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030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湿地威宁草海Word文件下载.docx

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容器,虽如海绵般柔软,却有巨大的吸纳力,将湖泊、河流、沼泽、草地、水洼、农田等各式地面景观一网打尽,把黑颈鹤、白肩雕、雀鹰、白琵鹭、白尾鹞、游隼、长脚鹬等生物资源吸收进来。

一年四季,盆地里水波荡漾,舟来楫往,人声鼎沸,鸟语花香,游鱼成群,人们称之为“草海”。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威宁草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保护、水生养殖、旅游疗养三结合之地。

  湿地成形,旷日持久

  威宁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位于威宁县城南面,与草海镇比邻而居,是贵州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威宁,旧时称“乌撒”,是夜郎古国的核心位置,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咽喉要塞,云贵高原的乌蒙山脉贯穿全境,分东、中、西三大走向,最高海拔2879米,最低海拔1234米,落差达1654米。

境内的乌蒙山脉气势磅礴,山峦叠嶂,河谷交错,地形起伏大,地壳表层断裂多,断层褶皱规模大,保持着原始的古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有“贵州屋脊”之美称。

  威宁草海就在乌蒙山脉顶部,湖底海拔2171米,四周被缓丘环抱成盆型,湖盆明水周围为沼泽湿地。

虽名为“海”,其实并不很大,常年保持水域面积不过27平方公里左右,平均水深为2米,最深处5米。

按照《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威宁草海实际上是一个难得的、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湿地。

  湿地,历来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能调节河川流径,防洪减灾,还有拦截陆地资源污染、净化水质的巨大功能。

湿地资源遍布世界各地,我国平原地区、低海拔地带的湿地资源也很丰富,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就有30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非主流”湿地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像威宁草海这样高海拔、又处于易渗漏水的高原喀斯特地带的湿地,却廖廖无几。

  为什么威宁喀斯特地貌能保持着这样烟波浩淼、芳草鲜美的湿地呢?

这得益于威宁草海湖盆里独特的地质结构所赐。

  威宁草海盆地原属古隼平原,其地面发育始末,可以说是云贵高原地形地貌演进的一个缩影。

这种古喀斯特地形,在经历了第三纪漫长的剥蚀夷平后,锥峰夷为缓丘,溶洼填为平地,山麓原野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残坡积红黏土。

现今,草海中心部分出露的石炭统(C1)为沙页岩及泥灰岩,构成湖泊的盆底;

四周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第三纪、第四纪等,构成湖泊盆缘;

背斜部分出露的是石炭统(C2)中的白云岩及石灰岩,共同构成其外围的喀斯特高原山地。

其实,早在更新世初期,草海地区受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断裂切割所形成的菱形地块,缓慢发生沉降,进而演进成一条古河道的雏形,曾经是长江上游洛泽河支流的一段河段。

到中更新世末,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断层构造活动,使草海断块下陷而积水成湖,距今约20万年左右。

之后,由于草海下游地区地下裂隙通道、落水洞等岩溶作用发育以及河流溯源侵蚀作用,草海漏水而成为无水盆地,沧海变桑田,约消亡于3000多年前(据对草海上层泥炭C14绝对年龄测定)。

史料记载:

威宁“城西、南、北面俱有海田,广袤数十里,在昔可耕”。

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诏卫兵屯田其中,于是凿中、北边、南边可以灌溉海田数千亩”。

由此可见,草海消亡后到清朝中期,其盆地一直是个可耕可牧、人烟稠密的地方。

  草海再次蓄水成湖,得益于1857年的一场大雨。

据《威宁县志》记载:

“清咸丰七年七月,落雨四十昼夜。

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盆地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形成了南海和北海。

”1860年,“水忽大涨,汇南海和西海为一,名曰草海。

”因此,现今的草海,其实是一个岩溶堰塞湖,其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雨和地下水。

整个草海,由深水域、浅水沼泽、莎草湿地、草甸以及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较高生产力的水生生物群落组成,系统结构功能完整,为我国亚热带喀斯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水上草原,名副其实

