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880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安族服饰Word文件下载.docx

除却装饰用腰带,保安人在与蒙古人相邻时期最常使用腰带的是为了束扎衣服,这种腰带是从军用的皮腰带转变而来,模仿盔甲上的宽腰带,最早用白布制成,后用丝绸或是缎带,类似于蒙古族的系腰却又有所不同,它的长度只有蒙古系腰的一半,近丈三。

早期保安族女性着装与中亚女性着装非常相似——头顶盖巾、脸蒙面罩,而在西域变化时期出现的斗篷则是当时身份显赫人家的女子所穿服装,无袖连帽、狐皮内里、红布外罩,传说成吉思汗的叔父曾抢去如此穿着的一名保安族女子做妻子,这种狐皮斗篷可谓是当时最奢华的一种女性服装。

2.定居青海同仁后的服饰

“冬日里的皮挂,秋日里的柔拉,绣花的绑身子,长短的夹夹”——保安族经历了与蒙古族、土族、藏族同生共居的时期,这一时期男子穿大裆裤,上身内穿衬衫,外套长柔系腰带,春秋穿绑身子,足穿长筒皮靴或布鞋,冬季身穿皮袄,脚穿靴子或罗蹄;

女子上身内穿花绸缎斜襟软衬衫,外套长袍或夹袄,姑娘喜爱戴“绌绌帽”或“咪哪”头饰,年轻妇女脚上多穿绣花鞋,老年妇女则多穿圆口低帮的黑色绣花鞋,冬季穿低帮、布棉制作的棉鞋。

皮袄(亦称“皮挂”):

是保安族定居同仁后,老年人过冬常穿的服装。

当时的保安人有经营皮子生意的买卖人,也有做皮子工艺和服装缝制的手艺人,保安皮袄就是当时保安人自己设计制作的保暖冬衣。

皮袄通常是用绵羊皮或山羊皮制作,其中羊羔皮制的最为上乘,轻柔保暖。

制作时先将羊皮泡在大缸中,用盐、石灰沸煮加工,之后取出揉皮,再用刮刀把皮上面的一层油脂刮掉,而后进行缝制。

由于皮子非常厚实,一般都是由男人来缝。

最后再加上翻领的毛领,领子一般为狐皮、羔羊皮,以及氆氇装饰边。

皮袄样式为斜襟侧边系带,有的以皮为面,有的用棉布、条绒加面。

有长、短之分,长者过膝,短者不及膝盖。

而这也是与藏式、蒙古式皮袄的一大差别所在——藏式皮袄用腰带束提,长及脚踝,怀揣处饱满可装东西,由于不是全皮所以没有保安族皮袄厚实,在穿着时藏族往往就穿一个袖子;

蒙古族皮袄同样是长至脚面,虽没有藏式的宽大却也有腰带,衣服以布条沿边。

虽然保安族皮袄的装饰元素——氆氇,与藏式皮袄和蒙古族皮袄非常相似,但三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藏族一股用深褐色、咖啡色多,而蒙古族的氆氇边则相较之下更为鲜艳,以红、绿居多,保安族纯粹是黑、白、灰三种素色,有时也会选用青绒的边子,用三针白线固定,叫“大三针”,由于做皮子的线比较粗,白线在青色绒布边上显得格外显眼,不经意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因为皮袄是全皮制作,一来比较厚重,穿着行动多有局限;

二来全羊毛的内里保暖性极强,穿着它就像是随时靠在暖炉边,所以皮袄多是生活在高寒草原上的保安人中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穿,或是冬季常常外出做买卖或放羊的青年人偶尔穿来御寒。

现如今,既轻又暖的冬衣成为人们冬日的追求,时尚轻便的皮夹克的流行,让古老的皮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柔拉:

是保安族典型服饰的一种,它既保持有中亚服饰特色,又富西域传承的蒙古特点,同时结合保安族特有的大襟样式,三者合一,既区别于藏族、蒙古族,又是当时保安三庄时期无论男女老少所流行的大众穿戴,长期以来成为保安族的传统服饰,到现在仍有保留,极具民族性和传承特点。

