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8054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docx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供参考学习

锡林郭勒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总结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

辖9旗2市1县1区,58个苏木乡镇837个嘎查村,其中牧业旗市9个、苏木镇39个、嘎查570个。

总人口100万,其中农牧民45.7万(牧民20.5万),蒙古族占1/3。

锡林郭勒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区位特殊。

锡盟位于北京正北方,与蒙古国边境线长1098公里,是首都和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浑善达克沙地被认为是京津地区沙尘暴主要路径之一。

而且由于锡林郭勒盟与北京地区海拔相差1000多米,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影响较大。

二是气候干旱。

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降水量150—400毫米。

而且降水年际不均、水热不同期较为明显。

三是草地类型多样。

草原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草原面积的1/4。

受降水量影响,由西向东渐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16%)、沙地植被(33.6%)、典型草原(34.5%)、草甸草原(15.9%)。

四是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和铁、铜、铅、锡、钨、金、银、锗等金属矿储量十分丰富。

资源富集区距京津和沈阳直线距离均在500公里范围内,已列入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和七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区蒙东基地。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9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485亿元,增长21.5%。

第一产业增加值52.14亿元,增长6.3%。

第二产业增加值316.52亿元,增长28%。

第三产业增加值116.34亿元,增长15.3%。

地方财政总收入61.73亿元,增长20.9%。

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增长2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2元,增长10%。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增长11.2%,其中牧民6560元,增长13%。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情况

2000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将锡林郭勒盟列入了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在相继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禁牧舍饲等生态建设工程中给予了重点支持,我盟开始大规模的草原生态建设。

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2年我盟启动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着力实现“一转双赢”目标,即通过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

2006年,我盟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由“一转双赢”提升为“两转双赢”,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重的战略任务,并把“转人、减畜、增绿、增收”作为推进“两转双赢”的重要抓手,不断加以推进,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锡林郭勒盟草原实际的“生产发展,收入增长,生态改善”的发展道路。

截止到2009年,全盟已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资44.4亿元。

其中:

中央基本建设资金22.76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64亿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2.92亿元,禁牧舍饲工程补助资金8.72亿元)。

地方配套资金8.99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

完成治理面积2508.13万亩。

其中:

营林造林781.06万亩,草地治理1604.6万亩,小流域治理122.46万亩,完成暖棚建设178.1万平方米,饲料机械23507台套,水源工程10024处,节水灌溉8874处。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61万亩(退耕地造林1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3.27万亩,以封代造42.73万亩)。

完成禁牧舍饲3525万亩。

实施生态移民49281人。

201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资计划27101万元,总治理面积331.75万亩。

其中:

营林造林139万亩,草地治理162万亩,小流域治理30.75万亩,暖棚建设15万平方米,饲料机械45台套,节水灌溉660处。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我盟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天然植被逐渐稀疏,尤其是1999年—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连续三年暴发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的特大自然灾害,2000年工程启动时,草原生态由于急剧恶化,沙化退化草场面积增加到了1.73亿亩,占草场面积的64%,尤其是我盟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区,当时呈现出“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惨景。

草原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削弱,生态系统几乎濒临崩溃,成为京津地区扬沙、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对首都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生态项目支持,经过全盟干部群众十年艰苦努力,我盟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草原植被恢复明显,呈现出“总体恢复,局部明显好转”的态势。

为防止沙地向南扩散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21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防止沙地向北部草原地区扩散的长445.3公里的防护带已形成,沙地内部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从不足9.3%上升到29.56%,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0年的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053平方公里,沙地局部地段植被开始恢复,生态系统活力增加。

2000年与2009年相比,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高度、产草量分别达由23.1%、22.2厘米、21.24公斤/亩(干重)增加到51%、34.5厘米、44公斤/亩(干重),林地面积由560万亩增加到160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3.25%,扬尘、沙尘暴天气由27次下降到6次。

如:

阿巴嘎旗红格尔高勒镇巴音布日都38万亩封育项目区草群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不但日渐稀疏的羊草、蒙古冰草、披碱草等牧草逐渐恢复,还生长出多年未见的苔草、芨豆、三裂雅菊、叉枝雅葱、话梅草、星星草、羽茅草等多种牧草及黄芹、材胡、防风等中草药,灰鹤、狍子、狐狸、狼及野兔等野生动物也重新回到了草原。

(二)经济效益。

由于我盟草原生态的恢复,产草量显著提高,过去每年冬季需从盟外大量调运饲草料,而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为广大牧民节省了可观的畜牧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他们抗灾避险能力显著增强,为我盟防灾抗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效带动了三化互动进程,禁牧、休牧区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正在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牲畜良改化程度明显提高,早接羔、早出栏、多出栏、快周转的饲养管理方式得到普遍推广。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后续产业开发上有了突破,多数移民区形成了奶牛饲养、牛羊育肥、蔬菜苗木饲草料种植三种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迁得出、稳得住、发展生产的目标。

