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602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农业终极版Word文档格式.docx

8、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分上:

无生命和有生命

2)空间结构上。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3)时间变化上。

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4)内部功能上。

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5)外部关系上。

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组分上

1)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结构上

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外部关系上

3)输入:

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4)输出:

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5)☆功能上

6)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调控上

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哪些?

个体、种群、群落、系统、景观水平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1.生态因子,请举例。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含义是什么?

最小因子定律(Lawof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应用条件:

1)仅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2)注意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

耐性定律(Lawoftolerance)任:

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死亡

3.什么叫生活型、生态型,举例说明?

生活型(lifeform)定义:

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同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相似的生物类群。

乔木、灌木、草本、水生与旱生植物等。

生态型(ecotype)定义: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4.什么叫生境、生态位

生境(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

生态位(niche)定义: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亦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

5.结合生态位理论,阐述高斯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理论说明:

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

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

6.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量

内禀增长率:

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

环境容量:

种群在一定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为该环境条件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7.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关系有那些?

举例说明?

相互作用可归为两大类:

即负相作用和正相互作用类。

竞争(草履虫)、捕食(天敌治虫害)、寄生(赤眼蜂防治棉铃虫、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用于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松毛虫。

绿僵菌金龟子幼虫。

放线菌病毒)、偏害作用(乔木与灌木;

地衣、苔藓与树木)属负相互作用类。

负相互作用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

偏利(乔木与灌木;

地衣、苔藓与树木)、原始合作(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套作、玉米与马铃薯的间套作、立体种养,稻萍鱼组合)、互利共生(反驺动物与细菌)

8.简述r对策和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活史对策的基本类型:

生物按其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型和k—对策型两种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

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

但增长率r低,自平衡时间长,容易灭绝,如大象、恐龙等。

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

个体较小,寿命较短,存活率低,增殖率r高,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其种群密度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虽然竞争能力低,但增长率r高,返回平衡水平的反应时间短,灭绝危险小。

如细菌、杂草等

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

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

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

9.描述一个群落的结构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以及怎样描述种群的结构。

1)群落的水平结构

含义:

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主要特征:

斑块状镶嵌,即不均匀分布

交错区、边缘效应、利用价值

2)群落的垂直结构

包括两个方面:

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

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

3)时间结构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

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

农业生产在利用资源方面要互相补充,充分利用。

二是:

群落演替

10.群落演替特点?

怎样利用群落演替原理为农业生产服务?

群落演替:

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趋势:

1)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替而变换。

2)群落总生物量随演替而增多,同时自养者和异养者的呼吸消耗也不断增加,因而群落的净生产量,在演替的前期较多,后期较少甚至等于零,但生物现存量以顶极期为最高。

3)随群落演替可溶性物质如糖、氨基酸等不断聚集,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

如抗生素,维生素等,这些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生物种间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营养物质N、P、K、Ca等的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随演替而增大,使生态系统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

5)由于物种的多样性、物质循环的封闭性和各种化学物质调节作用的加强,使群落的稳定性随演替而提高。

群落演替原理农业利用:

初级演替相与成熟演替相结合起来(草本与木本)

模仿自然顶级群落

利用和仿照自然演替过程建造农业生态系统。

环境恶劣地方先锋植物的引入。

11.生物多样性含义及生物多样性的层次性,生物多样性计算公式

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包括3个主要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辛普生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0≤D≤1-1/S)

式中:

D为辛普生多样性指数,Pi为群体中物种i个体所占的比例,S为种类数目。

12.景观、景观生态学,景观要素包括哪些?

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许多生态过程发生和发展的载体。

狭义的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广义的景观则没有地域空间范围的原则性限定,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

1斑块(patch)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2走廊或廊道(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3基质(matrix)相对面积大于景观中斑块和廊道的景观要素,是景观中最具有连续性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背景。

13.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如动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1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方式有启发吗?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等有关。

15、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农业生产中作物如何发挥边缘效应?

