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487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7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一册 课文知识点同步检测习题 合集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8.概述本文内容。

9.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10.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11.结合全文说说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

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三、课外拓展阅读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

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

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

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腔水去喂猪。

女儿说:

“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

“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

”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

“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

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

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

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了韭菜。

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

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

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

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

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

什么是爱心?

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挑剔()晶莹()鄙夷()

13.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14.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

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15.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

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16.“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1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jià

zǎixiǎnxià

ochó

uzhì

2.B(残案——惨案)

3.C(死而后已,“已”应理解为“停止”)

4.泣鲜愧毕喻孺裹瘁

5.回忆性人生经历伟大贡献

6.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说的是诸葛亮,关于他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

二、课内精读

7.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8.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9.奥本海默:

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0.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1.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12.hé

tījīngbǐ

13.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14.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15.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心贯注()赫然()锲而不舍()迭起()

尽心血()shuāi微()迥乎不同()kāng慨()

气冲斗牛()兀兀()

2..结合语境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B.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杂乱无章: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C.平沙无垠,复不见人。

平沙:

平旷的沙漠。

D.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

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3.填空。

4.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

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6.仿照下列句子造句。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仿写:

二、课内精段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自来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2.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

3.分析段中两处划线字的含义。

(1)“诗兴不作”: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选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描写?

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5.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

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和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响得很快活。

送报少年那双清澈的眼睛总是亮闪闪的,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过得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的儿子闻声从床上跃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

“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赖在床上,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他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

“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

“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

“他是干什么的?

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他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低声说:

“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

“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

“那你呢?

少年说:

“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少年又补充道:

“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如果送晚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小说中写了两个少年,其中是作者要表现的主人公。

2.文中加线的文字通过对“我”儿子的描写和描写,表现了这个少年的。

3..用一段完整的话具体说说送报少年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4..作者写“我”儿子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5..这篇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什么?

1.qiǎn(潜)心贯注赫然hè

锲而不舍qiè

迭起dié

(沥)尽心血shuāi(衰)微迥乎不同jiǒngkāng(慷)慨气冲斗牛dǒu兀兀wù

2.C

3.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臧克家

4.D

5.⑴√⑵×

⑶×

⑷√⑸√

6.略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

(1)这是文言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肖像描写:

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

作用:

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5.过渡。

仅。

1.送报少年

2.动作语言懒散,自私,不理解、不关心他人(懒,自私)

3.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说话,这表明他很懂礼貌;

他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了他的孝敬、懂事;

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

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

(符合文意即可)

4.和送报少年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

(意思对即可)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一、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答:

二、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三、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

(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一下吧!

四、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

请谈谈你的体会。

*五、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大家,我们也一起学习过他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

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

“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

”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

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

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

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先行者。

在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

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察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

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

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

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

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1.《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

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

2.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研究的先行者”?

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

3.“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

4.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

基础导练:

一、如:

①白天陪客人,晚上彻夜工作;

②习惯喝清茶;

③经常教导青年;

④把阅读当作休息等。

只要意思答对即可。

二、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三、鲁迅的儿子。

四、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谈对鲁迅的印象。

伟大人物,化为活生生的存在,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偶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人,如鲁迅的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以及大事严谨不苟,琐事亲切和霭,谈鬼神而幽默风趣,说化装竟愤然作色。

*五、如:

《故乡》、《孔乙己》、《祝福》等。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

《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由于深入到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和构造,所以成为先行者。

他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

3.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山水。

祖国美好的山河和求得真理、探险山水的热情与追求。

4.提示:

可以从他为求得真理而不畏困难的角度来谈。

4.孙权劝学

理解探究

1、《孙权劝学》选自,它是由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肃遂辞蒙母。

③但当涉猎。

④及鲁肃过寻阳

3、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非复吴下阿蒙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合作释疑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5、本文主要是通过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描写。

6.提问: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7.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课内精读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2、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后来比喻什么?

4、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善哉!

孙权劝学(略)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

_____________②盲臣安敢戏君乎?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2、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

答案:

1、《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2、①当道,当权②于是③粗略地阅读④到了……的时候到3、①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②古时王侯的自称。

③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④长兄。

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