  有人说草海是“高原明珠”,有人说是“物种基因库”,有人说是“露天自然博物馆”……所有这些溢美之词,无不说明草海内容的精深和内涵的博大。

  事实上,作为高原腹地的淡水湖泊,草海始终承担着维持、调节当地和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2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特殊性,引起了国内国际的高度关注,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都在草海进行一系列的考察、研究,并出谋献计予以管理、保护。

因此,草海至今还是一片原始的沼泽湿地,加之草海湖底开阔,湖水浅,日照时数长,光能资源充足,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水生高等植物种类多,生物产量高,为草海的鱼类、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形成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堪称为喀斯特高原地貌上的“水上草原”。

  只要撑一枝长篙,驾一叶木舟在草海里漫溯,就可以一点一点看穿草海湿地的生命力。

  草海湿地的标志性生物是茭白,一种高出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多的禾本科水生植物,它们以强大的阵容构成湿地的主体。

茭白对于时间的占有是耸人听闻的,它们原本是沼泽地里一种禾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长,再腐烂,腐烂后再生长,生生死死,不断轮回,并和泥灰岩长年累月地纠缠在一起,密密匝匝,遍布草海。

顺着茭白中间辟出的一条条水巷漫游,映入眼帘的水草更加芳鲜丰茂。

植物学家曾把水草划分为三种:

浮出水面的叫挺水植物,如荷叶、菖蒲;

浮在水面的叫浮生植物,如浮萍,睡莲;

沉于水中的叫沉水植物,如水藻、青苔。

而草海水上、水中、水下,无不囊括着大部分的水草资源。

湖面下,四处飘荡着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黄藻门等90多种浮游植物,水莎草、蒲草、海菜花等40种水生高等植物也不甘示弱,把湖底装扮成“水底花圃”,绿绒绒的仿如铺垫的绿毡,覆盖率高达80%。

这些水草,不但为草海湿地几千科目的鱼虾类、底栖类、两栖类、爬行类、浮游类、昆虫类动物提供了生存之本,构成了草海特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沉积净化人类产生的部分垃圾污染源,并以立体的方式阻挡着机动船帆进入,保护湖水不受油垢污染。

所以,草海虽处于威宁县城的城边,却始终保持着清澈透亮的水质。

  如果说草海湿地的水草让草海名副其实而得名,那么,草海的优美风光却能让草海驰名。

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盛,龙王庙、斗姥阁、观鹿台等名胜、古迹遗址星罗棋布。

西边有一座孤岛,名叫阳关山,苍然突兀于湖里,绿荫掩映着篱茅舍,严然一片宁静淡泊的世外桃源。

湖中烟波浩荡,白帆点点,如画如诗,如梦如幻。

东南面有六洞桥及观海楼,碧瓦朱檐,古雅玲珑,沿桥烟柳长堤,垂柳依依。

登山则可以观草海,游草海则可以看山,天水相连,山水相依,浑然天成。

暮春时节,草海枯草转绿,山花烂漫;

盛夏时分,草海水波粼粼,渔歌阵阵。

秋天的草海最美丽,湖中水草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仿佛浮在碧波上的星星点点,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

丰收过后的荞秆,纤细微红,迎风摆动,但又不被劲风吹折,显示出高原上生命的强劲与旺盛。

入冬以后,候鸟飞来,莺歌燕舞,湖水因鸟而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鸟圣地,野趣天堂

  美国、法国新近出版了一本《中国旅游指南》畅销书,列举了中国35个不该错过的景点,其中威宁草海排名第二(仅次于万里长城)。

这一排名,除了草海本身拥有的自然美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草海是“鸟的王国”,利于游客观赏。

  观鸟活动最早起源于欧洲,原本是一种纯粹的贵族消遣,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十分流行的户外活动。

