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课稿Word下载.docx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课稿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小婴儿服用苏还俗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还有些外用药如滴鼻净用于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等。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孕妇用药时,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循环,对胎儿影响与胎龄(孕周)及其成熟度有关。
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胎盘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亦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
一般地说,乳母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不太高,但也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相当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地西泮、阿托品需慎用,放射性药物、抗癌药、抗甲状腺激素药等,哺乳期应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解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容易中毒。
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小儿用药应慎重选择,补课滥用。
应结合小二的年龄、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和毒副作用。
(一)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严格掌握适应症,有针对性地实用。
通常应用一种抗生素为宜,一旦抗生素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霉菌感染)或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如婴儿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在应用抗生素时还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患儿应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时,注意有无听神经、肾脏损害,且此类药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
(二)镇静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使用镇静药可以使患儿得到休息,以利病情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使用中应注意观察呼吸情况,以免患儿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年末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因此,在呼吸道感染时一般不用镇咳药,而应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法稀释分泌物,配合体位引流排痰,使之易于咳出。
哮喘患儿应用平喘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
小儿腹泻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的现象。
(五)退热药的应用及护理小儿疾病中,多有发热表现,通常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剂量补课过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
用药后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
复方解热止痛片(APC),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不良反应,大量服用时会因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导致虚脱,婴幼儿应禁用此类药物。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护理严格掌控使用指征,在诊断未明确时避免滥用,以免掩盖病情。
补课随意减量或停药,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较长期使用,可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体免疫力。
此外,患水痘时用药可使病情加重,应禁止使用。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小儿用药剂量较成人更应计算准确,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
是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多数药物已给出每公斤体重、每日或每次需要量,按体重计算总量方便易行,故在临床广泛使用。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
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患儿体重应按实际测得值为准。
若计算结果超出成人剂量,则以成人剂量为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
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如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按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平方米)×
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小儿体表面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也可按“小儿体表面积图或表”求得。
<
30kg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kg)×
0.035+0.1
>
30kg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kg)-30]×
0.02+1.05
(3)按年龄算
方法简单易行,用于计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
(4)从成人剂量折算
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的剂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
小儿体重(kg)/50.
四、小儿给药方法
小儿给药的方法应以保证用药效果为原则,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疾病、病情,决定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以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减少患儿的痛苦。
(一)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对患儿身心的不良影响小,只要条件许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
婴幼儿通常选用糖浆、水剂或冲剂,也可将药片捣碎加糖水吞服。
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
鼓励和训练患儿直接服药,然后喝喜爱的饮料。
婴儿可用滴管或去掉枕头的注射器给药;
若用小药匙喂药,则从婴儿的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倒入药液,待药液咽下后,才将药匙拿开,以防患儿将药液吐出。
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双颊,使之吞咽。
注意不要让婴儿完全平卧或在其哽咽时给药,喂药时最好抱起小儿或抬高其头部,以防呛咳。
婴儿胃药应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间进行,以免因服药时呕吐而将奶突出引起误吸。
药不应混于奶中哺喂。
(二)注射法
注射法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易造成患儿恐惧,切肌肉注射次数过多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下至功能,故非病情必须不宜使用。
对年长儿注射前硬座适当解释,注射中给予鼓励。
肌肉注射一般选择臀大肌外上方,对不合作、哭闹挣扎的婴幼儿,可采取“三快”的特殊注射技术,即进针、注药及拔针均快,以缩短时间,防止发生意外。
静脉推注多用于抢救,在推注时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勿使药液外渗。
静脉滴注不仅用于给药,还可以补充水份及营养、供给能量等,应用中需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调控滴速,保持静脉的通畅。
(三)外用法
以软膏为多,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粉剂、膏剂等。
根据不同的用药部位,可对患儿手进行适当约束,以免因患儿抓、摸使药物误入眼、口而发生意外。
(四)其他方法
雾化吸入较常应用,但需有人在旁照顾。
灌肠给药采用不多,可用缓释栓剂。
含剂、漱剂在小儿时期使用不便,年长儿可用。
五、本科常见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氨溴索;
作用1、适用于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哮喘的祛痰治疗。
2、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治疗。
3、早产儿及新生儿、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
不良反应;
静脉用药过快可出现头痛、疲劳、精疲力竭、下肢沉重等感觉。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作用;
抗炎及预防感染。
常见皮肤与黏膜的念珠菌病、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皮疹、瘙痒、荨麻疹、过敏反应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抗炎
腹泻、恶心、呕吐、稀便、胃肠胀气、皮疹、皮肤瘙痒、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痛疼静脉炎、水肿、血栓性静脉炎、头痛、头晕、焦虑。
头孢呋辛钠
作用:
抗炎及预防感染
不良反应:
血栓性静脉炎、腹泻、恶心、假膜性结肠炎、皮疹、瘙痒、荨麻疹、腹痛
西咪替丁
适应症:
用于消化道溃疡
常见腹泻、腹胀、口干、头晕、头痛、疲乏、心动过缓、面部潮红、皮炎、脱发、口腔溃疡、对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等。
氯化钾
治疗及预防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引起频发性、多源性早搏或快速心率失常
静脉滴注浓度较高,速度较快或静脉较细时,易刺激静脉内膜引起疼痛,高钾血症。
浓氯化钠
水中毒及低钠血症
输液过多、过快,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呼吸困难。
可致高钠血症,甚至出现急性左心衰竭。
热毒宁
作用:
清热、舒风、解毒。
头晕、胸闷、口干、腹泻、恶心呕吐、全身发红、瘙痒、皮疹,罕见过敏性休克、心悸、静脉炎。
喜炎平
清热解毒、止咳止痢
偶见皮疹、瘙痒、发热、寒颤、疼痛、烦躁。
头孢他啶
抗炎及预防感染
皮疹、瘙痒、药物热、恶心、腹泻、腹痛。
炎琥宁
抗病毒
偶见皮疹等过敏反应。
山莨菪碱(654-2)
解痉止痛,也可用于急性循环障碍及有机磷中毒。
常见:
口干、面红、视物模糊。
少见:
心跳加快、排尿困难。
妈咪爱(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
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腹胀,肠道内异常发酵,肠炎,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等症.
用法:
活菌制剂,用低于40°
C的水或牛奶冲服,与抗菌药同服可减弱其疗效,应与抗生素间隔2个小时。
推荐剂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罕见腹泻次数增加,停药后可恢复。
蒙脱石散: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
蒙脱石散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应注意联用药物须在服蒙脱石散前1~2小时服用,以免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蒙脱石散服用时间须因症而异:
如果是胃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腹泻,应饭前服用。
因为这类病症常常伴有黏膜糜烂和出血,饭前服用可以发挥降低肠腔过分敏感的作用,加强并修复黏膜屏障。
如果是感染性或消化不良所致腹泻者,应在两餐间服药。
这样有利于药物固定、清除多种病原体和毒素;
有利于吸附消化道内气体和各种攻击因子,将其固定在肠腔表面,失去致病作用,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以维护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是胃食管反流、食管炎患者使用蒙脱石散,宜饭后服用。
这样有利于蒙脱石散覆盖在整个胃及食管黏膜表面,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胃液分泌,促进吸收功能。
婴儿吐奶多数是由于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
所以少量的吐出奶是没有关系的,大些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喂奶后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
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
但如果宝宝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