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8020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docx

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冠县2017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工作方案

为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清洁,根据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山东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现状

(一)基本情况

1、项目区基本情况

冠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位于山东省最西部,地处北纬36°22′~36°42′、东经115°16′~115°47′。

县域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18个乡镇(街道),754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其中农业人口78万,耕地113万亩。

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地里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雨热同季,地势平缓、西高东低,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很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先后于2007、2010、2013、2014年四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2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优胜单位荣誉称号,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2、自然生态条件

(1)地形地貌

冠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其地势开阔平坦,但略有起伏。

地形一般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坡降为1/6000~1/7000。

海拔高程一般为42.5~35米。

境内历史上古黄河不断改道、决口,淤积沉淀了大量泥沙等物质,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差异。

(2)土地资源

冠县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土地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拥有耕地11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66亩,土地成方连片,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

冠县土壤是在黄河冲积松散母质上耕种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沙壤土,境内沙壤土地占2/3。

(3)水资源

冠县水资源充沛,年均降水量549.9毫米,年均蒸发量2234毫米。

储量丰富,水质好,境内水资源是由地表水、地下水两部分组成,总量约为57.38亿立方米。

截至2010年,全县可利用量为1.429亿立方米。

具备以河补源,以井保丰条件,农田有效灌溉率95%以上。

(4)气候资源

冠县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型半干旱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3.3℃,年均降水量549.9毫米,年均相对湿度66%,年均蒸发量2234毫米,年均干燥度1.8,年均气压1012HPA,年均风速3.4米/秒,年均日照时数4432.9小时,年无霜期日数198~227天。

冠县为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主要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冷热季和干湿季明显,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时有涝,秋季凉爽常有晚秋旱,冬季严寒干燥雨雪稀少。

3、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推进农业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123547”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扎实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6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6.6亿元,农业总产值9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1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0元。

4、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状况:

冠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资源充足,水资源充沛。

年均气温13.3℃,年均降水量549.9毫米,年均蒸发量223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4432.9小时,适宜农业、畜牧业发展。

耕地面积11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66亩。

冠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6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83万吨,林果面积35万亩、蔬菜面积33.4万亩、育苗面积3.8万亩。

大力发展粮食高产创建,积极辐射带动粮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粮食高产创建实测725.9公斤,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41.5公斤,总产约计43.86万吨。

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19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9家,市级示范社70家,种粮大户81户、家庭农场46家,“三品一标”农产品增至116个,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切实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农业资源丰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低,具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潜在需求和良好条件。

(2)蔬菜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冠县按照“扩大设施栽培,膨胀基地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品质,增加总体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设施栽培为重点,积极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同时,通过发展蔬菜专业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蔬菜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该县蔬菜特别是特色菜和精细菜的档次和规模。

因地制宜科学编制37种蔬菜、食用菌等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突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实现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突破,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6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0个、县级56个。

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71个,有机食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8个,认证总面积达到72万亩。

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效确保了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

(3)食用菌发展状况:

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较晚,但是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菌类食品的需求逐渐旺盛,从1992年的500亩发展到2016年底的1万余亩,全县平菇、金针菇发展到3000多个,年产鲜菇2万余吨;灵芝大棚已发展到7000余个,年产销灵芝7000余万斤,店子镇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食用菌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4)畜牧业发展状况:

冠县紧紧围绕生猪、奶牛、肉羊、蛋鸡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努力争取政策扶持,畜禽品种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扎实推进了现代化畜牧业稳步发展。

据统计,全县生猪存栏23.15万头,牛存栏1.01万头,羊存栏28万只,家禽存栏1650万只,出栏987.23万只。

肉类总产75000吨,其中猪肉32000吨、牛羊肉15000吨、禽肉28000吨,禽蛋产量54000吨,奶产量13500吨。

全县各级标准化示范场84个,其中肉驴养殖场18个,存栏肉驴1800余头。

规模化养殖场户达到1600余家,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15家、产品认证13家,畜禽屠宰龙头企业有7家,兽药GSP经营企业21家,饲料生产企业5家。

因地制宜,引进实施了总投资14.6亿元的温氏集团50万生猪一体化养殖和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项目,在桑阿镇、清水镇、斜店乡和柳林镇规划建设占地3800亩生猪养殖项目,加快推动我县生猪产业提档升级。

