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3543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媒写作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就是反应敏锐的一个例子。

(二)怎样才能使反应敏锐

1.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说过一句名言: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不少成功的传媒作品,其题材的获得都是极偶然的。

早就有人提醒我们:

“不要忽略偶然性!

”如果我们的头脑不是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就会跟许多有价值的题材擦肩而过。

美联社一位记者从哈尔滨飞到北京,飞机还没停稳,他就对一位陪同的新华社记者说:

“美国有一个要人正在北京,请你帮我打听一下是谁。

”原来他是看到了一架美国白宫专用的飞机停在机场。

一打听,果然有一个美国总统的科学技术顾问正在中国访问。

依靠这种时刻准备着的头脑,这位美联社记者在中国一个月,就写了25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2.“灵眼觑见”即放“灵手捉住”

这本是清代学者金圣叹的一句话。

他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说:

“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

”这本来是说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笔者认为也非常适用于传媒写作。

什么是灵感?

灵感是在某一瞬间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的发现。

新闻的写作也不可能没有灵感的参与。

不过,灵感的来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专门去寻找它,常常会一无所得。

古人所说的“尽日不能得,有时还自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对灵感偶然性的描绘。

西方哲人费尔巴哈也说过:

“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

”①那么一旦灵感来临,我们就要及时把它捕捉住,就像杜勃罗留波夫说的那样:

“能够在随便一个特定的瞬间,摄住那正在飞驰过去的生活现象,把握住它的全部完整性和新鲜性。

3.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磨砺敏感性

瑞典化学家柏齐利阿斯曾把钒的发现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女神凡娜吉斯在房中坐着,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她想:

让他再敲一会吧。

可是来人没有耐心,很快离去了,女神看到他是维勒。

过了不久,又有人敲门,这人很坚韧地敲了很久,女神开门迎接了他,并爱上了他。

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就叫“钒”。

这个后来的敲门者,就是1831年发现钒的科学家肖夫斯特姆。

对有价值的题材的搜寻也是去敲女神的门,可能会有所发现,也可能会一无所获。

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做保证,敏感也就无从谈起。

传播界认为作一个称职的传媒作者必须具备“五勤”:

腿勤、眼勤、嘴勤、脑勤、手勤。

现代新闻学创始人之一普利策曾说:

“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

4.用丰富的积累滋养敏感

清人袁守定在他的《占毕丛谈》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摅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

然须平日餐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泚笔,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昌黎所谓有诸其中是也。

舍是虽刓精竭虑,不能益其胸中之所本无,犹探珠于渊而渊本无珠,采玉于山而山本无玉,虽竭渊夷山以求之,无益也。

袁守定强调“得在俄顷,积在平日”,写什么文章都是如此。

传媒作者必须熟悉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接触的社会范围越大越好,掌握的生活素材越丰富越好,这样就会使自己耳聪目明。

否则就是“胸中本所无,犹探珠于渊而渊本无珠,采玉于山而山本无玉”,即使“刓精竭虑”,也不会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

第二节调查采访能力

传媒作者不可能只写自己碰巧遇到的那些事情,题材要靠作者自己去寻找、去发现。

因此,调查采访是传媒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毛泽东说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前苏联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为写作《战争中没有女性》,先后采访了500多位经历过卫国战争的妇女。

美国新新闻主义作家诺曼·

梅勒为写好以美国十年来第一桩死刑案为题材的《刽子手之歌》,访问了数百名证人,调阅了全部审讯记录与诉讼原本,他的助手帮他采集的写作素材竟有一万五千多页。

另一个美国著名作家斯特兹·

特克尔写口述实录体的《美国梦寻》,录音采访了300人,最终将其中100人的口述实录结集出版。

一般的传媒写作虽然用不上这样大型的长期的采访,但是没有采访是肯定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调查采访能力,可从以下几点见出:

(一)真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忱

真诚和热情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沟通的基础。

调查采访中最忌讳的就是那种不冷不热、麻木不仁、公事公办的态度。

作家沙叶新向我们传授的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在采访之前,采访者要从文字材料和别人的介绍尽量地了解被访者的有关情况,使自己逐渐对被访者引起兴趣,产生感情,激发自己的采访欲望。

