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483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Word文件下载.docx

生氰植物是指能在体内合成生氰化合物,经水解后释放氢氰酸的植物。

生氰植物在体内合成氰甙的过程为不同的氨基酸可以产生不同的氰甙,饲料中最常见的氰甙有亚麻苦甙(linamarin),是由L-缬氨酸形成的,百脉根甙(lotanstralin是由L-异亮氨酸形成的,蜀黍甙则是由L-酪氨酸形成的。

氰甙的水解通常由酶催化进行,在含氰甙的植物中,都存在3■葡萄糖甙酶(禺glucosidase)

和羟氰裂解酶(oxynitrilase。

在完整的植物体内,氰甙与其水解的酶在空间上是隔离的,即二者存在于植物体同一器官的不同细胞中。

因此,在生活期间的植物体内,氰甙不会受到水解酶的作用,不存在游离的氢氰酸。

只有当植物体完整的细胞受到破坏或死亡后,使氰甙与其水解酶接触时,水解反应才会迅速地进行。

氰甙的脱毒与利用氰甙可溶于水,经酶或稀酸可水解为氢氰酸。

氢氰酸的沸点低(26C),加热易挥发。

故一般采用水浸泡、加热蒸煮等办法即可脱毒。

磨碎和发酵对去除氢氰酸也有作用。

应用含氰甙的饲料时,应限量饲喂,如木薯块根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一般以10%为宜。

也可通过培育低毒品种控制饲料中氰甙的含量。

硫葡萄糖甙种类与含量硫葡萄糖甙(glucosinolate)是一类葡萄糖衍生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白花菜科等植物的叶、茎和种子中。

硫葡萄糖甙的一般结构式是:

硫葡萄糖甙由上式可以看

出,其分子结构是由非糖部分和葡萄糖部分通过硫甙键连接起来的。

其中R

基团是硫葡萄糖甙的可变部分,随着R基团的不同,硫葡萄糖甙的种类和性质也

不同。

油菜植株的各部分都含有硫葡萄糖甙,以种子中含量最高,集中在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其它部分较少。

不同器官中含硫葡萄糖甙的顺序为种子>茎>叶〉根。

硫葡萄糖甙不同类型油菜种子中,硫葡萄糖甙的含量各不相同。

徐义俊等

(1982)对中国油菜品种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品种的硫葡萄糖甙含量在3%〜8%

之间,甘蓝型油菜含量范围为1.10%〜8.62%,白菜型油菜含量范围为0.97%〜

6.25%,芥菜型油菜含量范围为2.73%〜6.03%。

同样类型中,春油菜硫葡萄糖甙含量都低于冬油菜。

硫葡萄糖甙硫葡萄糖甙的降解在含有硫葡萄糖甙的植物中,都含有与该糖甙

共存的酶,称为硫葡萄糖甙酶(glucosinolase或称为芥子酶(myrosinaseo油菜籽在榨油加工过程中或被动物摄入后,硫葡萄糖甙酶因与硫葡萄糖甙接触而使其水解。

硫葡萄糖甙在硫葡萄糖甙酶的作用下,降解为葡萄糖、硫酸氢根离子及配糖体。

因降解条件不同,配糖体可降解为硫氰酸脂、异硫氰酸脂(isothiocyanate,ITC)或脱去硫原子形成腈(nitrile,CN,某些R-基团含有羟基的ITC可自动环化为噁唑烷硫酮(oxazolidinethione,OZT

硫葡萄糖甙硫葡萄糖甙降解产物的毒性硫葡萄糖甙本身并不具有毒性,只是其水解产物才有毒性。

硫氰酸脂、异硫氰

酸脂和噁唑烷硫酮可引起甲状腺形态学和功能的变化,例如,异硫氰酸脂和硫氰酸脂中的硫氰离子(SCN―)是与碘离子(I―)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单价阴离子,在血液中含量多时,可与I—竞争,而浓集到甲状腺中去,抑制了甲状腺滤泡浓集碘的能力,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

噁唑烷硫酮的致甲状腺肿大作用与硫氰酸脂不同,它是通过抑制酪氨酸的碘化,使甲状腺生成受阻,同时干扰甲状腺球蛋白的水解,进而影响甲状腺素的释放。

腈主要引起动物肝脏、肾脏肿大和出血。

硫葡萄糖甙在较低的温度及酸性条件下酶解时会有大量的腈生成,大多数腈进入体内后通过代谢迅速析出氰离子(CN―),因而对机体的毒性比ICT和OZT大得多。

硫葡萄糖甙脱毒及利用培育双低”油菜品种是解决菜籽饼粕去毒和提高其营养价值的根本途径。

双低”由菜是指油菜籽中硫葡萄糖甙和芥酸含量均低的品种。

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油菜双低”化,其饼粕中硫葡萄糖甙含量仅为一般油菜饼粕含量的1/10左右。

