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775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鸿章故居导游词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他们自改姓以来,传到李鸿章这一代已经是第7代,李鸿章共兄弟6人,他排行老二,而三弟李鹤章的四代孙就是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

自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开始便有了明确的辈份表,它是按照“文章经国,家道永昌;

福寿承恩,勋荣世守”的顺序排下去,目前比较多的集中在道、永、昌三个辈份,最小的是传到福或寿字辈。

[祠堂郢村图]这幅图是李鸿章出生地位于今合肥市磨店乡群治村祠堂郢。

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在民间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

李鸿章生有异相,刚一出生便长有上下门牙个一对,父亲李文安也非常高兴,特地刻在樟木板上留念。

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也是名进士,因此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幅是[李文安家训图]:

勤俭、和睦、公正。

这幅是[李母像],李鸿章母亲也善于持家教育子女。

[金榜题名]少年李鸿章天资聪颖,七岁启蒙,八九岁念完《四书五经》,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文安面前夸奖他。

李文安将疑,便找来小鸿章,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考他,小鸿章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李文安一听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十分大气,非常高兴,便给李鸿章发蒙将本名“章铜”改为“鸿章”,希望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

勤奋好学的李鸿章[科举考试]一帆风顺,24岁考取考取全国第25名进士,成为安徽省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进士之一。

由于成绩优秀,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虽然只有七品,但按照清朝制度,一般高官大多出身于翰林,而且只有当上翰林,死后才有谥号,享有较高荣誉。

李鸿章与淮军

李鸿章本想可以在翰林院安心做学问,但是一场突发事件把清政府统治重心卷入到镇压农民起义中去了。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很快攻占了六朝古都南京,1853年打到了安徽地区,李鸿章受咸丰皇帝之命回家乡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军。

但是,李鸿章翰林从戎,没有实战经验,加上地方官员的排挤,他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曾经一度非常消沉。

[曾国藩像]直到入曾国藩幕府才走出这段政治生涯的低谷。

大家知道曾国藩也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不仅镇压了太平军起义,还是一位理学大师,主张以理学经世,被奉为桐城派的后期领袖。

他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科进士,两人私交甚好,很早就赏识李鸿章的才干,对李鸿章十分的器重,精心培养。

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曾国藩遂派李鸿章仿照湘军营制,招募淮勇。

1862年,在安庆组建了一支13营的军队,相继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因军队的主要将领大都来自江淮地区,故名淮军。

[淮军13营详情表]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便是刘铭传,他在1885年中法海战中保卫台湾,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他也是今合肥肥西刘老圩人。

另外还有张树声、郭松林、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著名将领。

淮军成为晚清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也是李鸿章独掌兵权和政治生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起点。

随着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的官绅害怕了,[玻璃柜内这个运兵合同]就是1862年上海官绅吴煦(xù

)等与英国麦坚齐公司订立的合同,用英国轮船将淮军由安庆运到上海。

1862年3月,淮军跟随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上海正处于内外交困之时[江南战场形势图],在这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李鸿章显露出高超的军事才能,他大力扩军备战,澄清吏治,并用灵活的手段控制了戈登的洋枪队为己所用[戈登像],迅速稳定了上海的局势。

同时,李鸿章[大力推行军事近代化],积极购买洋枪洋炮,聘用外国军官训练淮军。

[这是淮军初建营制表]淮军初建时还是土枪土炮,[这是淮军新建营制表]可以看到使用的已经都是洋枪洋炮,[这是德国军官培训淮军图],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淮军的近代化和发展壮大,到1865年淮军已达6万余人,取代了八旗、绿营,成为国防军。

在实战中,李鸿章看到西方军舰和枪炮的威力,内心受到很大震动,由此萌生了兴办洋务的念头,大家看到的这杆枪就是他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制造的,这杆枪是原物,枪上还刻有“光绪丙申天津南局造”,枪长2.2米,使用起来要两个人配合,前面一个人扛着当作枪架,后面一个人扣动扳机进行射击,虽然使用起来如此麻烦,但射程为100米,在当时算是先进的了。