农牧业产业化开始起步,重点产业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格局。

全盟围栏草场面积达到1.69亿亩,比2003年增加4460万亩。

青贮玉米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量超过18亿公斤,过冬畜畜均258公斤。

全盟年均打贮草23亿公斤,畜均贮草300公斤以上。

畜棚总面积达到912万平方米,过冬畜畜均1.3平方米。

通过实行“三牧”和草畜平衡,牲畜头数6年压减了近550万头只,从最高峰的1823万头只压减到2009年的1275万头只。

牲畜良改化程度明显提高,2009年牲畜良改比重达到了94.6%,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普遍推行接冬羔早春羔、羔羊当年育肥提前出栏等新的饲养方式,2009年牲畜出栏率、冬羔早春羔比重分别达到95.9%和91%,比2000年分别提高35.2和75个百分点。

盟内加工活畜900万羊单位,基本实现了不加工不出盟的目标。

2000年工程启动时,由于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牧民生产成本急剧加大,部分重灾区牲畜损失较为严重,大批农牧户由富裕户变成贫困户,贫困人口比重由13%猛增至42%,2000年,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到了2438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经过几年的恢复性增长,于2009年达到了5417元,比2000年增加了2979元。

非农非牧收入达到2220元。

2009年仅林业政策补偿资金就达2.4亿元,受益的农牧民超过30万,人均政策性增收794元,占到了年人均纯收入的14%。

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2009年与2000年相比,地区生总产值增加了7.1倍,达到485亿元,农牧业总产值增加了2.2倍,达到52.1亿元,多数经济指标的增速由全区后列跃升到全区前列。

(三)社会效益。

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认识,促进了广大农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真正推进我盟“三化互动”进程。

畜牧业生产方式由过去靠天养畜的粗放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向科学养畜转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台生态建设各类优惠政策的同时,在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项目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基层,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权、责、利,着力解决好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问题,积极推行政府适当补助,农牧民竞标建设和以奖代补的运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从草原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十五”、“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确定了“四区、六带、十四基点”的建设布局。

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特点,结合农牧业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锡盟牧区实际的生态治理模式:

在中东部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区,以草畜平衡和划区轮牧为重点,适度转移牧区人口、流转草场,整合草地资源,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家庭牧场、联户经营、互助组织、协会等,合理利用天然草场。

在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以转移牧区人口和草场自然恢复为重点,对不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大力转移人口,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调整畜群结构,适度利用草原,发展生态型家庭牧场。

在浑善达克沙地,对退化沙化严重的流动半流动沙地,实施封飞造综合治理,整体转移人口,围封禁牧;对退化沙化较轻的半固定沙地,适度转移人口,推广“种植一小块,围封一大片,集约经营抓改良”的生产经营模式。

在南部农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推行全境禁牧,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舍饲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规范管理。

工程启动后,盟旗两级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工作实绩考核中,建立了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

盟委、行署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程建设工作,对工程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积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盟旗均单设成立了生态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沙源工程的综合协调、项目规划、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程建设格局。

严格执行“六制”和“三专一封闭”管理体制,加大审计、稽查力度。

盟旗发改委、生态办、农牧业、林业、水利、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同把好项目规划、管理和监督关,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10年来,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年度检查验收、国家中期评估、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

2006年,国家审计署驻太原特派办对我盟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盟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盟、旗、苏木三级草原监理专业队伍,形成了以林业公安和草原监理队伍为主体,苏木乡镇草原监理为骨干,嘎查村级群众管护组织和农牧民群众为基础的四级管护体系,巩固和扩大了工程建设成果。

(三)加强对农牧民转移的管理,稳步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

依托生态移民项目,把农牧民从生态环境恶劣区域搬迁到具备“五通”条件的城镇周边,从事奶牛饲养、牛羊育肥和蔬菜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移民基本实现了迁得出、稳得住,并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从2005年起,积极探索将农牧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注重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政策措施的综合性和农牧民群众的自主性。

在教育方面,牧区65所小学全部集中到旗市所在地,实现了牧民子女与城里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待遇。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出台了“高中阶段助学补助办法”,对困难家庭农牧民子女上高中和职高给予补贴,使他们具备留城就业的技能。

在培训就业方面,整合农牧业、扶贫、劳动就业等培训资金,以给进城农牧民发放“转移就业培训券”的形式,简化程序,开展免费培训,努力提高青年的实用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技能。

