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开发矿志 绝对详细文档格式.docx
《长庆油田开发矿志 绝对详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庆油田开发矿志 绝对详细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旗油田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境内,主要分布在吴起县洛源、五谷城和薛岔乡。
吴起油田因地处陕西省吴起县(2005年前为吴旗县)县城附近而得名。
1964年,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处钻成第一口探井—吴参井,试油获得14.22立方米工业油流。
1971年2月,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钻探吴1井,获得日产14.2吨的工业油流。
1972年,钻探井33口,获得日产10立方米以上的油井4口,其中吴8井获得日产油90.7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
1973年,吴旗油田试采,至2010年累计生产原油791.9574万吨。
二、油田发展历程
(一)、安塞油田
安塞油田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简称采油一厂)管理。
该油田是中国陆上开发最早的特低渗亿吨级整装油田,也是长庆油气区油田开发层系战略转移,储量、产量大幅增长的标志性油田,它的经济有效开发以及建设模式的形成,对长庆油气区三叠系低渗透油田的大规模开发,有着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
由于攻克了低渗、低压、低产的油田“三低”特性,实现了高效经济开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为“安塞模式”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广。
安塞油田地理上位于陕西省的两市四县一区〔延安市的安塞县、志丹县、子长县、宝塔区和榆林市的靖边县〕十乡〔安塞县的坪桥乡、谭家营乡、王窑乡、槐树庄乡、子长县的李家岔乡、宝塔区的河庄坪乡和志丹县的候市乡、杏河乡、保安乡、靖边县的大路沟乡〕境内,东邻子长县李家岔乡-宝塔区河庄坪乡、南达安塞县槐树庄乡、西至志丹县双河乡-靖边县大路沟乡、北抵靖边县大路沟乡-子长县李家岔乡,面积3474平方公里。
受沉积油砂体的制约,在境内由东向西依序展布着坪桥、谭南、王窑、招安、候市、杏河、杏北、和王南八个采油作业区。
安塞油田所处的区域构造单元属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
鄂尔多斯台坳是华北地台西部的主体,西为贺兰山台褶带及祁连褶皱带,东为山西台隆,南为秦岭褶皱带,北为阴山隆起。
1970年10月开展陕甘宁石油会战,各路人马齐聚陕甘宁,从新疆调来的队伍隶属于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第一分指挥部〔简称长指一分部〕渭北大队,会战队伍分住在陕西彬县、旬邑和富平县的庄里一带,在地质矿产部第三普查大队所钻探的5口井的基础上,用了一年时间,动用11台钻机,在渭北打预探井17口,水文探井1口,虽然勘探成功率达85%以上,但受油层改造工艺所限,试捞结果日产量极低。
1971年底,长指一分部会战队伍整体挥师北上至富县,在解剖富县重力高的同时,在二维物探资料显示油气有利聚集地-葫芦河、洛河、安塞、志丹和吴起等地有利区甩开勘探,成果颇丰,在吴起地区吴8井喜获高产油流,从此,拉开了吴起油田会战的序幕。
1972-1975年,长指一分部领导机关、地质研究所和会战队伍,再次北上至吴起县,在集中力量进行吴起油田产能建设的同时,强化对葫芦河流域.富县直罗镇-张家湾乡地区,洛河流域甘泉下寺湾乡-桥镇乡地区的油层成藏地质研究,并进行重点勘探解剖,相继发现了直罗油气田和下寺湾油田,直罗油田油层单一,油气分异好;
下寺湾油田除有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外,还有侏罗系延安组延8、延9油层,但多呈土豆状展布连片性差。
由于两河地区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迎来了长指一分部领导机关、地质研究所和会战队伍的首次南下富县。
1976-1983年,因为吴起油田的建成投产,实现了原油生产零的突破,长指一分部更名为勘探开发公司。
此间,勘探开发公司除了加速进行后来为支援陕北经济建设而整体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的直罗油田和下寺湾油田外,首次进入安塞探区,首批6口探井有3口〔塞1、塞5、塞6〕喜获工业油流,尤其是塞1井获高产,一举打破勘探局面,揭开了安塞油田神秘的面纱。
1984年-1988年,在已取得重大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油藏展布规律地质研究,加大安塞油田整体解剖的步伐。
经过5年艰苦卓越的勘探共发现了坪桥、谭家营、王窑、候市和杏河5个含油富集区,探明含油面积206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0561万吨。
从而,一个国内整装、大型、特低渗透、亿吨级的安塞油田诞生,成为黄土高原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
其间,由于安塞油田的发现和钻井试油队伍的分离,勘探开发公司便更名为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
同时因为地下丰富的石油资源的被发现和开发,使油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员工的福利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地下有油,地面盖楼,1989年,占地百余亩、耗资1亿5千万元左右的延安市河庄坪石油基地破土兴建,历时4年,一座座水、电、气、电视、通讯配套完善的办公楼、住宅楼、医院、学校、食堂、宾馆、商店、托儿所拔地而起,初具规模。