在采访过程中,你还得利用适当的时机,让采访者明白你对他并不是一无所知;

而当被访者知道你对他是有所了解时,才会引起他与你交谈的兴趣。

尤其重要的是,在被访者与你交谈时,你切不可象木头似地不动声色,只管听或记录;

你应该与被访者在感情上有所交流,或赞许,或感叹,或同情,或惋惜,有时也可发些简短的议论。

总之,要由衷地把你的感受很有感情色彩地传达给被访者,这样被访者在整个叙述中才会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

张天来则用自己采访中的实际经历证明了真诚和热情的重要。

在全国科协二次会议期间,他采访了一个来自河南焦作的女工程师:

这是一位历尽了磨难,意志十分坚强的女性,然而同我每次谈起她的经历,她都情不自禁地在那里流泪。

我呢,一边听、一边记,两眼常常含满泪水。

在北京,她同我谈了七次,每次三小时左右。

后来在焦作又谈过两三次,每次都难过得流泪不止。

传媒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灵沟通的过程,“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还谈什么新闻采访和写作?

(二)甘当小学生的不耻下问的精神

在采访中,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理解为一种交换,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作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平等的。

因为我们需要对方提供新闻事实,对方却并不需要我们提供任何东西。

说白了,采访是对别人的索求,而不是对别人的施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那些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采访者,只能投之以鄙夷。

世界上有不可穷尽的万事万物,有难以尽数的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因此每个人也都拥有自己的一段自豪。

作为一个新闻作者,并不是什么都能精通的。

一个满身尘土的农民,可以向我们传授许多农作知识;

一个家庭妇女,也有不少操持家务的技巧和心得。

在他们面前,我们只能做小学生,不耻下问。

这方面的道理是很浅显的,但是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三)掌握调查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调查采访其实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它甚至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做得好。

采访的技巧主要在实践中摸索提高,我们在这里只能纸上谈兵式地提出一些条条供参考。

1.调查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的准备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采访的目的:

初步的主题和所需的主要材料和细节;

对被采访者的必要的了解:

年龄、职业、性格、爱好等;

对主要涉及事件的预先所知;

采访的发动、制动和大致步骤;

记录的方法和所需的器材。

2.调查采访的形式

开调查会;

个人谈话;

书面问卷

现场察看;

亲自参与(就是和采访对象一起做他正在做的工作)。

3.调查采访的技巧

与被采访者的心灵沟通如逢知己;

对方不愿吐露真情时的循循善诱;

因对方不善言辞必要的话语牵引;

在对方信口开河时适时的提醒;

怀疑对方所言不实或口误时的验证。

因为调查采访是传媒写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作了以上阐述。

又因为调查采访有专门的“采访学”详加解说,在写作理论中不宜展开,我们仅作上述粗略介绍,就此打住不再详解。

第三节广博的知识

(一)传媒的特点决定它的作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写作的题材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领域和任何一个行业,专业的传媒作者──新闻记者虽有一个大致的分工,如体育记者、文教记者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其它领域发生的新闻事件就可以无动于衷。

一个称职的记者对任何领域里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都会全力以赴及时报道的。

非专业的传媒作者,要涉足的范围更是无边无际的,举凡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是传媒作者畅游的天地;

党、政、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是传媒作者采访的对象。

如果知识浅陋,怎能担此重任?

结合实际,这一点就会更为明晰。

前年国家明令禁止商品传销,可是有一些不法分子将传销活动转为地下,诱骗一些急于发财的人走上这条邪路。

某报两位勇敢的女记者在发现了秘密传销据点之后,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潜入现场进行采访,虽然后来因身份暴露遭到围攻,最终有惊无险,写出了颇有份量的连续报道,促使当地政府摧毁了这一非法传销点。

这次报道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两位记者的勇敢无畏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还依赖她们对非法传销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以及国家有关最新政策的深入了解。

如果对非法传销一无所知,即使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一些表面看起来跟眼前现实并无直接关联的知识,也同样会在传媒写作中发挥作用。

