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8665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士学位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节观众本位的思想特征……………………………………8

第三节商业思想和传统文化相结合…………………………10

第三章商业意识对后世的意义……………………………………12

第一节后世小说中李渔的影子………………………………12

第二节李渔对当今文人的影响………………………………12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摘要

李渔的小说创作意识上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的商业意识。

本文试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极速发展、明清易代的社会背景来论述商业意识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以及这些商业意识对当今文化市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李渔小说创作商业意识

ABSTRACT

BetweenMingdynastyandearlyqingliyuisafamousnovelist,dramatheorist,dramatist.Inhisnovelcreationconsciousnessondifferentishisbusinesssense.ThearticletriesfromthefastdevelopmentofcommodityeconomybetweenMingdynastyandearlyqing,Mingandqingdynasties,thesocialbackgroundtodiscussbusinesssenseintheperformanceofthework,andthesignificanceintoday'

sculturalmarket.

Keywords:

Liyu;

Novelcreation;

Businesssense

第一章历史背景与文化思潮

第一节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年代,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史无前例的繁荣昌盛,码头、都会、名镇林立,商品鳞次栉比,卖家生意红火,商品种类比之前大大增多,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再加上市民阶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各种商业活动纷繁异呈,因此人们对于娱乐通俗的需求也日渐增加,经济的繁荣、思想解放的高涨、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些变化深深影响了当时百姓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从而使得个人的生存方式产生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影响着社会行为取向的变化,尤其是到了明中叶的时候,人们的商业思想商业意识特别活跃,大家开始摒弃传统中认为经商是贱业、末业,看不起言利的观念,发家致富、追逐名利变成了生活中很常见的状态,更有人明确地提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观点,尤其是在杭浙一带。

第2节清初经济环境对文人的影响

在明代末期,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已经产生了,虽然封建专制层层压制它的发展,但仍然比之前有所进步。

腐旧的制度逐渐衰落,加速了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这种变化最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表现出来。

因此,明末清初时期,有一批既反对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又反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思想家,他们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标志。

这些思想家批判性地继承了儒家传统文化,令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散发光彩,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民主独立等思想传入中国,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文人的思想最为开放活跃。

李渔虽出生在江苏,但祖籍是浙江[1],江浙一带的百姓一向擅长经商,况且李渔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商业氛围的家庭里,他的家里一直做的是药材生意,因为从小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成长,这样耳濡目染的成长经历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他的商业思想。

他家经商特别成功,“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2],这或许也是李渔经商成功的榜样。

清明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是因为收到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在《明代小说史》中,陈大康写道“明清小说一般都以商品形态出现”,这说明小说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渔很有才华,但是他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未果,又经历战乱、家道中落等挫折,“遂携家奔走四方,靠干谒权贵和卖文鬻书维持生活”[3],而且当时市镇不断兴起,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放弃文学创作,转身投入商场的文人大有人在。

即使那时候传统的文人仍然认为经商属于“贱业”,但也有很多文人知识分子还是想经商。

正是这种曲折传奇的生活经历,以及受到当时商业文化色彩的影响,决定了李渔要靠卖文鬻书来养家糊口,所以他特别重视自己作品的质量。

“著述年来少,应惭没世称”[4],那时候杭浙一带商业发展非常繁荣,李渔的从商道路也越来越顺,在这个大趋势之下,

他创造了集创作、出版、发行为一体的经营模式[5],他在这个经济文化大都市里创作出了很多商业化作品,《十二楼》和《无声戏》就是其中著名的创作。

李渔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呕心沥血地对自己的小说和戏曲进行加工和包装,这样费尽心思的润色更是能够体现他的商业意识。

从李渔的《闲情偶寄》可以看出,他对婚姻、恋爱、嫁娶、生活、经商等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这在《十二楼》和《无声戏》里也有明显体现。

李渔常说“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

”“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6],他把修建园林当成是精心写一篇文章,同样,李渔在构思作品的时候也会用尽心思的把创作的作品当成一所园林来修建,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会有那么多的读者,因为他的写作思想不落俗套,立意创新。

比如说《十二楼》,全书一共有十二篇,李渔分别用一个楼房的名称来作为每一篇的题目,这个全新的创作是他在楼房设计过程寻找的灵感,每一层楼都有不一样的风景,每一层楼的风景都有各自的妙不可言,这更是说明了李渔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相当高。

当然,《无声戏》也一样。

他非常看重作品的创新与新奇,李渔曾经写道:

“若稗官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

”他的小说最独特的一点就是,他所创作出的所有作品在保持传统的“话本”和“拟话本”特征的同时,又融入一些戏曲的特点,如此,他的小说就具有了独创性:

既有小说传统特征,又与戏曲相融合。

这一点,从他将自己的小说命名为《无声戏》就能够看出来,在李渔看来,小说和戏曲是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融合的,即“小说是无声音的戏曲,戏曲是有声音的小说”[7],创新精神实在可佩!