从1993年开始,第一采油厂机关、员工陆续喜迁新居,结束了第一采油厂万名员工家属分散居住在富县、甘泉、吴起长达22年的历史,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方便了油田开发生产管理和指挥。
安塞油田1983年塞1井投入试采,1987年投入全面开发,到2010年底经历了五个开发阶段:
即油藏工程研究论证阶段、注采井组试采阶段、区块开发先导性试验阶段、全面注水开发阶段和油田扩边增储上产阶段。
1.油藏工程研究论证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应用油藏工程理论,探索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理论依据。
曾先后美国CER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安塞油田注水开发科学技术攻关研究。
2.注采井组试验阶段,〔1987-1988年〕:
在已取得油藏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安塞油田王窑油区东开辟塞6-71注采井组试验,探索注水开发的可行性。
3.区域注水试验阶段,〔1988-1989年〕:
在注采井组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在安塞油田王窑油区西部开辟了4.0万吨产能建设先导性注水开发试验,探索面积注水、提高单井产能的配套注采工艺技术。
4.注水时机试验阶段,〔1989年-1990年〕:
在区域注水开发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开辟了8.0万吨的面积注水开发试验,探索注水时机、投注方式和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糸统的条件。
5.扩边增储上产阶段,〔1989-2010年〕:
在此期间,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
强化油藏工程精细描述,宏观研究与微观解剖相结合,在老油田上实施控水稳油降递减技术的同时,加强每年产能建设地质方案的优选、实施和随钻跟踪分析,坚持“先肥后瘦、先易后难”的原则,寻找扩边增储有利区块,奠定安塞油田稳定上产的物资基础,获得了油田含油面积和石油地质储量迅速增长的结果。
安塞油田含油面积的拓展,石油地质储量的增加,有力地支撑了每年产能建设的有效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原油生产大幅度增长。
1997年,安塞油田年产原油首次突破100万吨。
安塞油田经过27年的勘探和注水开发,取得了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和油田开采效果,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发特点:
1.针对安塞油田“三低〔低渗透、低压、低产〕”的特点,发展并形成了人工及时注水补充能量、提高单井产能和采收率等适用性很强的油田开发工艺技术。
2.对于特低渗透的安塞油田,由于大力采取先进的油层改造等技术,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国内年生产原油百万吨级的油田之一,取得了很好的开采经验与教训,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指导性和典型示范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3.1997年,安塞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2004年胜利跨越200万吨大关,2010年跃上300万吨。
截止2010年,老油田实现了连续14个年头的持续稳产,油藏开发水平均保持一类油藏标准。
4.安塞油田在长达27年的艰苦卓越的勘探与开发历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注重“老三重”〔重上老区、重翻老资料、重上露头〕,重温“新三重”〔重新认识侏罗系、重新认识三叠系、重新认识上古生界〕,开创自己建设道路的历史,围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开发前期研究、方案设计、开发建设中,始终贯穿着“四先四后,三优一高,三从一新”等三个基本思路。
5.安塞油田的开发建设,在1980年末到1990年初,按照“三从一新”〔从简、从省、从快、适用新技术〕的建没原则开发,在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和单管小支线活动洗井注水工艺;
“二级布线”短流程,去掉计量站和接转站事故罐;
简化工艺,简化设备,简化操作;
采用“小装置、小工艺、小设备、小设施、小仪表”;
多口注水井、多座站共用一条管线完成集供输任务的“单、短、简、小、串”为主要特色的“安塞模式”,2001年,安塞油田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评为“高效开发老油气田”,2005年,安塞油田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高效开发油田”称号。
6.安塞油田的崛起,凝结着广大员工的智慧与才干。
2000年,安塞油田王三计(好汉波)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04年再次被命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2003年,第一采油厂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安塞油田的发展史是依靠科学技术,强化油藏工程地质研究,精雕细刻,攻坚啃硬,勇攀高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
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安塞油田精神,概括为“忠于祖国、奉献石油、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
顾全大局互相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