在社会保障方面,转移进城的农牧民享受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对自愿入社保的农牧民,盟旗财政和个人共同筹集社保资金。

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农牧民19.96万人,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近40%,其中转移牧区人口6.35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27%。

(四)大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把草畜平衡和草场休牧轮牧禁牧制度作为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措施长期坚持。

在全面落实草场“双权一制”的基础上,强化草场监管,严格草畜平衡,实行限量养殖。

2003年出台了《锡林郭勒盟草畜平衡实施细则》,2007年又出台了《锡林郭勒盟草畜平衡实施细则补充意见》。

同时,强化了牲畜普查工作,加强了牲畜出栏的动态监控。

全盟牲畜存栏头数大幅下降,2009年牧业年度,全盟牲畜头数1275万头只,比最高峰期压减了548万头只。

2002年,借助国家禁牧舍饲试点工程,推行了以春季休牧为主,辅助全年禁牧和划区轮牧的草场“三牧”(休牧、轮牧、禁牧),2009年休牧面积达到2.3亿亩,划区轮牧面积达到3073万亩,禁牧面积达到3858万亩,基本覆盖了全部可利用草场。

调整优化了农牧业结构。

2009年实现地方良种肉羊选育提高370.5万只,良种和改良种牛达到100.92万头,同比增加14.16万头,通过“基地+协会+牧户”、“企业+协会+牧户”等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产业辐射农牧户6.8万户,农牧民从产业经营中得到收入2300元/户。

(五)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积极性。

全面实行项目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申报机制,由农牧民根据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自愿申报项目,嘎查村、苏木乡镇逐级把关,旗县市主管部门审核确定项目户,提高了项目建设的实用性。

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以奖代补”、实物或现金补助等运作方式,把水源井、基本草牧场、棚圈、围栏、机械等项目优先向集体经济组织、协会、农牧民联合体和农牧户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1年以来,全盟仅畜棚一项依托生态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120万元,建设畜棚110.6万平方米。

其中使用国家生态建设项目资金12721.5万元,农牧户自筹9398.5万元,国家投资的拉动作用效果明显。

(六)启动实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2006年以来,我盟在西部荒漠草原区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共涉及牧户981户、3324人,草场面积926.1万亩。

我们在转移机制、补偿方式、子女教育、就业渠道、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到2009年底,共转移牧户393户、1332人,禁牧草场面积384.82万亩,已累计投入补偿资金2013.36万元。

从试点情况来看,实施生态补偿不仅对草牧场保护和恢复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妥善安置,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盟今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如:

苏尼特左旗2006年10月份开始开展了“生态恢复禁牧区”为重点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地点是查干敖包镇阿日宝力格嘎查、赛罕高毕苏木巴彦呼布尔嘎查和萨如拉登吉嘎查,涉及牧户96户、326人,禁牧区面积为122.1万亩。

试点区禁牧期限为10年,享受生态补偿期限为5年。

五年共需投入资金1560万元,其中:

围栏工程投资261万元、草场补偿626万元、草场管护费61万元、住房补助411万元、教育补助24万元、养老保险补助176万元、牧区新型医疗补助1万元。

除留在原地管护禁牧草场的8户14人外,其余88户312人已全部迁出。

其中:

转入二连市22户69人、转入旗所在地满都拉图镇63户236人、转入其它地区3户7人。

截止目前,已向牧民兑现各类补助资金906.4万元。

在转移人口中,劳动力为182人,其中已稳定就业148人,稳定就业率为81.3%。

补助标准为:

一是在补偿期内,以不低于上一年度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前提,按照牧户承包草场面积给予每年1元/亩的补偿;二是55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养老保险政策,政府鼓励试点区55周岁以上的牧民参加养老保险,并补贴其50%的缴费额,并每年统筹资金30万元建立试点区养老保险风险基金,同时,将试点区牧民全部纳入新型牧区合作医疗,个人自筹部分由政府补助解决;三是对进入城镇定居并购房的牧户给予4万或4.5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四是对转移牧民子女给予助学补贴,对试点区进入幼儿园及考入盟外高等院校的每学年学费的50%给予补助,高中阶段每人每年享受1000元的助学金。

以牧户巴图一家为例:

巴图是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萨如拉登吉嘎查生态补偿试点转移牧民,现年35岁,全家5口人(一个孩子,两个老人),承包草场面积2.4万亩。

于2006年10月其草场全部禁牧,按照试点区的优惠政策规定,每年可享受2.4万元的草场补贴,并享受了4.5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和780元的教育补贴,父母都参加了试点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并于2007年开始每月领取350元养老金。

目前,巴图利用政府住房补助,自己再拿出部分积蓄在满都拉图镇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夫妇开了一家金银首饰加工店,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

