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533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9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部分基础设施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大型公建、商业街区及其他人流密集地段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按规范配足停车面积。

(四)对外交通规划

1、铁路

规划宁启铁路由仪征市进入邗江区杨庙镇,从西湖镇、城北乡穿过,跨京杭大运河向东经泰安乡进入江都市,属国家Ⅰ级干线。

规划在文昌西路南、西北绕城北路东建扬州火车客运站,为江北地区铁路客运中心。

在城北乡(张庄、袁庄)设立铁路货运站,并兼顾扬州客运东站功能。

2、港口

(1)长江扬州港口以货运为主,近期在卞港河口西新建3万吨级码头1座,“十五”后期在京杭大运河口西开辟新的泊位,建设万吨级码头3座。

2005年形成10万只标准箱和1000万吨年吞吐量。

远期在京杭大运河河东侧辟港区。

(2)京杭大运河港:

大运河为二级航道,改善现有运河港。

在京杭大运河西侧、槐泗河南建设铁、公、水联运码头;

在南绕城以南、大运河东侧集中建设码头作业区,现有大运河沿线零星小码头结合绿化建设逐步迁出。

(3)古运河和仪扬河目前为六级航道,规划严格控制两岸港口建设,原则上不新增港口作业区,作为以旅游为主的航道,古运河城区段及高旻寺周边货运码头应逐步迁出;

在仪扬河西端(扬瓜公路与润扬大桥北接线之间)规划一处港湾式码头。

3、公路

建设润扬长江大桥及北接线和西北绕城公路。

在城市规划区内共设互通式立交6处,分别为:

沿江高等级公路、南绕城路、江阳西路、文昌西路、扬天路、扬菱路。

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城市规划区内设互通式立交4处,分别为润扬长江大桥北接线、扬瓜路、扬子江南路和运河南路南处段。

文昌西路西延线为联系扬州与仪征的北部通道,扬江公路、文昌东路东延线为联系扬州主城区和江都市区的主要道路,规划为一级公路。

远景可以考虑北外环路向东延伸跨京杭大运河、凤凰河等水系与江都市区外围道路及北部城市主干路相连接。

扬菱公路、扬沙公路(新)、施沙路西延线、泰李公路、甘八路均为扬州城区与周边城镇的主要联系道路,规划为一级公路。

城市公路客运站总体布局调整为“一总站四分站”,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以现西站为扬州客运枢纽总站,在西部分区铁路客站附近、北出入口、东出入口、瓜洲分区新建公路客运站分站,并与城市公交停车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结合形成对外交通服务区。

4、货运站规划

随着扬州市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增强,为适应发展需要,应加强运输硬件设施建设,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货运站场四处,分别位于火车货站水铁公联运仓储区、大运河仓储区、江阳工业园仓储区和沿江港口仓储区。

(五)城市道路系统

扬州市规划道路网络主要采用“方格网”式加环路式布局形式,主干路网呈“九纵八横”,布设间距800-1800米,红线宽40-60米。

次干路布设间距400-600米,红线宽20-40米。

城市快速路网密度规划为0.42公里/平方公里,主干路网密度规划为1.73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网密度规划为1.40公里/平方公里,增加支路网密度,要求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

1、快速路

鉴于中心城区与沿江地带之间为扬子津分区所分隔,与河东地区为大运河所分隔,规划形成大、中、小三个环路并通过南北和东西方向各一条快速路进行联系的快速路系统。

其中一大环为运河南路、运河北路、北外环路、西外环路、南外环路(仪扬河路);

一中环为仪扬河路、扬瓜路(南段)、运河南路南延线和沿江公路;

一小环为江阳大桥东接线、运河北路、运河东路和沙湾路。

东西方向快速道路为江阳西路-江阳中路-江阳东路-运河西路-运河东路;

南北方向快速干道为扬子江路。

原则上快速路之间和快速路与城市主干路之间为立体交叉,严格控制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对两侧用地和周边建设进行控制。