在中国,双低”油菜品种的选育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硫葡萄糖甙通过改进制油工艺、饼粕脱毒、控制饲喂量都可控制硫葡萄糖甙降解产物对动物的毒性。

国外研究了在预榨浸出制油以前,先灭活菜籽中芥子酶的新工艺。

我国采用先蒸炒整粒油菜籽使芥子酶灭活,然后再去壳和预榨浸出制油的工艺比较合适。

菜籽饼粕的脱毒方法中以含水乙醇浸出法、化学添加剂处

理法较好。

菜籽饼粕的安全限量与菜籽品种、加工方法、饲喂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有关。

一般来说,蛋鸡、种鸡为5%,生长鸡、肉鸡为10%〜15%,母猪、仔猪为5%,生长肥育猪为10%〜15%。

皂甙

皂甙由皂甙元(sapogenins)和糖、糖醛酸或其它有机酸组成。

广泛存在于植

物的叶、:

茎、根、花和果实中。

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照皂甙被水解后生成的皂甙元的化学结构,可将皂甙分为

甾体皂甙(steroidalsaponins和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S2大类。

各种饲用植物如苜蓿、油茶籽饼、大豆中的皂甙均为三萜皂甙。

皂甙多具苦味和辛辣味,因而使含皂甙的饲用植物适口性降低。

皂甙一般溶于水,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其水溶液经强烈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

皂甙生物活性和毒害作用

1降胆固醇作用:

皂甙能与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因而具有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反刍动物摄入皂甙后不会降低血浆及组织中的胆固醇含量,是由于皂甙在瘤胃中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

2溶血作用:

皂甙水溶液能使红细胞破裂,故具溶血作用。

一般认为溶血作用与皂甙和红细胞膜中胆固醇的相互作用有关。

将皂甙水溶液注射入血液,低浓度时即产生溶血作用,但

皂甙经口摄入时无溶血毒性。

3臌气作用:

当反刍动物大量采食新鲜苜蓿时,由于皂甙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在瘤胃中和水形成大量的持久性泡沫夹杂在瘤胃内溶物中。

当泡沫不断增多,阻塞喷门时,使暧气受阻,致使形成瘤胃臌气。

4毒鱼作用:

皂甙对鱼类、软体动物等冷血动物有很强的毒性,致死量每千

克体重为100mg。

(三)非蛋白氨基酸、毒肽和毒蛋白

1.非蛋白氨基酸

2.毒肽和毒蛋白

(1)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2)蛋白酶抑制剂

(3)脲酶

非蛋白氨基酸

饲用植物中,有些氨基酸不是组成一般蛋白质的成分,称为非蛋白质氨基酸

(nonproteinaminoacidS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中不存在这些氨基酸,一旦它们被摄入机体后,由于这些"

异常"

氨基酸与正常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类似,可成为后者的抗代谢物,从而引起多种类型的毒性作用。

毒肽和毒蛋白

植物中天然存在一些肽类化合物,包括一些呈环状结构的多肽。

它们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或强烈的毒性。

通常将这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肽类和蛋白质类化合物分别称为毒肽和毒蛋白。

饲用植物中,影响较大的毒蛋白是植物红细胞凝集素(haemagglutinin)、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inhibitor,TI)和尿酶。

毒肽和毒蛋白之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是一类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的蛋白质。

这种凝集素在作物中普遍存在,尤其多存在于豆科作物种子中。

不同豆科植物种子中的凝集素对红细胞的凝集活性不同,如以大豆的凝集活性按100%计,则豌豆为10%,蚕豆为2%,豇豆和羽扇豆几乎为零。

大豆粉中约含有3%的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吸收率,并且可使动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滞,甚至还可呈现其它毒性。

凝集素不耐热,只要对饲料进

行充分的热处理,使凝集素灭活或破坏,就不会对动物引起危害。

在常压下蒸汽处理1h,便可使凝集素完全破坏。

凝集素在湿热处理时较干热处理时容易破坏。

毒肽和毒蛋白蛋白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在自然界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剂,其中对动物营养影响最大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

胰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于大豆、豌豆、菜豆和蚕豆等豆科籽实及其饼粕中。

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抑制生长和引起胰腺肥大。

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动物生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能

