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6896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 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

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小斋即事》)。

作者刘一止写琴棋二物就是托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

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八、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

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

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

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九、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十、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

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一、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二、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其一就是我们熟悉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诗人借“记梦”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悼念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李白把神仙世界描写得广阔自由,光明美好,反衬出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黑暗和丑恶。

该诗是以游仙为题材的典型作品。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

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

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

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

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

思归厌俗世俗生活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

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凭栏:

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桃源:

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

隐居的人

南山:

隐居的地方柳营:

指军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一、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

“题者,额也;

目者,眼也。

”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

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

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再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即诗歌主旨。

(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

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

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

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

“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

“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又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这就大体上确定了诗歌的意境,为考生把握诗人情感,诗歌主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三)、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

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

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

《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四)、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

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五)、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譬如说杜甫:

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

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辛弃疾:

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

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诗作,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

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三、写作手法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