规划城市快速路总长度为106公里,规划道路网密度0.42公里/平方公里。

2、主干路:

形成九纵八横主干路系统。

其中九纵为:

1、车站路:

北至文昌西路、南至江阳西路;

2、建安路:

北至建设大街,南至仪扬河路;

3、贾七路、扬瓜路(北段):

北至北环线、南至仪扬河路;

4、邗江路和振兴路:

北至西湖中心路,南至仪扬河路;

5、扬菱路、汶河路、荷花池路、荷花池南路:

北至西北绕城线,南至开发东路;

6、新民路和江都路:

北至北外环路,南至南绕城线辅道;

7、扬江路和扬江南路:

北至江扬大桥东接线,南至大众港;

8、东扬瓜路:

北至施沙路、南至沿江公路;

9、渡江南路、扬圩路(新):

北至江阳东路、南至沿江公路;

八横为:

1、江阳工业园区中心东西路:

西至北环线、东至水铁公联运码头;

2、蜀冈路、漕河路和太平路:

西至贾七路,东至运河北路,过蜀冈-瘦西湖风景区采用隧道形式;

3、文昌路:

西至西北绕城线、东至廖家沟;

4、安兴路、文汇西路和文汇东路及南通路:

西至西北绕城线,东至江阳东路;

5、开发路、开发东路:

西至西环路,东至廖家沟;

6、华洋路:

东至大运河、西至西环路;

7、施沙路:

西至润扬大桥北接线,东至大运河;

8、运西路、金山路:

西至润扬大桥北接线,东至扬子江南路。

主干路车行道一般按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进行控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40米。

规划城市主干路总长度为161.3公里,规划道路网密度为1.37公里/平方公里。

3、广场与公共停车场

在城市中心地带和滨河地段规划建设供市民游憩的广场,完善老城区文昌广场的配套工程;

西部分区现有市民广场、来鹤台广场,规划建设火车客站广场和新区商业中心广场;

西北分区规划建设维扬广场;

河东分区结合商业副中心规划建设公共广场;

在东北分区、东部分区、西南分区和瓜洲分区中心地段分别建设一处公共广场。

结合城市总体布局,在火车客货站、长途汽车站、主要对外交通出入口附近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

在老城区应结合可改造用地,分散设置小规模的公共停车场,鼓励设置半地下或地下停车场库;

在西部分区和河东分区城市副中心地段以及各个分区的中心地段建设公共停车场。

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须在规划用地范围内按标准配套建设相应的停车场地(详见下表),对缺乏停车场地的已建公共设施、住宅小区等,应按标准逐步改造,增加公共停车场。

规划期末城市道路与广场总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2.71%,人均建设用地15平方米。

其中广场用地面积约50公顷,公共停车场面积1约为平方公里。

居住建筑停车位最低指标

类别

小汽车

自行车

摩托车

一类居住区

1辆/户

2辆/户

0.5辆/户

二类居住区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指标

使用性质

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行政(金融、商务等)办公

50

500

商业、服务、文化娱乐、

一般市场等

60

750

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

人流密集场所

80

1000

医院

40

4、城市公共交通

(1)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常规公交运输系统,超前考虑快速轨道交通,充分体现公交优先的思想,力争到规划期末公交出行占居民出行总量的25%以上。

(2)公共汽车车辆发展

规划期末城市公交车辆拥有水平按不低于1.5标台/千人的设置,到2020年应拥有公交车辆1500标台左右。

(3)公交线路安排

根据客流和功能分工,拟采用公交专用线、公交干线和一般线路几个层次的公交路网,争取在规划期末启动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常规公交线路网密度在城市中心区达到3-4km/平方公里,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平方公里。

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紧密衔接,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4)城市快速客运交通

超前考虑城市快速客运交通方式和系统,逐步建立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或轻轨交通系统,在规划中对快速客运交通线路、换乘点、站场等用地进行控制。

