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1866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此,首先计算出推广成果与对照之间相对应的单位规模的产出增量(增量收益)和投入增量(增量费用),进而计算出单位规模的新增经济效益。

产出增量数值来源于多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以及同等可比条件下生产示范抽样数据的加权平均值,它是计算经济效益的最重要的基础数据。

总经济效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

推广规模×

推广规模缩值系数-总推广费用

式中,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和规模缩值系数分别规定为0.7和0.9(见计算参数说明);

推广规模和总推广费用由推广单位基础数据给出(见基础数据说明)。

年经济效益是指成果在推广应用后的计算期内,平均每年可能为社会新增加的纯收益或节约资源的价值总额,可用于不同成果经济效益的横向比较。

计算公式为:

年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推广年限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指标是指归功于推广单位的成果新增纯收益与该成果的劳动耗费的比值,该指标表示推广部门每花费1元推广费用为社会创造的新增纯收益价值。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年经济效益×

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总推广费用

(二)基本原则

农业推广成果经济效益是成果应用后与被取代技术相比,为社会新增加的那部分效益,即相对经济效益。

对新增经济效益的计算应遵循基本原则:

1.严格采用对比试验数据

对比试验是农业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有效办法。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比试验,可以认定其增产增收的效果是由于成果本身作用的结果,因而,把对比试验结果作为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的计算基础是科学合理的。

在计算农业推广成果经济效益的计算办法中,规定采用多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以及同等可比条件下生产示范抽样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作为重要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

2.科学选择对照

对照是科技成果与之进行比较的基础,被科技成果所取代的对象。

对照的选择对单位规模效益的计算影响极大,应科学选择。

一般应选择该项科技成果将要取代的当地当前有代表性的同类当家技术,这样才具有完全严格的可比性。

3.科学验收

科技成果进入推广阶段后,每年(或1个效益周期)当地主管部门应组织验收小组进行科学验收,验收小组成员应由包括成果推广部门在内的、由3个以上单位参加的业内人士组成。

具体而言,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成果的地区,严格按照抽样调查的相关要求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新旧成果经济效益的抽样调查,样点的选取必须是随机的,抽样数据的采集要准确可靠。

抽样调查的点次必须做到每个推广县抽取3-5个典型样本,每个样本规模应至少达到该县种养的平均规模。

推广成果效益的证明材料必须分别由3个以上成果应用部门出具方可作为有效证明文件采用。

三、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按照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审要求,本办法只计算已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未来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暂不予考虑。

1.单位规模年新增纯收益

单位规模年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产值-单位规模新增成本

可分以下步骤计算:

第1步,以多年多点对比试验数据为依据列出推广成果与对照的单位规模投入产出实物表,计算出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实物量(表1)。

表1单位规模投入产出实物表

推广成果名称:

对照名称:

序号

项目

单位

推广成果

对照(CK)

推广成果比对照

增减实物量

(一)

规模

产出

1.主产品

2.副产品

3.其他

(二)

投入

1.劳动用工

2.物质投入

3.其他投入

注:

①单位规模视推广成果类别而定,可以是亩、株、头、只、台(套)等。

②投入和产出栏内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推广成果与对照相同的产出和投入不列入。

③有些投入如果难于给出实物量时可用价值量。

④一年生作物按年计算;

一次性收获的多年生作物按一个生产周期计算;

多次收获的多年生作物,将

收获前的投入按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分摊到各年内;

畜禽按头只。

⑤推广成果和对照的投入产出数据应是多年多点区域试验结果以及同等可比条件下生产示范抽样数据的加权平均值。

其原始数据应作为该表的附表,以便核查。

第2步,由表1列出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实物量,根据计算价格逐项计算各项投入产出的量差及金额小计值,列出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表(表2)。

第3步,由表2中的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计算出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表2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表

计算价格(元)

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

实物量

金额(元)

小计

(三)

新增纯收益

①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的实物量来自表1。

②各项投入和产出的计算价格均按实际发生的近3年价格的平均值计算。

③新增纯收益是产出小计与投入小计的差值,即(三)=

(一)—

(二)。

2.推广规模

将推广成果各年的新推广规模分年列出后加总(表3)。

3.推广费用

推广费用=下拨推广费用+直接推广费用+其他费用

分项列出各年用于成果推广的全部费用加总(表3)。

表3推广规模和推广费用表

推广年限:

推广

年份

新推广规模

推广费用(万元)

下拨推广费用

推广人员费用

其他费用

合计

推广规模:

总推广费用:

备注

被取代技术已使用的年最大规模为:

①推广年限为已推广年数之和。

②推广费用参见计算参数说明。

③当年新推广规模的累计值不应大于被取代技术已使用的年最大规模的80%。

4.总经济效益计算

列出经济效益汇总表(表4)。

表4汇总了主要基础数据、计算参数,由表2、表3数据进一步计算出经济效益指标。

5.年经济效益

6.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

表4经济效益汇总表

类别

名称

数值

计算价格

元(近3年实际发生价格的平均值)

