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 课时简案古诗词背诵Word文档格式.docx
《六下语文 课时简案古诗词背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 课时简案古诗词背诵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谁知道《七步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生答后,师简介作者。
)
2.放声朗读这首诗。
(自读、互读。
3.读一读《七步诗》,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萁,比喻同胞兄弟:
锅下燃烧的豆萁,比喻诗人的哥哥;
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品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这一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学习《鸟鸣涧》。
《鸟鸣涧》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
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
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
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
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
这种静景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过渡语:
一轮江边的明月,曾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
(板书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请大家阅读古诗后回答。
2.自由发言,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
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
(舒缓、悠闲、沉醉。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学生自行品读诗句,理解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反复品味,从字里行间感受诗作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
《七步诗》避免了一场兄弟相残。
《鸟鸣涧》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
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课后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作业设计。
朗读这两首古诗,背诵这两首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理解诗句,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搜集以前学习的送别诗、描写春天的诗等。
3.小黑板。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复习前面学习古诗的经验,直奔主题。
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直接将学生带入新学内容。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PPT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2.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
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4.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修辞方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5.指导朗读。
6.背诵本诗。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得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PPT出示《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请大家齐读课题。
1.指导朗读,指名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
把它提出来。
第一句:
“蹊”是什么意思?
“花满蹊”呢?
第二句:
重点理解“千朵万朵,压”。
第三句:
“留连”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它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你读出了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古诗的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理解古诗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演示的方法来走进古诗的意境中。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此时的感受,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课下,希望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教材后面的诗词。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石灰吟/竹石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
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岩竹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2.搜集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诗等。
1.指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古诗。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流传千古的咏物诗——《石灰吟》《竹石》。
二、自读自悟《石灰吟》。
(PPT出示《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
生齐读。
2.释题。
“吟”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3.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4.理解诗意。
(1)讨论:
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
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共同解答。
“若等闲”的含义: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
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
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5.比较感受石灰和诗人于谦的形象。
(于谦简介。
坚忍不拔。
6.背诵《石灰吟》。
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自读自悟,突破本课难点,从石灰过渡到于谦,由物及人,学生对于谦的了解是不多的,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深对于谦的了解,感悟于谦的品质,抛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突出重点,整体感悟,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学习《竹石》。
(一)介绍作者。
1.故事过渡: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2.介绍作者。
PPT出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祖籍苏州,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
真气、真意、真趣。
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3.板书课题,齐读。
由介绍作者、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作者,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二)初读《竹石》。
1.自由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熟读成诵。
激励学生读书,通过读出节奏,读出平仄变化,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为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
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2.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四)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作者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整合古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堂小节。
让我们怀着对劲竹、对石灰、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这两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两首古诗。
结合学习古诗积累的经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这两首爱国诗。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以前学习的爱国古诗。
1.复习前面学过的诗,指名让学生背诵。
2.同学们,你们对大诗人杜甫有哪些了解?
学过他的哪些诗?
(学生回答后出示介绍诗人的课件。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PPT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
“生平第一快诗”。
)指名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尝试读,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怎样描述呢?
3.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注意古今异义词。
6.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7.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
8.背诵这首诗。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
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来;
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受到感情的熏陶。
三、学习《己亥杂诗》。
(PPT出示《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2)龚自珍,清代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后来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5.指导朗读,背诵。
四、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都是爱国诗。
一首表达了作者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
一首表达了诗人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各个方面人才发展国家的愿望。
五、课堂总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了这两首古诗后,课外大家还可以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
搜集以下古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浣溪沙/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了解苏轼、王观两位词人。
反复朗诵,品味词作用词的凝练,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人生态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词,背诵积累这两首词。
2.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2.小黑板。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八首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
二、学习《浣溪沙》。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词人即景生情,表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
4.指导朗读,背诵。
三、学习《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
(《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PPT出示《卜算子·
3.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
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鲍浩然是词人的朋友。
之:
去、到。
浙东:
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题目的意思是:
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4.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5.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引导学生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范读,齐读。
(4)再读,同桌读。
6.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生自由交流。
(2)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7.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①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
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③指导朗读。
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
(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点明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地。
“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
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
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师小结上阕:
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①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朋友,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②有感情朗读:
男女生读,师生读。
师小结下阕:
下阕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是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8.归纳中心。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9.学习写作手法。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子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体会词的中心思想,了解词的写作手法,增加学生的学习积累,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10.有感情朗读,积累背诵。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你们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那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词背诵”安排了十首古诗词,包括八首古诗和两首词。
这些古诗词,是提供给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具备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
因此,这十首古诗词教学重在诵读和积累,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
在“古诗词背诵”的学习中,根据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次序,每两首古诗词安排一课时,十首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学生五课时自读自悟。
教学设计“注重诵读,展开想象”颇有心得。
设计十分重视诵读这一环节,所谓“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浣溪沙》,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
《石灰吟》《竹石》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刚直不阿的情怀;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抒发了作者和友人的深情厚谊。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
学习中,诵读不拘泥于形式,既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还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通过多读,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整个设计虽然坚守了生本理念,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的“自读自悟”变为自觉行为,仍然做得不够。
这十首古诗词如此丰富的内涵,学生虽有所悟,但能否自觉阅读与理解,有待进一步思考。
[不足之处] 整个设计虽然坚守了生本理念,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的“自读自悟”变为自觉行为,仍然做得不够。
[再教设计] 关于“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许多老师提出了“在大体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读背训练,达到整合、拓展的目的——板块式阅读”,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