凭借这些赫赫的战功,李鸿章得到了清廷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从1847年考取进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任福建廷建邵道道员赏带花翎荣衔,1862年,官至江苏巡抚,授太子太保荣衔赐黄马褂,两年之后又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1865年,任两江总督,到1870年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整个京津地区,而且在这一高位一坐就是25年,1874年,又任文华殿大学士,这是六大学士之首,我们知道清朝是不设宰相的,这大学士也相当于宰相了。

20年之后呢,又赏戴三眼花翎,这是晚清时期汉人的最高荣衔,但是同年由于黄海海战的战败,李鸿章也受到了革留处分被拔掉了三眼花翎。

接下来看到的这组精美的绣品叫做补子,咱们在古装戏中看到的清朝官服,在前胸和后背上各有一块,它是用来区分官职的级别,文官以飞禽表示,武官以猛兽表示,李鸿章是文官正一品,所以他的补子绣的是鹤,依次类推二品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雀,五品白鹇(雄的背部白色,有黑色的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产于我国南部各省,是有名的观赏鸟),六品鹭鸶(si)(白鹭),七品鸂鶒(xīchì

)(古书上指像鸳鸯一样的一种水鸟),八品鹌鹑,九品练雀也就是今天说的确小麻雀。

1870年李鸿章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围绕着他呢,淮军系统的将领和幕僚更是逐渐向政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淮系集团。

[淮系成员]当中,有家族成员、陆军、海军、文员和洋员。

在李鸿章家族成员当中,长兄李瀚章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三弟李鹤章率领淮系亲兵营,陕西甘凉道道员,六弟李昭庆官至记名盐运使,长子李经方是李鸿章的外交助手,首任邮政总局局长,侄子(李鹤章三子)李经羲担任云贵总督,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陆军方面在淮系集团中仅次于李鸿章地位的两广总督的张树声,前面我们提到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文职官员方面邮穿传大臣盛宣怀,创办铁路电报航运事业,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

海军方面我们熟悉的就更多了,如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大翻译家严复,定远舰官带刘步蟾,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邓士昌,而任驾驶二副的谢葆璋虽说被人提到的并不多,但是提起他的女儿就是我们熟悉的冰心谢婉莹女士,民国时期谢葆璋也出任海军部长一职。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聘请了一些洋员担任顾问,当时美国退职国务卿科士达就被李鸿章聘为私人顾问,由此可见,淮系集团可谓人才辈出。

在下方展示的是清朝部分直隶总督名单,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说雍正时期的李卫,乾隆年间的刘墉,后来的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

但是任期最长的就是李鸿章,在这位子上一任就是25年。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主掌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实权,逐步的推行洋务运动,在1875年花费11年的时间建立了北洋水师,[海军公所]就是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现位于山东省威海的刘公岛上,旁边是[部分致远舰部分船员的合影],中间的这一位就是管带邓士昌大人。

在1882年的时候,丁汝昌向李鸿章提交了新的[水师印花图案],它不再像以前在水兵服上绣上“XX军舰”的字样,而是根据水兵的具体分工,进行具体细化的设计,例如,管灯的则画一个油灯,木匠则画一把斧子,更有意思的是管鱼雷的则画一条大鲤鱼,另外按照级别还分三等、二等和一等,虽说这些都是简单的象形,但在当时表明了海军的正规化远远大于陆军,而且规模在当时位于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排到了第四位。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海军建成以后,军费被长期挪用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没有添置过一门炮,更不用说军舰了,当时被挪用的军费可以重建一个北洋海军,相反,日本在这一时期,疯狂的扩军备战,实力很快超过了北洋海军。

[黄海海战图]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再加上清廷消极避战的思想,指挥上的失误等等原因,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最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日本舰队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北洋海军以定远舰和致远舰为主采用的“人”字型,日本的舰队采用的是“一”字型战略,速度要比我们较快]。

1895年2月威海卫失陷,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为求国强民富,李鸿章在国内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其中就包括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将电报遍布全国,纵横三万里的天津电报局,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它是由唐山至胥各庄的,全长11公里,虽说这段铁路不太长,但当时受到顽固派的阻挠,铁路的第一次运行还是用马来拉的,因为他们认为铁路震动,会惊动皇灵。

在建立海军和兴办近代企业的同时,李鸿章还认识到任用新式人才的重要性,他倡导科举改制,建立新式学校引进西方科技,培育出一大批新式人才。

在1872年,首倡用官费公派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先进科技。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参与国家的发展事业,颇有建树,这里有我们熟悉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是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大翻译家严复,皖系军阀国务总理段琪瑞,留往德国的段琪瑞也是合肥人,外号称“段合肥”。