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勤俭节约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
此外,还逐步成形了独具一格的特低渗透油田的执行文化,楷模文化,团队文化,安全文化,和谐文化。
(二)、靖安油田
靖安油田位于陕西靖边和志丹两县境内。
区域构造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东南靠近已经投入大规模开发的安塞油田,北部为绥靖油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长庆石油勘探局1995-1997年重点部署一批探井和评价井,经评价勘探、重点解剖,成为当时全国探明储量最多亿吨级整装特低渗透油田。
随着大规模开发,靖安油田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年产油量最多的油田,也使第三采油厂原油产量保持了十三年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原油年产量“三级跳、翻三番”:
1999年原油突破100万吨,2003年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22万吨,2007年跨越300万吨,成为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个三百万吨采油大厂,也是长庆油田有史以来开发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生产形势最好、增长幅度最大的一个整装大油田。
其中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五次被集团公司、股份公司评为“高效开发油田”、张渠区二次获得集团公司高效开发区块,成为长庆油田乃至全国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代表和缩影。
靖安油田具有特低渗透油田“低渗、低压、低丰度”地质特征和油藏特性,在油田开发中成功借鉴“安塞模式”经验,不断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优两先”、“三高两新”靖安模式和“三项主体技术、九项先导性试验、十二项配套技术”高效开发技术,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油气成藏理论、滚动开发理论、“三低”油田经济开发理论;
形成了靖安油田高效开发模式、生产组织运行模式、特低渗透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HSE管理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模式和思路。
靖安油田区域构造位于陕北斜坡带上,平均坡降6m/km-8m/km。
其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而发育多排轴线近东西或北东向的鼻状隆起,这些隆起与上倾方向的砂岩致密带或砂岩尖灭带配合,形成良好的圈闭,对油气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长庆油田根据陕甘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制定出“东抓三角洲,西探水下扇”的勘探战略。
油田经历了四个开发阶段:
先期勘探阶段、开发准备阶段、大规模上产阶段、开发调整和小范围滚动扩边阶段。
靖安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以“开发一个大油田,建设一支好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努力培养“四有”员工队伍,锤炼形成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的靖安精神,成为激励广大员工迎接挑战、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和精神财富,推动了油田生产建设的蓬勃发展,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1999-2001年,靖安油田主力区块五里湾一区连续三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授予“高效开发油田”荣誉称号,2005年在中油股份公司进行的油田开发工作表彰奖励中,第五次获得该项殊荣,张渠区两次获得高效开发区块。
靖安油田的开发为我国成功开发陆地特低渗透油田积累了新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1.靖安油田是当时全国探明储量最多(2亿吨以上)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
随着靖安油田的大规模开发,第三采油厂1999年原油突破100万吨,2003年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22万吨,2005年达到246.1万吨,成为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大厂。
也是长庆油田有史以来开发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生产形势最好的一个整装大油田。
2.针对靖安特低渗油田的地质特征和油藏特性,成功借鉴“安塞模式”,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不断自主创新。
一些科技含量高,适合靖安油田特点的油藏开发和工艺配套技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得到重视,在油田建设和后期开发调整中得到充分应用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优化布井技术、采用矩形井网、优选压裂参数、实行整体压裂技术、优化地面流程、采用二级半布井技术”;
“先评价、后开发、再扩边;
