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教育误区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谈家庭教育误区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家庭教育误区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
5.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如果父母素质较差,缺乏自觉教育子女的意识,或随意打骂,或娇宠无度,或放任自流,就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1〕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误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1.溺爱放纵是青少年犯罪起源。
溺爱放纵的家庭教育偏差多出现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的家庭中。
有的父母视自己的孩子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
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2〕
2006年3月8日《广州日报》报道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孙某13岁,父亲为某公司经理,家庭条件极为优越,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事事由着他。
贪玩好动的孙某经常打架斗殴,自恃富有,公开扬言:
“老爸挣的钱,我一辈子也花不完,费那么多脑筋学习有什么用?
打架不就是赔几个钱,罚几个钱?
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孙某的行为,父母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发现情况不妙也采取一些措施,如不给零花钱,说服教育、打骂等,可是效果不明显,渐渐灰心泄气,最后眼不见为净,很少过问孙某的事情。
孙某更加有恃无恐,以学电脑为名经常在自己房间内看淫秽光盘,最后将邻居女儿(14岁)骗至自己家中强奸杀害。
2.粗暴生硬等于迫使青少年犯罪。
粗暴生硬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3〕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亲子之间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
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新华网天津频道2007年11月25日有一节“怕挨打狠心将父推下河”的新闻。
“18岁的李强是本市静海县人,小学四年级后便辍学,一直无所事事。
李强8岁时,父母办理了离婚手续,李强和父亲李明一起生活。
离婚后,李明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每次酒后都会拿李强出气,李强常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强对父亲的打骂开始反抗,但每次都被父亲的拳头镇压下去。
李强逐渐心生怨恨,对父亲产生了报复心理。
今年7月5日晚8时许,李强与父亲在河北区金沙江路“鑫旺烧烤店”吃饭喝酒,看着喝得烂醉如泥的父亲,想到自己可能又会遭受拳脚待遇,杀死父亲的想法在李强的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李强将父亲拽到902路汽车终点站附近的月牙河南岸边,此时李明嘴里不停地骂着李强。
李强谎称要方便,将父亲带到河边,趁父亲不备,一把将其推入月牙河内。
李明开始还大喊救命,但由于醉酒且不会游泳,很快便沉入河底。
听着父亲救命的喊声,李强没有一丝心动,他转身逃离了案发现场。
在良心的谴责下,转天凌晨4时许,李强投案自首。
现李强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
河北区检察院检察官元冰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作为检察官接触过多种类型的恶性案件,但刚满18周岁的李强长时间谋划,将与他相依为命的亲生父亲推入河中淹死的案件至今仍让自己很震撼。
在对李强进行讯问时,元检察官发现李强对自己所犯罪行无所谓,仿佛杀死自己亲生父亲的事情未发生一般。
谈到他的犯罪动机时,李强竟说:
“我就是想淹死他,去年有一次他酒后用酒杯砸我,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把他推到河里淹死的想法。
”想到他刚杀了人,而且杀的是最亲的人,手上还存留着将父亲推入河中时父亲身上的温度,耳边还会不时响起父亲的呼救声,这种不带一丝悔意的回答,这般若无其事的模样,他的冷血真让人胆寒。
以上这个案例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误区造成的这种新型家庭暴力的产物。
3.自由放任,其实就给青少年犯罪铺路。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
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3〕
我市某间小学有一个13岁小邱参与打架致人死亡事情。
经过调查,小邱家住增城市开园路,他的父母都是商人,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从小保姆一手养大,他的父母就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从来不管孩子生活学习,学校老师反映孩子学校表现差,他们就说:
“没有空,学习好坏无所谓,我们都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找到钱。
甚至还比你们老师多。
” 后来小邱变本加厉,经常旷课逃学,喜欢干嘛就干嘛,经常在外吃喝玩乐,打架生事,直到最后犯罪,都还说:
“打架又不用坐牢,有什么?
”
4.隔代抚养容易造成青少年自我、任性,甚至犯罪。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抚养。
而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对孙辈宠爱有加,教育不足,对孩子根本无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
而父母偶尔短暂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引导反而指责老人,更加纵容了孩子。
这类孩子既缺少父爱又缺少母爱,老人的不当教育极易引发犯罪。
案例:
我校七年级(7)班有学生叫小建,经常打架、偷东西、顶撞老师,上学不旷课就是睡觉,老师反映情况,他的奶奶就说:
“老师不要太严啦!
