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583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1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优、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制度变迁也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13.制度环境:

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由一国的基本制度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

14.制度安排:

是约束经济主体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它可能是非正规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15.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行动团体:

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其决策支配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是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力量;

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

次级行动群体同样是一个决策单位,其作用在于帮助第一行动集团推进制度变迁的进程。

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都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

初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次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

初级行动集团通过推动制度变迁增加收人,次级行动集团在制度变迁中并不直接增加收入。

16.路径依赖:

是指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强大影响。

诺斯:

“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存在的制度将影响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制度,是一种惯性。

17.制度变迁方式:

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二、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理论?

各代表人物是谁?

①交易费用理论(阿罗、威廉姆森、张五常、诺思)

②产权理论的发展(菲吕博顿、德姆塞茨、诺思、科斯、张五常、波斯纳)

③企业产权结构理论(阿尔钦、德姆塞茨、詹森、梅克林、伯勒、米恩斯)

④企业性质理论(科斯、阿尔钦、张五常)

⑤制度变迁理论(诺思、拉坦、林毅夫)

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舒尔茨、贝克尔)

2.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有何关系?

(1)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①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

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制度

②新制度经济学坚持完全竞争假设,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而代之有限理性假设,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完全信息和交易无成本的假设,在新古典框架中加上产权的限制和交易费用。

③新古典理论将制度和结构视为外生变量(既定不变),探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经济内生变量,强调竞争条件下的自利会引致利他。

④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用交易成本比较各种不同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解释经济制度的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使得经济制度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新古典框架中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维度;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制度变迁的根据。

(2)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①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制度及其变迁,但它不是在旧制度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旧制度经济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制度

③新制度经济学在传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禀赋、技术、偏好)的基础上引入第四大基石——制度。

主要理论由四部分组成:

即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新经济史理论。

有人将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第五部分。

3.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三个假定是什么?

(一)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

利己主义: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环境约束、资源约束、理性约束、机会约束等)追求利益(多目标整合后的总收益或最效用)最大化。

理性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动力,既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源泉,也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利他主义:

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过程,实际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

同时,制度在塑造人们双重动机方面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

这种假设源于:

(1)现实生活是复杂的;

(2)事物是发展的,因而其属性和状态是不稳定的和不可确知的,此二者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3)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人的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

有限理性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事物是复杂的和多变的),而且也反映了人的经济特性:

个人不会为了信息的完全而不顾成本去搜集;

也不会不顾算计成本去处理所有信息;

人的脑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它,必须重视节约和合理使用。

(三)机会主义倾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人类社会各种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可能会诱导出某些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可使人们不安于现状,冒风险、寻找机遇、积极创新等,从而推动各种变革,包括制度创新和变革。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一定危害,即损人利己。

这种损人利己又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附带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外部性问题;

另一种是“人为的”“故意的”损害,需要强有力规则和秩序予以预防、约束、制止和制裁。

4.简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假设(三个核心假设与两个延伸假设)。

(1)三个核心假设:

假设一:

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诺斯解释:

用制度差别以及执行能力的差别解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更具有说服力。

(2)奥尔森:

国家之间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源禀赋和技术因素,而是在于他们之间的制度和经济政策质量的差异造成的。

假设二:

内在制度通常比外在制度更加稳定。

由于不受深思熟虑的集体行动约束,内在制度通常更加具有稳定性。

对于二者的考虑必须是兼顾的,外在制度的可执行能力要取决于他们对内部制度的兼容性;

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这两种关系具有可转换性。

假设三:

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释竞争性技术的传播现象。

诺斯认为可以因此来解释制度变迁。

(2)其他两个假设:

资产专用性:

由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森首创的。

其基本含义是:

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进行再配置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选择资产专用性作为假定,是考虑该假定与交易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能够较为明确地解释采用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体制形式来解决经济活动中交易方式的选择问题。

正交易费用:

科斯(R.H.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拓性地指出了自由价格制度运行的代价,提出了正交易费用的制度运行成本问题,从而修正了新古典传统的零交易费用假定。

威廉姆森(1975,1985)将交易成本理论发扬光大。

5.什么是制度?

制度具有哪些功能?

制度:

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或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表现:

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功能:

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核心功能)

降低交易费用

为经济提供服务

为合作创造条件

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

减少不确定性

6.为什么说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

①与经济技术因素相关的自然禀赋和物质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致制度稀缺。

(如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可以实行农产品的保护制度吗?