实际上,中国鸟类资源比较丰富,仅次于南美洲的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领海国家。

但是在中国,观鸟旅游才刚刚起步。

中国几个传统的湿地观鸟基地主要在山东天鹅湖、河南黄河湿地、江苏滨海湿地、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等地,为观鸟旅游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而贵州威宁草海,却在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才为世人所熟悉,每年冬季,草海以它丰富的湿地资源迎来的候鸟群数以万计,大有后起之秀的气势,为“西南最大的观鸟圣地”。

  威宁草海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湿润,水体偏碱性,富容氧水体,湖水不深,透光性强,不但水草丰美,而且养育着多种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虾,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食源。

因此,草海一年四季都生活着众多的鸟类。

据有关部门统计,威宁草海鸟类有200余种,其中30多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属中日候鸟协定保护鸟类。

这些鸟,有的长留草海,称为留鸟;

有的冬来夏去或者夏来冬去,称为候鸟;

还有的只在旅途中短暂经过、停留,称为旅鸟。

这些鸟中,最为珍贵的当数黑颈鹤。

  《雀豹古今注》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

鹤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传统仙鸟,是健康长寿、富运长久的象征。

地球上的鹤类,目前共有15种,黑颈鹤是最晚被人类记录到的一种,是世界性的珍稀水禽之一。

黑颈鹤是中国特有品种,少量见于不丹和印度,身高1米多,身着灰白羽毛,修长的颈脖上围着一条黑缎带似的羽绒,头镶鲜红珠顶,光亮夺目。

它的繁殖地主要在青藏高原的湖泊湿地,越冬地主要在云贵高原和四川北部高原若尔盖地区,是唯一繁殖地和越冬地都在高原的鹤类,被称为“高原之子”。

黑颈鹤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主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

在越冬地则主要吃当地的农作物,如土豆、玉米、荞麦、燕麦、萝卜等。

草海湖畔是湿地和庄稼地的混合地带,周围乡民又有强烈的环保和护鸟意识,在秋收时常常会在地里留些农作物故意不收,专为鸟类提供越冬的口粮。

因此,草海是黑颈鹤的最大越冬栖息地,中央教科所编印的《德育》教材,已将《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编入了小学五年级的教材。

  草海的冬天,是鸟禽的天堂,也是观鸟的最佳季节。

  每年十月下旬开始,鹤类、雁鸭类、鹬类、骨顶类等候鸟不远万里从北方严寒之地飞回这里过冬,加上长年累月在湿地里生存的水鸬鹚、红嘴鸥、野鸭、草鹭、?

?

鹈、黄斑、苇雉等,鸟类总数不下10万只。

这些鸟儿,易于接近,不过份惧人,更不怕畜禽,常与牛、马、鸡、鸭一同休息、踱步、觅食、嬉戏。

泛舟在水巷里滑行,但见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周围地里觅食的,滩头渚畔引颈张望的,芦苇丛中窃窃私语的,比比皆是,生机盎然,野趣十足。

特别是二三月间,候鸟结队告别草海时,场面更为壮观。

只见数十只乃至数百只雁与鹤结成一队,飞临草海上空反复盘旋、翱翔、鸣叫,纷纷扬扬的一片片,鸣声可传数华里远。

落单的候鸟听到鸣声,一批批起飞加入北返的队阵。

于是,队阵不断扩大,鸣声不断增高,震彻山川。

它们飞离又复返,行行复行行,在草海上空盘旋鸣叫达一两个小时之久,那种对草海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感人肺腑,令人难忘。

  草海从东向西,观鹤群、听鹤鸣的地方就有六处,每年冬季,如同六支歌舞剧团在那里排练节目,热闹非凡。

簸箕湾、江家湾、倮落山、白家嘴子、阳关山……虽然名字普通,却都是观鸟的绝佳地。

登临其中,视野开阔,能见度好,湖光山色,鹤汀凫渚尽收眼底,鹤鸣鸟语闻之耳膜,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倍感心旷神怡。