“柔拉”其实就是具有保安族特点的“北袍”,长“柔拉”似蒙古袍、藏袍,但又有区别,主要是比蒙古袍、藏袍稍短,长度约超过膝盖5寸。

最初制衣布料是人们用织布机织的毛蓝布或白扣布,颜色只有灰、白、黑、蓝,比较单调。

后来的布料种类增多,有棉布、平绒、丝绒、丝绸等,颜色也随之丰富,又增加了有墨绿、咖啡、紫红等艳色,用条绒、各色布料镶边,但边饰色彩单一简洁,线条流畅,造型粗犷,右衽、布带,不开叉,以肩部盘扣或腰间带子固定。

老年人穿来御寒时通常在柔拉夹层加半截薄羔皮。

年轻人身着柔拉,配以丝绸或绣花腰带,更是再现了早期保安男子的英武、洒脱气质和阳刚之美。

绑身子:

是独具保安族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形似马夹,但又与一般马夹有所不同,与回、东乡、撒拉族的马夹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也被称为保安族马夹。

其特点总体与马夹相同,只是前下部约八分之三部分是整块的,绣花、镶边并做成口袋,左边固定在马夹上,右边用带子“绑”住或用编制布纽扣固定。

颜色多用墨绿、豆绿、紫红、粉红、水红、深蓝、湖蓝等色,用绸缎、平绒、呢子、混纺等布料做成。

绑身子极具实用价值,多穿在春秋、夏季。

据说过去口袋里装刀子、小石头用于防身自卫。

此外,“绑身子”还极具美感,“绑”在腹部,正好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而且精美的刺绣,生动高雅的图案,别致的镶边和独特的款式,使它独具魅力。

绑身子同时也展示了保安族妇女的智慧、灵巧和自由创造的才能及倾注的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正因为如此,“绑身子”成了保安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的服装之一。

腰带:

保安族腰带主要有丝绸腰带、针织腰带和绣花腰带三种。

绣花腰带通常中青年佩戴而老年人不用。

丝绸腰带用红、蓝、绿等色丝绸做成,长约一丈三尺,在腰上围三圈打结后外吊尺许,老年人的腰带颜色不会很鲜艳,一般系两圈。

针织腰带用毛线或棉线编制而成,长短各异,颜色多白、青、棕色。

两端有尺许长穗子,通常用来系在长袍上面,这从与蒙古人相邻时期就有了。

绣花腰带由三部分组成,两端是红、绿、蓝等色丝绸带子,中间是夹制,比带子宽,形状多样,绣有梅、兰、竹、菊、牡丹等花草,用连续图案刺绣饰边,用来系在长坎甲上,男女都有佩戴,通常是由家里女人来做。

少女系腰和男士不同的是把小孩的肚兜元素融入其中,轻轻的系在腰间,重点把刺绣的部分展示出来。

保安族历来有刺绣的传统,过去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男方给女方送装饰品,而女方常会给男方送绣花腰带,取意“拴住”心上人,同时也表现出姑娘的手艺和聪明才智。

棉布衣:

是回、汉、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通用的服装样式,从民国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代都有穿着,布料用棉布、条绒、平绒、丝绸等,内装棉花或羊毛,自制布纽扣,颜色多青、蓝、灰、棕,分斜襟和对襟两种。

大檐帽(礼帽):

形同藏式礼帽,是藏族、蒙古族、土族、保安族共用的样式,呢料,大檐,圆顶,颜色多绿、青、灰、棕等。

当保安族在同仁居住时,与藏族同胞交往密切,民族关系融洽,经常有生意和生活上的往来,于是保安族年轻人也经常头戴礼帽,与蒙古、藏族礼帽的差别只是在边檐略小一点。

大裆裤:

裤腰、档、腿均宽大,棉布制成,多青、蓝、白色,有单、棉之分,棉裤多装羊毛或棉花。

男式与女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颜色不同,女式色彩更为鲜艳,少妇、少女单裤脚多绣花。

告别了早期的马上生活,保安族为了适应农业生活、方便农田耕作,大档裤成为当时人们穿着较多的服装。

连鹰皮帽:

亦称藏式狐皮帽。

用狐皮、兔皮或羊皮制成,圆顶,脑后结合处系带。

是保安族定居同仁时期男士冬季常戴的帽子,借鉴了蒙古族和当地的藏族文化,与蒙古族、藏族皮帽的区别在于,蒙古族皮帽多用长毛皮草,藏族一般用野生狐皮,毛很碎而不是很长,而保安族皮帽则跟缠头有些相像,中间是青色或褐色的布帽子,外缠一圈毛皮子,后绑带刚好封住。