抑制肠道中蛋白水解酶对饲料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导致生长减慢或停滞。

蛋白酶抑制剂都是一些糖蛋白,对热不稳定,充分加热可使之失活,从而消除其抗营养作用。

但过度加热会使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故应适度加热。

加热处理的方法可采用湿加热法和干加热法。

一般认为湿加热法较为有效。

可采用常压蒸气加热30min。

毒肽和毒蛋白脲酶

脲酶生大豆中脲酶活性很高,本身对动物生产无影响。

若和尿素等非蛋白氮同时使用,饲喂反刍动物,会加速尿素等分解释放的氨,进而引起氨中毒。

脲酶不耐热。

脲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加热时能以相近的速率变性,且脲酶活性容易测定,故常用其活性来判断大豆蛋白加热强度及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被破坏的程度。

(4)酚类衍生物

酚类衍生物

1.棉酚

2.单宁。

酚类衍生物棉酚

棉酚(gossypol)是棉籽中色素腺体所含的一种黄色多酚色素,分子式为

C30H28O6,含量约占棉饼干物质量的0.03%,并以结合或游离2种状态存在。

棉酚和氨基酸或其它物质结合的棉酚称结合棉酚。

具有活

性羟基和活性醛基的棉酚称游离棉酚。

游离棉酚

游离棉酚的毒性由其活性醛基和活性羟基产生毒性和引起多种危害。

棉酚被家畜摄入后,大部分在消化道中形成结合棉酚由粪中直接排出,只有小部分被吸收。

游离棉酚的排泄比较缓慢,在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因而长期采食棉籽饼会引起慢性中毒,游离棉酚

1游离棉酚是细胞、血管和神经的毒物。

棉酚进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

吸收入血后,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浆和血细胞向周围组织渗透,使受害组织发生浆液性浸润、出血性炎症和体腔积液。

游离棉酚易溶于脂质,能在神经细胞中积累而使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紊乱。

2降低棉籽饼中赖氨酸的利用率。

在棉籽榨油过程中,由于受湿热的作用,

游离棉酚的活性醛基可与棉籽饼粕中的赖氨酸的&

氨基结合,降低棉籽饼中赖氨酸

的可利用率。

3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

游离棉酚能破坏睾丸的生精上皮,导致精子畸形、死亡、甚至无精子。

因此,降低繁殖力,甚至造成公畜性不育。

4干扰动物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游离棉酚在体内可与许多功能蛋白质和一些

重要的酶结合,使它们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

5影响鸡蛋品质。

产蛋鸡饲喂棉籽饼粕时,产出的蛋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

后,蛋黄中的铁离子与游离棉酚结合,形成黄

绿色或红褐色的复合物。

当饲粮中含游离棉酚50mg/kg时,蛋黄就会变色。

游离棉酚去毒措施

1培育无腺体棉花的品种。

含量在0.04%以下。

2改进棉籽的加工工艺与技术。

现行的传统加工工艺,由于强烈的湿热处

理、棉籽中的游离棉酚与蛋白质等结合形成结合棉酚,使棉籽中蛋白质的消化率和赖氨酸的有效性降低。

为了在制油工艺中排除游离棉酚并保持棉籽饼蛋白质的品质,采取先压后浸法,即先将料坯轻度蒸炒(蒸炒温度低,结合棉酚形成少,赖氨酸损失也少),用自动螺旋机榨出大部分棉籽油(大部分游离棉酚随棉籽油排出),然后再用有机溶剂将剩余棉籽油从油粕中浸提出来。

这种制油工艺可达到既充分提净游离棉酚,又保持棉籽饼粕营养价值的效果

3棉籽饼粕的脱毒处理。

对于棉酚含量超过0.1%的棉籽饼,尤其是土榨棉籽饼,应进行脱毒处理。

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硫酸亚铁法、碱处理法、加热处理法和微生物发酵去毒法。

硫酸亚铁去毒法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

其原理是硫酸

亚铁中的Fe2+能与棉酚螯合,使棉酚中的活性醛基和羟基失去作用。

游离棉酚合理利用

一般含游离棉酚0.06%〜0.08%的机榨或预压浸出的棉籽饼粕,可不经去毒处理,直接与其它饲料配合使用,在生长肥育猪、肉鸡饲粮中可占10%〜20%,母

猪及产蛋鸡饲粮中

可占5%〜10%。

游离棉酚含量超过0.2%的棉籽饼应去毒后用作饲料,但应小心使用。

用棉籽饼作饲料时,配方中蛋白质含量最好稍高于规定的饲养标准。

由于棉籽饼粕中赖氨酸的含量和利用率均低于豆饼,故在饲料中补充合成赖氨酸或适量的鱼粉、血粉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酚类衍生物单宁又称鞣质,是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多元酚类化合物。