甚至不准老师告诉他父母。
”学校老师一个月都要去一两次派出所接她。
经过了解,小建从出生后5个月就被送到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小建4岁那年夏天父母他接回家,奶奶也一同过来,继续照顾。
鞋带松了,把脚一伸,奶奶小跑过来给他系上;
在家里捣蛋时,被父母批评几句,孩子还没怎么着,奶奶就已经开始在一边抹泪了。
有好几次小建在小区里欺负了别的小朋友,奶奶居然还替孙子撑腰。
现在,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小建玩,多数时间小建只和奶奶呆在家里,脾气也越来越坏。
可见,家庭教育的误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
家
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
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6〕
1.家庭关系误区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
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决定了家庭的基本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
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
〔5〕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塑造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
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受到心理创伤,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4〕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
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
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
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17岁时男孩小吴的父母离婚,他被判给了爸爸,没多久爸爸带回一个“阿姨”和“妹妹”。
父亲觉得儿子快成年了,就不太过问他的生活。
而母亲因为较少联系,也比较疏远。
他甚至希望父亲能对他唠叨一点,哪怕是指责也好,但父亲对他的态度简单又平淡:
你读书成绩一般没关系,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家庭破裂、缺乏关爱、学习压力等,这些都造成了小吴消极厌世,他经常对同学说“没人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任何人”之类的话,常常发愣,特别孤僻。
2.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
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杜同学是我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平时看不出有什么反常的迹象。
有一次语文课上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给家长写一封信,并要求家长写回信。
语文老师从家长的回信中得知杜同学在家里的表现很反常,家长为此很痛苦。
我当即决定到他家家访。
家访过程中我了解到他在家里经常顶撞妈妈,在妈妈面前经常很暴躁,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
他妈妈为此常常以泪洗面。
我请其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平心静气地交流,说出心里的话。
在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后,杜同学终于说出因为妈妈从自己幼儿园时就全职在家带着他,照顾他的一切,而前些时,妈妈表示要上班去了,他感觉妈妈将不会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了,失去妈妈的照顾,他觉得无所适从,所以他从内心反对妈妈出去工作。
他感觉自己的反对意见并不能阻止妈妈出去工作的决定,所以他就以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得知这个原因,他父母也松了口气,交流了妈妈想出去工作的原因,以及希望儿子早点学会自理的愿望。
我帮他们分析了各自的情况及心理,做通了杜同学的思想,孩子最终向父母道了歉,承认错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的理解以及学会自理的想法。
那天我回家时孩子的父母心情并不轻松。
他们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对孩子该怎么教育让他们很苦恼。
我认为孩子从小被灌输的“你只要学习好,其他你都不要管”的思想影响了他。
母亲全职在家照顾他也使他的心智停留在孩童时代,给人一点也长不大的感觉。
〔10〕极度依赖母亲的心理不利于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明总离家出走,对此他的家人苦恼不已。
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亲带着孩子来到某医院心理科。
医生、孩子与家长的一席话惊醒了迷茫的家长。
父亲:
“医生,你看看这个孩子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我和他妈妈没办法了!
”
医生:
“你和孩子关系处得怎么样?
“咳!
甭提了!
我从这个孩子出生就和他斗!
这个孩子很倔,倔的时候我就揍他,跟他斗了12年,现在我斗不过他了!
“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知不知道爸爸很担心?
孩子:
“他才不担心我,我有记忆时他就在打我!
我恨我爸爸!
“为什么打孩子?
“我就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好多坏毛病,我担心他将来学坏了,不能成才!
