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094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参考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docWord下载.docx

  B.兰亭雅聚

  C.程门主雪

  D.咏絮之才

咏絮之才,源出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闻鸡起舞,源出《晋书·

祖逖传》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程门立雪,源出《宋史·

杨时传》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在“汉字书法”的活动课中,学生问草书、行书、楷书、隶节四种字体中最先产生的字体,教师正确的回答是()。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

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

  6.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以“梅”为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举出例句,下列例句中不适合的是()。

  A.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D.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选项C描写的是菊花。

  7.在“读者著·

写对联一一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综合性活动中,请学生用一幅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尾,下列合适的是()。

  A.十九年监狱风云,几十载自由人生

  B.救孤女济贫民奋勇抗争,受感动走正路含笑离世

  C.一条面包被判多年苦狱,几件银器救赎黑暗灵魂

  D.心入悲惨世界感受辛酸人生,情进苦难人间创造经典文集

题干要求描述主人公的结尾。

  8.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

“中国石拱桥体特点是什么?

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B.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C.启示学生说明事物要抓恃征

  D.巩固学习的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答案】A。

教师请学生表述石拱桥的特点,与文章结构关系不大。

  9语文教师的板书,会给学生的书写带来潜静默化的影响,因此,板书除了需要条理清晰,还要恃别注意的是()。

  A高度概括

  B内容全面µ

  C规范工整

  D图文并茂

题干强调对学生书写的作用。

  10.教师在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形成性评价”用这一内容时,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合适的是()。

  A.语文课程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水平

  B.形成性评价应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C.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应该侧重于诊断

  D.形成性评价应强化对学生的定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

  11.阅读《背景》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

现在我们来研习课文中最感人的细节描写:

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了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

  同学1:

很感人。

有想法,可不可以再细致深入一些呢?

  同学2:

细节描写在传送人的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

深入多了,能不能在文章语言文学的运用上再细致一些呢?

  同学3:

老师,您看,来朱自清的爸爸“穿过轶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啊!

这位同学看到与大家迥异的方面,他所陈述的事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表明他阅读非常细致。

那么,怎么看待他所提出的问题呢?

我们学习《背影》。

  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穿过铁道的行为得当与否,也许有其讨论的价值,却与我们的目标木一致,但是请大家关注,这位同学评价说“多危险啊”,强调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

  全体学生:

(鼓掌)是啊!

  上述数学实录(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教师依据散文文体特征所做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文体特点

  C.教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

  D.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议,做了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选项B,案例中没有提到散文特点。

选项C教师给予了学生肯定。

选项D材料中没有提到小组学习。

  12.在校内教研传统研究课与课例研究课并存,阅读下面表格,按要求回答问题。

  A.两种研究课都依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式

  B.两种研究课都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善

  C.两种研究课都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两种研究课都以观察学生为重点进行评价

选项A、C、D在表格中没有体现。

  13.阅读某位老师的《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

  过渡语:

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

  初读:

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展示。

教师评价:

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

全班齐声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

  再读:

要求读准节奏的重音。

老师用PPT展示《沁园春·

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考。

学生评价:

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

  听名家朗读的音频,进一步体味《沁园春·

雪》的韵律美。

  对上述教学设计分析正确的是()。

  A.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很贴切,说明朗读的重要意义

  B.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过长,减少学生朗读诗词文本的时间

  C.采用两次自由朗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

  D.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体现了朗读教学层层深入的特点

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从流利、准确到节奏、重音,层层深入。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案例:

  阅读一位教师讲授八年级的语文课文《阿长与<

山海经>

》的两个环节,完成第16题。

  环节一:

启发思考

  教师提示:

文中写到小时候的鲁迅拿到《山海经》时的反应:

“霹雳”、“震悚”,那么,让他发生如此反应的《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展示PPT。

  环节二:

比较阅读

  教师提问:

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经》,文字有什么不同?

如果第三次和第一次调换顺序可以吗?

  对于“我”而言,《山海经》有着怎样的意义?

  1.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2.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一脚的牛;

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

不能换,因为第一次是写叔祖的介绍,“听别人讲”的,知道了这本书。

第三次的的文字表明一一经过“自己细细读”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正是通过这三次对书的描写,说明了《山海经》于“我”而言的意义是:

打开一个世界,唤起无穷的好奇心和无羁的想象力的书,甚至可以说有“启蒙”的意义。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PPT展示《山海经》一书的作用是什么?