另外,明清时期色情小说的大量出现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商品化创作的情景,例如李渔的《肉蒲团》[8],李渔称他写这部小说就是为了“要世上人将银子买了去看”。

在明清小说史上,李渔的《肉蒲团》其实能够更加体现他的商业性,但是由于和现代生活精神追求不符,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章商业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第一节新奇的创作风格

既然要维持生计,所以李渔处处要精心考虑怎样能够赚取更大的利润,他精心包装,费尽心思地把自己的商品——小说,利益最大化。

以下从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小说内容上来看,李渔强调的是“新奇”。

他曾写道:

新,是对天下事物的美称。

与其他的文学创作相比,文章更加要求创新和标新立异。

特别是与古文赋诗相对比,作曲填词还要翻倍地创新。

此外,不但古人的文章流传至今变成了旧文章,一个人以前写的东西,从当下来看,也是旧的,心境很有差别:

他的小说《十二楼》和《无声戏》总共30篇,《十二楼》里的内容大多都是围绕婚姻、恋爱等题材来写的[9](p23),《十二楼》共有十二篇小说,十二篇小说的题名分别是《闻过楼》、《萃雅楼》、《奉先楼》、《三与楼》、《夏宜楼》、《生我楼》、《合影楼》、《十卺楼》、《拂云楼》、《夺锦楼》、《归正楼》、《鹤归楼》。

这十二篇题目里只有《夺锦楼》是李渔自己加上去的,其他十一篇都是文章中的楼阁命名,每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情节都与楼阁名息息相关,这本书上的所有小说合起来叫作《十二楼》。

这同样印证了上面提到的李渔把创作和建筑联系在一起,他试着在纸墨上构建一栋精神楼阁。

另外,《十二楼》开创了一卷演好几个故事的先河,还在头回、篇尾和入话等几个方面有很多创新[10]。

每篇小说中的内容都是市民阶层乐于去读的,小说题材从未超过市民的兴趣和范围,例如外出经商、娶妻嫁女、生儿育女、继承家业、宿妓嫖娼、男女爱情等,此外,李渔的戏曲和小说从来不涉及很著名的历史题材,并且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平民老百姓,例如婢女、仆人、小贩、妓女、妇女等,这样一来,首先从题材和人物方面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二者之间没有太大的隔阂。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李渔为了能够赚取更大的利润,赢得更多的读者,他精明的抓住了明末清初的一大社会现象,即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李渔为了有更多的读者,更加迎合广大老百姓的心理,在他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都是每天要来回奔波,为了生活而忙碌的平民,文章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小市民,他们虽然身份不一样,但也是各自有各自的烦恼,有商贾、奴隶、小姐、丫头、娼妓、书生等,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是有着相同的形象特征:

都是一些奇异之人。

例如在第一篇《合影楼》中,讲的是在元朝至正年间,在广东曲江县,有两个乡绅,两个人分别叫管提举和督观察,这两个人是同一家的女婿,但是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不同。

管提举是一个特别呆板的道学老师,而督观察“跌荡豪华,是一个风流才子”(引文出自《十二楼》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版,下引《十二楼》原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