  威宁草海,是一种介于水、陆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

它的存在,不仅在提供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人类观光、旅游、摄影、娱乐、教育及科学考察、研究等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像一颗晶莹的蓝宝石,闪耀在云贵高原的版图上,时刻让世人瞩目仰望。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草海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而拥有草海湿地的威宁县又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

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126余万人,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

因为地处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山区,低纬度,高海拔,光能充足,又有物华天宝般的草海湿地调节气候环境,致使威宁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物植被繁茂盛长,加之草海周边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百草坪以及勺铺草场等,特别适宜于人类居住和农耕文明的发展。

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大批古文字和大量旱稻农业实物遗存,不仅证实了威宁几千年前就有人类于其中生衍繁息,还能为黔滇考古学家考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提供必要的考古素材。

  据史料记载,彝族是最早在威宁草海地区居住的民族,其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加之后来苗、回、汉等民族相继迁入,威宁人口不断增加,北宋时期出现了乌撒部落,元朝时期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1955年,改称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长期以来,威宁各族群众以草海为中心,相依共存,和谐相处,不仅保护了草海湿地奇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还共同创造和播撒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走进其中,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民居建筑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

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踩芦笙、唱民歌、弹月琴、吹唢呐等民族民间活动络绎不绝,尽情展示着迷人的民族风情。

同时,各民族迥异而原始古朴的生活习俗、婚丧礼仪、图腾崇拜、挑花刺绣、剪纸蜡染、银饰锻造、编织、服饰等民族工艺,犹如一个个精美的光环,焕发出神秘诱人的光彩,纱幔着一方神奇的土地。

更令人稀奇的是,威宁草海地区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中国傩戏的雏形――“撮泰吉”。

  “撮泰吉”是彝语,“撮”的意思是人,“泰”的意思是变化,“吉”的意思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便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贵州是我国傩戏傩文化品种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省份。

贵州的傩戏傩文化发展,归纳起来可分成三个层次:

最低级层次是彝族傩戏“撮泰吉”,它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始祖”;

中级层次是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它与傩祭虽密不可分,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和完善,是傩戏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

安顺地戏是傩戏傩文化发展的高级层次。

  彝族傩戏“撮泰吉”于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的彝族“扫火星”活动中举行,其主旨是“驱邪恶、迎吉祥、祈丰收”。

整个“撮泰吉”只有5个面具,由开场祭祀、表演戏剧(或称正戏)、舞狮喜庆、收场祭祀(或称扫火星)四个环节组成。

表演活动时,表演者用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戴着雕刻类似于猿猴一类动物的面具,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缠紧(象征裸体),由“山神”老人引领着从原始森林中走来。

他们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斟酒祭祀后,踉踉跄跄地跳着“铃铛舞”(一种古老祭祀舞蹈)。

之后,“山神”老人用示意性的粗犷动作指教“撮泰阿摩”们驯牛、犁地、撒种、收割、脱粒、翻晒、贮藏乃至交媾、哺乳等一系列人口繁衍和原始农业生产活动。

过后,舞狮庆贺,寓意成功将猿猴驯化成人类。

正月十五日,由“山神”老人引领几个“撮泰”老人走家串户去筹集鸡蛋、麻和茅草,祝主人家“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儿孙满堂”,然后带领大家走到寨外进行“扫火星”,取下面具存放在寨边人家保存,活动方告结束。

  “撮泰吉”面具大于人的真面,面相诡异,似猴如猩,前额宽大厚实又向前突出,鼻梁很大,制作工艺原始、拙朴、粗犷。

演出器乐只有锣、鼓、钹,也只有在演出开始和舞狮时才敲打。

“撮泰吉”是彝族的一种古老戏剧形态,演出虽然简单,但纵观整个过程,它说明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这比达尔文的“进化论”还要早几千年。

因此,这种古老的活动,一直被誉为“中国傩戏活化石”,成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线索,为神奇的草海湿地旅游资源赋予了更多神秘的文明色彩和文化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