规划拟沿城市东西轴线文昌路和南北轴线贾七路-扬瓜路形成城市快速客运交通线路。

横向:

江都—杭集—河东分区城市副中心(汽车东站)—曲江公园—古运河东岸、南岸风光带—扬州大学—市政府—西部新区城市副中心—火车客站(汽车西站),线路总长度约为25公里。

主城区范围内线路长度约为17公里。

纵向:

江阳工业园(汽车北站)—西部新区城市副中心—江阳西路(汽车总站)—扬子津科教园区—瓜洲分区中心区—瓜洲老镇区(汽车南站),线路总长度约为20公里。

沿金山路西延线规划联系瓜洲分区与仪征的沿江快速客运交通线,联系瓜洲中心区、新集-朴席、新城镇、仪征市区。

该线路与扬州城市快速公交线路构成“S”形的扬州沿江城市快速客运交通系统,将仪征、扬州和江都的主要人流集散中心有机联系起来。

在文昌西路与贾七路交汇处、扬瓜路与金山路西延段交汇处规划快速客运公交线路换乘中心。

若采用轻轨方式,线路一般采用架空形式,在郊外可考虑在地面敷设;

在实施上述路线城市道路新建或改造时,预留轨道和站点位置。

5、公交站场规划:

在长途汽车客站总站及四个汽车分站配套建设公交站场及公交保养场,每处占地面积按4公顷左右控制;

公交各线路均须在线路的起终点配设首末站用地,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按1000~1400平方米进行控制。

对沿线重要的中间站预留供车辆停靠和乘客换乘的用地,公共交通车站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设置换乘站点,并结合扬州的实际情况,建设自行车存车换乘停车场(库)。

5、公交站场规划

6、货运交通

1、规划目标

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在市区规划一定的货运路线,保证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货物运输、中转和配送业务提供快捷通道,保证城市交通畅通,便于交通和运输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对交通实施有效的管理。

2、货运线路

(1)过境及中转通道

各物流园区对外交通和物流园区之间的中转联运、转场作业以及对中心的大宗配送所产生的大量的货物运输通道,原则上一律绕城,避免穿越城市。

规划货物过境及中转通道为:

西北绕城公路、沿江公路、贾七路及其向北延伸线、扬子江南路和联运路等。

(2)城区运输配送通道

根据城市货物配送中心的布局,规划确定城区运输配送通道为:

运河北路、扬沙公路、运河东西路、江阳东中西路等。

3、货运站场

规划新建货运站场4个,分别为火车货站水铁公联运中心、大运河货运东站、江阳工业园货运站和沿江港区货运站。

货运站场设计能力分别为:

水、铁、公联运中心4000吨/日、大运河货运东站3000吨/日、江阳工业园货运站3000吨/日、港区货运站3000吨/日、改建扩建开发区货运站4000吨/日,总设计能力为1.7万吨/日。

 

二、给水工程规划

(一)城市水资源概况及评价

1、地下水

扬州城市水资源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地下水;

二是地表水。

根据《江苏省扬州市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所提供资料,市区地下水可划分为四个含水层(组):

孔隙潜水含水层,孔隙浅层含水层(组),孔隙深层(承压)含水层(组)和基岩裂隙水。

目前城市有深井157眼(不包括人工提水的民用井),开采量1000多万M3/年以上,开采的地下水主要作为工业冷却水,少部分用于生活。

通过多年地下水水质分析与“七五”“八五”期间对比发现,市区浅层地下水(孔隙浅层地下水)水质较稳定,其中PH值在7到8之间,矿化度在0.5—1.6克/升之间,硬度(以CaCO3计)在313—700毫克/升之间,该层水铁离子含量较高,最高达15毫克/升,一般均在5毫克/升以上,超标达10倍以上,且主要是二价铁,由于该层水温恒定,全年平均水温18°