·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论(systemtheory)(徐化成,1996),但对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

一般说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自组织理论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指生态系统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联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2、谈谈下列区域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差别?

(1)山地丘陵平原低洼地

(2)城郊远郊农村

(3)高密度人口地区低密度人口地区

(4)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

3、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什么影响?

一、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农田景观农林牧副渔景观村屯景观农村景观流域和区域景观

2、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

包括:

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引起的水平结构;

地貌类型差异形成的水平结构。

3、农业区位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

杜能农业经济区位

生态经济区位

4、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有什么关系?

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

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5、举例说明立体农业的类型。

1)农作物间混套复种复合群落——立体种植模式

2)小麦//大蒜/棉花//西瓜、小麦/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小麦/萝卜

3)油菜—稻—稻、甘薯—稻—稻

4)蚕豆//生菜/春玉米//地芸豆/秋玉米

5)稻田养鱼——立体种养

6)农田种菇——立体种养

7)基塘系统——立体种养

8)水体立体模式

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

6、链加环类型,举例说明食物链结构类型。

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类型

1)生产环,增加的新环节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

如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畜牧渔养殖业

2)增益环,新环节转化的新产品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产品,但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如用粪、沼气养殖蚯蚓、蝇蛆,用于喂猪、鸡、鱼

3)减耗环,新环节可减少生产环的耗损,提高系统的效益

如引入天敌,减少生产损耗

4)复合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

如建立沼气池;

稻田养鱼,增产、灭草灭虫减耗,同时增加动物产品

5)加工环(加环特例):

农副产品加工增值

如编织篮、筐、草帽、凉席、密度板、燃料等

注意: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

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食物链结构类型:

以养殖业为中心种养结合的食物链结构:

围绕养殖业,充分利用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食物链加还,增大收益。

(1)鸡粪喂猪,猪粪养蝇蛆,蝇蛆作饲料喂鸡,剩余猪、鸡粪回到农田循环利用。

(2)畜禽-沼气食物链结构:

以沼气为纽带:

如畜-沼-果模式(广西恭城县和广东梅县等);

北方四位一体庭院能源生态模式:

厕所-----猪舍--------沼气------温室

(3)秸秆多级利用:

秸秆------培养食用菌------菌渣作畜禽饲料-----养鸡-------鸡粪下沼气-------沼气渣培养食用菌------废料施于农田

(4)以污水自净为中心:

生态养殖场,三段净化四次利用。

猪舍-水葫芦(吸N)-细绿萍(吸P、K)-鱼塘-稻田

食物链类型:

捕食食物链

腐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混合食物链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分类

1)太阳能(直接辐射)

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对生态系统所补加的一切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

根据其来源可分:

自然辅助能非人类投入的能(风、流水)

人工辅助能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投入的辅助能,有成本,影响环境,促进生命活动、提高转化效率。

数据很重要:

地球生物圈的光能利用率(占总辐射量)平均为0.11%,

陆地平均水平为0.25%;

海洋为0.05%;

农田一般不到1%,高产集约化栽培可达2%左右;

潜在的可达5-6%左右。

2.如何提高农业的初级生产的能量转换效率

1)间套复种,

2)育种(高光效,长生育期,良好株型),

3)改良生产环境和条件(灌溉、施肥、病虫防治、温室、地膜),

4)生产技术(机械、激素、整形)

5)充分利用非耕地(山、坡、草、水、路)

3.如何提高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1)发展草食动物充分利用富含纤维素的有机物质

2)发展水生生物,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3)利用腐生食物链,增加能量利用层次

4)优化饲料喂量与配比,提高转化效率

5)优化畜禽结构,优质、高效。

6)控制环境,管理水平温度,病害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

2、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

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队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

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元素或化合物被生物利用后返回环境,不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又相继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3、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碳循环.

