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1978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2中国现代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其中包含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极大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3.(2016·

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1979年3月,“瑞士雷达表”这条外企商业广

告在“出卖主权”的非议声中,经过上海广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播出了。

这反映出(  )

A.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B.我国的重工业将面临冲击

C.“左”倾思想被彻底清算D.中国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对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动,“外企”“广告”在中国的播出表明我们的经济运行不再由行政计划完全控制,而是逐渐交给市场,故A项正确;

材料所述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

“出卖主权”表明“左”倾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且材料中反映的是外企在华商业行为,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6·

安徽宿州第一次质量检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田源为代表的大量知青返回城市,为解决就业问题,田源联合几个云南知青偷摸卖鸡蛋、卖煎饼,后来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B.国家已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D.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允许私有制的存在,表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是允许开办个体企业,故C项错误;

改革开放,涉及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对外开放,“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不足以表明整个改革开放有重大突破,故D项错误。

5.(2016·

安徽示范高中第一次联考)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

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

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深圳特区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在深圳取消凭票供应体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

取消票证只是在深圳,不能得出搞活国内市场经济的结论,故B项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深圳一地,且我国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后,故D项错误。

6.(2016·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31.“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为此,中国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改善同日本关系

C.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D.参加不结盟运动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试题分析:

新中国为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

新中国初期一直到1972年之前,日本都是紧随美国对华持敌视态度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一边倒”是在当时两极对峙的国_际格局下,新中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而采取的倾向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新中国因为在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符合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故D项错误。

7.(2016·

安徽部分示范高中9月联考)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

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答案】D

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条件。

时机的成熟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二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

故答案选D。

ABC不符合题干。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回归的条件

8.(2016·

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大表大会制尚未建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

【解析】决定宪法性质的是国家的经济属性而不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否,故A项错误;

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B项正确;

该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

无产阶级在全国所占比例高而不是低,故D项错误。

9.(2016·

安徽示范高中第一次联考)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合理逻辑关系的是(  )

材料

结论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两国革命的性质相同

B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号召”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和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C

1953年12月,我国5.7亿人参加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

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加强和扩大

D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两国革命性质不同,故A项错误;

1948年的“五一号召”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B项错误;

1953年选举的是人大代表,不属于基础民主自治,故C项错误;

1982年的16字方针,健全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正确。

10.(2016·

安徽六安一中一模)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

如:

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D.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A项表述片面化,它仅涉及到了外交方面,排除;

B项表述涉及到了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正确;

C项表述错误,当时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我国与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

D项表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

11.(2016·

安徽省淮南市高考历史二模)7.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

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考点】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时间“1952﹣1966年”“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可知是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影响下的产物,故A项正确;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是对材料断章取意的理解,故B项错误;

报考清华大学,也能体现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故C项错误;

材料“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材料的意思是北京钢铁学院可以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不能等同于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6·

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邓小平曾说: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

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这表明(  )

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

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材料不是在突出国家力量,而是在强调“经济建设成就”,故A项错误;

材料中邓小平的意思是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即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故B项正确;

材料与突破外交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重点在强调经济发展与外交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3小题。

第13小题25分,第14小题27分,共计52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016·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

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分)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

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关苏保持相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

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美)萨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

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

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

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一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

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

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9分)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

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答案】

(1)战略性调整:

第二周期: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2分)第三周期:

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

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

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观点评价:

(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2)“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

(9分,其中观点提炼和判断4分,评价9分,要求说理充分)

(3)两种观点:

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

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4分)论证:

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分)

(1)依据材料中的“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第三周期,1979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两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

(2)本问首先明确材料的观点:

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依据所学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证单极、两极或多极格局是相对的,并存的。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

6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3)依据材料“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可以得出:

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

作者对该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强调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

可以以中美关系的缓和的相关史实加以回答即可。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成就·

新中国初期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锋·

冷战。

14.(2016·

安徽部分示范高中9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7分)

材料一:

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

“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

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

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

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

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1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1)态度:

反对干涉中日战争;

希望中国战败,但不希望清政府垮台。

原因:

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有利益冲突,故而在中日战争立场上存在分歧;

希望日本打败中国,以便美国从中渔利;

维持清朝政权,可使美国在华既得利益得到维护。

(7分)

(2)目标:

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实现独立自主;

领导并推动欧洲走向联合,促进欧洲发展和提高政治地位。

背景: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美苏“冷战”不断加剧;

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一些西欧国家通过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实现了初步合作;

法德矛盾的和解。

(3)说明: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苏关系的恶化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减轻中苏关系的负面影响。

(6分)

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可以概括为反对干涉中日战争;

根据材料“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可知希望中国战败,但不希望清政府垮台。

第二小问从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美国希望中国战败的目的两个角度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可知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实现独立自主;

根据材料“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两个大国的欧洲”可知领导并推动欧洲走向联合,促进欧洲发展和提高政治地位。

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从美国的控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分析。

必要性:

可能性:

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分析中美苏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根据所学可知举出以下史实:

第二小问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其中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