植物单宁的种类繁多,结构和属性差异很大。

通常将其分为可水解单宁(hydrolysabletannins和结晶单宁(condensedtannins次类。

酚类衍生物单宁谷物饲料中高粱子粒的单宁含量较高,其含量因品种不同而变动范围很大,中国高梁(3039个样品)的单宁平均含量为0.982%,变幅为0.03%~3.274%。

高粱单宁主要存在于种皮中,且含量与种皮颜色呈正相关。

羽扇豆(lupin),蚕豆(fababear、和香豌豆(chickbean等豆科籽实以及红豆草(sainfoin、百脉跟(lotus、胡枝子和沙打旺等豆科牧草中均含较高的单宁。

单宁理化性质

单宁与蛋白质发生多种交联反应,与胶体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使蛋白质从分散体系中沉降出来;

与高铁盐发生颜色反应,呈现蓝色或绿色;

与某些生物碱作用生成沉淀;

与维生素、果胶、淀粉及无机盐金属离子作用,生成复合体。

单宁的抗营养作用

1生成不溶性物质。

单宁与在口腔起润滑作用的糖蛋白结

合,形成不溶物,产生苦涩味,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单胃动物较为敏感,其饲料中结晶单宁的含量一般不能超1%,反刍动物对饲料中的单宁含量有较高的耐受力,但单宁含量过高,反刍动物的采食量也呈下降趋势。

2抑制消化酶活性。

可水解单宁和结晶单宁均能明显抑制单胃动物体内胰蛋白水解酶、禺葡萄糖苷酶、a淀粉酶、&

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因而降低饲料中干物质、能量和蛋白质以及大多数氨基酸的消化率。

3增加内源氮消耗。

单宁与消化道粘膜蛋白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体排出体外,使内源氮排泄量增加。

4降低氨基酸利用率。

无论可水解单宁还是结晶单宁,都可发生甲基化反

应。

甲基化增强了对甲基供体(蛋氨酸和胆碱)的需求,使蛋氨酸成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降低其它氨基酸的利用效果。

单宁危害控制措施

除控制含单宁原料在饲粮中的用量外,对于高粱,用脱壳的方法可除去其中大部分单宁。

可通过配制高蛋白饲粮或在饲粮中添加胆碱和蛋氨酸等甲基供体来克服单宁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饲粮中添加能与单宁结合的化学物质(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等高分子聚合物,可以结合其中的单宁,从而使单宁失去结合蛋白质的能力。

用石灰水溶液浸泡处理,可使单宁与钙、铁等离子结合,

降低单宁与蛋白质结合的能力。

(五)有机酸

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但以游离形式存在的不多,而多数是与钾、钠、钙等阳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而存在,也有结合成酯存在的。

在这一类物质中,抗营养作用较强的有草酸、植酸和环丙烯类脂肪酸。

有机酸草酸

草酸(oxalicacid)又名乙二酸,以游离态或盐类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在植物组织中,草酸盐大部分以酸性钾盐、少部分以钙盐的形式存在,前者是水溶性的,后者是不溶性的。

草酸危害

草酸盐在消化道中能和二价、三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镁、铜和铁等形成不溶性化合物,不易被消化道吸收,因而降低这些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

大量草酸盐对胃肠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腹泻,甚至引起胃肠炎。

可溶性的草酸盐被大量吸收入血后,能夺取体液和在组织内的钙,以草酸盐的形式沉淀,导致低钙血症,从而严重扰乱体内钙的代谢。

当长期摄食可溶性草酸盐,草酸盐从肾脏排出时,由于形成的草酸钙结晶在肾小管腔内沉淀,可导致肾小管阻塞性变性和坏死。

长期摄食含钙量低、含草酸盐多的饲料时,尿中草酸盐排出量增多,从而使尿道结石的发病率增高。

草酸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草酸盐中毒,可在饲料中添加钙剂。

此外,将青饲料用水浸泡,用热水浸烫或煮沸,可除去水溶性草酸盐。

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其中禾谷类籽

粒和油料种子中含量丰富。

它是植物籽实中肌醇和磷酸的基本贮存形式。

植酸在植物体中一般都不以游离形式存在,几乎都以复盐(与若干金属离子)或单盐(与一个金属离子)的形式存在,称为植酸盐(phytate),或称肌醇六磷酸盐。

较为常见的是以钙、镁的复盐形式存在。

有时也以钾盐或钠盐的形式存在。

在谷物籽粒中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磷含量约占籽粒总磷量的60%〜90%。

植酸抗营养作用

植酸不仅本身所含的磷可利用性差,而且它是一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在饲料中被畜禽采食后,能影响畜禽特别是猪鸡对矿物元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植酸抗营养作用消除途径