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

0.7

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

0.2

推广规模缩值系数

0.9

推广年限

推广规模

总推广费用

万元

经济效益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总经济效益

年经济效益

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

元/元

①单位规模年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产值-单位规模新增成本

②总经济效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③年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推广年限

④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年经济效益×

四、基础数据和计算参数说明

(一)基础数据

1.推广年限

科技成果推广年限是指自该成果推广应用后的所有年份。

对推广若干年后才产生收益的科技成果,应将产生效益之前各年的投入按推广年限分摊到各年内。

推广规模是农业推广成果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效益计算中举足轻重的基础数据。

各级主管部门应会同科技推广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实事求是地统计各年的推广规模。

总推广规模(或使用范围)应小于被取代的对照的年最大规模(或使用范围),一般不超过80%。

对从推广应用到产生效益的时间超过1年的成果其推广规模需要两组数据:

当年新推广规模和当年产生效益的规模。

当年产生效益的规模应在扣除未产生新增效益的规模后再计算新增纯收益。

如经济林果需要3年才能采摘,因此,前2年只有推广规模数,产生效益的规模则为0,第3年才有产生效益的规模,才有新增纯收益产生。

还有一些科技成果,如植保和兽药成果,推广应用规模很大,但产生效益的规模小得多,这是因为还有一个有效率和发病率问题。

因此,在确定当年产生效益时要从实际出发。

推广费用是计算经济效益所需的另一组重要基础数据。

总推广费用应包括除物化劳动和生产资料费用(已在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的增量费用中计入)之外用于该项农业科技成果技术推广的一切费用,包括上级拨付的专项推广费、地方配比的专项补助费、推广人员费用(工资及附加费用)及其他费用(现场观摩交流费、技术指导费、技术培训费、技术资料费、办公费、管理费等)。

(二)计算参数

本办法拟定的重要计算参数有4个:

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品和主要投入品的计算价格、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推广规模缩值系数。

这些重要参数不能随意更改,必须在本办法给定的范围内选用。

农业部科教司可根据执行情况定期予以调整。

1.计算价格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从推广到较大规模在生产中应用一般需3-5年,时间较短,因而在计算经济效益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已有的投资和收益一律采用现价计算,不再计算复利值;

对未来还可能产生的效益也暂不予考虑,因而也不需要计算贴现值。

本办法规定主要农产品、投入品以及劳动力的计算价格均按实际发生的近3年价格的平均值计算。

2.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

与区域试验相比,由于存在着自然、技术、经济管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在成果大面积推广后,往往造成单位规模上产生的新增纯收益低于区域试验中的增益值。

据此在计算经济效益时,应对单位规模上产生的新增纯收益打一折扣,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即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科技成果大规模推广后的实际增产增收效果。

为修正区域试验中的数据大于大面积推广中的误差,暂规定在计算各类农业推广成果经济效益时采用统一的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为0.7。

3.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

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是指推广单位在科技成果新增纯收益中所占的份额(比重),它反映了推广部门在成果的新增纯收益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本办法将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规定为0.2。

4.推广规模缩值系数

据实际调查,在成果推广中,有些规模在某些年份、季节,由于种种原因未发挥作用,因此应对推广规模予以修正。

为统一、方便,本办法暂定规模缩值系数为0.9。

(三)其他说明

1.增量收益

(1)单位规模增产量(值)的计算范围

增量收益是指农业推广成果与被取代的原技术(对照)相比新增加的效益。

这部分收益除了是增加产量外,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形式,如:

节约成本、减少损失、提高质量等。

要从实际出发,如实反映,以免漏报。

有的推广成果可能主要不是增产,而是减少产量损失,这种情况下,减少产量损失等同于增产。

有的推广成果会减少投入,降低成本,这可在投入部分反映出来。

对提高产品质量的成果,也要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尽可能计算出新增经济效益。

(2)计算方法

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后,计算和分析单位规模经济效益的方法主要包括:

增产方面。

既要计算主产品,也要计算副产品。

节约方面。

既要计算成本的节约,又要重视计算物化劳动的节约,同时还要兼顾对各种资源、能源、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产品质量提高方面。

对由于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引起产品品质提高的,要仔细分析计算,如蛋白质含量、适用性、出米率、出油率、含糖率、出丝率、纤维长度、纤维品质、降低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均应计算其经济效益。

对提高产品质量的科技成果,如有优质优价规定的,按优质优价计算,即应在计算价格水平上加上差价;