因此两家虽然挨着,但是在中间建起高墙。

管提举有个女儿叫做玉娟,督观察有一个儿子叫做珍生,这两人虽然是至亲,但是因为家庭缘故,素未谋面。

两家之间有一水阁,一日两人都在水阁处纳凉,他们都从水映中看到了对方的影子,珍生“惊喜跳跃”,于是两人爱慕由心而生,后乃互赠诗歌,以荷叶为舟,私定终身。

过了一段时间,珍生将他和玉娟所来往的所有诗作合成了《合影编》,珍生父母知道后,督观察心疼儿子,就拜托叫路公的朋友去管提举家里提亲,不料,管家回绝了。

路公“既不喜风流,又不讲道学”然而谁知路公的女儿锦云却喜欢上了珍生,两家父母私下订下这门亲事,不料这事情被珍生知道后,强烈要求父母退婚,非玉娟不娶。

而在路公家里,女儿锦云由于被珍生退婚了,心里产生怨恨,生病在身。

路公灵机一动,去管家对管公撒谎说自己有一个儿子,想要请求能否娶玉娟过门,还解释说锦云已经嫁给了珍生,如果管公同意的话,这两对信任可以选一个好日子完婚。

管公答应后,直到婚礼当天才意识到锦云和玉娟的新郎都是珍生。

于是管督二人和好如初。

还推倒了水面上那堵墙,水阁被装扮成婚房,成为“合影楼”。

这篇小说情节真是前所未有,波澜起伏。

每一篇以楼房命名的小说都离奇曲折,每一篇都不落俗套,自出机杼。

再例如《夏宜楼》一文写一个叫瞿佶的男子借助望远镜获得佳人。

望远镜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根本不常见,是从西洋来的新鲜玩意儿,但是已经运用到了李渔的文章中,可见作者新奇的写作思想;

《归正楼》写的是一个拐子,叫贝去戎,他改邪归正后决定修建观道与佛堂,最后仙佛同归修成正果。

所有的这些故事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二、在艺术创作上,李渔匠心独运地创作他的小说。

李渔除了在情节上处处引人入胜外,还十分重视小说里的娱乐概念的传播。

“传奇原为消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11]很多著名的研究学者在书中都认可此观点,因为这句话将李渔的戏曲创作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那些花钱买李渔作品的人在被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吸引的同时,还被李渔的艺术创作技巧深深折服。

李渔取悦读者的宗旨在他作品创作技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李渔的小说变幻莫测,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吸引着更多的读者,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三与楼》写的是在嘉靖年间,一个富翁叫唐玉川,腰缠万贯,性格却是极其吝啬,从来没有建造房屋,却只开发田产。

但是他的儿子却一直想住好房子,唐家有一个叫虞素臣的邻居,虞平日喜爱读书,不求闻达却把一生的积蓄都花在了建造庭院楼阁上,每一天都是大兴土木,建造房屋,最后欠了很多外债,到了倒手变卖房子的地步。

后来唐家知道这件事后,妄想用很少的钱财买这些房子,但是素臣立下规则,坚决不卖一所高楼,这座楼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一记题名,从下往上分别为:

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与天为徒。

一楼是会客的地方,二楼是写作读书的地方,三楼是静心修养的地方[12]。

但是唐家得不到这所高楼觉得不甘心,因此逼着素臣把这座楼也卖给他。

素臣不为所动,到了六十岁的时候,素臣老来得子,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了以后妻儿不受唐家其辱,素臣将楼房卖予唐家。

素臣去世后,孩子虞嗣臣考中进士去外地做官,后来回到家乡。

这个时候有人告发唐家私自藏盗金,二十锭元宝被县衙门当差的从楼下挖出来,县官判唐家将住所还给虞家。

后来真相大白,原来这些元宝是素臣的朋友用的计,想为素臣报仇,最后两家冰释前嫌。

在《闻过楼》中,有一句描写一个叫顾呆叟的高士:

“为人恬淡寡营……性爱居山”(123页),为了避世,他远离闹市,居住在山林中,朋友劝他好多次回城,他都果断的回绝他人。

后来灾祸不断地发生在他的身上,并且每次的遭遇都闻所未闻。

有一天派役,让他去收粮食,监督他人,呆叟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不得不行贿,才逃过一劫。

第二回是呆叟在家莫名其妙的遭遇几个人入室抢劫,家里所有之前的东西都被卷走,使他变得非常贫困。

最后一次是当差的衙役拿着火票要带走他去坐牢……这些遭遇使读者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后来呆叟终于进城,结果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首先,差官送还打劫之物;

第二次,县老爷来为拘留呆叟坐牢的事情道歉。

顾叟又喜又惊,如入梦境。

后来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所有的遭遇都是他的朋友为了让他回心转意回到城里而精心设计的。

这整个过程让人出乎意料,不禁拍手叫好。

另外,《萃雅楼》里提出“货真价实”的思想,《生我楼》里孝道和经商的结合……这些都明显的表现除了李渔思想里浓厚的商业意识。

综上所述,李渔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当时非常流行,除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所有小说情节都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另外,作者用诙谐的语言风格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使小说更加适应市民阶层读者娱乐的需要。

同样的,在《无声戏》里,作者在迎合读者口味方面也煞费苦心,例如在《变女为儿菩萨巧》一篇中,海边的富户长时间的积善行德和菩萨心肠是为了想向上天讨个子嗣续香火,甚至他见了观音菩萨之后也与菩萨讲价钱,当他知道有个通房害喜之后“先在菩萨面前还个小小心愿”,等到孩子落地的那一天再“做四十九日水陆道场,拜酬佛力”[13];