  

(2)评析“环节二”教师所提问题的目的。

  【答案】

(1)采用图片演示进行教学,直观性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有意注意,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对于《山海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知识容量。

教师配合讲授法进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2)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维,是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教师从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能够理解到《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

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侧面反映出“我”对长妈妈的怀念,以及长妈妈对我深沉的爱。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17-18题。

  留点感激在心中

  因为繁重的陪伴,明月更加清幽皎洁;

因为白云的点缀,蓝天更加宁静;

因为同学的善良、关爱,我获得了无限感动。

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小事让我第一次明白,我们应该留点感动在心中。

  一天中午,伴着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同学们纷纷冲出了教室——拿饭。

可是,由于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加上感冒,有些不舒服,我趴在桌上补觉,没有去拿饭。

没过一会,突然有个东西碰了我一下,我惊醒了,一看,原来是她——前天刚闹完矛盾的她把盒饭放在了我桌子上。

这时,我有些尴尬,说:

“不好意思,我有点不舒服,买来得及去拿饭,谢谢!

”她说:

“没事啦,我看到你好像不太舒服,于是就替你把饭拿了。

你到底哪里不舒服,要不去医务室看看。

”我连忙说:

“不用,不用,睡会就好了。

你赶紧吃饭吧!

”她又叮嘱我:

“你赶快吃吧,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

我再去给你盛碗汤。

”“恩,多不好意思,我自己·

·

”没等我说完,她已经转身盛汤去了,我感激地望向她,觉得她是那么的善良。

她帮助了一个与她刚闹过矛盾的同学,对她说着关切的话语,她的友善、她的大度、她的细心,有着多么感人的力量,她的行为,也许对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却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那顿饭,我吃的格外香,那种感觉我至今都记得。

  类似的感人小事我还碰到过一件。

  在一个雨天,我因为没有带雨伞,正在愁怅放学后怎么回家的时候,一位离我家较近的同学主动说送我回家,就这样,我并肩挤在一把小伞中,一起走回家,到我家楼下时,他微笑着与我道别,我感激的跟她说“谢谢”,她摆摆手,转身延着我们刚刚走过的路回去了。

为了送我,她竟绕了一段路,我看见她逐渐消失在雨中的背影,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让我们留点感动在心中吧,去感激那些充满爱心,帮助他人的每一个人。

  17.请从第4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2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到改正。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答案】17.愁——惆,延——沿

  她帮助了一个与她刚闹过矛盾的同学,对她说着关切的话语,她的友善、她的大度、她的细心,有着多么感人的力量,她的行为,也许对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却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她帮助了一个与她刚闹过矛盾的我,她对我说着关切的话语,她的友善、她的大度、她的细心,有着多么感人的力量,她的行为,也许对她自己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却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18.【答案思路】

  

(1)详略不当。

第一件事写得过于详细,而第二件过于简略。

  

(2)叙事过程比较拖沓,语言不够简练。

  (3)结尾前缺乏必要的情感抒发和总结。

  三、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活版》原文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探究与练习】

  一、毕昇发明的活字板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哪里?

读了两篇短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二、“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

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

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板印书记,唐人尚未盛为之。

  2.用讫再火令药熔,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4.旋刻之

  四、下面八句话中加点的字有四组同义词,请分别指出来,并解释。

  1.薄如钱唇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4.则字平如砥

  5.箬蓬覆之6.东坡右手执卷端

  7.其船背稍夷8.细若蚊足

  五、熟读课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标题为“事理说明”,《活版》与魏学洢的《核舟记》共同组成本单元的第三课《短文两篇》,另外还有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叫三声夸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情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9.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角度,写出你对《活版》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1.选择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19.【答案】我设想:

让一位学生来解说(翻译课文),动画则跟着他的解说依次前进,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会觉得自己在操作伙伴的制作过程,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像观看事物一样集中于大屏幕,眼、耳、脑并用,增强了记忆,知识性和趣味性自然融为一体。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发展中的一个飞跃,而这个重大贡献却是宋朝的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做出的,平民能有如此大的贡献,而且这一技术早于世界400多年,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新精神。

我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加上拓展延伸,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现在的生活做一些创造发明。

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发挥,也会更加有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情感目标自然生成。

  20.【答案】

  1.掌握文言文实词的意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读。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明确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法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活版》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第三册第三单元使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单元。

《活版》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3)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21.【答案】选择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

(配以图片)

  二、作者简介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

沈括传》)。

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

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版印刷

  1.看资料片

  2.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

称“刻板印刷术”。

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

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版印刷书籍。

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版,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版印刷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书术早于西方400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四、听范文,练诵读(听范读)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着

  (7)有奇字/素无备者(8)沾水/则高下不平

  (9)用讫/再火令药熔(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文章译成白话文。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3.教师最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