严格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加快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建设步伐。

冠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投产,形成了处理中心-收集员-养殖场户-畜牧等有关部门参与“四位一体”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保障了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形成了结构优化、链条完整、布局规范的发展格局。

(5)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

一是以农村新型能源沼气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6年新建户用沼气池300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池4个,范寨新源奶牛大型沼气工程已全部完工。

全县累计建造户用沼气池22878个,涉及全县19个乡镇(街道)356个行政村,大型沼气工程3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4个,沼气服务网点42个,每年可提供优质、高效、清洁的沼气652.9万m3,提供高效沼渣沼液有机肥4.43万吨。

二是依托生态农业示范县项目,建立了金叶蔬菜和元田果品两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016年在全县蔬菜、果树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氧化双降解地膜10.5吨,土壤生态消毒剂3000kg,太阳能杀虫灯100盏。

完成山东省土壤重金属污染协同监测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共采集土壤样品94个,农产品样品32个。

同时大力宣传推广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全县秸秆还田面积160余万亩次。

5、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情况

小麦秸秆部分通过捡拾回收用作饲料、燃料及工业原料,玉米秸秆部分用于养殖食用菌、通过青贮养殖畜禽,全县秸秆大部分实现了粉碎还田。

据测算,2016年全县小麦秸秆产量达44.26万吨,占47.86%;玉米秸杆35.68万吨,占38.58%,花生秸秆产量5.2万吨,其他秸秆产量7.34万吨,秸秆总量92.48万吨。

其中,肥料化利用64.74万吨,占70%;饲料化利用5.55万吨,占6%,主要以玉米、花生秸秆为主;基料化利用7.4万吨,占8%,主要是麦秸、玉米芯和花生壳等;燃料化利用1.85万吨,占2%,玉米秸秆为主;工业原料化利用0.55万吨,占0.6%。

秸秆综合利用总量80.09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6.6%。

(二)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规划

1、产业现状

(1)秸秆还田现状通过大力推进秸秆还田,2016年肥料化利用64.74万吨,占总量的70%;其中小麦还田35.4万吨,玉米还田29.34万吨。

但秸秆直接还田的机械深耕精细化水平较低,影响了下一年的耕种,导致了部分农户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

(2)秸秆生产有机肥料现状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是提升秸秆利用水平,增加秸秆利用效益的有效方式。

我县目前还没有机肥厂,但是我县积极探索利用秸秆、麦草生产食用菌菌基,然后利用菌渣、秸秆、麦草等生产有机肥,形成秸秆—菌基—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模式,推动秸秆的综合利用,打造生态循环经济。

(3)秸秆基料化利用现状我县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县项目建设了秸秆养殖食用菌项目,该项目主要利用玉米芯、棉籽壳等养殖灵芝、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集中示范秸秆养殖食用菌750亩。

到2016年底,全县平菇、金针菇大棚发展到3000多个,年产鲜菇2万余吨;灵芝大棚已发展到7000余个,年产销灵芝7000余万斤,店子镇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食用菌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4)秸秆收储体系现状冠县常年秸秆收储数量约为10万吨,主要是人工收储后用于饲料化过腹还田、基料化养殖食用菌、燃料化取暖,工业原料化利用数量较少,但机械化收集储运环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秸秆加工有机肥、秸秆基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

2、发展潜力

冠县常年耕种面积160万亩,年秸秆产量约92.48万吨,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秸秆还田,但是精细化还田比率较低。

综合利用上升空间大,具备发展潜力。

通过试点建设,秸秆利用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得以提升,秸秆利用效益增加,技术集成模式更加科学完善,服务运行机制更加切合实际。

3、发展目标

通过政策扶持引领和试点示范带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布局合理、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力争使秸秆综合利用基地面积达到6.6362万亩。

秸秆综合利用率在上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0.1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收储体系覆盖面增加,市场化长效运转机制基本建立;县域秸秆综合利用方案得到落实,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

4、扶持政策

我县从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出发,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摆上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口号,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力度,秸秆综合利用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的带头作用,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发展。

在原有粮食生产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养殖基料和生猪发酵床基料等用途。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食用菌基料和生猪发酵床基料技术取得一定突破,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通过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秸秆焚烧问题得到缓解,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5、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对每个试点县按照承担的试点任务情况,分别补助1000万元左右。