先注水、后采油、再调整”;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新思路、新机制”为核心内容的“三优两先”、“三高两新”靖安模式和以“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及油田稳产技术、提高单井产能技术、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益技术”;
“ZJ60井区整体压裂试验、ZJ29井区气水交注开发试验、陶粒支撑剂和二氧化碳压裂试验、注水井化堵调剖试验、长6油层解堵试验、杆式泵采油试验、消泡剂环空测试试验、注示踪剂试验、水平井开发试验”;
“油藏综合研究与高效滚动建产技术、应力布井技术、油藏整体优化改造技术、注采调控稳产技术、侏罗系改造工艺技术、优化布站技术、延长油井检修周期配套技术、压裂酸化改造技术、油田化学应用技术、数值模拟预测油田开发技术、水质处理及投注工艺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项主体技术、九项先导性试验、十二项配套技术”高效开发技术。
3.在油藏管理上强化油藏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各类油藏管理重点和各级油藏管理者的职责,提高对油藏变化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油藏能量。
通过“确定技术政策,指导油田开发”、“精细油藏描述,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合理注采关系模型”、“细化水动力受效单元”、“精细油田注水管理”等手段,探索出“三个系统化、三个规范化、两个技术支撑”为主要内容的油田开发技术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驱替系统,实现了精细油藏管理,油田开发呈现“三升一稳”(产液、产油、地层能量上升;
含水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
4.靖安油田是长庆油田继安塞油田之后,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中形成的“六大油气理论”、“四种开发模式”、“十一套105项主体技术”运用的最新成果之一。
8年收回投资;
计算机应用、超前注水、整体压裂、科学布井技术较老油田更上一层楼;
油藏研究、生产组织、现场管理、成本控制较安塞油田更胜一筹;
特低渗油藏“三优两先”开发、生产运行、人力资源及HSE管理等模式成型。
靖安油田主力区块五里湾一区连续实现第9个低含水采油年,检泵周期突破600天,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五次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评为“高效开发油气田”。
是长庆油田分公司开发整装特低渗透油田的又一成功范例。
5.靖安油田先后推广应用成熟的工艺技术38项、开发科技成果89项,获得长庆油田公司科技成果18项、厂级19项。
《靖安油田高效开发的理论、技术与管理模式》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靖安油田整装特低渗透油田的增效管理》获2002年度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油藏差异化管理实践与推广》、《油藏早期化管理》、《整装特低渗透油田的增产增效管理》、《“一区一块一对策”油藏管理法》等先进管理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成型,并在长庆油田大力推广。
6.靖安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培养锻炼出一批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有两人被长庆油田公司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两人被评为学术带头人,8人被评为厂级技术带头人和技术能手。
靖安油田是长庆油田历尽艰辛,大胆探索,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发展史,广大员工用5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年产100万吨的大油田,培育了3个日产千吨级的作业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全体员工与时间赛跑,与困难交锋,与环境抗争,用心血和汗水绘就了新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锤炼、形成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靖安精神。
(三)吴起油田
吴起油田隶属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位于陕西省吴起县境内,主要分布在洛源、五谷城篆和薛岔乡境内。
由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西倾的吴起鼻状褶皱群中的吴68、吴88、吴133、吴135、剖2、吴410等六个主要含油气区块及单井出油点组成。
吴起油田于1964年钻探发现油气显示,1970年长庆油田会战,由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第一分指挥部(后改为长油田田公司第一采油厂)组织实施开发。
1994年3月由第一采油厂移交给第三采油厂,更名为吴起采油大队。
吴起油田自1987年全面投入开发,到2010年底经历了5个开发阶段:
即勘探试采阶段、上产阶段、稳产阶段、二次上产阶段和递减阶段。
吴起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南部,区域构造为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倾角小于1°
。
本区构造运动微弱,断裂与局部构造不发育,仅在西倾单斜上发育了数排宽缓的鼻状隆起带及数个小幅度圈闭构造。