在《鬼输钱活人还赌债》中,作者写到有个财主很土豪,视金钱比生命还重要,有着一副特别可恶的嘴脸;

在《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里也提到了“仁政”的商业活动。

第二节观众本位的思想特征

李渔商业化的创作方式决定了他整个创作生涯中都要参与到特别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就必须去顾忌到观众的需要。

所以,李渔所有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直都是观众和读者。

李渔从始至终秉承的创作宗旨是娱乐精神,这仍然是取悦读者的一大表现。

他在小说创作中运用的许多艺术手段都有娱乐效果,其中不外乎一些插科打诨。

也许这才是利于真正属于李渔的独特的喜剧风格,凭借这样的喜剧风格,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首先,他最擅长的创作技巧就是在幽默可爱的语言中,加入搞笑的肢体动作,从而形成诙谐的效果去吸引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建立了一个在嬉笑怒骂的情境下去满足观众的需求,这样以来,体现了作者智慧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第二,在语言上,李渔总是以风趣、轻松的叙述方式开始每一篇小说,他充分运用了喜剧思想,从而引出他小说中的人物。

例如,在《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李渔出乎意料的拿这样一段话开始这篇小说:

世界上姻缘相配一事,往往配错的有很多,每一段错配的姻缘都会使人留下遗憾,然而这种遗憾与别的遗憾不一样,别的遗憾可以跟别人说一说,也能够弥补上,而只有这个遗憾,怎样也弥补不了,也没办法给别人说。

假设一个长的非常俊美的男人有一个极丑的老婆,那他还能够去亲戚朋友的家里诉苦消遣,就算是实在没办法改变这样的事实,这个男人还能通过娶妾来改变这个现状,然而如果一个极丑的男人娶进门以为极其美丽的老婆,这是真正的痛苦。

作者由此将错误的婚姻做了一个比喻“哑子愁,终身病”,幽默风趣的语言,“只有两扇死门,并无半点生路”这是李渔独特的创作风格。

除此之外,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一些常用词、熟语以及惯用语,使读者在幽默风趣的氛围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第三,李渔作品中的语言符合观众的接受水平。

李渔作品的读者群往往是没有优良教养的时代消费者,因此在创作戏曲和小说时,他面对的是读者和观众的真正需求,所以李渔明白只有通俗的内容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才能为他赢得更大的市场。

李渔懂得想要占有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多的读者,他必须放弃对高雅风格的追求,走通俗易懂的道路,从此,李渔开始了自觉性追求通俗文化之路。

正因为有着这样正确的商业精神,他的很多作品都成了当时的畅销品。

其中《风筝误》“甫经脱稿,即传遍城中”[14]。

在《生我楼》中,作者将经商与孝道相结合,处处留下悬念引人入胜,在这篇小说中,财主尹小楼的孩子自幼走失,一直以为孩子落入虎口,到了小楼年纪大了的时候,为了老有所依,他便想寻求一个真正孝顺自己的孩子,他心生一智,想出了卖予人为父的主意,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讥讽,但是最后却真的有一个年轻人把他给买下,这个叫姚继的小伙子并不富足,却引用了《大道之行也》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姚继对待小楼十分孝顺,后来姚继又买了被装在麻袋里的一个老妪、一个年轻女子。

他将这位老人认作母亲,更奇巧的是他因此与失散多年的美丽动人的未婚妻重逢。

等到回到家里时,发生了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结局,老妇人是之前所认父亲的老伴,这两位老人竟然是姚继的亲生父母,顺理成章的,姚继因此继承了父母全部家业。

本篇小说出现了“仁爱”的思想,最终好人有好报,不仅找到未婚妻,也回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身边。

正所谓“十两奉严亲本钱有限,万金酬孝子利息无穷”(《生我楼》),这篇文章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人想要迫不及待的知道最后的结局,这是李渔的创作风格,他每次设下的悬念都非常符合观众的期待心理。

李渔往往苦下功夫,费尽心思把读者熟悉的情节翻新,只为尽最大努力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李渔的努力让整篇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对于其他方面,他也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例如在小说中的一些构思精巧的场景,一方面出乎意料,另一方面又合乎情理,永远在读者面前呈现源源不断的新鲜感。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多都是经历了大起大落,高潮迭起。

有时候经历很多磨难和曲折终于要接近结局,李渔却还在结局处给大家一个思想冲击,结局比过程更富有创意,更加曲折。

李渔的读者本位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些细节处。

由于李渔在创作过程中全面的考虑读者的阶层、年龄、文化水平和需求心理等方面,他的两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独自杀出一条捷径,使他走向成功。