另外,我县结合当地实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试点建设资金整合力度,使多方资金向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方向倾斜,引导地方、企业与农户以及其他社会资金积极投资试点建设。

尽快制定试点建设的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保障试点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6、保障措施

(1)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

通过农民培训项目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的入户率。

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的作用,从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入手,重视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技能,使秸秆综合利用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2)实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

根据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

通过组织秸秆还田、食用菌栽培、秸秆青贮等大面积利用技术示范加快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

(3)大力推进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

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精耕还田。

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

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

(4)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7、具体实施地点及资源条件

秸秆还田试点具体实施地点位于冠县定远寨镇、桑阿镇的33个试点村庄;秸秆还田扶贫试点具体实施地点位于定远寨镇、范寨镇的14个省定贫困村;秸秆养殖食用菌具体实施地点位于梁堂镇胡闫村;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具体实施地点位于辛集镇、斜店乡、柳林镇、甘官屯乡、梁堂镇,以试点辐射带动全县,实现整县制推进。

秸秆精细化还田试点区均是我县的小麦、玉米种植的传统乡镇,种植区域成方连片,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

2017年定远寨镇与范寨镇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桑阿镇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

秸秆养殖食用菌试点区梁堂镇胡闫村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种植,冠县四季昌隆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高标准的食用菌基地,采用物联网技术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提高带动了整个行业发展。

二、试点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思路

在全县选择以粮食主产为主,秸秆资源量大、综合利用基础好、禁烧任务重的乡镇,以生态循环为导向,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遏制秸秆焚烧、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引领和项目示范带动,积极推进以农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储运体系,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布局合理、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二)任务目标

试点建成后,试点区域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将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0.1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收储体系覆盖县、乡、村三级,市场化长效运转机制基本建立;县域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或方案得到落实,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试点建设概况

为有效提高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清洁,该项目计划以定远寨镇、桑阿镇、范寨镇为核心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以冠县四季昌隆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建设秸秆养殖食用菌试点;以辛集镇、斜店乡、柳林镇、甘官屯乡、梁堂镇为核心建设秸秆收储体系试点。

(一)秸秆精细化还田项目区概况

秸秆还田试点建设区域位于冠县定远寨镇、桑阿镇。

涉及33个村,6575户,耕地面积4.3174万亩;秸秆还田扶贫试点建设区域位于冠县定远寨镇与范寨镇,涉及14个省定贫困村,3436户,耕地面积2.3188万亩,试点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地里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二)秸秆养殖食用菌建设试点概况

山东省冠县四季昌隆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冠县梁堂镇胡闫村,成立于2016年,总投资1.2亿元,规划占地1500亩。

公司主要经营各种食用菌及菌种的生产、研发、加工、销售和技术推广等。

主要建设高标准恒温周年化食用菌棚300个,6000平方米冷藏冷链物流一体化冷库一座,食用菌及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一条,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一条。

现已建成300亩,菌棚已经上料。

该公司培育食用菌菌基的原料主要以秸秆、玉米芯等混合其他发酵后做成的基质,食用菌采摘结束后剩下的菌渣又可以经过发酵生产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利用。

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用于秸秆利用,一是利用秸秆、麦草生产食用菌菌基。

二是利用菌渣、秸秆、麦草等生产有机肥,建设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一条及配套的菌渣发酵厂、发酵隧道、原料库、成品库等设施。

通过生产食用菌,可以形成秸秆—菌基—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模式,推动秸秆的综合利用,打造生态循环经济。

(三)秸秆收储体系建设试点概况

冠县辛集镇、斜店乡、柳林镇、甘官屯乡、梁堂镇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种植成方连片,秸秆主要以还田为主,综合利用率较低,秸秆残茬影响了粮食作物的播种,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群众有收储秸秆的意愿,建设秸秆收储体系试点势在必行。

四、建设内容

(一)秸秆精细化还田建设内容与标准:

1、建设区域及建设规模

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多元利用、农用优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突出重点,扶贫优先”的原则,采取全县2个乡镇选取部分试点村辐射带动全县的模式,实现整建制秸秆精细化还田。

