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425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当道教杂糅古代巫术、神仙方术、鬼神祭祀和医药、导引、养生理论等成为正式宗教之时,道教音乐也从古代的降神歌舞、傩舞以及与摄生、求仙等方士生活相联系的琴瑟吟谣中产生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音乐逐步仪式化,成为教徒宗教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形成系统。

据考察,其核心是风格较为稳定的科仪音乐,其来源则主要是与摄生、求仙等方士生活相联系的琴瑟吟谣。

(5)

  关于早期道教科仪音乐的资料,集中见于北周时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25:

1296)(6)和南宋蒋叔舆编纂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9:

378729)。

前一书有《仙歌》(卷20)、《诵经》(卷43)二品,后一书则收集了自南朝宋陆修静开始制订的各种斋戒仪范。

根据这些资料,早期道教科仪音乐主要包括仙歌、音诵、道赞等三方面内容。

  仙歌是早期道教科仪歌曲的托名,意思是仙人所作。

这种托名习惯早见于佛教音乐故事。

例如《法苑珠林》说曹植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7);

《高僧传》说支昙龠尝梦天神授其声法,帛法桥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石勒建平中则有天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乃绝(8)。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僧律禁用外道音声诵经,故新制梵呗要假托神话来表白它的出身。

道教接受这一影响,为着清洗巫觋歌舞,在公元5世纪以前也创立了仙歌音乐。

比如陆修静(406-477)所撰《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34:

625627),即已将《步虚》等歌辞拟诸玄都玉京山上的仙人之歌。

此经除《洞玄步虚吟》10首外,另载《太上智慧经赞》8首、玄师太元真人所授颂3首、太上太极真人等真人之颂4首、张天师咒颂4首都是仙歌的文辞记录。

从其中关于《步虚吟》的记载看,配合仙歌的仪式行为有叩齿、存想、绕行;

从宋人所编《玉音法事》看,其曲调形式可以用声曲折谱加以记录。

这就是说,道教是参考佛教梵呗建立自己的仙歌音乐的;

仙歌是一种用于道教斋戒的音乐,主体上是声乐。

  如果说仙歌属于歌曲,那么音诵就是一种吟唱;

不过,音诵用音乐方式来做歌诵,有别于直诵。

北魏明元帝神瑞年间,道士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戒》20卷,其残本又称《老君音诵戒经》(18:

210217)。

经中说到音诵与直诵的区别,又说:

道官箓生初受诫律之时,向诫经八拜,正立经前。

若师若友,执经作八胤乐音诵。

可见音诵有引唱八遍(八胤乐)的方式。

(9)《无上秘要诵经品》(25:

146148)对这种音诵道经的方式做了详细记录。

例如其中引《洞玄三元玉检布经》云:

行三元道,当讽诵其唱,求感至灵。

又引《洞真素奏丹灵六甲符经》云:

六甲降形,能常清斋咏诵灵音。

这表明道教音诵用于三元道、六甲道一类斋戒场合。

《诵经品》所引,有《洞玄空洞灵章经》等十几种早期道经。

从经中所谓本命之日,诵咏是经、道德五千文诵之千日,虚心注玄等语句可见,音诵、仙歌另有一个区别,即仙歌用于吟唱经文中的韵文,而音诵用于咏唱经文中的散文。

  道赞是和音诵相近的吟唱,所以又叫歌诵;

但它不同于音诵之用于诵经,而是用来表达道教威仪。

例如东晋末年《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9:

867874)(10)云:

三洞弟子诸修斋法,皆当烧香歌诵以上,像真人大圣众绕太上道君台时也。

所谓修斋,包括入斋堂东向向香炉祝、长跪鸣天鼓二十四通、上启、烧香祝愿、四向拜祝、转经、行十善念、拜章启颂等科仪节次,是集体参与的活动。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对这一类赞道节目做了较详细的记载。

例如此书卷37《赞道节次门》说到:

开发节次、开经节次、进章节次、正斋节次、散坛节次都有道赞。

在这些道赞中有《步虚》、《太上智慧经赞》等歌章,原见《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其来源即所谓仙歌;