没有优质优价规定的,则暂不计算因质量提高产生的效益,只作定性说明。

对因农业推广品种的抗性提高和特性改变的而引起的经济效益也应一并计算。

如新品种具有抗病虫的特性,则除了计算其增产效益外,还要计算节约使用农药的效益。

再如品种的适应性的改变,如抗寒、耐旱、耐瘠等,除引起产量变化外,还应计算由此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

2.增量费用

用户在采用新的推广成果时往往要比现有技术多付出一定的投资,新增生产费用就是指用户采用新的推广成果与被取代的原技术相比,新增加的生产费用,即:

增量费用。

如人工、种子、肥料、农药等,这在推广成果经济效益计算中是必不可少的,均应采用多点调查的数据分项计算。

对新增的基建费,应逐年摊销。

当生产费用既有增加又有节约时,应分别计入各自的费用中。

增减费用均按实际价格计算正负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

[2]林世铮.农业科技工作的经济评价方法[M].成都:

四川省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3]农机和农业工程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过程科学研究院、农业部科学技术于质量标准司1994年编制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

应用实例

(一)水稻良种“N3号”经济效益的计算

“N3号”是某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稻高产良种。

其给出的基础数据如下:

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

(1)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增产值

①稻谷产量:

区域试验:

2003年26个点次平均亩产470.6公斤,比对照“M1”增产33.6公斤;

2004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65.0公斤,比对照增产33.25公斤;

2005年22个点次平均亩产486.7公斤,比对照增产29.7公斤。

加权平均后,“N3号”比对照每亩稻谷增产量应为42.47公斤,增产9.86%(见附表1)。

附表12003-2005年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推广成果:

N3号对照:

M1号

点次

(kg/亩)

对照

比对照增产

量(kg/亩)

比对照增产率(%)

2003年

26

470.6

437.0

33.6

7.69

2004年

23

465.0

419.5

45.5

10.85

2005年

22

486.7

436.9

49.8

11.40

加权平均

71

473.55

431.3

42.47

9.86

生产示范:

2005年20个点次平均亩产为460.5公斤,比对照增产45.5公斤;

2006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56.3公斤,比对照增产38.9公斤。

2007年25个点次平均亩产450.3公斤,比对照增产40.8公斤。

加权平均后,“N3号”比对照每亩稻谷增产量41.54公斤,增产10.04%。

(见附表2)

附表22005-2007年生产示范产量结果

N3号对照:

20

460.5

415.0

10.96

2006年

456.3

417.4

38.9

9.32

2007年

25

450.3

409.5

40.8

9.96

68

455.33

413.79

41.54

10.04

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加权平均结果:

水稻品种“N3号”亩产(473.55×

71+455.33×

68)/(71+68)=464.64公斤

对照“M1号”亩产(431.3×

71+413.79×

68)/(71+68)=422.73公斤

比对照每亩增产稻谷42.02公斤,增产9.95%(见附表3)。

附表3对比试验基础数据汇总

试验类型

区域试验

生产示范

139

464.64

422.73

42.02

9.95

②出米率:

“N3号”精米率为74.5%,比对照增加1.3%,米折谷1:

1.4,每亩因出米率提高而增加的稻谷产量折算为:

464.64×

1.3%×

1.4=8.45公斤。

因此,“N3号”水稻良种大面积每亩稻谷增产量为42.02+8.45=50.47公斤,按全省统一收购价(3年平均)每公斤3.2元计,单位效益值是161.50元。

③蛋白质含量:

“N3号”蛋白质含量为11.17%,比对照高2.17%,在营养上有较显著的效益。

因无优质优价规定,暂不计算。

④稻草:

水稻副产物主要是稻草。

据调查,谷重与草重之比一般为1:

1。

其每亩稻草增长量亦应为42.02公斤。

按每公斤0.2元计价,则副产物单位增产值为8.4元。

以上主、副产品两项合计,“N3号”的每亩新增产值为169.9元(附表4、附表5)。

(2)单位面积新增费用:

“N3号”在生产使用上不比对照多用劳力、农药、肥料等生产投资,只需每公斤良种加价0.8元。

一般作中稻每亩用种6公斤,则每亩多耗生产投资4.8元(附表4)。

附表4单位规模投入产出实物表

N3号对照名称:

M1号

(稻谷产量)

公斤/亩

42.02

(稻草产量)

3.其他

(因出米率提高而增加的稻谷产量)

8.45

种子

元/亩

36.0

4.8

2.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

由附表中4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数量按照计算价格分项计算出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的差值即为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附表5)。

附表5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表

3.2

50.47公斤

161.50

42.02公斤

8.4

169.9

0.4

12

4.8

165.1

3.已推广期间推广规模

“N3号”于2005年育成,当年即进行20多个县约6000亩的多点示范。

2006年推广面积5万亩,2007年推广面积发展成10万亩,2008年全省面积达59.4万亩,2009年种植面积为150万亩。

因此,“N3号”5年的累计推广面积为225万亩。

2007年,“N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