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轮、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答: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代表人物)答: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
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3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答: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答:
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什么是物质?
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本质属性是:
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它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实践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哪几点?
(其条件是什么?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什么是矛盾?
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对立和统一。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什么是联系?
它有哪些基本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什么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什么是质、量、度?
质变?
量变?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是什么?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什么是肯定?
什么是否定?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
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
辩证否定: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包括哪几对基本范畴有哪些?
其辩证关系各是什么?
答:
原因与结果: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备有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现实性与可能性: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现象与本质: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什么是规律?
它有哪些特点?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它具有客观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它们的联系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它们的区别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什么是唯物主义?
什么是唯心主义?
二者如何划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一时的
产物。
划分的方法是:
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
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其实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什么是存在?
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并能为人的思维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另一方面来说,存
在即是合理的。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分为哪两个方面?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可知论?
什么是不可知论?
二者如何划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
全认识的。
划分的方法是:
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
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失误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
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第一,人类社会以来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给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
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两者关系是辨证统一
大题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浩瀚神秘的世界归结起来无非由两大类现象构成,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在同一的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上帝或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第二早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什么是实践?
认识?
主体?
客体?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什么是真理?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其二重性是什么?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因为: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二重性是:
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
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
实性的特点
2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时间,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
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时间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实
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具有哪些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3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
有哪几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
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
什么是理性认识?
有哪几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为什么认识过程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基本规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因为: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大题二: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大题三:
认识的过程(飞跃)。
(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要实现这
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
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现这一次飞跃的重大意义是:
第一,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大题四:
谈一谈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大题五:
价值的特点。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AVV*
第二早
什么是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什么是社会意识?
哪些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上层建筑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射虎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世界观对比)?
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
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
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什么是生产力?
其基本要素是什么?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是: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因为: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改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生产关系?
(广义、狭义)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扥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什么是上层建筑?
什么是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什么是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包括: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
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鉴于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大题六: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
动性。
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
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
僧侣。
马克思说: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
体的、历史的。
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
势,但其根源却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
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相应产生。
可见,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自私
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
大题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们
的状况如何,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只有生产方
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大题八: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
术是一个复合概念。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只是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
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当今时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
来越紧密,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科学核技术日益融为一体。
第八早
第一节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
1不同年代里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太阳城》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法国人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
英国的欧文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最早的社会主义制度建于何时何地
1871年3月18日巴黎
4无产阶级革命有哪两种形式?
哪一种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暴力与和平暴力
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准则和要求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
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
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苏联建国初期,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提出了哪些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答: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吧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里欧那个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2列宁在他的晚年,又提出了哪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构想?
答:
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
2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中予以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