人口——土地的比例关系的约束也影响产权制度供给。

②制度比技术更具有资产专用性:

在A国行得通的制度,在B国就不一定行得通。

③制度的非专利性:

使用别人的制度安排无需付费,进行制度创新的人缺乏激励。

④制度变迁条件和成本限制了人们选择空间;

甚至扭曲了人们的理性行为,以至现存的制度安排不仅难以达到最优水准,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

⑤无论如何强化制度创新进程,相对于人类对制度需求而言,制度供给总是相对不足。

人类社会之所以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关键在于制度稀缺。

7.怎样认识制度的起源?

有哪些制度起源理论?

为什么会存在制度,或者说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制度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制度起源理论:

合作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了制度变量后,就可以有效地说明竞争的双方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合作。

(囚徒困境模型:

反映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科斯的制度起源理论

科斯制度起源的思想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

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行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对标准经济理论“零交易费用”假设和对“制度”的抽象提出了质疑。

③诺思的制度起源理论

诺思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类交换形式,即从简单的交换形式到非个人交换形式。

④财产制度的起源(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

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起源的制度创新的过程。

从无规则到有规则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转变到“市民社会”的关键所在。

“合作剩余”的大小是我们衡量制度效率的重要指标。

8.制度主要有哪几种分类方式?

分类依据是什么?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分类依据:

(二)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按制度的产生方式(或起源)划分,一种制度的产生方式是演化的方式,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制度被称为内在制度;

另一种制度是理性设计,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制度叫外在制度。

前者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它体现着过去曾有利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

如习惯、伦理规范、礼貌和商业习俗;

后者是被清晰地制定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由类似政府的权威机构自上而下强加执行,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三)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

按照制度的不同功能划分,核心制度处于制度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直接服务于制度系统的基本目标,在社会中主导作用;

边缘制度处于核心制度的外围,直接服务于该社会的核心制度。

9.什么是交易费用(内涵、外延)?

由哪些因素决定?

阐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外延:

就是指它到底包括哪些具体项目。

交易费用包括搜寻(产品价格、质量、合作者、代理人、生产要素等)成本、协商谈判成本(讨价还价)、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维护与执行成本、保护性成本(防止他人侵犯)等。

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一)、人的因素(行为性假设)

1、有限理性

2、机会主义(最根本因素)

(二)、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交易三个维度)

1、资产专用性(最重要最独特)

2、交易不确定性

3、交易频率

(三)、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

10.从交易费用视角分析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11.运用科斯定理分析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

科斯第一定理:

科斯第二定律:

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那么,不同的产权界定则意味着不同的资源配置

和经济效率。

由市场界定:

讨价还价(和平的;

暴力的)

由企业界定:

横向与纵向一体化(联合;

兼并)

由政府界定:

法律手段

12.产权与所有权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第一,所有权是一元的;

产权是多元的,是一组权利束,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

产权的范围大于所有权,所有权只是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第二,所有权指财产占有的法律形式,体现了主体意志和支配力量,具有法律赋予的强制力;

主体对物或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

产权反映不同经济主体在交易中对一定财产的不同方面和程度的权利,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利不一定全面和充分。

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在产权的一组权利(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完备集中在一个主体时,产权=所有权。

第三,产权是可分解,完备的产权一经分解,产权≠所有权。

产权分解既可以是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之间的分解,也可以是每一种权利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分解;

产权的可分解性使同一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这就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权分解后,所有者对所有权的行使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有其权利行使范围,超出范围会受到其他权利的约束和限制,或者对其他权利造成损害。

第四,所有者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与实际可实施产权不完全相符。

产权的形成由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的能力以及所有者的竞争优势所决定;

当所有权在法律上确定之后,所有者是否能完全行使他的所有权取决于所有者行为能力和技术、交易费用等因素,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变化,成本过高时所有者会自愿放弃一部分所有权;

所有者有能力实施他的所有权或实施所有权中的部分内容,这些被所有者所实施的权利直接构成所有者对财产的产权。

第五,竞争发生的领域不同。

界定所有权的竞争发生在立法过程中,通过法律程序明确其内容与归属,它是正式的、可以在法律上证实的,不一定是均衡状态下的权利归属。

界定产权的竞争既包括立法层次的竞争,也包括所有权的实施过程发生的竞争。

在法律上界定所有权只是界定产权的第一步,由于所有权的界定与实施过程可能出现“公共领域”,产权的竞争将在公共领域中继续进行,直到权利的配置达到均衡状态为止。

第六,产权比所有权外延更广。

(对清新空气的享有权或特定空间上的安静享用权、生育权等不能成为所有权,但可成为产权的一种形式)

只有当两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发生关系时,才会出现产权问题。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但却又与所有权有关,它涉及到的是两种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即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产权权利束越完整,则对应的物品的价值越大;

产权如果残缺,其所对应的物品的价值就会下降。

综上所述,以法律形式明确的某项资产的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就能完全实施所有权中的全部权利,也不意味着该项资产的全部有价值的属性都已在法律上归属所有者。

事实上,围绕该项资产的使用和收益,可能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公共领域,所有者无法排除其它人在公共领域的竞争获得该项资产的部分产权。

13.产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产权不是由个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种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

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

 

14.产权的属性是什么?

