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十篇.docx
《财务管理论文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论文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十篇.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管理论文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十篇
财务管理论文:
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十篇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早期的财务管理以集资为主要内容。
经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西方企业经营者看到了只重视筹措资金管理的严重缺陷,在财务管理中采取了许多对资金使用加强日常监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财务管理发展到以监督为核心。
(以上内容来自XX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如何按照中共吉林省委“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军休工作,对于全省各级民政安置部门来说是一个非常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是民政部门管理下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保障公益性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士官(含志愿兵),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保障他们“两个待遇”(即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落实、实现“六老”(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目标和创建“双和谐”(和谐军休家园和和谐军休家庭)。
随着国家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政策的调整,军休经费的项目和标准也在逐年增加和调整,军休安置任务逐年加重,移交吉林省安置管理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加。
军休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凸现出来。
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是做好吉林省军休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
如何改进和加强我省军休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构建一个既适应军休安置工作科学发展需要又适合吉林省省情的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吉林省军休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是军休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党和政府面向广大军休人员的直接窗口。
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自身管理水平决定着军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广大军休干部心目中的形象。
军休财务工作在整个军休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到国家各项军休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广大军休干部各项待遇能否顺利落实的关键环节。
可以这样讲,军休财务工作是整个军休工作的重要核心之一,是军休工作各项计划和任务全面顺利完成的可靠保证。
军休财务工作与广大军休干部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对于军休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军休系统财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军休财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影响着国家上千项有关军休人员待遇和项政策的有效执行。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财政管理体制、思想意识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我省军休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管理模式多样、对预算工作不重视、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财务人员素质尚待提高、个别地方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等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通过对吉林省军休系统当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把握军休经费管理核心、重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更新管理人员理财理念、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实行财务工作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当前吉林省军休服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军休工作实际,建议通过进一步实施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和提升吉林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这将对于推动和促进我省军休系统财务以及整体军休工作顺利开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3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试结合吉林省军休工作的具体实际,从当前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入手,通过对当前军休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军休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现状的成因应对思路,引出财务管理模式的概述,提出了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对吉林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借鉴,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吉林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改进与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得出结论并指出了财务管理模式改进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基于此,本论文将以“吉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为题,对吉林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提出改进方法和对策建议。
第二章吉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军休工作、军休干部和军休机构对于许多人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字眼,在这里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一些相关具体概念,进行一下概念界定,以方便读者进一步理解本文内容。
2.1.1军休工作相关概念
军队离退休人员(以下简称军休人员)是指在军队中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志愿兵(专业军士)和在军队所属事业单位中退休退职的无军籍职工。
本文所述军休人员,主要是指军队离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暂行规定》(1990年7月18日民政部令第3号)中关于“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做出如下定义: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含服务站,以下简称干休所)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党和政府关于安置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落实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安度晚年。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是民政部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承担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成因分析..................30-36
3.1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成因分析..................30-33
3.2财务管理工作问题应对思路..................33-36
第四章吉林省军休服务管理系统财务..................36-51
4.1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分类..................36-37
4.2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对我省军休..................37-40
4.3吉林省军休服务管理系统财务..................40-51
4.3.1吉林省军休服务管理系统..................40-41
4.3.2吉林省军休服务管理系统..................41-51
结论
构建新型全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既是为了适应军休工作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提高我省军休服务管理系统的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对全省军休经费的监管水平。
要实现全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运行,还需要努力营造财务管理模式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形成合理的、能够促进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社会价值,更好地为我省军休干部服务。
加强军休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军休系统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军休系统财务管理模式设计,要结合军休系统的业务特点和吉林省省情来认真构建。
现阶段最佳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当前军休系统行政隶属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混合型财务控制体系的管理思想,综合考虑军休财务管理的需求与目的进行构建。
建立有效的授权控制制度、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审计控制制度,形成对我省军休财务系统有效的控制体系。
授权制度是进行组织安排,预算管理是做好事前控制,会计核算控制主要是事中和事后控制,审计控制则是为了检查监督整个我省军休财务系统的有效运行。
