在对自己的老婆阿兰上,为了情人荷花,他强行夺走阿兰比较珍爱的两粒珍珠送给荷花,还对阿兰说了相当刻薄的话来挖苦她,“珍珠是给好看的女人戴的”(8),像阿兰这样黑得像土地一样的女人是不配配戴珍珠的。

可当阿兰生病的时候,他又给予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宁愿卖掉所有的土地也要治好阿兰的病。

赛珍珠是以一种朴素的、笨拙的、甚至是愚昧的农民文化来界定中国的传统,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渗透着泪水的人们,祖祖辈辈生于土地、长于土地,与土地相伴而终。

他们的土气、愚笨恰恰是中国人另一种高尚情怀的表现。

他们“乃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紧贴着泥土,紧贴着生与死,紧贴着乐与悲……在他们中间,我看到的是真而又真的人。

”(9)

赛珍珠和鲁迅笔下的农民对待革命的冷漠态度是一样的,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参加革命的不良动机和丑陋,在他们的笔下都反映了出来。

阿Q对革命的理解很简单也很实在,他“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10)所以,阿Q认为人们对革命一向是“深恶痛绝的”,然而革命的好处却是明显的。

“殊不知这革命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11)阿Q认为只要他参加革命,他就能够“我要什么就要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12)阿Q看到革命的威力,便越发想入非非了。

阿Q的革命动机实际上代表了中国革命初期相当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农民参加革命时的心理。

赛珍珠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写了革命者。

《大地》中描写的那些农民对革命者的行为要么不理解,要么是嘲讽他们的所作所为。

他对参加这种“革命”的动机与鲁迅笔下阿Q参加“革命”的动机几乎是相同的。

当王龙逃荒逃到南方省城时,遇到一些革命者在演讲。

年轻人说中国必须发生一次革命,必须起来反对外国人,王龙对那人的革命宣传倒是挺害怕,偷偷溜走了。

又有一天,他听到另一个青年演讲,那人在他住的街角宣传说: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必须进行自我教育。

”(13)王龙根本不琢磨别人的演讲是否有道理,他对此显得很冷漠,很麻木。

当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奴役,他们既有愚昧性,也有屈从性。

王龙虽参加了南方省城的贫民暴动,掠得了富人的一笔钱。

3.3赛珍珠与鲁迅选择同一人物群体却刻画出的不同人物形象

赛珍珠和当时中国的一些作家都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给予了描绘,特别是鲁迅更是花了重墨,但赛珍珠和鲁迅对中国农民观察的视角不同,所虚构的人物个性也不同。

赛珍珠对笔下的农民更多的是给予同情和赞美,虽然她也写了农民身上的种种弱点,但王龙对土地的依恋以及只要离开土地便失去生命根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小农式的保守和封闭,是人们对陌生世界的一种本能恐惧。

赛珍珠紧紧抓住农民的这个个性特征,通过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来表现时势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兴衰。

鲁迅对农民的描写深入骨髓,阿Q则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农民的典型。

王龙与阿Q都曾面对过革命,他们也都卷入其中。

只是最后的结局不同。

王龙在哄抢大户的革命暴动中捞到了好处,发了财,致了富。

而阿Q在盲目的革命活动中丢了脑袋。

赛珍珠和鲁迅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们对待革命所持的立场不同。

鲁迅眼中,愚昧得近乎麻木的中国人,需要的是鞭子,只有滴血的刺痛才能唤醒被封建文化窒息了几千年的灵魂。

鲁迅抱着的是一种冷峻的态度来揭露和表达他对于国人的爱、忧患和同情。

他描绘的农民形象要么是麻木的生命如闰土,要么是死守旧梦的古董的九斤老太,要么是二流子造反想当皇帝的阿Q,要么是愚昧、奴性的祥林嫂。

这些农民形象有一个共同特点:

贫困、受压迫、愚昧、麻木。

他们不仅受制于外在环境的重压,更受制于自己的灵魂。

他们不仅是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最广泛的基础。

鲁迅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只有绝望,想要唤醒。

然而闰土,这个麻木到鲁迅都不敢相认的形象,则是更直接的揭露了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压迫和剥削下所塑造的奴性人格。

在以封建土地制为基础的传统世俗里艰难的忍受,却没有任何的反抗意识。

王龙虽然生活日益富足,但是对于土地的占有欲望从未减弱,随着土地的增加,他的欲望也随之膨胀。

土地作为封建统治的根本,一直是束缚民众,奴役人民最有效地手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王龙无可避免的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他的所有努力,他的所有情感,都使这种悲剧得到升华。

第四章赛珍珠与鲁迅造就了不同人物形象探因

赛珍珠和鲁迅在创作同一人物群体时但刻画的形象却是不同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成长生活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赛珍珠在还是婴儿时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在中国她度过了珍贵的童年时代,在中国她既传教又教书,广泛地接触过社会各个阶层。

