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5582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Word下载.docx

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

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

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

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

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

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

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

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

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

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

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

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

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

中国“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

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

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

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

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

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

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

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

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

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

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

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

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

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

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

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

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

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

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

“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

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

如此等等,问题很多。

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

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

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

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

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

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

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

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

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

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

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

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

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

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

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

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

因此可以归结为:

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

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

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

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

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

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

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

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

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

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

(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

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

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

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

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

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

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

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

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

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

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

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

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

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

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

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

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

当前语文水平测试工作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指导思想。

主要之点是,应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多测试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语文知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运用,多重视学生在测试中所表现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命题工作应做较多的改革。

例如,不出偏、难、怪题,包括似是而非、与学生为难的选择题;

适当增设一些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开放式试题,鼓励学生发表创见;

简化试卷结构,压缩试题数量,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

作文题不设置审题障碍,让学生一目了然,有话可说。

此外,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审题制度。

中考和会考的试题,应由主管领导会同命题人员和专家经过逐题讨论或者论证后审定。

研究和制订出作文从写通到写好可以量化的评分标准,平时作文以写通为及格标准,升学考试可以侧重于写好。

最后,建议由省、市有关单位筹建语文科学题库,用较长时间、积累经过测试和论证的各类合格试题,陆续输入电脑,为命题时选择题型和研究题材提供可靠的依据。

文2

返朴归真师法传统

——读《我们怎样学习语文》

语文教育改革的风暴已经来临。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传统派、现代派,各种观点的碰撞,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往往使人一头的雾水,令人不知所措。

近来重读王丽老师编的《我们怎样学语文》,不啻是酷热夏天里的一贴清凉剂,使我混沌的思维清晰了许多。

“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我们不能轻易抛弃啊!

读书没有捷径,最愚蠢的方法却能带来最聪明的结果。

”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近乎恳求呼吁的话语,几天来时常在我的耳畔回荡。

王丽女士历经三载编成的这本书,约请了70余名学者、作家、科学家,如程千帆、冯其庸、陈从周、周汝昌、李国文、杨叔子、韩兆琦……撰写了他们学习的经历。

本书有三分之二的文章作者都是50年代以前受教育的,我想编者试图通过这些个案,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揭示学习语文的一些共同的规律。

怎样学好语文?

网友告诉我靠天赋才气,而非平生力气。

他的话大概没有错,人人成为作家,那不现实,但能准确和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做得到的。

有人曾戏言有些研究生是“英语六级,中文一级。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展读这些先生的文章,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背”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背”是过去学生的童子功。

“我想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

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

二则,更重要的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

”老报人李普先生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背的重要性。

学生背得的东西不一定全理解,但这些会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理解了,并且像是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

黎澍先生能背整本的《水浒传》、钱穆先生能背全部的《三国演义》,我们今天不能不佩服他们背的本领。

“对于一个童稚气十足的孩子,给他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真是如让顽石点头,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但书背的多了,人长大了,知识面也拓展了,自然就明白了。

”(李国文)现今是该为“死记硬背”恶谥正名的时候了。

舒芜先生说:

“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

”标准化的语文试题戕害了学生的灵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这些五十年代前接受教育的学者们,不光读《四书》《五经》,读《三国》《水浒》,还读朱光潜、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徐志摩……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功底。

回头看看现今的中学、大学生们,能够通读四大名著的有几人。

文学评论家敏泽先生不胜感慨地讲述了他曾经带了一个博士生,指定那个学生一年之内必须将《诗经》颂读一遍,不想到一年之后竟然基本上没读。

“每天一定要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读书心得。

这既练习了文笔,又锻炼了恒心,当然是十分有益的。

”这是程千帆先生写作的经验之谈,审视一下现代文学史上的胡适、鲁迅、朱自清、浦江清……,他们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单凭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

