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670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docx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1、生物学:

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叫生命科学。

2、生物的基本特征:

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具有生长于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

3、科学探究的的基本方法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机械部分:

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照明部分:

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光学部分:

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

(三转)

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观察:

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

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成像为倒像,若在视野的左上方看到完整的物象,欲移至中央,则将载玻片向左上方移动;显微镜中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在载玻片、目镜和物镜上;显微镜镜头的清洁用专用的擦镜纸;显微镜观察双眼睁开,左眼观察;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倍数从10×转为40×时,视野中的光线将会变暗;作为显微镜的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6、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

视野亮度

细胞的大小

清晰度

细胞的多少

高倍镜

清晰

低倍镜

不清晰

2、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

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5个):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2.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2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

3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

2、能区分生物(有生命)与非生物。

非生物:

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

生物:

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

3、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4、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间关系(寄生、竞争、捕食、共生)和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分析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

①沙漠里植物不仅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②大雁南飞、“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大雨过后,蚯蚓派到地面上

④万物生长靠太阳

⑤蚂蚁之间的分工合作,用触角传递信息

⑥鲈鱼的成鱼经常以本种幼鱼为食

⑦蝴蝶采花蜜,同时也传播了花粉,使植物结出了果实

⑧菟丝子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

⑨水稻和杂草竞争水分、营养和阳光

⑩老虎以其他幼小动物为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和结构,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动物的速度、植物的气味和色彩等。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生物依赖环境)

7、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影响实验中,变量是光照或水;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变量是不同植被;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中,变量是水温。

其中,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对照组是裸地;湿度大小关系依次是灌木丛>草坪>裸地。

8、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9、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

竞争、互助、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10、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

鸟类迁徙、夏眠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消费者: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常见的生态系统有:

农田生态系统:

最不稳定,人工生态系统,主体是农作物

森林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结构最稳定,被称为“地球之肺”和“绿色水库”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是主体,人工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蓄洪抗旱、净化水源,被称为“地球之肾”

结论: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

森林、湿地、海洋

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5、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一、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P53(天竺葵的实验过程)

(1)步骤:

暗处理(运走耗尽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2)结论:

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

该实验中,变量是光。

实验组:

未遮光部分,对照组:

遮光部分。

暗处理:

去除淀粉。

部分遮光:

设置对照。

隔水加热:

去除叶绿素,酒精易燃,注意安全。

滴加碘酒:

检测有没有淀粉产生。

实验现象:

未遮光部分:

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

不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

提出问题:

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出假设:

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原理:

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

此外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计划: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③步骤:

同1.

(1)

④结论:

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点:

⑴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⑵公式:

⑶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⑷实质:

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

即: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⑸意义:

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

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

1、什么是无土栽培?

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

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

3、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

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⑴、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叶肉细胞

5、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3、综合

1.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

小麦在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等有机物,没有光,植物就不能产生有机物。

2.暗处理后,切断植物叶片的叶脉,并把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经过脱色处理并滴加碘酒。

切断面以下的部分变成蓝色,切断面以上部分不出现蓝色,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水。

3.把青菜的根、茎、叶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酒,结果叶片处的蓝色最深。

用银边天竺葵做上述实验,中间绿色的部分变成蓝色,银边部分不变成蓝色。

这些都说明了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4.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5.取一些新鲜的豆芽,放在烧杯中,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让其萌发。

一份放在阳光下,长成了绿豆芽,一份用黑色材料罩起来,长成了黄豆芽。

这实验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6.恩吉尔曼的实验证实了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它是绿色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物的“加工厂”。

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