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③危害:
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5)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②现状:
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
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含义
典例
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
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刚果等国家,却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长期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
现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
荒漠化土地和被破坏的湿地等,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复杂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受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等多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
(2)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3)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
( )
(4)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彼此孤立的。
(5)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大气污染
C.生物多样性减少D.噪声污染
[提示]
(1)×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
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3)×
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4)×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5)D [噪声污染一般是局部污染,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由于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一直传出的“举国搬迁”消息再次得到该国总统的证实,他表示基里巴斯已经在邻国买地,为不得已时的举国“体面移民”做准备。
问题1 (区域认知)基里巴斯“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问题2 (人地协调观)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归纳总结]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
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
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误区警示] 温室气体的增多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该描述错误。
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
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1.2018年4月二氧化碳浓度为410.31ppm,是80万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水平。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1)B
(2)A [第
(1)题,图中的CO2曲线与各地的气温曲线一同走高,显然不是负相关或者是反比的关系,据此排除C、D选项。
如果是正比关系,二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升高,图中没有显示出这种关系,因此只能是正相关关系,据此排除A项,确定B项正确。
第
(2)题,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纬度因素都是影响不同地区气温的因素,因此影响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因素并不是只有CO2浓度。
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大气污染和酸雨
下表是欧洲部分国家的二氧化硫量及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国家
二氧化硫量/吨
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挪威
47500
82
瑞典
22500
92
波兰
133000
58
捷克
130100
63
法国
84700
20
英国
12100
48
问题1 (区域认知)挪威、瑞典、波兰和捷克从别国传入的二氧化硫比重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欧洲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
欧洲工业发达国家(英、法、德等国)工业生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远距离移动到下风向的欧洲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
问题2 (综合思维)二氧化硫量过多会产生什么问题?
有哪些危害?
形成酸雨。
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和土壤酸化,还会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如何防治酸雨?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具体措施有发展脱硫新技术,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
加强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加大环保力度等。
[归纳总结]酸雨的形成、危害和主要分布区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
染
物
来
源
自然
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
固定
生活污染源:
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
雨
类
别
硫酸型
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
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酸雨的主要
分布地区
欧洲;
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拓展延伸]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
长江以南(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
(2)类型: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
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2.读pH值等值线分布图,完成
(1)~
(2)题。
(1)图示下列国家中,该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 )
A.西班牙B.冰岛
C.意大利D.瑞典
(2)上题所选国家该环境问题严重与英、法、德等国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关,原因是( )
A.该国位于西风带内
B.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该国距英、法、德等国太远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1)D
(2)A [第
(1)题,从图中看出,题目所给四个国家中,瑞典的pH值最小,酸雨最严重。
第
(2)题,西欧地处西风带,瑞典地处英、法、德等国的下风向。
臭氧层的破坏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
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问题1 (区域认知)臭氧层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
主要作用是什么?
平流层。
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问题2 (综合思维)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影响?
氟氯烃化合物。
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人类健康;
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面对臭氧层空洞,人类如何才能“补天”?
限制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归纳总结]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2.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2)参与国际合作。
[误区警示] 臭氧层空洞只危害人类健康
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7%,白内障的发病率会增加0.5%。
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3.读下图,完成
(1)~(3)题。
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引自《大气科学辞典》)
(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
A.赤道附近上空
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
C.南极上空
D.北冰洋上空
(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3)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
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
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1)A
(2)C (3)B [第
(1)题,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
第
(2)题,就季节而言,图中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3~4月份,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0月份,均为所在半球的春季。
第(3)题,臭氧集中分布在平流层中,对近地面的气温没有大的影响;
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海面上升属于气候变暖的危害,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
太阳耀斑爆发时,会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世界荒漠化分布
探讨1.南、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多沙漠?
[提示]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干旱。
探讨2.为什么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没有形成沙漠?
[提示] 我国北回归线附近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探讨3.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成为荒漠化进程快的地区?
[提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周围山地阻挡,降水稀少。
(2)人类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造成土地的退化。
1.现有的沙漠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
2.荒漠化进程快的地区是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3.荒漠化进程快的土地分布面积广,已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
(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1)B
(2)C [第
(1)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热带沙漠地区和中亚沙漠区,故是沙漠化问题。
②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
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可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⑤分布在沿海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
第
(2)题,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尘不断侵袭周边地域,使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
区域认知——北冰洋“西北航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相信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航行,也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
自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开始,经过了大约400年的探险,终于在1905年,由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
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
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北航道价值越来越高。
2014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努纳维克号”满载镍矿,成为首艘通过西北航道货轮,并顺利到达中国。
目前,通过该航道的船舶逐年增加,2015年16艘、2016年18艘、2017年32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北冰洋西北航道过去毫无商业价值,而现在价值在提高?
北冰洋西北航道被冰川覆盖,加上水文状况复杂,船舶无法航行。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川融化,加上航海技术的进步,西北航道通航能力提高。
题组1 全球性环境问题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2.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1.D 2.B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读出答案。
第2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
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各国共同行动,禁止CO2的排放
3.B 4.C [第3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
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4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题组2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5~6题。
5.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③
5.A 6.C [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第6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宜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现象,③④错误。
]
P118探索
1950~2000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
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气温增长的速度明显变快。
P121比较
表现
成因
影响范围
破坏程度
全球气
候变暖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森林面积大量减小
全球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
使各地干湿状况变化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等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西欧、北欧、
北美、日本、
我国南方地区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土地荒
漠化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粮食减产,耕地萎缩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
南极上空、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导致全球变暖
生物多
样性减
少
人类占据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P122思考
全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分别从空间、时间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说明环境问题,三者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现状特点。
P123思考
节约资源、治理和改善环境、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达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
P123作业题
1.1880年以来全球9月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措施:
增加森林覆盖率;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原因:
(1)快递包装编织袋、塑料袋、胶带数量惊人,消费大量资源;
(2)快递包装中纸箱回收利用率不高;
(3)大量的胶带、塑料袋、泡沫填充物等回收率很低,污染环境。
建议:
(1)政府、商家、物流企业、物流平台加上消费者“五方联动”,共同参与到推行绿色快递的行列;
(2)让包装循环利用,减少浪费、降低污染;
(3)强化垃圾分类。
3.
(1)全球变暖会造成蒸发量增加,气候干旱,导致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不再适合可可种植,可可种植区面积减少。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干旱→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可可种植国和出口国经济遭受重创→巧克力生产和销售遭受重创→影响全球就业市场
(2)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更加缺水,再加上空气温度越高,全球蔬菜收成将减少,进而影响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