1964年,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处钻探吴参井时,在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分别发现油气显示,试油获得14.22立方米的工业油流。
1970年长庆油田会战,在北至五谷城,西至长官庙,南至白豹,东至志丹约4000平方公里面积上进行钻探。
1971年2月钻探吴1井,在三叠系延长组油层和侏罗系延安组油层分别获得12.0t/d和14.2t/d的工业油流。
同年7月又在吴起县张坪村完钻吴8井,获得日产90.7m3的高产工业油流,从而肯定了吴起油田的开采价值,揭开了吴起地区重点勘探的序幕。
勘探试采阶段(1973年6月至1981年12月):
在盆地开展大规模勘探,吴67井和吴69井侏罗系油藏于1973年9月试采,初期井均日产油21.6t,至1977年底两口井无水期累积产油4.20×
104t。
显示了较强的生产能力。
上产阶段(1982年1月至1987年12月):
此阶段油田隶属长庆石油勘探局第一采油厂吴起采炼大队,自己采油、输油、炼油,并且销售成品油。
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完整的教学系统,有医院、有地面维修大队、修井队、水电队和后勤服务队,是当时吴起县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小而全的企业。
稳产阶段(1988年1月至1994年12月):
坚持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控制采油速度和生产压差,开发指标优于方案指标,使油藏管理达到了高效开发的要求。
1992年吴华输油管线的投用,结束了吴起油田原油向外拉运的历史。
二次上产阶段(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
1994年吴起作业区由第一采油厂交至第三采油厂,为第三采油厂注入了新鲜血液,当年产油量10.5727×
104t,占全厂总产量的32.32%。
但此时的吴起油田已进入中含水期,产量连年递减,稳产难度增大。
递减阶段(2000年至今):
从2000年开始,继吴68区、吴88区、135区及剖2区长2油藏注水之后、吴起油田的主力区块吴133区、吴135区延10油藏相继投入注水开发,底水段注水的机理是通过底水弹性体积的增加,使油水界面均匀抬升,从而达到提高驱油能量及驱油效率的目的,注水开发后油田递减明显减缓。
吴起油田经过了38年的勘探开发历程,1973年开始试采,1987年利用自然能量全面开发,1994-1996年进行了整体性加密调整,1997年在局部长2富集区进行滚动建产并兼顾侏罗系滚动开发,2000年开辟了长6注水试验区,2001年后吴133、135区相继投入注水开发,2005年后由于受边底水及注水和井筒影响产量逐年下降,递减逐年加大,开发形势严峻。
吴133、吴135、吴68、吴88区侏罗系边底水油藏油藏处于高含水的开发阶段,进入含水上升速度最快的中高含水开发期。
近年来虽然在逐步转入注水开发的基础上,不断的合理并界定油藏开发技术政策,但因随着采出程度增大,油水界面抬升,有效厚度变薄,加之开发时间长及活跃的边底水加剧了井筒腐蚀速度,井筒状况复杂,造成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递减加大。
从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可以看出,采出程度向最终采收率变小的曲线靠拢,说明油藏水驱状况及开发效果逐渐变差,油田“控水稳油”难度日益加大。
吴起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采油三厂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坚持老井稳产、新井上产的思路,精细老油田管理,不断加快产能建设步伐,使吴起油田在历经20多年的低迷后迎来久违的上产盛景,吴起油田可采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老油田又焕发了青春。
吴起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试采和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发特点。
即:
制定了合理的底水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界限,总结了独具吴起特色的“三小一低”的措施解堵方式,应用模拟技术,选择油藏合理的注水时机。
三、油田地质
(一)、地质
安塞油田属于岩性油藏,区域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不足半度,无断层存在,油井常规无初产,通过压裂改造及注水,单井产能可保持4t以上,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产的“三低”油藏。
靖安油田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有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层、上古生界-中生界的滨海相、海陆过渡相及陆相碎屑岩层。
新生界仅在局部地区分布。
吴起油田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倾大单斜、陕北斜坡吴起鼻褶带。
油藏类型主要为在区域背景下受构造和岩性双重作用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
吴起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对油藏地质特征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地层
安塞油田为上三迭系延长统为一套灰绿、灰黑色的中细粉砂岩,属内陆淡水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分为10个油层组,由上到下为长l到长10。
志靖地区延安组地层在靖安油田区域标志层不发育,仅发育两个碳质泥岩层,一个位于延7油层组顶部,另一个位于延9油层组顶部,电性上为中~高时差、高伽玛、低电阻、低感应,分布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