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含义、特点、区别?

产权的属性:

1、产权的排他性2、产权的可分割性

3、产权的可交易性4、产权的有界性

私有产权是对价值的衡量,较强的私有产权比较弱的私有产权更有价值;

产权的强度一方面由实施它的可能性与成本来衡量,另一方面还依赖于政府、非正规社会行动、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

私有产权的优点:

A、形成自由竞争环境B、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C、降低交易费用D、较好的激励作用

共有产权:

共有产权特点:

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

15.简述外部性的含义、分类与解决方法。

1、含义:

2、分类:

根据外部影响的性质好坏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根据外部影响的实施者分为生产的外部影响与消费的外部影响;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与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外部效应的传统解决办法:

庇古的传统方法:

把税收和补贴作为解决外部效应的两大法宝。

16.如何理解路径依赖?

它由哪些因素决定?

路径依赖是指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强大影响。

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路径依赖1:

适应性的自我强化造成制度依赖或路径依赖,形成制度惯性——良性循环。

路径依赖2:

既得利益集团强化既定制度的作用,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资源直接干预或间接游说以阻碍新制度的推行,从而形成制度刚性——恶性循环。

路径依赖3:

在既定制度之下发育出来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强化了原有制度的惯性。

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锁定。

“锁定”:

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旦选择某种制度,就会对这种制度产生一种依赖并在一定时期出现制度自我强化现象。

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可以在某一方向上不断繁衍复制。

决定路径依赖的因素:

1.报酬递增:

是对制度收益自我强化或正反馈过程,积极学习,主动适应,制度安排之间的协调更强化了初始制度变迁方向。

2.不完全市场:

意味着信息不完全和交易费用的存在,行动者的主观模型将会被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和既定路径的意识形态所修正,从而致使持久的路径依赖和不良制度居于支配性地位的状况。

3.利益因素:

当主要政治利益集团的谈判力量相对均衡时,这个社会的制度就会长期处于锁定状态,既得利益集团竭力维护现有制度。

17.简述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制度环境:

在制度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新制度经济家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关系:

制度安排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制度环境决定制度安排的性质和进程,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制度环境。

A、制度环境类似于基础性制度安排,它影响和决定其他的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是一级制度,而制度安排是在一级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二级制度。

制度环境是大制度,而制度安排是小制度,大制度制约小制度,小制度又反作用大制度。

B、制度环境决定和影响制度安排的变迁,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制度环境。

一般来说,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基础性制度方面,而地方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

18.什么是制度变迁方式?

制度变迁可分为哪六类?

并分别说明划分依据。

制度变迁方式:

19.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缺点、适用条件是什么?

(1)渐进式制度变迁

优点:

社会震动小,社会冲突弱,阻力与风险相对小,成功率较高。

缺点:

第一,速度慢,见效慢,时间长,新旧制度对峙、摩擦大;

第二,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形成新的阻力。

第三,容易给反对者以采取抵制变迁的机会。

为缓和或不激化矛盾,协调好各方关系,却可能使矛盾悬而未决,或增加新矛盾,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第四,新旧制长期并存(双轨制)极易导致分配不公,经济与社会秩序混乱。

渐进式制度变迁适用条件:

1、原有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但旧体制的受益者甚多;

2、要求变革原有制度的呼声虽然很高,但人们对变革的认识并不一致,(如变革什么,怎么变革,变革目标是什么)甚至相互间的认识差距很大。

3、社会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水平,对外交往程度,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相差较大。

(2)激进式制度变迁

可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会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和变迁阻力。

改革阻力相对较大,变迁成本(一次)相对较大,风险大,容易造成社会震荡。

激进式制度变迁适用条件:

1、旧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度。

2、变革目标较一致,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倾向采用某种新制度;

3、社会发展比较均衡。

突进式制度变迁可能短时间解决关键性问题,但是风险大,如果缺乏较强的社会承受力,就会引发社会动乱。

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谨慎选择,要充分考虑两种方式的预期成本、收益和风险。

20.什么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二者有何关系,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践中进行选择?

诱致性制度变迁:

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而实现的制度变迁。

二者关系:

(1)两者的共同点

A.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

B.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原则。

(2)两者的区别

A.主体不同:

诱:

非政府。

强:

政府

B.优势不同。

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摩擦成本低。

时间最短,见效最快,可有效克服搭便车。

C.局限性不同:

外部性和搭便车。

主要面临统治者的偏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