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991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Word文件下载.docx

7、由谁确认发生了医院感染暴发?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3例及以上相同症状(如发热)或同种疾病(如肺炎)或同种病原体(如MRSA)应高度重视,并立即向科主任及感染管理科汇报。

由感染管理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予以确认。

8、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什么?

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

(1)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

(2)切断感染途径。

(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

(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

9、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l)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物敏感试验。

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

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瞥理科,并协助调查。

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10、呼吸机相关肺炎应如何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为呼吸机相关肺炎。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或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在原有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又发生新的病原体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11、何谓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静脉穿刺部位感染(局部红肿或硬块或有脓液排出),或隧道感染(沿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或血流感染(败血症或真菌血症)等临床表现。

12、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

C)、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物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插管后)?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保证引流通畅,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也不可接触地面。

如下床活动或搬运时,应临时夹闭并固定尿袋引流管,防止返流。

3集尿袋达2/3满时要及时排放,放尿时尿袋末端臂口防止污染。

4.除特殊情况需要持续膀胧冲洗外,不应采用膀肤冲洗预防泌尿道感染。

5尿路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送尿培养,必要时拔除导尿管。

6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7长期留置导尿病人,集尿袋每周更换1一2次或根据产品说明书,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8.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胜,尽早拔除导尿。

9.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建议每周检测尿常规一次。

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插管后)?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对于出汗较多或渗血的病人及高温季节穿刺后第一次使用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穿刺点覆盖的无菌纱布2天更换,专用贴膜可7天更换,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发现污垢或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扭导管浸入水中。

6.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疾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重新置管。

7.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可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利后24小时内更换;

9.成立静脉置管输液小组,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约人员负责留置导管及其日常护理工作。

10.插管72小时后,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15、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特殊预防措施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以减少胃反流和误吸的发生。

2.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3.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4.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l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封及时更换;

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灭菌水,每天更换;

5.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应作为污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6.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

7.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8.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9.鼓励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16、何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是指:

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菌药物期间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性肠道疾病,包括由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肠炎。

临床表现为腹泻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发热或腹泻。

周围血白细胞可升高,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出有意义的优势菌群。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充血、水肿、出现,或见到2~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

17.手术部位感染共分哪几种类型?

手术部位感染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8、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或可见化脓性分泌物。

(2)从化脓性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由外科医生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19、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局部疼痛等感染症状和体征。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

20.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有哪些?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主要有:

(1)以机会致病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白假丝酵母菌等。

(2)多为多重耐药菌等。

(3)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21.何为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常见多种耐药菌有哪些?

采取何种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医院感染常见多种耐药菌有:

(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3)产超广谱 内先胺酶细菌。

(4)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

(5)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6)多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22.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采集方法:

(1)保留导管:

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至套经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从导管内或输液港隔膜无菌方法采集。

两个位置采血间隔时间应<

5分钟。

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导管: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集两套血培养,并送导管尖端进行培养。

血标本应在采集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时送检,应室温保存。

23.留置导尿管患者如何正确采集尿培养标本?

答;

留置导尿管患者采集标本前,应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松开导尿管,并弃其前段尿液。

消毒导尿管采样部位,将注射器刺入导尿管,抽取尿液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24.如何正确采集痰液标本?

痰液标本的采集可采用自然咳痰法、支气管镜法、经人工气道抽吸等多种方法。

自然咳痰法采集时,病人应留取清晨第二口痰。

采集标本前应取下假牙,清洁口腔(不用牙膏),用力咳出气道深部的痰,直接吐入无菌容器内。

咳痰困难者可先于雾化。

25.如何正确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标本?

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时,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感染局部二遍,去除切口表面渗出物和皮肤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试子两个,采集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脓液或分泌物,分别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涂片检查。

26.何谓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27.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

(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传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28.何谓暂居菌?

暂居菌是指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29.何谓手卫生?

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0.最简单、最直接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是什么?

洗手。

31.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执行手卫生时,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2.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3.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什么?

“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

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

34.如何正确地洗手?

洗手时,应先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湿;

在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臂、手指和指缝;

而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手巾或纸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5.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6.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为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7.什么情况下应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

②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8.何谓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的疾病传播。

39.对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对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当条件受限时,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

(2)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40.在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当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1)进入隔离室,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并穿隔离衣:

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应穿防护服。

(2)离开隔离室前,应脱去隔离衣或防护服,摘除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

(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1.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应采取哪些锐器伤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预防锐器伤措施有:

(1)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2)建议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器械,以免刺伤。

(3)建议手术中使用容器传递锐器,以免造成医务人员的损伤。

(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套上针头套。

如确需回套,只能单手操作。

(5)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7)处理污物时禁止用手直接抓取及按压污物。

42.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进行局部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2)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然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

皮肤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黏膜可用0.05%碘伏消毒。

(3)发生锐器伤有伤口时,应当由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

43.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有哪些处置程序?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进行以下处置程序:

(1)进行正确地局部处理。

(2)向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3)核实暴露的感染源情况,根据感染源种类及暴露的程度,进行相关抗原体检测。

(4)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

44.根据暴露的感染源不同,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

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根据暴露的感染源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

(1)乙型肝炎病毒:

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乙肝病毒相关检测结果,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或)接种乙肝疫苗。

(2)丙型肝炎病毒:

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在暴露后定期进行丙肝病毒相关检测。

(3)艾滋病病毒:

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

立即对发生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决定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并进行艾滋病病毒追踪。

45.何谓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46.医疗废物共分成哪几类?

医疗废物分为以下五类:

(1)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3)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5)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47.医疗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怎样的要求?

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48.甲、乙、丙类传染病各有几种?

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有2种,乙类传染病有26种,丙类传染病有11种。

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种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队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在2小时内报告:

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49.哪些作为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理?

霍乱3例以上(含3例):

鼠疫、肺炭疽、爱滋病、脊髓灰质炎、白喉、斑疹伤寒1例以上;

其他法定传染病5例以上。

50.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措施。

(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

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后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