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
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
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
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2、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3、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
郊岛谁贫?
曰:
岛为甚也。
曰:
何以知之?
以其诗知之。
郊曰:
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岛曰: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
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8、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检测练习】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高考文言断句训练试题及答案
1.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2.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5.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6.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0.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11.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12.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13.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14.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
15.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16.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17.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18.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19.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
“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
‘必也正名。
’礼: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移,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贼抵死,诏曰:
“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诤。
C.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答案】
(1)C
(2)B
(3)B
(4)①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②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一句的意思是:
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
其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此处应断开,排除BD;“豪纵”和“数犯法”是并列成分,中间应断开,排除A;故选C。
(2)B项,“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错,应为“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
故选B。
(3)B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为“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故选B。
(4)本题中,第一句中,食:
吃;顾:
顾惜;况:
何况。
第二句中,故:
所以;辞:
推辞。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
⑷①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②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
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能,上表把他举荐给朝廷,他升任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
后来他被召入担任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说:
“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见到他太晚。
”(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
(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任贝州刺史。
睿宗即位,他迁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皇帝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皇帝,(他)认为:
“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道观,虽然所需费用由公主出,但是高价雇人,那么被雇佣的农人就要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舍本逐末,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忍受饥饿。
”皇帝不听从。
韦凑坚持诤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
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
“您为何竟敢这样呢?
”韦凑说:
“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朝廷因此减省了数以万计的费用。
(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年,皇帝要在靖陵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