第3节商业思想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除了前面提到的《生我楼》里商业思想和“仁爱”观念相结合,李渔作品中还有其他很多商业思想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例子。

在《儿孙弃骸骨僮仆奔丧》(《无声戏》)中,作者把单家的仆人单百顺的对单家的忠心耿耿和孝义与单家的两个孩子的不孝的过分行为举止作对比,阐述了忠心和负义两种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

这篇小说讲的内容是有个商人叫单龙溪,他家的义仆单百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家里的仆人,外表看起来似乎主人是商家的老板,但是事实上,百顺才是真真正正的经营老板。

因为龙溪卖不出去的货物货品,他能够卖得出去,龙溪讨不回来的外债,他讨得过来。

单百顺对单家永远是忠义的,虽然他具有超出常人的经商头脑,但是他从未想过要离开单家自立家门。

但是单家的两个儿子为了占有自家的财产,竟然会对生病的父亲不管不问,弃之他乡。

与之相反,百顺却全心全意的伺候主人,从未怠慢。

他忠心耿耿的意志感动了单家的主人,在临终前,单家主人将自家的全部财产都赠予百顺。

百顺坚决不要,仍然坚持无怨无悔的替主人守丧,在百顺的心理,对主人的忠心高于一切,好人终究会有好报,最后单百顺获得了无穷的财富,单家的两个不孝顺的儿子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李渔在这里想告诫世人一个道理:

我们不应该财心太重,重则不孝。

应该把心里的孝心激发出来,使财心冷却下去。

这种思想并不是让世人把忠孝与财心对立起来,而是使之互相平衡,也就是说但凡为人子孙的人,看过这篇小说之后都要激发内心的孝心,但凡为人长辈的人,看了之后都要冷却自己的财心。

只要心中存着忠义,就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在李渔的思想中,行“仁政”、“仁爱”是另一种特殊的商业活动[15]。

只要是心存善意,平日里做什么都不会吃亏折本。

再如《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里的婢女碧莲因为守贞节,育孤儿而得到好报。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朝靖历年间,有个叫马麟如的秀才,他妻妾,还收了婢女碧莲做通房,有一天马麟如生了一场大病,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三位都叫到床前,问她们打算在自己离世后都做什么,妻妾发誓将为他守贞节,并且把孩子养大,只有碧莲说了很多薄情的话。

没想到马麟如竟然把病治好了,然后马麟如因为碧莲的狠话,对她慢慢疏远。

后来,马麟如远走他乡行医。

不久,家人接到误报,以为马麟如客死异乡,妻妾抛下子女改嫁,唯有碧莲想尽办法筹钱从异乡运回假尸骨,坚守马家,并且养育妻妾留下的儿女。

马麟如回来之后,十分感动,而碧莲没有一点骄色,却反过来劝他把两个妻妾给赎回。

共享富贵。

马麟如更加感动,决定扶碧莲为妻,并发誓再不他娶。

李渔曾写道:

“相貌生的好的,只要不做歹事,后来毕竟发积,粪土也会变做黄金;

就是相貌生的不好,只要肯做好事,一般也会发积,饿莩可以做财主[16]。

由此可见,李渔的观念就是好人会有好报,就像姚继做好事认父母那样,善心最终得到了善报。

在李渔看来,无论一个人是不是商人,都应该时时刻刻铭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

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心灵的自由和世人的好评,这样的话,上天自然会眷顾你,最终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

这种思想比传统儒家文化中“重义而耻于言利”的观念有进步。

第3章商业意识对后世的意义

第一节后世小说中李渔的影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李渔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他有自己的一套经商理论,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市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唐代以来的传奇和拟话本创作,同时也扩展了中国的通俗文学,此外,他还为文学批评开拓的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血液。

因此,李渔的小说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后世的言情小说。

康熙年间,在民间特别流行才子佳人小说,后来这类小说慢慢地没落是因为清朝统治逐渐进入正轨,到了晚清,当时放松的思想和衰落的社会风气再次有利于此类小说的迅速发展。

重新审视晚晴时的这些才子佳人的风情小说,以及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言情小说,隐隐约约可以看出李渔的影子来。

例如清朝文学家魏子安的《花月痕》,《花月痕》这篇小说与李渔的《萃雅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后来鸳鸯蝴蝶派的滥觞,张恨水早期的小说创作也受到了这篇小说很深的影响。

根据清末的言情小说变化发展过来的“鸳鸯蝴蝶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