“我问过同学,我那些好朋友家长从来不打他们,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
爸爸:
“最近我也感觉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谈,但他又不听我的了。
“家长都是出于责任心来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对,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打他,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但孩子的感觉是这个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事事都替孩子操办,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
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导致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障碍。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
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时,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
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
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禅城区刘先生,育有一子,两年前离婚后双方都未能很好地履行家庭教育义务,妻子经常到儿子住地吵闹,造成儿子对母亲产生厌恶情绪。
而其本人工作繁忙,加上思想上有情绪,因而对孩子的教育从讲道理不听转到打骂,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经常夜归,不想读书,性格孤僻,在校不与同学沟通,经常与不良学生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少年”的隐患。
3.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
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影响。
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
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
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
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
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8〕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教育内容上,某些时候还表现在家长无意识的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上。
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三)家庭教育误区是青少年学生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1.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爱子女,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
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感情,更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
爱子女是教育子女的前提,父母只有爱子女,才有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是一种寄托,是期望,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是一种教育手段。
然而,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方式不当,就会造成溺爱放纵。
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特别反对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
他谆谆告诫做父母的说:
“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惯见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儿童,一旦投身社会,到处碰到的尽是违逆自己意思的事情,便觉得无所适从。
从前以为世界上的事可以随心所欲,现在这个世界竟沉重的压倒了自己。
”
像这样在百依百顺的过分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会形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自私自利、唯我至上等性格。
这种性格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产生甚至犯罪。
调查显示,违纪学生中35·
7%属于独生子女。
有爷爷奶奶呵护的占33·
3%,这些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5〕
我校七年级(7)有一个姓薛的男生。
他从进入我校到今天,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与年级里好几个班的同学发生冲突。
表现得特别易怒,发起脾气来六亲不认,狂躁不已。
批评多次,还是不能自控。
他的教育者是他的爷爷。
从三岁起他的一切就归他爷爷管。
爷爷奶奶把他当心肝宝贝。
每天一定要到汽车站接孙子回家。
一旦接不到,他们全家坐立不安。
为此,他爷爷向我提出要求,无论如何要让他孙子按时乘上校车。
他作业不做老师不要留他,他回去管教孩子。
他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路上碰到任何事都别管,按时回家。
为此,薛同学在看到同班同学遭遇小流氓敲诈时他当作没看见就自顾自走了。
班上同学愤愤不已。
我在家长会上批评这种现象,他家长马上作出回应:
不是孩子的错。
并且写信投诉我。
甚至在校门口看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为袒护自己的孩子动手拉扯其他孩子。
作出了不应该是一个有理智的成人应该做的举动。
2.教育态度不当。
粗暴生硬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情绪对立,互不信任,自暴自弃。
我校八年级
(1)叫小陈的男生,经常在学校欺负同学,动不动就打人。
顶撞老师,乱发脾气,在班里的同学都很怕他,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就说:
“我不想读书,很讨厌父母,学校最好就开除我。
”经过了解,在小学的时候,只要老师去家访或反映情况,家长就打他,在家里做错事,父母就打他。
3.家长思想不当。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受“拜金主义”影响,没有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对子女的行为表现漠不关心,对子女的行为偏差没有及时疏导纠正。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就算做错了事情也不知道错。
从而就会导致青少年学生无心向学,不务正业。
我校九年级(7)班有一个小邓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是学校为自由市场,想去就去学校老师经常对他教育,都无济于事。
经过了解。
他出生在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缺乏管教和沟通,小学的时候就偶然旷课、迟到,学校联系家长反映情况,家长就只是说:
“我会教育他”来应付老师。
三、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策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的职责是教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才是父母一生爱的升华。
那该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呢?
(一)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长行为规范意识
家长行为规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从根本上杜绝汹酒、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等不良行为,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
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谈举止要文明。
(二)注重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1.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一个融合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更懂得去爱别人,日后也懂得从爱与被爱中获得快乐。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对生活无微不至关爱上,更应表现在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上,有意识和有计划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2.“情”是打开青少年心灵的钥匙。
家庭教育应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
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犯了错误、失足的子女的教育要忌粗暴,忌一味的打骂,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孩子一道找出他们的病根,再针对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被情打动的孩子,定会敞开心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回报父母的深情关爱。
(三)让孩子在家务中成长
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家务中体验人生,学会自立,趋向成熟,这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课。
许多父母认为“做家务会误了孩子的学业”等,于是包揽家务,给孩子端碗递筷,洗衣洗脚,铺床叠被,甚至孩子上了大学也像老母鸡带小鸡觅食一样领着孩子买饭票,打食堂。
家长无微不至的爱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和成熟的一切机会和条件,抵消了学校、社会培养锻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种种努力。
(四)改善家庭环境,增加沟通了解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
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
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
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斥责;
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
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
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所在。
不当的家教方式以及不良的家教环境,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人格不能健康成长,有的直接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