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396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是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土地公有制,故A选项错误;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耕犁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的铁犁牛耕的现象,故C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只能体现铁犁牛耕,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选项错误。

3.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

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选项错误;

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溯各家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选项错误。

4.1776年,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

“马可·

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众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远在今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所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达到最高程度。

”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马可·

波罗的叙述并不真实

B.宋元时期经济与清朝相当

C.清朝

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可波罗500年前游历的中国情况和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社会在几百年时间里仍然保持旧的农耕文明和政权组织,说明没有完成社会转型,表明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故D选项正确;

马可波罗的上述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能说叙述并不真实,故A选项错误;

材料“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和社会结构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不是宋元时期经济与清朝相当,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在几百年中没有完成社会的转型,C选项“清朝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

5.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它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

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

这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纺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丝绸茶叶两项原材料的出口由19世纪70年代87.2%到19世纪90年代下降到51.5%,而这时期手工业产品等的出口量有所增加,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不断增加,这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导致原材料的出口量减少,手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增加,故A选项正确;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1912-1919年期间的一战时期,故B选项错误;

纺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开始,故C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中国原材料的出口下降,而手工业产品的出口量有所增加,无法判断中国是否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

6.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

孙中山则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

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

B.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

C.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

【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共和”的不同态度,梁启超认为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而孙中山认为“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一个主张缓行共和,一个主张速行共和,说明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故C选项正确;

梁启超主张缓行共和是因为“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无法得出梁启超是思想日趋保守,不论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主张,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不以保守或激进区分,故A选项错误;

同样孙中山主张速行共和是因为“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无法得出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故B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派别,不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故D选项错误。

7.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

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

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

8.1987年同1978年相比,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的比重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称)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

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遭到削弱

D.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78年、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比例下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比例上升,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故B选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故A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遭到削弱,一直是占主体地位,故C选项说法有误;

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体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故D选项错误。

9.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

当弟子们安排他逃走时,他拒绝了,他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

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都学他,那么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A.雅典法律制度不完善

B.雅典并未真正践行民主制度

C.司法审判缺乏公正性

D.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都学他,那么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他如果逃走了,法律就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即他认为,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说明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D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对待法律的态度,无法得出雅典法律制度不完善,故A选项错误;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内容体现了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的精神,没有涉及到司法审判的公正问题,故C选项错误。

10.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反映启蒙运动

A.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如果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人民有权罢免,这强调了人民主权,故D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约关系,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体现维护人权,追求公平或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问题,故A、B选项错误;

启蒙运动提出了三权分立等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理想的社会蓝图,故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1.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

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

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详解】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并于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建立徒工学校,开展徒工教育,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无关,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1879年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到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C选项符合;

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12.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

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治理全球经济到70年代的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再到90年代的“二十国集团”治理全球经济,说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A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发展国家开始崛起的问题,“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体现的是全球化的趋势,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问题,故B选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表明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瓦解,不能代表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目前的国际格局是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故C选项错误;

二战后,随着欧洲国家的崛起及走向联盟,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恢复发展已经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进一步促进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D选项表述不贴切。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征信是慈善组织通过公示确切的证据进而获得公众信任的措施和方法。

清代慈善组织编印的《征信录》以收支账目为主,有些全是账目清单与捐款人名单,民国的《征信录》除收支账目外,工作报告的内容增多。

《征信录》主要送给慈善组织内部同仁、捐款者、官府,此外,还要在神前焚化,让神灵判定是否真实可信。

1876—1879年,山东等北方地区发生特大旱灾,江南士绅发起义赈活动,并利用《申报》刊载捐款启示和收支清单。

民国时期,随着慈善组织规模的扩大,经收款项的巨额,特别是临时性慈善组织,旋起旋撤,于是会计师审查开始介入,20世纪30年代日益普遍化。

——王林《论中国近代慈善组织的征信方式及其演变》

材料二1601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慈善用途法》,该法案明确了慈善的定义、慈善组织的基本规范和制度框架等,并首次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辖权,开启了西方专业化慈善事业的历史。

1853年,英国制定了《慈善信托法》,并根据该法的规定于1860成立了慈善委员会,这是一个具有准司法权力的慈善组织,负责对全英慈善组织进行登记和监督。

1906年英国自由党上台执政,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推动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制度化。

——韩丽欣、郑国《中西方慈善文化传统资源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征信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监管慈善组织的举措和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

【答案】

(1)特点:

中国近代征信方式起步较晚;

征信方式以民间自发为主,官府参与征信监督;

征信方式多样化且不断发展完善;

多种征信方式既有不断递进的关系又并行使用,相互印证;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寄托于神灵,具有神秘色彩;

信息真实性由“神鉴”向“人鉴”演进;

征信方式力求信息公开、真实,以获得社会信任等。

作用:

征信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广这幕集社会资金从事慈善事业;

官府参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征信的权威性;

征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赢得社会信任,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会计师审查介入有利于善款的合理支配和使用;

征信方式的日益完善为后世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信息真实性由“神鉴”向“人鉴”演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举措:

立法规范,走法治化道路;

明确政府的监管权;

成立监督机构;

完善慈善制度,予以制度支持;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法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英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国力增强;

工人运动和政党竞争推动了民主法制的发展

(3)完善征信方式;

加强立法规范;

完善制度,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

加强政府职能等。

【详解】第

(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1876—1879年,山东等北方地区发生特大旱灾……民国时期,随着慈善组织规模的扩大”“20世纪30年代日益普遍化”等信息可知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征信方式起步较晚;

“《征信录》主要送给慈善组织内部同仁、捐款者、官府”等信息可知征信方式以民间自发为主,官府参与征信监督;

“清代慈善组织编印的《征信录》以收支账目为主”到“民国的《征信录》除收支账目外,工作报告的内容增多”可知征信方式多样化且不断发展完善;

“还要在神前焚化,让神灵判定是否真实可信”可知寄托于神灵,具有神秘色彩;

“利用《申报》刊载捐款启示和收支清单”“于是会计师审查开始介入”等信息可知信息真实性由“神鉴”向“人鉴”演进并征信方式力求信息公开、真实,以获得社会信任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第二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信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广泛幕集社会资金从事慈善事业,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信息真实性由“神鉴”向“人鉴”演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慈善用途法》”等信息可知立法规范,走法治化道路;

“并首次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辖权,开启了西方专业化慈善事业的历史”可知明确政府的监管权;

“负责对全英慈善组织进行登记和监督”可知成立监督机构;

“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推动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制度化”等信息可知完善慈善制度,予以制度支持;

第二问,根据材料可知,1860成立了慈善委员会,也是一个具有司法权力的慈善组织,这时期推动英国监管慈善组织的发展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法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政府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和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加强,工人通过运动和政党竞争推动了民主法制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3)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要完善征信方式,征信方式力求信息公开、真实,以获得社会信任等;

加强立法规范,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完善制度,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加强政府职能等从立法、制度、政府监督等多方面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社会主义思想发展

经济科技现象

政治现象

十九世纪早期

圣西门、欧文空想社会主者在讴歌工业革命的同时,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但从未认真考虑过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

工业革命。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十九世纪中期

《共产党宣言》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贡献的同时,坚信资本主义将因无产阶级斗争而被推翻。

达尔文进化论在欧洲引起广泛争议。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864年第一国际诞生,1873年分裂。

1871年巴黎公社。

二十世纪初

列宁主义者主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导致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国际破产。

十月革命成功。

第三国际成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毛泽东打破俄国式革命模式迷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共成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改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

十九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早期的百年间,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围绕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相关史实,提炼一项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原因的分析认识时代变迁影响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说明(每个阶段发展及解释,任意两个阶段即可满分)①十九世纪中期,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马克思主义。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英国经济危机,展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和弊端,马克思主义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讴歌工业革命、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的基本主张;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展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者坚信资本主义将因无产阶级斗争而被推翻。

②二十世纪早期,列宁主义诞生,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德国、美国迅速发展,冲击英国、法国的地位。

国内阶级矛盾和国际大国斗争日趋尖锐。

正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宁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

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中共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深受苏俄革命思想影响,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来了中俄两国国情不同,毛泽东同志在秋收起义过程中将部队带往农村,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总结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子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是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示例2:

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影响的分析认识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国际的诞生和发展,巴黎公社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赋,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出现高潮。

②二十世纪早期,列宁主义诞生,在其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开启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③中共成立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毛泽东思想,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结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示例3:

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过程特点或趋势的概括认识:

A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发展(阐述内容要求对四个阶段都要概括)

B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

C只有将科学理论与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成功(阐述内容要求对中俄两国革命进行分析)

【详解】该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材料内容体现了十九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早期的百年间,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答题时要围绕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原因的分析认识时代变迁影响社会主义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