她几乎像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风云变幻。

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仍然被内忧外患所威胁。

军阀混战、日军进犯、经济衰败、政治腐朽,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赛珍珠目睹了这一切,便不能不在她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但是,赛珍珠的笔一直处在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并使她对土地、对农民的偏爱化为一种理想化的浪漫情调贯穿作品始终。

当她能够冷静地观察中国现实之时,她是那样真实地描绘了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中国,她写到了下层民众的贫困,写到了自然灾害、土匪、军阀、赋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甚至无情地描绘了她钟爱的农民身上的各种弱点:

封闭、愚昧、自私以及百依百顺的奴性,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算计、残杀、坑害。

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农民与土地这一主题之时,她那种博爱式的同情、浪漫式的理想主义便为严酷的现实抹上了一层绚丽的光彩,甚至会以宽容理解的笔调描绘农民身上的弱点,把愚昧、顺从和封闭作为一种美德加以赞扬,把原始的农业文明视为人性完美的标志。

她曾明确地表示过:

“农村里的生活才是中国底层最真实而原来的生活。

这种生活欣幸地尚未沾染上驳杂的摩登习气而能保持她纯洁健全的天真。

”(14)她把这种生活视为中国的基础。

无论她在中国呆多长时间,也无论她怎样了解和热爱中国底层人民,她始终是一名外国来的普通的众多外国人中的一员而已。

中国的社会变化不会根本改变她的命运,中国永远都只是她的第二故乡。

鲁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尽管出身于较富足的家庭,不必为衣食发愁,但封建主义、军阀混战及半殖民统治,给他的心灵所造成的创伤是深入骨髓的。

他对中国的现实有一种切身的感受。

中国社会的变化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是他们的家。

因而他们的爱和恨都是那样具体、真切。

赛珍珠对中国现实的感受缺乏中国知识分子们特有的实感和责任心,因而,她对中国农民弱点的揭露没有鲁迅的深切、冷酷、激愤。

她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理解,只看到其和谐、富有生机的一面,却看不到土地对中国的农民的窒息。

她可以爱中国、同情中国,但不可能感受到中国人在落伍时的屈辱。

而鲁迅先生在一个被人类的先进个人类的共性和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出发的角度。

但是,无论怎样变革,中国社会的主体仍然是农民。

赛珍珠紧紧抓住农民,通过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永恒关系来表现时势的变化和命运的兴衰。

鲁迅生活在一个没有宗教背景的土地上,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

加上中国的贫困、落伍,使得当时很多中国人只关心自己国家的事而无暇他顾。

因而鲁迅的作品虽在揭示中国现实的方面很有震撼力,但却无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因为赛珍珠的这种宗教情怀,使得了她笔下的像王龙那样的中国农民,他们的情与爱、痛苦与欢乐以及那种生生死死都要回归土地的情怀,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我想这也是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所以她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赛珍珠笔下,王龙这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正像所有中国的农民一样,被他们虔诚信奉的土地禁锢了对人本身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他们只是为活着而活着,置下了大片土地,也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埋葬在土地上。

第五章结论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有一种很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贯穿在她的作品中,《大地》作为一部小说,那种田园诗般的朴素固然很美,但无法作为一种了解中国的资料,它的浪漫情调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国严酷的现实。

中国农民长久遭受土地压迫的现实和由此压迫而生的局限性被人为美化,这种赞美是流于理想而为小说自身服务,所以,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是加入了作家的主观构想,而不完全是现实中的中国农民,是对所谓“中国农民”艺术加工后的产物。

对土地的浪漫情怀不能代替长期落后的农业文明所造就的落伍中国这一现状,再如何渲染中国农民之于土地的热爱,也无法遮掩从他们本质里散发出的陈腐气息。

所以,尽管她的作品拥有最广泛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却不是当时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无法客观的反映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

反观鲁迅的作品,对农民的形象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剖析,没有含情脉脉的浪漫情怀,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横眉冷对——因为只有揭露和嘲讽才是针对病入膏肓之国民的一剂猛药。

他舍却了所谓广泛文学意义而直指时代弊病的心脏,奔走疾呼,登高振臂,留于历史的呐喊声至今振聋发聩。

这是鲁迅作为一个中国文人之于民族奉献出的崇高责任,这是赛珍珠无法企及的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鲁迅,还是赛珍珠,他们都是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主体情思、文化视角、阶级立场的影响下,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农民群体历史的一角。

参考文献:

(1)《赛珍珠生平及著述大事年表》刘龙江苏大学学报1993版;

(2)《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3)《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4)《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5)《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6)《鲁迅全集(第12卷)》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7)《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8)《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9)《姚君伟文学选论》姚君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鲁迅全集(第12卷)》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鲁迅全集(第12卷)》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鲁迅全集(第12卷)》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11)《姚君伟文学选论》姚君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版;

(12)《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漓江出版社年1988年版;

(13)《赛珍珠生平创作与中国》徐中玉蒋孔阳等社会科学1992第二期;

(14)《鲁迅全集(第12卷)》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