道赞中又有《启堂颂》、《唱道赞》、《三皈依赞》、《宿命赞》、《解座颂》、《三闻经赞》、《华夏赞》、《焚词颂》、《学仙赞》、《送五师》等歌章,其声曲折谱亦存于《玉音法事》之中。

由此可见,道赞在吟唱方法上与仙歌相近,它是按功能而命名的歌唱品种。

  总之,早期道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把仙歌、音诵等声乐纳入仪式的过程。

仙歌、音诵主要用于修行仪式,赞道则主要用于法事仪式。

这一过程是和道教的成熟过程同步的。

资料表明,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西汉末年制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等早期经典开始,形成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民间道教团体的阶段。

从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24:

311598)来看,这时已经产生了关于道教仪式音乐的理论,比如乐生理论,主张以乐治身、守形、顺意、致思、却灾、和合阴阳;

乐气理论,认为音乐代表了天地之善气精,可以致平气去灾气,使君臣人民顺谨,各保其处。

又如音乐三功能理论,即认为音乐有乐人、乐治、乐天地的功能。

(11)这意味着《太平经》提出了一种把养生、靖众、敬神等功能相统一的宗教音乐理想,因而强调音乐作为仪式手段在团结道徒、组织道徒方面的作用。

相关记录又见于疑为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所撰的《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11:

346348)和陆修静所撰的《道门科略》(24:

779782)。

从这些记录看来,《太平经》的理论在东汉后期五斗米道的宗教活动中得到了实施。

其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为维护新神灵系统,反对淫祠;

二是为约束道徒,设立靖庐,建立礼斗制度;

三是造作道教斋仪书,创制旨教斋、涂炭斋等斋法。

这就是说,三张斋仪已具备神系统一、重视内持、接受神仙思想影响等特征,标志了对民间巫教及其音乐进行改造的重要一步。

  第二阶段是从汉末黄巾起义被镇压开始,道教分化,在高门世族中产生以神仙思想为基础的道教教派的阶段。

其科仪音乐的代表是《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9:

867874)所记载的灵宝斋仪。

这部《要诀》是现存最早的道教科仪典籍,产生于东晋安帝年间(397418)(12)。

据其所记,灵宝斋仪已经有一套较完整的斋仪理论、斋仪节次和主持者仪式。

这就是前文道赞说到的斋仪节目,以及法师解经、都讲赞唱、监斋弹罚非法等主持者仪式,《步虚》旋绕时的绕行方法、存想方法和歌赞方法。

可以说,灵宝斋仪代表了中国道教科仪的雏形。

  第三阶段是自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开始,民间道教被改造,出现统一的新道教的阶段。

这一时期道教音乐典籍的代表是寇谦之(365-448)撰《云中音诵新科之戒》等经书,以及陆修静(406-477)撰《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古法宿启建斋仪》、《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洞玄灵宝五感文》等经书。

从现存的《老君音诵戒经》看,寇谦之为革除伪法、加强科律,非常强调音乐在仪式中的渲染感化作用。

《老君音诵戒经》多次指出一从吾乐章诵戒新法,吾此乐音之教戒从天地一正变易以来,不出于世,说明寇谦之已建立了一套崭新的音乐仪式,而这套仪式则是模仿佛教呗赞转读之法而建立起来的。

同寇谦之相区别,陆修静代表了南方道教科仪。

陆修静重视理论建设,至少著有17种道教科仪专书(13),由此建立了一套以内执斋戒、外持威仪为中心的道教科仪理论。

他对各家科仪兼收并蓄,除考述三张旧制外,又集各家斋仪之大成,建立了号为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仪式系统(14);

并且还为各种斋仪确定了有关设供、焚香、化符、宣戒、上章、诵经、赞颂、烛灯、禹步的程序。

据《古法宿启建斋仪》(9:

471480),其中包括赞引法师上堂、宣五方卫灵咒、奏《三启颂》、奏《智慧颂》、吟《奉戒颂》等音乐内容。

据《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9:

821826),陆氏斋仪主张强化音乐的制心遣欲的功能,配合叩齿、咽液、存思等仪式,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

正是从陆修静开始,吟唱《步虚》有了安徐雅步、审整庠序、执板当心、临目内视、注念玄真、心形同丹合的规定程序,用于《太上智能经赞》、《太上太极真人辞》等歌辞的吟唱。

(15)因此可以说,陆修静是集道教科仪音乐之大成的人物,奠定了中国道教科仪的传统。

  *二、音乐史料在《道藏》中的分布

  *

(一)歌诀

  以上论述,是围绕建立道教音乐系统这一主线展开的,目的是说明道教音乐的历史结构,以便分析《道藏》关于科仪音乐的种种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系统成熟之前,道教已经采用了一定的音乐手段,其代表是言说丹道的歌诀。

比如在享有万古丹经之祖美誉的道书汉末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其中有一篇关于鼎器和炼丹要旨的《鼎器歌》(20:

157158),此歌由三言52句和七言3句组成,乃开启了外丹歌诀的先河。

大约与此同时,内丹歌诀也产生出来了,例如传说由钟离所撰的《破迷正道歌》(4:

916918)和《还丹歌》(32:

458459)。

《破迷正道歌》由七言244句组成,畅述金丹之要;

《还丹歌》则是五言34句的歌辞,宣讲阴阳二气的化合。

这些歌辞代表了道教音乐的一种特殊功能,亦即以歌诀来帮助记忆的功能。

  与丹道相关的歌诀资料主要分布在《道藏》以下部类:

  

(1)三洞玉诀类。

其中言说内丹的歌诀有:

《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批注》中的《沁园春词》,《阴真君还丹歌注》中的《还丹歌》,《学仙辨真诀》后附的《子母歌》,《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8的《石桥歌》。

  

(2)三洞方法类。

其中言说外丹的歌诀有《还丹金液歌注》;

言说内丹的歌诀则有:

《金晶论》中后述金丹大药金晶铅水龙虎真假歌一十一首,《玉溪子丹经指要》卷下《解张紫阳赠白龙洞刘道人歌》,《修真十书》所录《丹诀歌》、《丹髓歌》34首,以及《卫生歌》、《体壳歌》、《劝道歌》。

  (3)三洞众术类。

其中言说外丹的歌诀有:

《白云仙人灵草歌》,《魏伯阳七返丹砂诀》中歌词10首,《稚川真人校证术》中歌7首,《丹论诀旨心鉴》中歌诀2首;

言说内丹的歌诀有:

《蓬莱山西灶还丹歌》,《巨胜歌》,《玄珠歌》,《太清玉碑子》书之后半所载歌诀10首。

此外,《大还丹照鉴》篇前有北西南东中五方五歌,《许真君石函记》中有《丹砂证道歌》,《了明篇》中有《遇真歌》、《解迷歌》,《三极至命筌蹄》中有《述赞纯阳真人霜天晓角》、《炼药指真歌》,《金液大丹口诀》中有《安乐歌》。

  (4)四辅太玄部。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还丹复命篇》中的《丹髓歌》,《证道歌》,《陈先生丹诀》中的九转歌,《翠虚篇》中的《紫庭经》、《大道歌》、《罗浮翠虚吟》,《还真集》卷中尾部的《回风混合歌》九章、《步虚词》五章,《原阳子法语》中的《还丹金液歌》。

  (5)四辅太平部。

其中言说外丹的歌诀有《龙虎元旨》中歌词7首。

  (6)四辅正一部。

其中言说内丹的歌诀有《诸真内丹集要》集中的《玄牝歌》、《大丹歌》、《性命歌》、《青龙歌》、《白虎歌》、《还丹破迷歌》等。

  除散见于诸道书中的歌诀外,《道藏》中还有一批丹经歌集。

  其中三洞方法类有以下丹经歌集:

《诸真论还丹诀》(4:

327328),辑录歌诀18首,包括《玉壶颂》10首;

元阳子编《还丹歌诀》(4:

885893),上卷载《古神仙身事歌》、《吴真君歌》等,下卷载《还丹金液歌》。

其中众术类有以下丹经歌集:

《还丹肘后诀》(19:

177184),中卷载《饵还丹应候歌》,下卷载《证道歌》、《黄芽歌》等;

《大丹篇》(19:

349351),辑录丹经歌诀多首,有《龙虎上经》、《黄牛山金碧歌》、《龙虎三伏兼通幽微火候黄芽歌》,以及《刘真人歌》2首、《九霄真君大丹歌》7首、《鬼谷先生九转金液大还丹歌》2首等。

其中太玄部有《内丹秘诀》(24:

180183),选辑内丹歌诀共7篇。

  从艺术角度看,歌诀并不是道教音乐最具价值的部分;

但是从文化角度看,歌诀却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特殊意义。

它说明了道教面向大众,必然要以口传心记为主要传承方式,这一点是各种宗教所共通的。

但道教音乐不仅要服务于威仪,服务于斋戒,而且要服务于知识和技艺的传承。

正因为这样,它是中国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渊薮。

  *

(二)仙歌

  仙歌是以仙人名义创作的斋醮乐章。

同歌诀相区别,它不面向知识,而面向信仰,因而联系于某种天人交合的仪式活动。

当灵宝斋仪建立起来的时候,仙歌实际上就有了存在的条件。

在《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收录了一部产自刘宋以前的古灵宝经《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1:

799805)。

此经录有诸天灵书度命品章4章,各章皆五言韵语24句,分别题东华宫中诸真人玉女歌诵其曲、朱陵上宫诸真人玉女恒所歌诵、太素上宫诸真人玉女恒所歌诵、北上宫中诸真人玉女恒所歌诵。

各歌章并且有凤歌通天响,六时应节吟、长歌乐云浮,窈窕戏绿軿等描写。

这些描写有具体形象,说明歌唱的仙人其实是某种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存在于歌唱者的存想之中。

  前文说到,陆修静撰写的斋醮乐章,例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也属于仙歌。

从载有《步虚词》10首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看,仙歌的确是伴随灵宝斋仪而产生的。

所以在《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5:

903908)这部六朝时期的灵宝古经中,有《东华上房灵妃歌》及青童大君、太极真人、西城真人、小有真人之曲。

其中《东华上房灵妃歌》为五言24句,歌中有曰弹徵南云扇,香风鼓锦披;

叩商百兽舞,六天摄神威云云。

如果把弹徵叩商理解为写实,那么仙歌就不仅是单纯的声乐,其中也包含吻合乐律、伴随器乐的歌曲。

  有关仙歌的资料主要分布在《道藏》三洞本文类,除以上诸经外,《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有空洞谣歌,《洞神八帝妙精经》中有《阳歌九章》。

除此之外,在洞玄部赞颂类有《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11:

156157),载录6首五言体歌章,其中有妙曲空中唱,玉音互自鸣,宫商玄相和,玄化无际生等描写。

在洞神部赞颂类有《诸真歌颂》一卷(19:

851858),乃是对《大有妙经》、《老君本生经》、《太上智慧经》、《本愿大戒经》等真经,以及太上玄一真人、青童君、太虚真人、西城王君、小有真人等真人的歌颂。

这些仙歌,既然存在于歌唱者的存想之中,那么可以推测是斋醮降神时的颂词。

  *(三)赞颂

  赞颂也就是用于科仪的歌辞,其体式主要有歌、赞、颂三种。

在《道藏》中,它主要分布在三洞的威仪类和赞颂类。

  威仪是道教经书12类中的第7类,专收关于斋法、忏仪和道教科仪制度的著作。

其中洞真部威仪类见于《道藏》3:

463612,含南宋人编《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等道书;

洞玄部威仪类见于《道藏》7:

110:

128,含唐末杜光庭编《太上黄箓斋仪》、南宋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元初人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道书;

洞神部威仪类见于《道藏》18:

252382,含六朝人据三张旧典造作的《正一指教斋仪》、宋代人编《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等道书。

