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075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1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含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典故我知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问题:

司马昭是何人?

他有什么野心?

最终实现了吗?

学生:

思考,分析,提出疑问。

教师:

这个典故通常指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氏想统一天下。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

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强调:

三国建立的顺序魏蜀吴;

灭亡的顺序:

蜀魏吴。

2.统治

材料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材料二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

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

晋纪》

材料三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探究: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

西晋统治者腐败奢侈,贪图享乐,社会上唯钱是图的风气盛行,这样的社会风气必然导致统治者无心政治,社会就会道德缺失,最终国家沦丧。

二、八王之乱

材料二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

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

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1.西晋为什么会爆发八王之乱?

与其实行分封制有直接关系吗?

生看书,回答。

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一样,最终诸王的势力增大,威胁到王室的统治。

八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所以分封制是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之一。

2.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2)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生活

你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过程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表现、影响。

看书归纳

3.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

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

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

②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

皇族争夺帝位,破坏了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③民族矛盾激化: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教训:

统治者统治要开明;

要团结,不要内耗;

民族关系要融洽等。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西晋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们咎由自取。

回顾历史,夏桀的残暴,商纣王的奢侈腐朽最终导致亡国。

大秦帝国也因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

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仁政治国,走群众路线,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三国鼎立》,这为过渡到本课时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一课就要学习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内容了。

因此,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

(2)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 

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八王之乱”及其危害。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及影像资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思考探究法 

引导学生看书或思维分析探索、寻找答案,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

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意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选择了多媒体的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先介绍三国逐步灭亡的过程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分析了西晋的统治腐朽从而导致述亡;

因晋武帝分封、晋惠帝的昏庸无能才出现后面的八王之乱,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才造成匈奴人灭了西晋及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等。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概貌。

五、说练习

针对我校学生整体素质,我设计了3个简单的选择题。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和思考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提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问题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3.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5.师生互动较活跃,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欠缺;

2.部分内容设计较深,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有些高。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些相关的书籍,增加知识储备以提高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