此外,李鸿章还留下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在这里只列举了其中的17条,例如:

第一家大型的综合军工企业、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甚至连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龙旗,也是由他创意奏请由原兵船旗改用的,当中最鲜为人知的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5年《中秘条约》,主要保护中华劳工在秘鲁的合法权益,通常呢我们对他的不平等条约了解的比较多。

好了,我们继续来看[李鸿章的外交]。

可以说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一生评价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外交生涯了,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清醒地认识到大清王朝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敏锐地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本意是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变法求强。

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最终“和戎外交”和“变法”都归于失败。

自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之后,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先后签定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新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对日外交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在很早以前他就认识到了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他希望签定《中日修好条约》可以联为外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力由弱变强,他们希望“取之东方,施之于西方”。

从中国来获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就通过藩属国琉求、朝鲜等事物,寻找突破口进犯台湾,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之后,日本人点名要李鸿章作为议和大臣,李鸿章赴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与仪藤博文进行谈判,李鸿章是个很有口才的人,在谈判的开始他还据理力争,但谈判到了第六天却遭到一名日本浪人的行刺,脸部中弹,险些送命[这张就是他遇刺一年后的照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脸上的枪伤。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李鸿章发誓再也不踏进日本的领土,但是在4月17日他还是在清政府同意下签定了《马关条约》,回国后就受到全国人民的指责,骂他是卖国贼,因此他也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只保留大学士的闲职,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起伏,道出了他生为人臣的太多苦衷和无奈。

但是,李鸿章这位大清王朝的权臣,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1896年3月,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74岁的李鸿章受命赴俄致贺,顺道访问了欧美主要国家,[地图上的蓝线]就是他当时出访的国家,环球一周行程约2万里,历时近200天。

下面这些图片是他出访欧美国家留下的,有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别墅、参观克虏伯家族山庄、下方海牙大饭店、在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与英国首相沙侯会面,在美国时候接受了纽约时报的专版,对中西方教育作了详细的回答。

可以看出,李鸿章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各国极高的礼遇与欢迎,李鸿章在访问欧美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西方真正的先进之处,在于政治体制的先进,而非仅仅在于船坚利炮。

有人说,李鸿章如果早出国30年,也许洋务运动就不会失败了。

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他们将和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78岁的李鸿章身上,当时李鸿章担任的是两广总督,接到和谈命令之后一路北上,在1901年的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人生中最后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辛丑条约》,两个月后郁抑成疾,病逝于北京的寓所贤良寺,在病逝前由其子代为笔录的七律中,李鸿章表达了一种忧虑国事,壮志未酬的心情: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死后海内外的各大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纽约时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他病逝的报道。

李鸿章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他做的不是平庸的官,得过且过,而是在晚清社会的舞台上纵横捭阖,时而游刃有余,时而勉力支撑。

他为官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处理事务之繁,所受议论之多,均是同时代其他官僚所难以企及的,清廷视李鸿章为“中兴重臣”,李鸿章也对清廷忠心耿耿。

作为一代重臣清廷也给予了极高的褒奖,死后谥好文忠,追赠太辅并封一等侯爵。

1903年,他的灵柩展转运回合肥,葬于东郊的大兴集,李氏后人为了祭祀他出资修建了享堂,享堂通常是指墓上建筑群,战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2003年5月1日正式修建并对外开放,这三座高达4米的谕旨碑就是当年的光绪皇帝所赐。

李鸿章作为19世纪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重要人物,难免会受到众多名人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毛泽东在早期的《讲堂录》里提到李鸿章说“水浅而舟大也”说明他生不逢时。

邓小平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提出:

“如果香港问题不能在1999年回归祖国的话,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清朝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他是第一个为李鸿章立传的人,在开篇他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时,吾悲李鸿章之遇”这算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历史学家陈俊路在《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分析道“一方面,我们承认李鸿章是近代化途程中的开头人物,另外一方面也看到他本人还是封建“体”里面的人,他本身还没有超出这个“体”。