  在威仪类道书中收录了大量科仪歌辞。

例如《太上黄箓斋仪》记录58种斋仪,在唱赞、诵咒、步虚旋绕等节次中,有《步虚旋绕》、《投龙颂》、《七真赞》等歌辞(9:

342343);

《灵宝领教济度全书》有《赞颂应用品》(7:

8799),辑录各种颂赞之词上百首;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有《修奉应用门》(9:

585588),汇列各种赞、颂及愿文。

此外,在《金箓十回度人三朝开收仪》(9:

112121)、《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9:

864866)中,也收录了科仪颂赞。

  赞颂是道教经书12类中的第11类,专收关于歌颂赞偈的著作。

其中洞真部赞颂类见于《道藏》5:

785794,含唐元阳子编《黄帝阴符经颂》、司马承祯编《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宋张商英编《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元王吉昌编《生天经颂解》、元人编《三洞赞颂灵章》、元末明初人编《诸师真诰》等著作;

洞玄部赞颂类见于《道藏》11:

120172,含唐司马承祯编《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北宋末年人编《玉音法事》,以及《上清诸真章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众仙赞颂灵章》、《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等著作;

洞神部赞颂类见于《道藏》19:

815857,含北宋宋鸾撰《道德篇章玄颂》、张继先撰《明真破妄章颂》、金刘通微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以及托名张平子撰《太上洞神五星赞》等著作。

在这些道书中,有大量道教科仪歌辞。

  科仪歌辞亦见于正一部的典籍,例如《道门通教必用集》中有词赞篇、赞咏篇各一卷(32:

921),词赞篇专录科仪颂赞辞。

另外,《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上清高上龟山玄箓》、《太上九真明科》和续《道藏》所载《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高山玉宸忧乐章》、《上清金章十二篇》、《徐仙翰藻》等著作,也集中了大量科仪歌辞。

  (*四)其他歌辞

  以上几种歌辞,可以说都是仪式歌辞。

其中歌诀配合修炼,仙歌配合斋醮,赞颂配合威仪。

但是从道教产生之初,就有用于表达宗教感情而不必配合仪式的歌辞。

例如《太清金液神气经》录汉代故事,说郭四朝曾叩船而歌清池带灵岫,长林郁青葱浪神九陔外,研道遂全真云云(18:

783);

又如《修真十书》记东晋许逊作有《醉思仙歌》,辞云醉思仙,醉思仙,无事闲来谒洞天云云(4:

627)。

这些作品的年代未必可考,但它们都脱离了仪式,是用谣歌的方式来表达宗教情感的。

  道教中另有一种非仪式歌辞,即通过对道教故事的讲述来宣说信仰,人称玄歌。

从形式上看,是道教的叙事诗;

从内容看,是说唱歌辞。

例如《老子化胡经》载玄歌37首(16),其中《化胡歌》7首曰我往化胡时,头载通天威云云,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老子成佛道的故事;

其中《老君十六变词》18首曰一变之时,生在南方亦如火,二变之时,生在西岳在汉川云云,按方位来组织情节说唱故事。

由于崇佛毁道等历史原因,这些作品已不见于今本《道藏》了。

但这种情况正好说明:

对于《道藏》所载的非仪式歌辞,应该从多种角度加以理解;

其中一部分应理解为说唱歌辞。

  道教的第三种非仪式歌辞盛于唐代。

唐代建国以后,历朝皇帝都实行崇道政策,大修道观,到玄宗时进入高潮。

与之相应,产生了一批较富艺术性的道教音乐。

其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在政府推动下,制定了更为规范的道教音乐仪轨。

例如天宝十年(751)唐玄宗曾亲自在道场中指导道士唱诵《步虚》声韵,并将经过修订的《步虚》韵腔宣示中外。

二是创立了道教的庙堂祭祀乐制。

例如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亲自改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荐献于太清宫;