1957年上海出现罕见的严寒,新华社在2月12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报道中引用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0年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写的诗句: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诗中揭露的是1947年上海严寒时百姓大量冻死的惨状。

而1957年的严寒比10年前更严重,在政府的关怀照顾下,却没有冻死一个人,这就揭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思想。

记者如果不能靠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引入相关背景,作品就有可能是单调、枯燥而又肤浅的。

(二)知识的类型和获得的渠道

知识,对于传媒作者而言,并不单指在课堂上能学到的那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类型:

科学知识,这主要靠课堂和书本得到。

社会知识,这是在书本上不可能直接得到的东西,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去逐步积累。

生活知识,这是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衣、食、住、行,乃至油、盐、酱、醋,都有可能成为文章中的重要因素。

它的积累也要依靠生活实践。

第二章网络媒体的特点

第一节超时空性

网上的信息是超时空存在的。

网络信息对空间的超越很显在,人人都能体会得到。

一个人上了网,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你可以一会儿在自己单位的网站里浏览本单位的通知通报,一会儿就可以到纽约的股票市场中去查看行情,再一会又可能到某图书馆里去查阅资料。

边远地区的小报,资料室里没有订阅,也可以到网上去阅读。

要是对某一个人的网页感趣,也不妨进行去“到此一游”。

总之,从空间意义上说,人类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实现“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的愿望。

网络信息对时间的超越也比较容易认识。

不妨先举一例,如果你错过了当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不必为之沮丧,你只需要进入中央电视台的网站,进入“焦点访谈”栏目,想看哪一期“焦点访谈”都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想看文本看文本,想看音像看音像。

再譬如,过去的报纸,要再去翻检很不容易,你只需要进入一家报纸的网站,输入报纸的出版日期,很快那天的报纸就会调出来供你查阅。

假如忘了日期,可以输入作者姓名;

连作者姓名也忘了,那么输入关键词,同样能够找到你要的那段信息。

在网上,时间已经不是障碍,陆机的“观古今于须臾”、“通亿载而为津”在他看来只能靠想象来实现,眼下却已成为现实。

第二节超文本性

一般的新闻,还是以文本作为主要存在形式。

在互联网上,浏览文字化的文本也是常见的获得的信息方式。

但网络的强大功能使它所提供的信息远不限于文本阅读。

依赖于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技术发展,网络媒体打破了单一的语言文字的束缚,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提供了更为多样的传播、交流形式。

受众固然可以选择文本来“读”,同时也可以选择声音来“听”,还可以选择图片或画面来“看”。

除了运用不同的载体,在一个文本之中,也可以同进嵌入影像和声音,使受众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接受影像信息和声音信息,整个接受过程因此更具直观性。

譬如有关阿富汗的战局,各个网站在文字报道的同时,往往在文字之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在文字的标题后面也注明“附图”或“多图”,以此来吸引受众。

第三节快捷性

互联网的新闻性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大多标明报道时间,精确到秒,这是别的媒体所没有的情况。

对一个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网站的报道常常是连续性的,事件每有一点进展,网站上立刻就有报道。

有关同一事件前后报道的标题排列在一起,最新的排列在最上边,下边按时间倒退的方法依次排列。

这样,受众在检索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事件的时间序列,可以循着这一序列由先到后逐步阅读,也可以倒过来先看最新的,然后一步步回溯。

 

第四节交互性

网络信息还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在一条信息之后,常附有若干条相关信息,受众只需用鼠标点击,马上就会将链接的相关信息调出来,而新调出来的信息后面又会附有一些相关信息,这样传演,无穷无尽。

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给受众提供比较、印证、参照的作用,运用起来非常方便。

过去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搜集完备的资料,在网上也许瞬间就可以完成。

例如四川宜宾南门大桥发生垮塌之后,一位作者想起近年已经发生发多起大桥跨塌事件,想联系起来写一篇文章,可是一时又不可能搜集全这些资料,就到网站上去查,在键入关键词之后,马上调出了齐全的相关资料,这位作者的文章很快就写出来了。

第五节自由性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发信息的自由。

在传统的媒体上发表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在网上却很容易。

网络作者吴过对此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在传统媒体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编辑部声明:

“本刊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三万字内稿件一律不退稿,超过三万字的稿件若要退稿,必须寄上退稿邮资……”严格地说,这样的声明是不人道的。

然而多年以来,不少作者出于对白纸黑字出版物的近乎迷信的崇拜,出于对编辑们的盲目信赖,居然把这种不平等条约当作正常的事情接受下来。

幸运的是网络的诞生。

……网络无限辽阔的空间使他们创作的文字被更多人接受,并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读者群。

大多数网络写作者为此感到兴奋,他们说,网络写作使他们找到了自我,同时在写作中精神得到了升华。

……

写作、发表,都不再是文化贵族们的事情,它在网络时代充分平民化了。

自由写作也给网络带来一些问题,文章的质量参差不齐是常有的事。

不过,这些弊端跟积极作用相比不是主流。

 第三章网络媒体的文体类型

第一节网络新闻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新闻是它最突出的功能,许多网民每天都要从网上去浏览当天的新闻,它要比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得到的新闻信息全面、具体。

网络新闻的文体样式很多,通用新闻文体中的消息、通讯、特写、专访、深度报道等,都比较常用,但尤以消息为主。

由于这是网络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下面一章将有详细介绍,故这里从略。

第二节网络言论

这里说的网络言论,除常规的新闻言论之外,还包括在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之后所附的网民的评论。

为了体现言论自由的原则,同时更是为了了解人们对重要信息的认识和评价,网站的“版主”会在重要信息之下附上“发表评论”的留言版,网友如果有什么见解要发表,就写在留言版上,写完后点一下“发送”,就可以将意见发表在该网站上了。

网络言论也是下面重点介绍的内容,此处不再多谈。

第三节网络对话

网络对话在这里是指网友在聊天室里的谈话。

上网聊天是许多网友的爱好,他们在聊天室里,用自己的笔名或代号,跟一个或多个不知身份的网友聊天,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毫无讳饰,坦诚相待。

当然,愿意欺骗也有欺骗的自由,愿意虚伪也有虚伪的自由。

总之,在这里,人格结构的各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都可以自由现身。

网络对话虽然也是网络媒体的传递对象,但它不是公共信息,而且比较零碎、随意,我们在这里只是点一点,就不详谈了。

第四节电子信件

电子邮件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网上用信件的方式传递信息,速度快,保密性好。

拥有电子信箱的网友只需用网站或某一专用软件提供的电子邮件格式,将信件写好,点一下“立即发送”就马上转到了对方的电子信箱里。

电子邮件也不是公共信息,所以下文也不再详谈。

第五节网络文学

虽然在各种媒体上都刊登或发表文学作品,但传播理论一般都不对文学作品发表意见,因为文学有自己的独特性,有专门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无需传播理论多言。

不过,网络文学却是一个例外,它的接受对象──网民,不同于通常的文学欣赏者,更属于大众传媒的受众群体。

再者它跟一般的文学刊物都无太大的联系,跟网络这一媒体倒是不可分离。

由于本书篇幅所限,下文也不再设章节专门谈论网络文学。

第四章网络新闻

网络是最能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多媒体”化传播工具。

许许多多在图书馆和资料室难以寻觅的资料,在网上寻找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

在网上可以随时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了解刚刚发生的最新的动态。

第一节网络简明新闻的写作

(一)标题要完整、简洁地描述新闻事实

网络简明新闻是用标题作为检览标志的,读者进入某一类新闻的界面后,浏览排列在一起的标题即可知道最基本的新闻事实,对其中的某一条感兴趣,再点击其标题调出全文来浏览。

传统的印刷媒体,标题和正文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标题如有不清楚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去阅读正文。

而网络新闻的正文是隐藏着的,如果标题不清楚,读者可能根本没有兴趣打开正文观看。

因而网络简明新闻的标题要能够独立地、完整地描述新闻事实。

但网络简明新闻的标题却不能同印刷媒体中消息的标题那样靠多行性、层次性的方法来描述新闻事实,不能引题、正题、副题俱全,不能在引题式、正副式、全题式等组合方式中任意选择。