[李鸿章家族]李氏家族原本世代耕种,直至李鸿章父子相继考中进士之后,才逐步发展成为江淮地区名门望族。

1838年,李鸿章父亲李文安进京会试考中进士,时年37岁,1847年,24岁的李鸿章高中丁未科进士,之后1849年,大哥李瀚章朝考被朝廷授同进士出身,因此,李家父子有“一门三进士”之称,也是由此之后李氏家族才开始逐渐兴旺发达。

李鸿章有两位正式夫人,原配夫人周氏于1861年过早病逝,继室赵小莲,出身安徽太湖的名门望族,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是其祖父,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翰林”,且都是直系。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出身于赵家,是赵氏夫人的侄曾孙。

李鸿章兄弟当中,他和大哥都身居高位,其他几个弟弟都各不相同,五弟凤章曾在江南制造居等处任职,后居芜湖经营地产,商贸和典当业,也是兄弟当中最富的一个。

长子李经方本是六弟昭庆的儿子,后过继给他,一直随侍他主持外交,后来也担任了邮政总局的局长。

小女儿李经绶,因李鸿章爱财心切将小女儿许配给张佩伦,由于两人的传奇婚姻曾受世人关注,他们的孙女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所以,张爱玲是李鸿章的重外甥女。

李鸿章的侄儿李经楚曾经出资参股了中国交通银行,并担任了首任总经理,李氏家族自改宗以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在这里我们只是做了一部分的介绍,李国光是现在辈分最高的一位,长期从事航运工作,现居住于香港,李家旋是著名桥梁设计家,曾经主持设计过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李谠原是陕西省省长助理,现在是中国通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道?

现施教于现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咱们发现现在的李氏后人大部分都是从事的工商业或者教育,而从政的却寥寥无几。

李鸿章在晚年用20个字概括他的一生,他说到“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是,他没有想到甲午中日战争的烽火使他的一生事业倒地无余,所以晚年他形象地把大清王朝比作破屋,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个裱糊匠,裱糊匠只能将其外表打扮的光鲜漂亮,却无法改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

好了,到这里咱们就介绍完了李鸿章的生平,接下来咱们继续参观他的中厅。

各位小心台阶,请随我来。

在过去客人来访,先是在刚才的过厅等候,待佣人通报经主人同意之后才来到这里的中厅,这里就是主人会见客人的地方,也叫会客厅。

我们从柱体和雕刻可以发现,这里还都是以前的老房子,整个房子的框架也都是原先保留下来的,是现存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从屋梁到地面的垂直距离9米,它显示了李氏家族极高的权利和地位,现在,我们看到的会客厅的摆设也非常具有南方的特色,东边是一面屏风,西边是一面镜子,中间则放置一座钟,取其谐音就是“终(钟)生平(屏)静(镜)”,在南方家家户户都会这样摆设,寓意家宅平安、生活美满。

这个会客厅也是比较大,共五间,明三间暗两间,四个柱子就围成的叫做一间,后面高达4米的部分叫做屏门,在过去客人来访时屏门要全部闭合,以避免客人看到后面的内宅。

请大家小心随我来,现在咱们看到中间还有一道墙,墙中间的这个门,便是过去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了。

它把里面的内宅也就是小姐楼与外面严密分开,过去男士来访,到这里就要止步了。

这里咱们看到这两层木雕楼就是李府的内宅,四、五进相连呈“回”字形,整个房子的框架也是原先保存下来的,过去主人就是住在楼上的,下面的一层是用人所住的地方,据说李鸿章的女儿曾经在这里住过,故称“小姐楼”,又因走廊宽可走马又称“走马楼”。

大家现在看到的李府只不过李府宅院的十二分之一,在过去像李府这样的宅院共有六栋,李家兄弟也都聚居在此,后面都一个比咱们看到大李府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当时有“李府半条街”之称,也就是说这条步行街的北街都是李家的,但是后来由于文革时期和城市改造,多半都被拆掉了,这个小姐楼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也就是因为这里曾经作为中国银行的集体宿舍使用过。

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各界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相当一部分人仍将李鸿章划作“卖国贼”之列,历史评价较低,文物部门也只好对李鸿章故居的保护采取了审慎态度。

直至1985年,故居才被批准为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随着舆论的介入和学术界对晚清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李鸿章故居的文物价值被日益看重,1998年,故居进一步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李鸿章故居所在的淮河路位于繁华的合肥市中心地带,这里曾是解放后合肥唯一一条商业街。

街道两边多为老店和老民居,道路狭窄、房屋破旧,改造势在必行。

合肥市政府早在1987年就开始规划淮河路的改造工程,1993年,市政府正式决定实施改造。

按照改造计划,第二期工程将拆除了李鸿章侄孙李国衡的故居,第三期工程将要拆除李鸿章故居异地重建。

但是迫于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压力和文物部门的力争,最终还是进行了原地保护“修旧如旧”,199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工程对外开放,也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很是难得!