天宝元年(742),太乐署又制定了在各地玄元庙告享奏乐的制度。

三是把道教音乐纳入宫廷燕乐系统,用于宴飨。

例如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升胡部于堂上,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使道曲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项措施,它使很多道教歌曲辞产生出来了,比如开元九年(721),唐玄宗诏司马承祯制作《玄真曲》,诏李会元制作《大罗天曲》,诏贺知章制作《紫清上圣道曲》;

天宝四年(745),玄宗又制《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演奏于太清宫。

这种唐代道曲,可考者达67曲。

(17)

  道教的第四种非仪式歌辞盛于元代。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入道后名王喆)在山东地区创立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清静无为、不立文字,于是推动了用歌曲来宣传教义、诱化士人、化愚迷歌曲如咒的宣教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全真教徒写下了大量宣扬全真教旨、劝人修道的歌辞。

其资料主要分布在《道藏》的太平部,例如王喆所撰《重阳全真集》13卷,其中卷9录有《悟真歌》等歌辞16首;

谭处端所撰《谭先生水云集》3卷,卷上有无相、骷髅、落魄等歌4首;

王处一撰《云光集》4卷,卷3有歌3首;

刘处玄撰《仙乐集》5卷,卷2有《三字歌》;

丘处机撰《磻溪集》6卷,卷3有《青天歌》8首。

另外,彭致中编《鸣鹤余音》9卷,卷9收录马丹阳《太空歌》、冯尊师《悟真篇》、吕洞宾《证道歌》、景阳《得道歌》。

  *三、从《道藏》看道教音乐著述史

  道教的音乐著述始于汉代,其早期作品是单篇或单卷形式的歌诀和歌辞,例如钟离的《破迷正道歌》、《还丹歌》。

在传说东晋葛洪(284-364)撰的《太清玉碑子》(19:

311314)中,亦录有《杨真人歌》、《金液大还丹歌》、《瑶瓶歌》、《大还丹歌》、《阴长生歌》、《龙虎诀》、《五金歌》。

这些著作可能出自后人伪托,但它们反映了早期道教的著述形态。

  灵宝斋仪和新天师道使道教音乐著述进入第一个繁荣时代。

刘宋以前的古灵宝经《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1:

804805),围绕四方仙歌而结撰,把一个道教歌辞新品种推上了历史舞台。

嗣后,陆修静撰有多种斋醮乐章集,成就了仙歌同道教斋戒仪式的结合。

大概也就是在仙歌出现之时,公元415年,在豫西产生了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这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道教科仪制度的著作。

  北周武帝平定北齐之后,敕纂《无上秘要》,造就了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类书。

此书编入《道藏》太平部,共100卷,其中第20卷为《仙歌品》、第29卷为《天赞颂品》,分别是仙歌和道教赞颂的专集。

这种歌辞专集,实际上反映了上清派道教的发展。

前文仙歌所说的《诸真歌颂》,产生在南北朝之时,纂集的正是上清经颂和诸仙真的歌诀。

而在《道藏》正一部,亦有一部佚名编的上清派类书。

此书名为《上清道宝经》(33:

699730),共5卷,分12品,其中《妓乐品》列有上清派经典中的歌曲、乐舞、乐器50余名,同样是关于仙歌的记录。

  道教音乐著述第二个繁荣时代出现在唐代。

由于帝王的提倡,道教歌辞离开斋观,成为道俗共享的艺术品种。

从司马承祯、李会元、贺知章等人制道曲的记录可以知道,道教歌曲辞的制作在唐玄宗时期进入了高潮。

与此相应,出现了张万福编撰的多种斋醮科仪之书,例如《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28:

492499);

也出现了大批歌诀专书和非仪式的道教歌辞,例如司马承祯《白云仙人灵草歌》、羊参微《还丹金液歌》、黄玄钟撰《蓬莱山西灶还丹歌》、元阳子编《还丹歌诀》集(4:

885893),以及元和元年(806年)梅彪撰《叙诸经传歌诀名目》(19:

6465)(18)。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宋初。

五代宋初较有名的道教歌辞,除烟萝子撰《体壳歌》、刘海蟾撰《还丹破迷歌》、柳冲用撰《巨胜歌》以外,有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