1应用植酸酶。

2维生素D3与植酸酶有协同作用,可在饲粮中添加高水平的维生素D3;

3注意日粮中的钙、磷水平与植酸酶的关系。

4应用发酵、热处理、酸处理、水浸等方法降解植酸。

钙、磷水平影响植酸

酶的活性。

钙:

总磷比值为1:

1〜1.4:

1时,植酸酶效率最高。

有机酸环丙烯类脂肪酸

棉籽油及棉籽饼残油中含量较高。

由于这类酸是不饱和酶

(脱氢酶的阻害物,结果使血液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进而影响体脂肪中脂

肪酸的组成,使体脂和蛋黄硬化。

由于卵黄中C18:

0的增加,不仅使种蛋受精率下

降,而且使卵黄磷蛋白膜通透性提高,促使卵黄中铁离子向卵白移动,导致卵白呈桃红色,使鸡蛋品质下降。

(六)非淀粉多糖Nonstarchpolysaccharides

NSP。

NSP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多糖。

纤维素构成细胞壁的骨架;

半纤维素为细胞壁间质的组成成分,包括阿拉伯木聚糖、

-葡聚糖、甘露糖等;

果胶多糖为细胞间粘结物,包括聚半乳糖醛酸等。

(六)

非淀粉多糖谷物中非淀粉多糖含量谷物中的NSP主要由阿拉伯木聚糖和葡聚糖组成。

大麦和燕麦中-葡聚糖含量较高,小麦、黑麦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较高。

NSP抗营养作用NSP可使家禽日粮代谢能值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缓慢,

排粘性粪便,其原因是阿拉伯木聚糖和-葡聚糖一旦溶解,便能形成具有高度粘

性的溶液。

小肠内溶物粘度的增加可使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下降,从而阻止它们在粘膜表面相互作用和养分的吸收。

NSP抗营养作用的消除在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酶制剂能改进饲养效果,因为NSP

酶制剂能把粘性多糖降解成较小的聚合物,因而改变了多糖形成粘性溶液和

抑制养分扩散的性质。

(七)硝酸盐及亚硝酸盐青绿饲料及树叶类饲料等都不同程度的含有硝酸盐(nitrate)在新鲜的叶菜类饲料中N03—的含量可达,2000mg/kg以上。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硝酸盐在体内先被还原为亚硝酸盐

(nitrite),再由亚硝酸盐还原成氨,然后再合成有机含氮化合物。

植物体内亚硝酸酶的含量比硝酸还原酶的含量要高的多,因此,亚硝酸盐含量很低,而硝酸盐含量很高。

植物体内的硝酸盐含量不仅与植物的种类、品种、植株部位及生育阶

段有关,而且还与土壤、肥料、水分、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

(七)硝酸盐及

亚硝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毒性与危害

(1)引起亚硝酸盐急性中毒亚硝酸盐

吸收入血后,亚硝酸离子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使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

红蛋白。

机体大量摄入亚硝酸盐时,红细胞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速度超过还原的

速度,高铁血红蛋白大量增加,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引起机体组织缺氧。

当动物体内咼铁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总量的20%〜

40%时,出现缺氧症状,占80%〜90%时,引起动物死亡。

亚硝酸盐对动物的毒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被吸收的亚硝酸盐的数量和动物本身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系统的活性。

羊能迅

速地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牛较慢,猪和马更慢。

(2)慢性中毒

母畜长期采食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饲料后,可引起受胎率降低,并因胎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导致死胎、流产或胎儿吸收;

硝酸盐含量高时,可使胡萝

卜素氧化,妨碍维生素A的形成,从而使肝脏中维生素A的贮量减少,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在体内争夺合成甲状腺素的碘有致甲状腺肿的作用,参与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仲胺或酰胺形成N亚硝基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对动物是强致癌物。

危害预防措施

(1)通

过作物育种,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

(2)在种植青绿饲料时,适量施用钼肥,

减少植物体内硝酸盐的积累;

临近收获或放牧时,控制氮肥的用量,减少硝酸盐的富集。

(3)注意青绿饲料的调制、饲喂及贮存方法。

叶菜类青绿饲料应新鲜生

喂,或大火快煮,凉后即喂。

不要小火焖煮久置。

青绿饲料收获后应存放于干燥、阴凉通风处,不要堆压或长期放置。

(4)反刍动物采食硝酸盐含量高的青绿饲料时,喂给适量含有易消化糖类的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