一般在家时则将外圈的毛皮缠头取下,这是保安族猎人常戴的帽子。

棉线帽:

从在同仁居住时期一直到现在,保安族老年男士在秋冬季节常戴的一种用羊毛绒或棉线手工织成的圆顶帽,颜色多为蓝、灰、棕。

有时也用青、灰,褐等色棉布、绸缎缝制,内夹棉花或羊毛。

罗蹄(也作“罗踢”):

用牛皮缝制而咸的鞋子,保安族男性在同仁居住时期多穿这种鞋。

鞋帮和鞋底是同一块独板皮子,独板皮子前边剪成半圆形,并用皮绳搐起十几道褶子,用皮条缝上耳扣、后跟,绱上“褐子”。

麻布长腰,就是“连把腰罗蹄”,冬季穿时在罗蹄中装上羊毛、麦草,防寒保暖。

一开始的靴筒借鉴了蒙古靴和藏式靴的样式,也有用毛毡做成的腰子,后来慢慢转化为无筒罗蹄,保安族男性在冬季放羊或是外出劳动时候穿的较多。

毡筒:

用羊毛按脚形一次擀成,浸油,有的还绱底,绒布作面,黑皮镶边。

是保安族在同仁早期男子冬季所穿的鞋。

靴子:

由牛皮制作。

皮革底,半高跟。

鞋尖有接头,筒边沿压锯齿花纹,纹样似罗蹄之褶子。

分高筒和低筒,体现了保安族生活的地域特征和豪爽、强悍、粗犷、潇洒等性格特征。

毡窝子:

是保安族在同仁时期典型的过冬鞋子,由罗蹄演变而来。

制作时先用人力车轮胎橡胶包一层鞋底,或用布纳出鞋底,再包一层皮子,鞋面是毡的,非常厚实,冬天穿来相当热,有时人们在里面加点草,当鞋垫。

通常保安族的男性和女性都穿毡窝子,但多在家里穿,因为鞋子比较重,所以不穿着它走长路。

夹夹:

即坎肩,有对襟和斜襟两种,分有领和无领两个样式,用料有棉布、绸缎、条绒、平绒、羊皮等,颜色多青、蓝、棕。

有夹制、棉、皮之分和长短之分,保安族在同仁时期男女都穿。

通常在家里面穿的比较多,外出时套穿在衬衫或是柔拉上面。

男士的夹夹比较短一些,是长袍短褂的风格,而女性的夹夹则相对来说长一些。

腰身呈直简形,紧身,饰边,中青年和少女的夹夹胸前或襟摆处绣花。

女性在穿夹夹时,非常注意和里面穿的衬衫颜色相搭配,通常是在花衬衫上搭配素色的夹夹,将两个花袖子露出来非常好看。

保安族妇女的饰物多为银制,也有玉石和金制的。

她们的手腕上戴镯子,手指上戴戒指,耳朵上戴耳环、耳坠,形状不一。

女子结婚大典时,过去头上戴银制“头规”、插花、插“翠骨朵”。

“头规”是一种龙凤牡丹图案的纯银饰物,女子戴上它后,银光闪闪,华贵异常。

“翠骨朵”则是一种包托着玉石珠子的银制饰物,插在头上,更加显得美观大方、动人秀丽。

3.迁徙至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后的服饰

保安族自清同治年间从青海同仁县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后,保安族群众和临夏地区的回、撒拉、东乡等民族居住一地以来,受当地回族等兄弟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服饰特点,与在青海同仁时期比较而言差别不大。

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后,保安族男性,平时头戴白“号帽”(白色无檐帽),上身穿白汗褡,外套青色夹夹;

遇有喜庆节日,则戴礼帽,身穿柔拉,并喜欢束红、绿、蓝等绸制长腰带,然后系上著名的“什样锦”、“波日季”、“尖刀”等腰刀(长度一般大至满尺,小到五寸),足蹬长筒马靴,显得十分威武而潇洒。