“经常写些东西,下笔作文就比别人快得多了。

”(徐开垒)“文章写好后自己必须读三遍五遍,畅通不畅通,通过自己的阅读有所发现这是个好习惯,鲁迅先生也说过。

”(冯其庸)时下的学生,文章写好后,一交了之,没有读的习惯,也可能是没有勇气再读自己的拙劣的文章吧。

学术文章读的人越来越少了,一方面可能是读者的阅读水平不逮,而更多的是顾弄玄虚,用新鲜玩意唬人。

张良皋先生所记的一段话,令我慨叹。

“三十年代鲁迅就曾斥责‘新月派’专门造‘德国式长句’吓唬人。

……解放后胡风罹祸,‘罪状’山积,其中有一条是由于他的文风,说他为文晦涩难懂,闪烁其辞,必定包藏祸心……云云,结果铸成冤案。

所以教师也该规劝学生切莫仿效此种‘不祥’的文体。

”呵呵,张先生斥为“不祥”的文体,现竟有蔓延之势。

说到底,多读、多背、多写是学好语文的铁律,也是传统教育方法的宗旨。

拉扯了不少,就此打住。

文3

基于传统,面向未来

——现在语文课程改革应该采用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时间中,很多老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有很多困惑。

也就是,很多老师不知道课程该如何教了,这种情况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很是普遍。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老师们没有很好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而片面地听信了一些所谓课程改革专家的宣传。

比如我曾经听说一位专家讲“课程的最大规范就是自由”,而辩证法告诉我们,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课程改革的新理论,特别是现在还有些水土不服的洋理论。

因此我就提出了这个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理论框架,也可能是对有些课改专家的返璞归真的一种不到位的注解吧!

所谓“基于传统”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是说抛弃就能抛弃的,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诵读、分析、训练等。

社会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改革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对原来事物不合理部分的变革,而不是打破现实、另起锅灶搞一套新的东西出来。

而“面向未来”指的是,语文教育确实存在很多不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东西,也有许多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错误做法,向这些方法我们一定要想方法摒弃之,绝不能手软。

要大张旗鼓地提创新的理念,如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采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软化学科边缘、强调学科综合等。

这只是后生小学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各位专家、教师参与讨论!

文4

教育界的反恐战争

新手入门

题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

课改,课改

如此频繁的课改,让园丁们如何面对未来?

作者:

本人是南方某院校汉语言文学系师范类实习归来的学生。

面对现有的教育状况及社会形式,想在这全国高等学府的网站上发表我还不是很成熟的想法、疑问。

希望大家能给予帮助。

正题:

下一代是中国的未来。

那么我过现有的教育状况又如何?

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迫切的。

我认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将会推动中国的前进。

接着是推进新课改。

由于课改前的众多地区所用的课文篇目(语文)过于陈旧,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因此推行新课改也是必要的且是紧迫的。

但是,不知各位学长是否考虑过,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之间相隔多长时间?

这段时间内,高考政策是如何随之变化的?

第一战线的小学、中学、高中的教师培养状况又如何?

政府部门对基层教育又是如何要求的?

还有,保护学生的自尊也是应该的、必要的。

但是目前中国对学生的保护是否过了头了呢?

学校对学生的保护是不是家庭对孩子溺爱的延伸呢?

教师对学生批评不得,“体罚”不得,是否要等以后公安部门来“帮忙”呢?

学生是保护好了,教师呢?

国家一面强调安全、强调教学质量,一面又“保护”学生。

是否也应该加一条:

保护教师的“权益”呢?

面对两头(教育部门与学生)的压力,我想教师只有“保护”学生的份。

久而久之,以后我国要壮大公安部门了!

再问一句:

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且年龄越来越小?

这是否可以印证教师对学生罚不得只得公安来“罚”呢?

我的问题也许太片面,太偏激了。

但中国是否有存在这些问题呢?

如果存在,并且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战争”何时能结束?

附:

载人航天的胜利与流行歌曲,哪个对学生的影响大,学校又是如何对待这两件事的?

文5

课程改革与个人思想

北大蓝天

我去书店经常能看到各样的教改书,想,中国的改革咋就象开会一样频繁.不过这也是当然的,统一的教科书标志着你只能按照指定的思想来传播;

而改来改去,标志着你永远摸不透上面的意思,好让你对它敬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