C左右,因此被广泛用于空调、冷却用水。

而市区北部深层地下水(孔隙深层地下水)水质相对稳定,水化学类型无明显变化,矿化度均低于1克/升,一般在0.5—0.70克/升之间,硬度均小于450毫克/升,一般在162—313毫克/升之间,且富含偏硅酸、锶、锂等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2、地表水

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过境客水,本地地处江淮之间,过境水主要来自淮河和长江,其可利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A、淮水经大运河排泄到长江;

B、淮水与长江交替引排相互补充;

C、长江水。

可作为城市集中供水水源的有两个:

廖家沟水源和长江水源。

离市区较近的廖家沟水源地距市区东部7.5KM,是淮河入江泄洪的主要河道之一,上游万福闸设计泄洪量9850m3/S,最大流速3m/S,水量、水质均符合城市集中供水水源标准。

市区内河水量受函闸控制,水体中工业及生活污染物滞留时间较长,污染面广,河流自净能力较差,纳污容量小,不适且作为城市集中供水水源,目前,部分开发作为航运、农田灌溉、观赏水源及部分工厂企业的工业自备用水水源。

3、水资源评述

(1)水量

扬州地区南依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该地区,总体水量尚充沛,城区供水基本得以保证,但城区以外的乡镇农村绝大多数还缺乏水质良好和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源,部分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个别地区地面沉降等问题。

(2)水质

根据《扬州市水功能区划报告》(2002,扬州水利局),98年对设在16条部长453km的主要河流,4个总面积707km2的湖泊水库上的26个定点监测站点的年平均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Ⅱ类水质占站点数11.5%,占河长数12.8%,主要分布在长江水域;

Ⅲ类水质占站点数的38.5%,占河长数44.6%,占湖泊面积97%,分布在淮河入江水道和南水北调输水线路及部分长江沿岸;

Ⅳ类水质占站点数的26.9%,占河长数22.5%,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骨干河道和扬州市区上、下游河道;

Ⅴ类及超Ⅴ类水质点站点数的23.1%,占河长数的20.1%,分布在市区和各县城区附近河流。

扬州市水资源监测中心97年对全市地下水质进行过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扬州市的地下水水质是比较好的,故在地表水受污染的情况下,地下水成为部分地区饮用水的主要水源。

因此,扬州市给水水源必须依托利用长江水源和京杭大运河水源,加强对长江水源,特别是京杭大运河水源的保护,合理利用长江岸线和运河岸线;

积极治理内河水源并控制使用地下水。

(二)供水现状

1、供水水源

(1)地表水

扬州市市区目前现有城市集中供水源源有:

廖家沟和长江两条河流。

——廖家沟水源:

廖家沟北接邵伯湖,南入长江,距入江口约20多公里,是淮河入江泄洪的主要河道之一,历史最高潮位6.69米,最高洪水位6.88米,日潮差2—2.5米,历史最低水位-0.70米。

廖家沟上游的万福闸设计泄洪量为9850m3/秒,实测量最大流量为10700m3/秒,流速1.95m/S。

关闸后廖家沟水由长江水被给,廖家沟万福闸下游水质符合Ⅱ级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是第一水厂、第三水厂的供水水源,取水头部位于万福闸下游150米处,为闸消力池段,边岸稳定,其设计最低水位-0.7米,取水保证率98%。

取水泵房设计能力为25万m3/日。

在取水头部上下游分别设立一级、二级保护区,严禁各类有害于水源水质的一切活动。

——长江水源:

位于市西南,距市区约13公里,水量充沛,水质良好。

该段长江属镇扬河段,其水文特性为:

历史最高洪水位7.07米,历史最高潮位6.49米,历史最低水痊-0.511米,最低潮位-0.65米,最大潮差2.32米,最大流量92600m3/秒,最小流量10000m3/秒,最大流速3米/秒。

原水水质符合Ⅱ级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目前作为第四水厂供水源。

取水泵房设计能力近期20万m3/日,远期40万m3/日,取水地点为瓜洲西南1.0公里处,该处范围内,分别设立一级、二级保护区,设置警告牌,严禁停靠船只和排放污染废水。