这一时期的保安族女性,未婚姑娘只梳两条辫子,不戴盖头,有极个别戴绿色盖头的,或戴自制的绌绌帽、咪哪,显得活泼俊俏。

已婚妇女和中年妇女喜欢戴一顶花线织的圆顶线帽或白色布帽。

她们的头发盘起,藏于帽下,以示和少女有别。

大部分戴丝、绸青色盖头,显得老成持重。

保安族妇女身上一般穿老式大襟衣服——“柔”,外套“夹夹”。

衣和裤边绣花或以不同的绸缎加边,面料一般为平绒、灯芯绒或其他棉、毛呢等,裤子的颜色和款式多为蓝色和黑色直筒裤。

遇到喜庆节日,妇女打扮得十分俊俏,一般为苹果绿或粉红色的上衣、桃红色或紫红色的裤子。

女性老少均佩戴金银耳坏,手上戴镯子,脚穿圆口或绑带绣花鞋。

白汗榻:

即白衬衣,小立领,对襟,自制布纽扣,布料多用白什布、白丝布。

是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共通的服饰。

白汗榻搭配青坎甲是回族的典型服饰,也是保安族在大河家时期常会借鉴的一种穿法,与回族短坎甲长汗褂不同的是,保安族的白汗榻上经常会穿上长坎甲,把里面的衣服遮住,跟回族的穿法有所区别。

柔拉(亦称“柔”),是保安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有单布制成的,也有夹的。

冬装跟皮袄相似,领子用羔羊皮或是狐皮。

长柔土话叫长衫子,女式长柔把旗袍的元素加入其中,修身恰腰,夹制长柔颜色多样,长度约离脚踝五寸,领口、襟边、下边加饰边,饰边宽约两寸,胸前或下摆绣花。

直筒裤(也叫“穆简”):

是保安族从保安屯到大河家时的生活装,是大档裤的演变。

最初人们穿着大档裤是穿得越宽大越好,以方便干活,后来一些灵巧的人把大裤腰和宽裤腿改细,改成了直筒裤,既美观又不影响做活,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直筒裤此后便成了保安族男女生活中穿得比较多的一种裤子。

颜色多蓝、青、粉红、水红、浅绿等,女式绣花、饰边。

老年人的只饰边,不绣花。

绌绌帽:

少女、儿童常戴的帽子,圆形、圆顶(有的无顶),一般为淡蓝色和粉红色,用丝线褶皱形成“绌绌”,帽子左侧缀一朵立体绢花和两条丝吊穗,穗头绢花挖制两条吊穗的摆动幅度。

咪哪:

一种小姑娘们围在头上的布制或绸缎制的带子,多为红色或粉红色、绿色等艳丽色彩。

形状多为倒“八”字形或“八”字形,带子中部呈窄圆形,两端宽些。

围在头上,刚好露出头顶和额头。

带子上绣花和蝴蝶等图案,镶黑丝线边。

两端还各缀一条绿色或粉红色的彩色绸布细带,长约一尺左右,带子上做上穗子。

咪哪盖头:

是保安族年轻媳妇们在模仿咪哪的原型上加工而成的头饰,是“咪哪”与“盖头”的结合,把纱巾缝在咪哪上,纱巾代表“盖头”,纱巾两端固定在鬓间位置,突出面部。

盖头盖在咪哪外,纱巾颜色多粉红、水红、白色、绿色、雪青色等。

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咪哪盖头”既是一种民族符号,又是一种宗教符号。

而且用“咪哪”精美的图案、边饰及精巧、雅致的制作配上粉红、水红、嫩绿等纱巾盖头的飘逸,很好地体现了女性苗条的身材及婀娜的美感。

布帽:

保安族中、青年妇女常戴,用棉布缝制而成,颜色多白、粉红,分平顶、高顶两种。

包头:

用棉布、绸纱制作,颜色有黑、白两种,长度各异,一般长约三尺,宽约八寸,这是保安族妇女常用的一种头巾。

包头上戴盖头,多为黑色、墨绿色或苹果绿绸纱盖头。

盖头边长为二尺五寸左右,戴上后,前面遮两颊、脖子,只露面部,后面盖住整个后背。

针织帽:

用单色、彩色羊毛线或棉线手工织成的帽子,“松紧”带子收边,颜色多为蓝、灰、棕。

老年人戴素色,中年人戴彩色。

方巾:

从维吾尔族大披肩演变而来,到后期把披肩专门做成方巾,保安族少妇、少女常折叠用作胸披或肩披,多用绸纱制成,四边戴有穗子,四角绣花,亦或有绣星月。

女子结婚的时候将华丽的披肩作为装饰,光彩照人。

胸披:

少妇常用,用粉色丝绒编织而成,呈“V”型,前后对称,缀有各色丝绒做的穗子。

新中国成立前一段时期,胸披上还配挂有银质的装饰品。

围裙:

保安族妇女在厨房干活或做农活时,还有戴一条裹肚围裙的习惯,其制作也很精致、小巧,上面绣花,既是护衣服的实用品,又是装饰品。

布料用棉布,有单质、夹制之分,颜色多蓝、绿、红和花色。

绣花,有的还饰边,有带子。

款式多样,常见方形和半圆形。

圆口绣花布鞋:

是清代以来保安族女性常穿的鞋子,夹制鞋帮,千层布底,有单制和棉制。

鞋面常用平绒、绸缎、棉布,鞋面绣有装饰图案或花卉图案。

双沿子布鞋:

革制底,夹制鞋帮。

鞋帮多用平绒、条绒等布料,鞋尖前口镶双“牙非”。

双沿子的设计穿起来更为舒适和合脚,在干活和走路时也更为轻便。

冬天在其夹层中填入棉花和羊毛非常保暖,是保安族男性和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穿的自制鞋子。

4.保安族服饰的多元化

历史的变迁与记忆刻在了保安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流变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的服饰遗迹,更有蒙古族、藏族与汉族服饰的鲜明特征,保安族“藏客”商人在藏区穿的是藏装,“中原客”是汉服,而远足海外的“印度客”、“日本客”却西装革履,但在故乡又是“白号帽”、“戴斯塔尔”、“盖头”……这些“多变”的服饰展示了保安族极强的文化适应性与包容性——如水的文化性格,这也正是保安族作为一个“小民族”得以生存的奥秘与智慧,她凭借“一衣带水”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在多元族群与文化的历史场景中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

追溯保安族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始终处在流变之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适应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元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毕竟保安族是一个人口少的民族。

早期保安族先民的着装应该与中亚的突厥民族相近,如今天保安族穿的大衣“准白”最早就是从中亚带来的。

在元朝时,有可能受到占统治地位的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如早期保安人的长袍,就有蒙古袍的特征。

在屯兵隆务河畔时期,尤其编民入社之后,与当地主要民族如藏族、土族等有了密切的交往,彼此的文化涵化必然反映在民族服饰上,对于人口少的民族而言,其文化首先受到大民族的影响,这就体现在服装的款式、质料、色泽等方面。

服饰是无声的语言,服装的趋同也更有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沟通,尤其对于保安族而言,不论是商人,还是铁匠等手工艺人都主要依赖藏族社会而生活,入乡随俗就成为外来者生存的选择。

同时,由于天气寒冷,借鉴当地藏族、蒙古族的生活经验,此时的保安族服饰更接近藏族与土族。

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保安语称作“柔拉”的长袍和长衫。

大斜领、大斜襟,镶有盘扣,样式像藏袍,分长、短两种。

衣摆镶有氆氇,但颜色不如藏式氆氇鲜艳,多为蓝、灰色。

保安族的长袍与藏袍略有区别,保安族的长袍要短,仅仅长到膝盖处,主要是为了做礼拜时下跪、起立方便,当然也有卫生干净的原因,长了拖地容易弄脏。

保安族妇女在厨房干活或做农活时,还有戴一条裹肚围裙的习惯,其制作精致、小巧,上面绣花,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

这一时期不论男、女服饰,都明显兼有藏、土族服饰的特点。

当保安族在清代迁到积石山大河家时,不仅自然生态环境改变了,而且民族文化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同样作为穆斯林,保安族迁到了以回族穆斯林为主体的临夏地区,原来带有“西番”风格的服装——从其款式、色泽等方面都与新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不论是穆斯林文化的认同,还是入乡随俗的生存选择,保安族的服饰开始转向回族穆斯林的服饰,同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男子喜欢戴“号帽”和“号头”,多穿对襟的白衫,圆领,有纽扣,外套黑色布或绸缎的坎肩,下着黑色或蓝色的长布裤。

衣和裤边绣花或以不同的绸缎加边,面料一般为平绒、灯芯绒或其他棉、毛呢等。

逢节日或走亲访友穿中山装、便服、西装等。

在喜庆的日子里,男子穿翻领大襟长袍,系腰带,挎腰刀,足蹬高筒马靴。

不仅显示其英武、潇洒,而且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女子喜欢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灯芯绒大襟上衣,衣襟上点缀各种花色纽扣,外套圆领套头式样的红缎坎肩,坎肩短于上衣,下身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外出或节庆之际,头戴红、绿色礼帽或柔软细薄的绿色绸纱盖头。