好了,大家请随我上楼接着参观一下。

咱们这楼梯夜是原先保留下来的。

由于原先这里被隔成了一间一间的宿舍,所以格局也是被破坏了,后来从民间收集来一些红木家具,根据想象重新布置一下,展示了当时小姐居住的场景。

这是收集来的梳妆镜、衣柜、木床布置的一间厢房。

这个地方是琴棋书画室,在里面摆放了一架古琴和一张书桌。

这间是会见客人的地方,这里摆设了一张紫檀木的桌子和大理石的圆圆凳,咱们看到上面雕刻的一串串的葡萄,意味着多子多孙的意思。

这间就是棋排室,这张就是过去打骨牌用的牌九桌。

最东边的这间也是厢房,这间厢房比我们刚才看到的规格要高,在过去是以东为贵,东边为大,按理说这间应该由大小姐来居住的。

好了,大家请随我来看最后一个展厅,也是咱们馆去年刚开放的一个展厅——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

大家先小心随我下楼。

大家现在走的这条道呢叫做备道,在过去女子的地位比较卑微,不能够随意的抛头露面,如果他们外出的话就不能从我们刚才走的官道走,只能和用人一样从这个备道走出去,它与每一进相连,通到大街,所以也起到放火通道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安全通到,这个通道与中厅的高度一样高也是9米。

咱们这个东外院占地1500平方米,2006年5月正式修建对外开放的,过去这边属于他三弟鹤章的房产,在国民党时期曾经作为国民党的军部使用过,现在我们就在这里新扩了一个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

好了,在这里就让咱们来了解一下淮系集团与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内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当时的清王朝陷入困境。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合肥地区的团练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在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制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系集团,他们也是积极倡导并参与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广泛地涉及到中国近代化的各个方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淮系阵容开始说起。

李鸿章曾经在手谕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淮部子弟亲若同胞”他希望淮军将领能够像亲兄弟一样团结起来,共同的抵御西方的列强,所以就运用手中的权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系集团,包括了将领、官僚、幕僚三个子系统,将势力渗入到清政府的国防军、中枢机构、各省督抚等各个层面,由于长期的洋务实业以来,他们还囊括了一大批汉员和洋员,淮系集团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对淮系将领多次嘉奖,展柜中的这道圣旨就是同治皇帝所颁给淮军将士的家人,这是真迹,质地为绢,长达3米,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这道圣旨共有5种颜色,我们知道在过去圣旨的颜色与官职的高低有关,官职在五品以上颜色相对比较丰富三色、五色或者七色,而官职在五品以下颜色就比较单一。

这道圣旨是肥东县文物局捐赠过来的。

接下来咱们转身看一下这个展橱,展橱介绍的是清代的战袍,中间的这部分是叫做护心镜,战袍上绣了很多的铜镜,这套战袍只有四品以上的官职才能穿,而旁边的刀就是士兵们骑在马背上用的叫做马刀,长1.5米,大约量在30斤,所以一般人很难提起来,这两件都是安徽省博物馆捐赠过来的。

在19世纪政治舞台上,先后火热了以弈钦为首的中央集团,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及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随着李鸿章逐步进入权利的中枢,以他为核心的淮系集团,也逐步发展壮大,为了加强淮系成员与军事的密切联系,在李鸿章的带头捐资修建了安徽会馆,它的修建标志了晚清淮系势力正式崛起,这个会馆现位于北京市的宣武区。

之后,集团的势力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在昌盛时候遍布全国各地,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南及沿江的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淮系势力还延伸到海外,占据驻外使节的绝大多数,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就担任驻日公使,这位是咱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张爱玲的爷爷张佩伦,与李鸿章同科进士的郭嵩焘,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