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8080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鲁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

2、感悟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

3、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4、练习听记朗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2、练习听记和朗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听记、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朗诵一首诗歌,作为献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礼物;

二、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余杭县人,祖籍南京。

现代诗人。

1905年11月生于浙江杭州。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

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乘船前往香港,开始了漫长而苦难的流亡生涯。

8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座》。

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

1942年春,由于频繁的抗日活动,望舒终于被日军逮捕并被投入监狱。

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2月28日他病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

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先后收入《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抗日战争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教学流程】

一、观看视频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

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1905年11月生于()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

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乘船前往()1942年春,由于频繁的抗日活动,被()逮捕并被投入监狱。

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歌。

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2.下列各项中,对戴望舒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用笔名梦鸥。

B、被称为”雨巷”诗人。

C、前期风格清丽幽婉。

D、新月派代表人物。

二、听记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专心听记,认真思考问题: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记,要求专注认真不能看书)

问题:

统领诗歌的语句是什么?

诗歌内容明显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2.小组合作交流:

3.品析诗歌的总领句

(1)思考:

“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2)激情朗读。

三、自主学习个性解读

1、自读诗歌加深了解,注意重音和节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

将/驱逐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

自主解答

1、下列词汇中,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  )

A、“灰烬”

B、“奇异的芬芳”

C、“那么细,那么软”

D、“血和灰、阴暗”

2、“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写的是()

A.他家乡的景象B.他生活过的地方的景象C.解放区的景象D.江南水乡的景象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3、每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该如何读?

2、学习生字词。

灰烬jìn:

物品燃烧后的剩余物。

堤上dī:

堤河。

锦幛zhàng:

精美的幛子。

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xìng:

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hāo:

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lóu:

蝼蛄和蚂蚁。

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

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qiáo: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蘸zhàn

苏生——苏醒。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合作交流,学习诗歌的部分内容。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结合日军轰炸重庆的图片和我们临朐县1942年变为无人区的事实思考画线词语的含义。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

当身处地牢中的诗人摸索到家乡时是怎样的心境,该如何来读呢?

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笔下的西湖也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的记忆,这是哪一句,又该如何来读呢?

如此仙境一般有奇异的芬芳的美丽的家乡,现在又是怎样呢,这又是哪一句,该如何来读呢?

(2)激情朗读

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

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

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

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

还有戴着柳条编的帽子的无忧的嬉戏吗?

……没有了!

没有了!

一切都没有了!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中国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此时,谁的心中满腔怒火?

请站起来!

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

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

你激动了!

你义愤填膺了!

你怒不可遏了!

2.分组学习其余内容,合作探究品析诗歌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感悟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2)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

(3)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

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

(5)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

(6)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7)哪句诗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

(8)诗歌最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诗情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力求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提高课堂小结        

1.总结诗歌的写作特色。

2归纳诗歌的内容主旨。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于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4、配乐朗诵,展示学习成果。

激情引入: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

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课文再诵读一遍!

六、课外阅读欣赏《雨巷》

如课堂时间宽裕,可以师生配乐朗诵,了解这首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雨巷》,了解那个深受大家喜爱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的形象,体会两首诗歌截然不同的风格。

如课堂时间不宽裕,可以作为作业。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近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九二八年八月

七、师生畅谈课堂感受

谈谈自己这堂课的学习感受。

教师寄语: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这首诗歌。

(必做)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几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1、2组)

3、朗读《雨巷》自主品析。

(1组)

4、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四人一小组,制作一期手抄报:

历史不能忘却。

(3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