直到今天,通过相同的服饰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共同分享着共有的穆斯林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阵阵服饰浪潮风靡全国,诸如“喇叭裤”、牛仔装、迷你裙、吊带衫、超短裙、短裤等。

全球化使世界不再有“世外桃源”,任何民族都无法置身于外。

兰州的穆斯林服装店、临夏的穆斯林服装店、积石山的穆斯林服装店、西宁的穆斯林服装店等,这些服装不仅具有鲜明的穆斯林文化特征,而且令人眼花缭乱的色泽、风格各异的新颖款式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这些时髦的穆斯林服装90%以上不是本地生产的,而是中国东部地区大城市生产的,更有直接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印度、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服饰。

经济的大发展、人们日益富裕的生活,使西部地区的穆斯林告别了单一服装的时代,有了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和机会,现在的积石山县城,那些上中学的保安族女孩、保安族职业女性的着装正体现着这一发展潮流。

保安族传统服饰虽有其鲜明的色彩、精巧的工艺、别样的款式和独特的风貌,但因与藏、蒙古、土、回等民族长期杂居、交流,相互影响,服饰特点并不很突出,一度从服饰上很难识别出保安族。

因此,积石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整理定型保安族服饰,弘扬民族文化,打民族牌,“让世界了解保安族,让保安族走向世界”。

2002年,通过走访调查、征求意见、绘制定型服饰图、制做样品、展示样品、征求意见、修改等阶段,制作出了一批保安族定型服饰,并在保安族艺术节、临夏风情旅游节等节会展示,反响良好。

定型的保安族服饰较好地体现出了保安族宗教、道德、观、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审美和性别、年龄等方面的特点。

定型的服饰分男性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的冬装、春秋装、夏装,女性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的冬装、春秋装、夏装。

在男性服饰上,重点突出“保安号帽”、“柔拉”、“绑身子”,“腰带”、“靴子”。

白号帽加有星月图案彩带的“保安号帽”,既是宗教信仰符号,又是表达民族认同的符号之一。

简朴的白号帽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标记,已为大众所熟知,加有星月图案的彩带可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头饰上有所区别,并且增加了“号帽”的审美效果。

“柔拉”是保安族传统服饰,分长、短两种,冬天穿棉的,春秋穿夹的,也是较有特色的袍装。

“柔拉”、腰带、长筒靴、保安腰刀,这些服饰、腰饰、坠饰反映了保安族生活在牧业与农业过渡地带的地理环境、农耕文化的特点,反映了与蒙古、藏、土等民族杂居、交流的历史,也反映了保安族男性坚强、勇敢、坦率、包容、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大方潇洒、威武的男子汉风采。

在女性服饰中,重点突出“咪哪盖头”、“柔”、“绣花裤”、“绣花鞋”、“针插”。

“柔”是恰身袍装,体现出女性优美的身体曲线,再绣上精美的图案,镶上艳丽的边饰,显得亮丽大方,光彩照人。

配以绣花、镶边的裤子及绣花鞋等,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的苗条、挺拔、柔媚、风韵。

随身配挂的“针插”,类似荷包,但与荷包不同的是针插有活动的囊,女人们把常用的线缠在囊上,针插在囊体上,如果有需要就随时拿出缝补,表现出保安族女性的勤奋和贤惠。

浓艳的色彩、精美的花草图案、亮丽的边饰也体现了保安族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爱美之心,展示了保安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

无论是衣襟还是裤脚,腰带或是帽子,鞋垫或是鞋面,在保安族服饰中,总能找到精美的刺绣装饰。

牡丹、寒梅、青竹、香兰、雏菊等等都是保安族妇女所钟爱的刺绣花样。

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如,有宁折不屈气节的竹子;

有叶子四季碧绿、挺伸似剑、花色脱俗、香气清幽的兰花,这些刺绣寓意了保安族自尊、自爱、自重、上进、朴素、热心、随和宽容的性格特征。

有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保安族刺绣中,最常见的题材是傲雪寒梅,而恰恰是梅花这般迎风傲雪、苦寒不屈、独步早春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