这四个主要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体系的核心是科学地对省民政厅、各地民政局、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进行逐级责、权、利安排,保证各级各自的责、权、利安排明确、有效。
明确就是做到目标尽可能量化;有效就是实现权、责、利对等,监控全面、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备。
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省民政厅不可能对各地的财务管理工作大包大揽,必须严格遵循重要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中国民政》2009年第4期
[2]《军休安置文件汇编》民政部优抚安置局2008年编印
[3]《军休安置培训教材》民政部优抚安置局2004年编印
[4]《全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工作会议材料汇编》民政部优抚安置局2004年编印
[5]《民政理论与务实培训教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6]郑勇《财务集中核算在实务中的利与弊》当代经济2008
[7]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6
[8]高玉凤《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现代商业,2008年第29期
[9]徐明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现代商业,2010.11
[10]刘蓓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清华领导力培训,2009.9
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篇二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企业一直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财务目标,在这样的企业经营目标的驱使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只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
拿我国来看,从2000年以来,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进行的经营活动而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给国家和社会敲响了警钟:
山西黑心煤窑老板不负责任不规范的生产经营,导致了多少年轻的生命丧失在一次次的爆炸事故中;中石油的屡次天然气井喷和输油管道的爆炸,又造成了多少家庭的噩梦;再到最近的席卷全球的中国婴幼儿奶粉中含有化学添加剂三聚氰胺事件,及最近食用肉里的"瘦肉精",餐桌上的"地沟油"事件,一系列的突发社会灾难、食品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等无不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残酷的事实巳经足以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谋求社会企业和谐长久的发展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关键主体,对改善和优化现有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责无旁贷,同时企业也只有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在经营活动中关注自身对社会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方法予以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害,与社会和环境平衡发展,走上企业和社会二者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我们未来的企业经营不能再只考虑短期内企业所占市场的扩大和企业单纯经济利润的增加,还要考虑企业长期经营的可持续稳步发展和企业自身总价值的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社会、生态、民众等各方面的关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然而,怎样将企业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等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向企业在积极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转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的课题。
对于这个课题,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财务评价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是两个同样重要并且彼此关联的子课题,如何将企业的财务评价从传统的从经济效益视角出发的评价转向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的评价,就成为了监督和促进企业积极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企业经营绩效的理论与方法,伴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现代企业形态的发展,经历了成本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战略绩效评价最终发展到了综合评价阶段。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怎样正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这一根源性的问题,是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研究创新的基本动力。
而我们所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恰恰是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了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在20世纪初被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广泛进行研究。
通过对企业财务评价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一些文献的解读,我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规范发展的无法忽视的影响。
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逐步的发展起来,像"三重盈余"(即:
"不只单纯的考虑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且关注企业的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评价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
但是,这种内在关联是怎样作用的?
这个问题,不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更是以后指导企业财务评价进行创新的理论根本,但实务界和理论界都还没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比较认可结果。
在21世纪,企业在其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已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共识并成为一种潮流,从2002年起,欧洲各国就要求本国企业每年在发布其他传统的财务报告之外,还要发布企业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
从2005年的调査结果可以看到,全球前250家大企业报告社会责任的比例为64%,各国前100家大企业报告社会责任的比例为41%。
而从2005年开始,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逐渐幵始了发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像国家电力、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外运等大型企业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要求下,先后发布了不同模式的社会责任报告。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如何确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是一个能够影响其价值实现和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对从社会责任视角下进行的企业财务评价研究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哪些要求,及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评价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
显然,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的企业承诺承担社会责任就能解决的了的,而且也决不是生硬死板的将一些社会、环境的指标加入现在的评价体系就可以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解析
本章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理解和分析,着力挖掘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财务评价研究的内在联系及从社会责任视角下对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需要的财务评价体系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综述
20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企业性质、企业管理目标以及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认识,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挑战,吸引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争相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发展,到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已经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模型。
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被提起的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它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被讨论了数个世纪。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够最好的确定它的需要。
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它能够高效率的使用社会所提供给它的各种资源,并反馈给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者可以并愿意支付的代价提供给他们,这个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另外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对宗教里乐善好施等的信仰也提供了社会责任得以实施的土壤,从而在那个时代就出现了一些小企业业主捐助学校、教堂和穷人的现象。
