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315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冲刺习题与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2)A.瀑布模型  B.迭代模型  C.V模型  D.螺旋模型

试题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很多种,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合的开发方法,其中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开发的方法称为(3)。

(3)A.面向对象方法 

B.结构化方法

C.瀑布模型方法 

D.原型方法

试题4

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中,一个对象一般由(4)组成。

(4)A.对象名、属性、方法 

B.名称、属性、实例

C.对象名、属性、消息 

D.名称、消息、函数

试题5

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阶段,该阶段又可以分为5个子阶段,即系统规划、(5)、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验收阶段。

(5)A.系统计划 

B.系统需求 

C.系统架构 

D.系统分析

试题6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具体是(6)。

(6)A.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B.计划、执行、监控、收尾

C.总体规划、分析、设计、实施

D.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运维

试题7

UML中的用例和用例图的主要用途是描述系统的(7)。

(7)A.内部接口 

B.功能需求 

C.体系结构 

D.详细设计

试题8

在几种不同类型的软件维护中,通常情况下(8)所占的工作量最大。

(8)A.更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试题9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架构设计和软件详细设计。

架构设计属于高层设计,主要描述软件的结构和组织,标识各种不同的组件。

由此可知,在信息系统开发中,(9)属于软件架构设计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

(9)A.软件复用 

B.需求分配 

C.需求获取 

D.模式设计

试题10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化方法中,用户参与的原则是用户必须参与(10)。

(10)A.系统分析工作  

 B.系统建设中各阶段工作

C.系统设计工作   D.系统实施工作

试题11

在UML图中,(11)展现了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11)A.类图 

B.构件图 

C.序列图 

D.部署图

试题12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经常使用(12)对集成的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12)A.Bugzilla 

B.TrueCoverage 

C.LoadRunner 

D.TestManager

试题13

下列测试方法中,(13)均属于黑盒测试的方法。

(13)A.等价类划分和错误推测法 

B.条件覆盖法和基本路径测试法

C.边界值分析法和代码检查法 

D.语句覆盖法和边界值分析法

试题14

软件架构模式描述了如何将各个模块和子系统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诸如Word和Excel这类图形界面应用软件所采用的架构模式是(14)。

(14)A.分层模式 

B.面向对象模式

C.事件驱动模式 

D.知识库模式

试题15

分层通信协议(如ISO/OSI的七层网络模型)所采用的架构模式是(15)。

(15)A.分层模式 

试题16

CORBA是由OMG组织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中软硬件系统互连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已经逐渐成为分布计算技术的标准。

CORBA标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规定业务对象有效协作所需的协议规则的层次是(16)。

(16)A.公共对象服务 

B.对象请求代理

C.公共设施 

D.公共语言规范

试题17

下列关于中间件特点的描述,(17)是正确的。

(17)A.中间件不能运行于多种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上

B.跨越网络、硬件、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或服务可通过中间件透明交互

C.中间件运行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内核中,提高内核运行效率

D.中间件不应支持标准的协议和接口

试题18

关于软件测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8)。

(18)A.测试是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B.测试只是一种仅在编码阶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

C.测试不仅是检查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识别由于某种原因预防措施无效而产生的错误的主要手段

D.软件测试可以在概念上区分三个大的测试阶段: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试题19

下列关于软件复用,(19)是不正确的。

(19)A.软件复用是指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

B.软件复用有利于提高软件的生产力或生成效率

C.软件复用一般仅指代码复用

D.软件复用有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

试题20

根据软件“产品质量”国际标准IS09126的定义,软件质量不包括(20)。

(20)A.内部质量 

B.外部质量 

C.使用质量 

D.产品质量

试题21

下列为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评审与审计过程,除了(21)之外。

(21)A、管理评审 

B、技术评审 

C、检查和走查 

D、软件测试

试题22

以下关于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22)。

(22)A.软件质量保证过程通过计划制订、实施和完成一组活动提供保证,这些活动保证项目生命周期中的软件产品和过程符合其规定的需求

B.验证和确认过程确定某一开发和维护活动的产品是否符合活动的需求,最终的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C.检查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目标是识别规范说明与标准的差异,并向管理提供证据

D.软件审计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

试题23

ISO/IEC9126定义的软件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23)、效率、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23)A.稳定性 

B.适合性 

C.易用性 

D.准确性

试题24

一个设计良好的软件系统应具有(24)的特征。

(24)A.低内聚、低耦合 

B.高内聚、低耦合

C.高内聚、高耦合 

D.低内聚、低耦合

试题25

软件需求可理解为:

为解决特定问题而由被开发或被修改的软件所展示出的特性。

所有软件需求的基本特性是(25)。

(25)A.与用户交互性 

B.可验证性 

C.面向对象 

D.解决冲突

试题26

根据GB/T16260.1中对软件产品质量模型的描述,软件产品的使用质量不包括(26)。

(26)A.可移植性 

B.生产率 

C.满意度 

D.有效性

试题27

在面向对象分析中,其分析过程的第一步是(27)。

(27)A.发现用例 

B.建立功能模型

C.进行领域分析 

D.发现角色/参与者

试题28

面向对象开发技术中,对象定义为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对象之间通过(28)执行有关操作。

(28)A.消息 

B.调用 

C.信息共享 

D.继承

试题29

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中,用UML表示软件体系架构,用到5个视图:

逻辑视图、构件视图、部署视图、(29)。

(29)A.使用视图和动态视图 

B.静态视图和动态视图

C.用例视图和动态视图 

D.用例视图和进程视图

试题30

以下UML的各种图中,(30)属于交互图的范畴。

(30)A.活动图 

B.对象图 

C.顺序图 

D.状态图

1.3 

习题解答

试题1分析

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快速原型法、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数据规划法、信息工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

由于它是假定被开发的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因此,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

结构化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将系统的功能看成是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

结构化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3、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结构化方法的优点是:

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

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结构化方法的缺点是:

开发周期长;

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

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

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2)快速原型法。

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并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应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系统检测等阶段。

用户仅需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完成对应用系统的简单描述,开发者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定义后,利用开发工具生成应用系统原型,快速建立一个目标应用系统的最初版本,并将它提交给用户试用、评价,根据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形成新的版本,再返回给用户。

通过这样多次反复,使得系统不断地细化和扩充,直到生成一个用户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止。

快速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与业务人员交流方便的优点,特别适用于那些用户需求模糊,结构性比较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

(3)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BSP(BusinessSystemPlanning,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是企业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也就是说,后两种方法是在BSP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SP方法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4)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由世界级的信息系统大师詹姆斯•马丁提出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这个方法认为,一个企业要建设信息系统,它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

一个好的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应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和专有性,好的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必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的要点主要有:

数据环境对于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企业数据环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信息系统建设极大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企业的数据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静态的、独立的信息资源通过战略数据规划重建企业数据环境,使其成为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对一个现代化企业来说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四种数据环境。

在信息系统发展的历程中共有四类数据环境,即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

建设主题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任务。

这里的主题数据库并不是指数据库的大小,也不是指数据库的功能,而是指哪些数据库是面向企业的业务主题的,哪些不是面向业务主题的。

所谓业务主题,就是指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

比如,对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生产整车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相应地,围绕核心业务建立的数据库就是企业的主题数据库;

而对于一个物流企业来说,围绕着物流业务处理的数据库就是企业的主题数据库。

围绕主题数据库搞好应用软件开发。

(5)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与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一种交叉关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他两种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而其他两种方法则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核心。

信息工程方法与信息系统开发的其他方法相比,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信息工程不仅是一种方法,它还是一门工程学科。

它第一次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了。

所谓工程化,就是指有一整套成熟的、规范的工程方法、技术、标准、程序和规范,使得开发工作摆脱随意性和多变性,其目标是信息系统的开发走上智能化、程序化和自动化的道路。

(6)面向对象方法。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将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许多相互配合而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

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面向过程,系统被分解成若干个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初始元素是对象,然后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归纳成类,组织类之间的等级关系,从而构造出类库。

在应用时,就可直接在类库中选择已有的类,从而达到复用的目的。

试题1答案

(1)B

试题2分析

瀑布模型是一种最朴素的开发模型,它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固定顺序:

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上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整个模型就像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如图1-1所示。

图1-1 

瀑布模型示意图

瀑布模型过于理想化,而且缺乏灵活性,无法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明确用户难以确切表达或一时难以想到的需求,直到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发现与用户需求有很大距离,此时必须付出高额的代价才能纠正这一偏差。

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形,与传统瀑布模型相比,该模型更加强调测试过程应如何与分析、设计等过程相关联。

如图1-2所示,V模型中顶点左侧和右侧之间的连线表示如果在测试和确认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那么左侧的过程要重新执行,换句话说,V模型显现了瀑布模型中隐含的一些迭代过程。

图1-2 

V模型

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满足要求的原型往往非常困难。

螺旋模型综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优点,还增加了风险分析,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如图1-3所示。

螺旋模型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活动:

制订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

这四项活动恰好可以放在一个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而开发过程恰好像一条螺旋线。

图1-3 

螺旋模型

在大多数传统的生命周期中,阶段是以其中的主要活动命名的:

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

传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大部分强调过程的串行执行,也就是一个活动需要在前一个活动完成后才开始,从而形成一个过程串,该过程串就组成了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

在迭代模型中,每个阶段都执行一次传统的、完整的串行过程串,执行一次过程串就是一次迭代。

每次迭代涉及的过程都包括不同比例的所有活动。

试题2答案

(2)C

试题3分析

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

它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

每个阶段又划分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

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编制要求。

开发方法详细介绍请见试题2分析。

试题3答案

(3)B

试题4分析

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中,一个对象一般由对象名、属性(数据)、对象操作(方法、运算)组成。

试题4答案

(4)A

试题5分析

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可以分为5个子阶段,即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验收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

试题5答案

(5)D

试题6分析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具体是:

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立项阶段:

包括两过程:

一是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出建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

二是需求分析过程,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范说明书》,经评审、批准后立项。

开发阶段:

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验收阶段。

运维阶段: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后,就进入运维阶段,这一阶段系统维护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消亡阶段:

企业的信息系统经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报废重建等情况。

试题6答案

(6)A

试题7分析

用例(UseCase)是一种描述系统需求的方法,使用用例的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的过程就是用例建模。

用例方法最早是由IvaJackboson博士提出的,后来被综合到UML规范之中,成为一种标准化的需求表述体系。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想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被开发出来的系统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就用例方法的基本思想。

在用例图中,主要包括参与者、用例和通信关联三种元素,如图1-4所示。

图1-4 

用例图中的基本元素

(1)参与者(Actor)。

参与者是指存在于被定义系统外部并与该系统发生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他们代表的是系统的使用者或使用环境。

(2)用例(UseCase)。

用例用于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所使用的,它描述的是参与者为了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3)通讯关联(CommunicationAssociation)。

通讯关联用于表示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表示参与者使用了系统中的哪些服务(用例),或者说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用例)是被哪些参与者所使用的。

用例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1)利用交互改进用例实现。

(2)调整对设计类的操作需求。

(3)调整对子系统和(或)它们的接口的操作需求。

(4)调整对封装体的操作需求。

一个系统的行为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说明,包括协作或者交互的方法。

用例设计通常使用交互(特别是序列图)来说明系统的行为。

当系统或者子系统的行为主要通过同步消息传递来说明时,序列图非常有用。

由于消息序列通常没有严格的定义,因此,尤其是在事件驱动系统中,异步消息传递更容易利用状态机和协作来进行说明。

用例方法完全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从系统的外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的。

在用例方法中,把被定义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并不关心系统内部是如何完成它所提供的功能的。

用例方法首先描述了被定义系统有哪些外部使用者(抽象成为Actor),这些使用者与被定义系统发生交互;

针对每一参与者,用例方法又描述了系统为这些参与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抽象成为UseCase),或者说系统是如何被这些参与者使用的。

所以从用例图中,可以得到对于被定义系统的一个总体印象。

与传统的功能分解方式相比,用例方法完全是从外部来定义系统的功能,它把需求与设计完全分离开来。

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中,用例模型主要用于表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系统的设计主要由对象模型来记录表述。

另外,用例定义了系统功能的使用环境与上下文,每一个用例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服务。

用例方法比传统的SRS更易于被用户所理解,它可以作为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针对系统需求进行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

试题7答案

(7)B

试题8分析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纠正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和缺陷,以及为满足新的要求进行修改、扩展和裁剪的容易程度。

目前广泛用来衡量程序可维护性的因素包括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和可修改性等。

软件维护占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60%~80%,维护的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改正性维护。

为了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正软件性能上的缺陷、排除实施中的误使用,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叫做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

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输入/输出方式、数据存储介质)可能发生变化。

为使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去修改软件的过程就叫做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

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与性能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修改或再开发软件,以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改进加工效率、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维护活动叫做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

这是指预先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靠性等,为以后进一步改进软件打下良好基础。

通常,预防性维护可定义为“将今天的方法学用于昨天的系统以满足明天的需要”。

也就是说,采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对需要维护的软件或软件中的某一部分(重新)进行设计、编码和测试。

以上各种维护类型占整个软件维护工作量的大致比例如图1-5所示。

图1-5 

各种维护所占的比例

试题8答案

(8)C

试题9分析

软件架构设计处于传统的需求分析之后,软件设计之前,他是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之间的桥梁。

像平时所说的,某个软件是C/S还是B/S结构,这个C/S与B/S就是软件架构。

由于软件架构设计处于这么一个衔接的位置,所以它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将需求阶段的成果,即已确定要实现的需求,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