建设区域分别为定远寨镇前杏园村、李海子村、黑周村等30个村,耕地面积37350.7亩;桑阿镇段庄村、掖庄村、白佛头村3个村,耕地面积5833亩。

扶持扶贫村、贫困户开展秸秆精细化还田建设区域为:

定远寨镇定远寨村、薛闫村、栾付村、千户营村、大闫村、任洼村、金郭庄村、银郭庄村共8个村,耕地面积12687.5亩;范寨镇孔里庄村、西邢庄村、胡里庄村、戴里庄村、温庄村、芦贯庄村,耕地面积10500.09亩。

全县共计3个乡镇,47个村,66362亩耕地。

试点建设组织形式,以乡镇、村为单位统一组织联合收割粉碎机械、深耕机械进行统一作业;统一建立作业档案,由乡镇、村对实施秸秆粉碎深松还田的农户姓名、秸秆还田面积等内容进行逐户登记造册,统一填制《秸秆还田实施面积登记表》,农户、作业单位、村委会、和乡镇四方签字,加盖村委会和乡镇公章,对实施秸秆精细化还田的真实性、准确性、作业质量负责,统一张榜公示,并上报县农业、财政部门,接受监督。

县农业、财政、农机等部门在秸秆还田试点实施过程中,组成联合工作组,对秸秆还田面积、质量等进行监督抽查。

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部门据实把项目资金拨付到作业单位。

2、建设标准

(1)秸秆处理

在玉米成熟后,使用带秸秆粉碎装置的玉米联合收割机一边收获玉米,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并覆盖地表。

二次粉碎还田,玉米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留茬高度小于5厘米。

(2)秸秆腐熟剂

秸秆还田后,每亩撒施秸秆腐熟剂2公斤,将腐熟剂在秸秆上面均匀撒施,然后通过深松、旋耕作业翻入土壤中进行腐熟。

(3)深松、旋耕

采用大马力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深度一般在25厘米以上。

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整地两遍,旋耕深度20厘米,使玉米粉碎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

3、预期目标

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比上年度提高5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0.1个百分点以上;秸秆“五化”利用得到加强,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本杜绝露天焚烧,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

冠县秸秆精细化还田试点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乡镇

村名

户数

耕地面积(亩)

定远寨镇

前杏元村

421

2729.105

后杏元村

439

3430.38

毛庄

305

1803.28

李海子村

247

1622.87

王海子村

157

1107.65

黑周村

252

2119.12

白周村

162

1337.51

高家村

121

881.48

侯家村

151

1109.39

红卫村

101

445.04

义合庄

126

618.739

闫元庄

116

1200.85

吕铺

118

507.52

北杨庄

56

399.08

位庄

296

1781.3

南杨庄

109

404.07

关庙村

351

2440.33

张洼村

151

821.24

黄寨子村

298

1261.63

范王庄

148

746.215

张桂村

58

161.2

赵桂村

31

142.76

闫营村

125

343

丁闫村

121

1169.5

小闫村

106

853.67

秦闫村

111

751.16

石薛村

263

2011.95

许马村

247

2508.288

呼家村

278

1467.375

双庙村

168

1175.03

合计

30村

5633

37350.7

桑阿镇

段庄

286

2181.34

掖庄

307

2311.06

白佛头

349

1929.6

合计

3村

942

5833

总计

33村

6575

43174

(二)秸秆养殖食用菌建设内容与标准:

1、建设区域及建设规模

以山东省冠县四季昌隆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

建设区域位于梁堂镇胡闫村,主要利用秸秆20000吨,加工栽培基料、食用菌菌基、菌包15000吨,通过示范带动我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2、秸秆养殖食用菌建设标准:

建设内容主要分两部分:

建设厂房、成品库、生产车间;购置仪器设备。

项目总投资37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00万元,自筹资金272.5万元,建设标准如下:

冠县四季昌隆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

数量

单位

内容/标准

投资

中央资金

自筹

合计

372.5

100

272.5

(一)

厂房、成品库、生产车间

1500

平方

 

240

0

240

(二)

仪器设备购置

 

 

 

132.5

100

32.5

1

秸秆发酵隧道

5

75

75

0

2

履带式翻抛机

3

3000型

40

25

15

3

湿料粉碎机

4

9Z-12型

5

0

5

4

上料机

2

输送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