但是当进入到19世纪的时候,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处于强者的地位,而对员工极尽剥削,一味追求企业的利润数字,对社会和环境肆意掠夺。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工业化大生产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直到1924年歇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对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的满足联系起来,并且将道德这一因素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里。
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像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的经营活动对国际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越发的显著,他们大规模的不注重环境保护的经济活动导致社会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另外他们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使他们极尽全力的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占有土地,使社会贫困、失业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大量出现,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度普遍提高。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的财务评价..................27-40
(一)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27-28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评价.................28-29
(三)社会责任视角对企业财务评价.................29-31
1.对财务评价体系维度设置的要求.................29
2.对财务评价体系理论基础选择的要求.................29-30
3.对财务评价体系框架设计的要求.................30
4.对财务评价体系指标设置的要求.................30
5.财务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设计的要求.................30-31
(四)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31-32
(五)社会责任视角下财务评价体系.................32-40
四、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的财务评价方法.................40-54
(一)“六维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设计.................40
(二)“六维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的选择.................40-43
1.面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方法.................40-41
2.面向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方法.................41-43
(三)面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实证分析.................43-49
1.样本企业的选择.................43-44
2.指标计量.................44-46
3.层次分析法赋权及评价.................46-49
(四)与传统财务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49-52
(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不足.................52-5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的研究,理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并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了一般的解析: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转换了财务绩效评价的视角,引导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为评价体系的整合提供了依据,使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的逐步统一并且标准化,推进了财务评价创新的实践。
同时,经济日益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对企业财务评价的研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框架的设计、维度的设置、视角的选择、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方法等方面。
本文从社会责任视角下对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主要是基于社会责任理论,对企业的财务评价研究进行了一些创新,在延续与发展传统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满足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要求的"六维平衡计分卡"的体系框架,即从企业对其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三重业绩维度和三大效率维度,对企业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并针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避免了"信息过载"的问题,达到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基本评价功能和企业内部战略管控功能的双重实现。
并且参照现有且被广泛认可的社会责任报告指标体系,基于对企业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业绩结果和动因效率的分别平衡"的原则,对本体系的六类指标进行了选择,构建了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对于不需要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进行对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业绩的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确定,实现对企业的简洁有效的基本评价的目的;对于密切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些利益相关者,主要进行企业业绩与动因效率的复合评价,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够科学确立指标权重,而且还可以找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的关键效率因素,来实现企业内部评价和管控有机结合的目的。
最后,基于指标计量的可行性,本文对2010年中石油集团的经营绩效进行了面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的实证分析,并且将评价结果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明确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夏新平,李永强,张威.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商业研究,2003(23):
7-2
童盼.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进逻辑及未来趋势,财务通讯,2004
(1):
25-83
彼得.德鲁克.公司绩效测评,波士顿: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128-301
李德传.经济增加值(EVA)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企业活力,2006(5):
15-75
罗伯特.S.卡普兰《高级管理会计》[M]第三版,吕长江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17-130
颜志刚.《业绩三棱镜:
一种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经济》2004年第6期
宋荆,顾平,席娜利.企业可持续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9):
21-48"TheSocialResponsibilityofManagement"[M],inOliverSheldon,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London,SirIsaacPitmanandSonsLtd.,firstpublished1924,reprinted1965:
70-99
密尔顿.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2-0
卡罗尔(Ca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履行之义务,1911
优秀财务管理硕士论文篇三
第-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这既是-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个“矛盾突显时期”。
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若想实现其组织使命和目标就必须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消除-切不增值的环节。
企业的这些使命和目标需要通过企业管理来实现,企业管理是-个非常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客户、供应商、物流企业、银行机构等,而物流金融是加快供应链整合、提高整体供应链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物流金融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也带来了相应的物流金融风险,如何有效的控制物流金融风险成为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中之重。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物流企业因其经济实体的直接联系性,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在这个背景下,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1.1.1物流金融业务的兴起
在20世纪初,伴随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的雏形在-些国家就开始出现。
例如,在沙皇时代,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季节性问题,相应的开发了谷物抵押贷款,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金融业务的产生与发展却是近些年来的事:
1999年,中国储运公司在与银行的合作下,首次向客户推出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质押融资业务,即物流公司将客户的-部分商品质押给银行,银行在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