(七)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涉农涉牧项目资金。

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三农三牧投入的有利时机,及早编制包装农牧业项目,积极申报,努力争取涉农涉牧项目资金。

二是逐年加大投入。

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到盟、旗县级财政每年对农牧业总投入增幅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支农支牧投入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用于农村牧区增量明显高于上年。

到2010年盟旗安排支农支牧资金将达4亿元左右,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7.5%左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生态建设连续性、长期性问题。

目前,我盟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到2009年,我盟治理的草场面积只占到应治理面积的20%,仍有1亿亩退化沙化草场急需治理,特别是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仍有600余万亩。

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机制尚未形成,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生态建设正处在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若后期建设跟不上,将会前功尽弃,而农牧民依托生态建设项目刚刚发展起来的后续产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建议国家抓紧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投入。

(二)项目投资结构和投资标准问题。

由于2003年制定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年规划中,林业项目安排比重较大,占到总投资的48.9%,加上退耕还林工程,林业项目投资比重远远大于草地治理和水利建设项目,而草地治理和水利建设是非常适合我盟草原生态建设的项目。

十年规划实施到后期,草地治理和水利项目大部分实施完毕,剩余的基本是林业项目,2011、2012年两年林业项目资金占到94.3%。

对于我盟这样一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地区,后两年投资结构的变化和一些项目的缺失,使我盟草原生态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0年来投资标准一直没有进行调整,只是今年对2010年人工造林投资标准上进行了微调。

从目前情况看,过去制定的项目投资标准明显偏低,已无法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

如:

人工造林2010年投资标准为乔木200元/亩、灌木120元/亩,而实际成本是乔木300余元/亩、灌木200余元/亩(2000-2009年人工造林投资标准统一为100元/亩);暖棚和水源井基本上是自筹一半资金才能完成,其他草地治理项目补助标准也明显偏低。

生态移民项目国家补助标准为每人5000元,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牧民人均费用达到1.5万元左右才能保证移出来,而转移出来以后的稳定问题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

所以,农牧民的负担还是很重。

为此我们建议,对2011、2012年两年沙源治理项目投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草原建设项目和水利建设项目比重。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中,加大禁牧舍饲、草地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投资的比重,对项目的投资标准进行调整,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的同时,增加划区轮牧、青贮窖和灌溉饲草料地种植等建设内容。

(三)禁牧舍饲项目问题。

实践证明,禁牧舍饲项目在我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恢复草原生态、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建设草场的费用。

按目前我盟草场平均载畜量计算,每舍饲1只羊可以保护20亩左右的草场,投资要比建设20亩草场少的多。

由于政策到位,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从思想上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

然而,到2008年禁牧舍饲项目已全部结束,从2009年起饲料粮补助中断,我盟全面实行的“三牧”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从2009年我盟春季休牧的效果来看,牧民无力负担休牧的巨大费用,休牧质量效果差,给我盟大规模保护草原生态,确保近10年生态建设成果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在全面评估禁牧舍饲试点工程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在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时,将禁牧舍饲项目正式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之一,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参照退牧还草工程,允许实施划区轮牧的同时,参照退耕还林政策,延长饲料粮补助期限至8年。

(四)公益林补偿问题。

国家2002年区划界定我盟重点公益林面积1110万亩,已启动补偿面积907.7万亩。

锡盟委、行署非常重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成立了公益林管理站。

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结果,我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增造林地和通过封育自然恢复达到公益林标准的林地面积将超过1300万亩。

建议国家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新增林地纳入重点公益林进行管理,进行补偿。

(五)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问题。

开展草原生态补偿是一条符合草原牧区实际的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

2006年以来,我盟在西部荒漠草原区的3旗1市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由于受资金所限,我们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

此外,我盟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过程中,与项目区牧户签订了5年的草场禁牧合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到期,牧民提出要回到自己草场进行放牧生产,而项目区草场如何使用国家和自治区目前没有明确政策。

牧民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拿出了部分草场进行封禁,已经牺牲了很大的利益,如果合同到期草场继续封禁不让使用,势必会损失牧民的更大利益。

如果同意牧民回去放牧,恢复的草场将会遭到破坏,多年的建设成果将不复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国家将我盟列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区,或者把涉及合同到期草场纳入到公益林补偿范围,给予牧民一定的生态补偿。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初步设想

(一)规划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牧区工作全局,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大胆探索和大力推进“两转双赢”,强化“转人、减畜、增绿、增收”具体措施。

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退化沙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加快草场利用方式的转变,健全和完善草畜平衡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利用草牧场,努力做到适草适牧,实现草牧场资源的永续利用。

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由初见成效向明显恢复的转变,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