作为索引来使用的网络新闻标题,只能有一行,可以用中间空一字间隔的方式来表达无法组织到一句话中去的复杂内容,但不能另起行形成多个标题。

上面例文的“相关链接”中的标题《电影和电视节目重见天日阿富汗市民争睹成龙电影》就是用中间间隔的方式来表达复杂内容的,但却没有引题、正题、副题之分,仍是一个标题。

(二)导语可以与主体合并

网络简明新闻,不一定严格遵守消息那种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大部分,必要时在适当地方穿插背景的结构模式。

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网络简明新闻,可以像一般的消息一样,写一个独立的导语,将最为重要的新闻事实在导语中概括出来。

但是为了压缩篇幅,使文章更加简明扼要,内容相对单纯,篇幅较短的网络简明新闻,完全可以不写单独的导语,让导语跟主体合并在一起。

这样在外部形式上看来,就没有导语部分,或者说全文只是一个导语而已。

第二节网络新闻特写

一、网络新闻特写示例

网络新闻特写是一种篇幅较长、有较多细节描写的报道形式。

当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发生后,篇幅较短的网络简明新闻可以迅速及时地给以报道,但报道内容比较简略,不能满足人们了解详情细节的希望。

而网络特写可以弥补简明新闻的不足,更为具体生动地向人们提供详情细节。

譬如,中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努力之后,终于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字仪式是改变历史的一个瞬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应该给以详尽报道。

人民网的两个记者就把这一瞬间作为题材,写出了下面这篇新闻特写:

多哈专电:

香槟打开的时候——

记中国入世议定书签字仪式上的中国代表团

人民网记者龚雯吴绮敏

11月11日晚19时左右,仍然沉浸在入世喜悦中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来到多哈喜来登饭店马佳利斯大厅,等待将在这里举行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

大厅内悬挂着中英文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横幅,一座大签字台设于厅中央,上面摆放着签字笔、签字文本等。

此前,中国代表团已向WTO秘书处提交了朱镕基总理授权石广生团长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的全权证书。

19时20分,本次WTO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尔、WTO总干事穆尔等并肩步入大厅。

19时30分,笑容满面的石广生准时入场,中国代表和记者们立即兴奋起来。

石广生在签字台后入座,WTO秘书处法律司司长凯普将事先准备好签字文本递送给他。

石广生挥笔在文本最后一页签下姓名和日期,并标注中文“须经批准”字样。

之后,石广生在文本上标注“石广生”的英文拼写“SHIGUANGSHENG”和“须经批准”的英文字样“SUBJECTTORATIFICATION”。

19时32分,石广生离座,邀请卡迈尔和穆尔一起走向麦克风作简短发言。

石广生说,今天他代表中国政府在这里签署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稍后,他将向穆尔先生提交由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

30天后即2001年12月11日,中国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接着,卡迈尔和穆尔分别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向中国签署入世议定书表示祝贺。

这时,服务人员送上刚刚开启的香槟,三人相拥庆贺。

中国代表团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高举香槟示庆,厅内响起一片洋溢着的欢快的碰杯声。

记者注意到,中国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显得格外精神,女士们换上了最漂亮的服饰,有的特意穿上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中式衣裙。

财政部的张宝竹司长多次参加过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十几年来,的确是“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他感慨道,入世谈判最终能够成功,根本因素在于这些年来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谈判中腰杆越来越硬了。

入世谈判的一个重大作用在于它使我们发展目标更明确,步伐更快捷,“逼”得国内产业和企业与国际接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海关总署李延司长不停地请别的代表帮她拍照留念,她说,今天和昨天一样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市场经济本来就有利有弊,入世同样如此,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毫发无损,关键看你自己怎么对待利与弊。

国家计委刘新华副司长说,入世对“十五”规划的实施意义重大,“十五”的一大重点是以入世为契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这就提醒我们看清面前的机遇和挑战,趋利避害,把产业结构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以更强劲的势头融入全球化浪潮。

作为参与入世多边谈判的中方代表之一,国务院法制办的冯雪薇处长认为,国际经贸是用规则说话,入世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