(2)地下水:

市区地下水根据《江苏省扬州市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划分为四个含水层:

1)孔隙潜水含水层;

2)孔隙浅层含水层;

3)孔隙深层(承压)含水层;

4)基岩裂缝隙水层。

目前城市有深井157眼,开采量1000万m3/年以上,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PH值稳定在7-8之间,矿化度在0.5—1.6克/升之间,硬度(以CaCO3计)在313—700毫克/升之间,该层水铁离子含量较高,最高达15毫克/升,超标达10倍以上,且主要是二价铁,一般用于工业冷却。

市区北部深层地下水(孔隙深层)水质相对稳定,水化学类型亦无明显变化,矿化度均低于1克/升,一般在0.5—0.7克/升之间,硬度均小于450毫克/升,一般在162/313毫克/升之间,且富含偏硅酸、锶、锂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从市区地下总存量来年,可以适量开采,但应注意控制与保护,《扬州市城市节水“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至2010年市区地下水的年开采量控制在1200万/m3左右,其保护措施目前采用限量开泵,定期检测,严禁超采或对地下水有污染的设施建设,采取地下水计量收费和颁发深井开凿许可证制度,加以控制管理。

2、供水现状

扬州城市供水主要是指集中供给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95%以上。

别外,部分单位还利用地下水和自备河水作为工业生产用水和少量生活用水,城市三种供水能力(自来水、自备地下水、河水)达到50万m3/日左右。

(1)自来水供水现状:

扬州市市区现有自来水厂三座,总设计规模达40.5万m3/日。

表6-1单位:

万m3/日

厂名

项目

一水厂

三水厂

四水厂

设计供水规模

15.5

5

20

合计

40.5

注:

第二水厂因水源水质原因,97年已关停。

A、生活用水现状:

生活用水主要是指自来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用水设备不断齐全,生活用水量逐步增长,最高时占供水量的70%左右。

生活用水量包括城市民居生活用水量及公用设施用水量。

公共设施用水主要指宾馆、饭店、浴室、商店等商业经营性用水,未包含公厕、市政、绿化等用水。

B、工业用水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下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之节水事业的发展,市区整个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65%以上,使工业用水总量农年下降,98年工业用水量为2392.8万m3。

(2)地下水供水现状:

城区现有深井157眼(不含人工提取井),供水能力3万m3/日以上,最大供水能力达5万m3/日,仅作为部分工厂企业的生产自备水和少量生活自备水。

(3)地面河水供水现状

市区河水受污染较为严重,利用率较低,只有少数机械、造纸、化工、漂洗等企业自备作为冷却、工艺用水,由于河水水质差,计量难度大,其利用量经粗略统计达3.5万m3/日以上。

(4)自来水厂现状

扬州自1960年筹建第一座水厂以来,至今已有三座水厂,设计能力40.5万m3/日。

A、第一水厂位于城市东北部,古运河上游的五台山。

1964年建成投产,水源现取自廖家沟,经多年扩建改造,设计规模15.5万m3/日,采用的工艺流程:

原水加矾隔板反应——平流式沉淀——双阀滤池加氯清水池——吸水井——二级泵房。

目前加氯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泵房、滤池采用集中控制操作。

整个工艺流程布置合理,生产运行良好。

B、第三水厂位于市区东部立新路,其水源与第一水厂相同,取自廖家沟,设计规模5万m3/日,工艺流程采用:

原水加矾折板反应斜管沉淀池机械加速澄清池——无阀滤池加氯清水池——吸水井——二级泵房。

运行多年来,该工艺流程安全可靠,操作灵活简便,运行状况良好。

第四水厂位于市南郊周庄村,东临古运河,西靠扬子江南路,是90年代初利用澳大利亚政府贷款引进设备兴建的一座总设计规模20万m3/日的现代化水厂。

一期工程设计规模10万m3/日,96年10月投产,水源取自长江瓜洲段,工艺流程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