4、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由大气中的CO2、CH4、水蒸气、N2O、O3等气体成分吸收长波辐射而使地球保持较高温度的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globalwarming):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加强而导致的全球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等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

5、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主要途径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改善途径。

碳循环的基本途径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

(2)大气CO2——植物(个体)

(3)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

(食物链)

(4)大气CO2——植物——动物——化石

(5)大气CO2——水体碳酸盐——沉积物(地质大循环)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改善途径

(1)化石能源消费与碳循环

在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等)占了重要的比例,在大部分高碳排放的亚洲国家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几乎一致。

(2)经济发展与碳循环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需求量及能源转换效率不同,进而对全球碳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农业活动与碳循环

1 土地利用与碳循环(工业、农业、初期、中期、后期)

2 农业土地整治与碳循环(翻耕、旋耕、常规耕作、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

3 农业生产水平、结构的变化与碳循环(化石能投入水平、投能结构、生物质能的利用)

6、简述N、P、S循环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改善措施?

1)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

(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

(3)温室效应

(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

(5)臭氧层破坏

(6)降低土壤质量

方法(自己在ppt上胡乱总结的的):

a.提高农业氮素利用效率

1)大量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

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

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b.改善氮素循环的途径

从土壤圈来讲:

提高氮素农业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

从生物圈来讲:

加强生物固氮。

从岩石圈来讲:

减少化石能源利用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工业,加强工业废气中氮吸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磷循环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改善磷素循环途径

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综合施肥,减少水土流失;

从水圈来讲:

加强生活污水除磷作用,生产无磷洗涤剂,防治磷素进入水环境。

S循环引起的环境问题:

酸雨

途径:

关键是控制进入大气中SO2和NOX的排放量。

7、生物学放大作用及改善措施

当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并逐渐累积,使其残留浓度逐渐增大,顶级生物忍受最高浓度的现象

不易代谢、不易转化

8、环境污染的本质

元素或物质在局部积累

9、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物质循环快与慢(没找到)

库: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

物质在库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

4)营养信息

2、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能物流有两种关系:

1、耦联关系:

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

2、独立关系:

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不和能物流发生直接联系。

贷款、补贴、奖励也不发生直接联系。

发生经济外部性性的时候形成独立的能物流。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包括内源稳定性机制和外源调控机制

1)内源稳定性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外源调控机制:

人们利用等衡调控原理,在一定技术条件或投入限量下,力求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功能均衡地发展到一定水平使系统功能最佳。

4、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属非中心式调控;

人工控制的系统属中心式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有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

1.自然调控

分为:

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程序调控:

如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

●随动调控:

如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化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肥水方向生长老虎追捕运动中的小鹿等。

●最优调控:

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现存的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的或接近最优的。

如蛋壳是即节约材料又能抗压的最优薄壳结构。

蜜蜂的六角形蜂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鱼类的流线型身体减小水中运动时的阻力,鸟类的骨骼结构中空适宜飞行。

●稳态调控:

系统抵抗干扰和受干扰后迅速恢复的趋于稳定发展的调控

稳态调控靠两种机制:

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供大于求。

如食物网结构的复杂性,相互的功能重叠。

反馈作用:

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被回送,重新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控制信息。

(负反馈和正反馈)

2.人工技术直接调控

包括农业生态系统设计、运行、管理及评价等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

3)设计主要指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协调方面,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经济结构设计、食物链优化设计、投入与产出效率设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计、能源结构设计等

3.社会间接调控

金融、财政、法制、行政、交通、科教等部门对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决策与行动的影响

5、生态平衡是静止的与绝对的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7章农业资源与系统诊断

1、名词解释:

资源、农业资源、收益递减律、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资源(Resource)(广义):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

仅指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分类: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Agriculturalresource):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收益递减规律

单位土地的收入随某一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经济现象

生态足迹: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需要的土地(水域)面积。

生态承载力:

为该地区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的面积。

生态赤字(XX得到):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供应)-生态足迹(需求)。

2、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成本外摊:

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生态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造成系统成本核算小于全部实际成本,生产规模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