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273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docx

学校流行病防控指南

2020年校园传染病防控指南

秋冬季节交替,早晚温差较大,学生抵抗力差或者适应能力差,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经过飞沫传播,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和接触传播。

为了提高中职生的防护意识,现将秋冬季节中最常见的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小知识,科普给大家: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

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体的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2.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主要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5.并发症及危害: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心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

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6.隔离期: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且不少于发病后7天。

7.与普通感冒区别:

 

1、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接种后2-4周产生有效抗体,6-8个月抗体滴度衰减。

2、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3、增加户外活动,流感季节佩戴口罩,要勤洗手、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5、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6、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很弱,不耐热和酸,能被乙醚等消毒剂灭活。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

群体免疫力不足,若发生散发病例没有及时隔离,极易引起暴发疫情。

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新鲜疱液中含有病毒颗粒,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

冬春季多见,潜伏期为12~21天。

病后终身免疫。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其次为生活接触,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孕妇患病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3.易感人群:

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也没有出过水痘病史人群,主要见于儿童,以1-6岁为高峰,2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

4.主要表现:

出疹前可出现前驱症状,如发热和厌食、咽喉痛、头痛、咳嗽等,24-48小时出现皮疹,皮疹特点如下:

首发于头面和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

最初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继之变为透明饱满水疱,24小时后水疱混浊并中央凹陷,水疱易破溃,2~3天左右迅速结痂。

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疾病高峰期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黏膜皮疹还可出现在口腔、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5.并发症及危害:

①严重皮肤感染;②合并脑炎:

会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嗜睡、意识模糊;③水痘性肺炎;④带状疱疹:

虽然发过水痘后会终身免疫,但是病毒会一直存于体内,随着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可能会致带状疱疹,大约1/5水痘会致带状疱疹。

6.隔离期:

隔离期至少病后14天,且至疱疹完全结痂。

1、最有效的措施--接种水痘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孩子们最好接种2次水痘疫苗,保护效果就能达到95%至99%。

2、注意空气流通、注意手卫生。

3、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到全部疹退为止;水痘流行期间班级有水痘病例的、有疑似感冒症状的学生也要求观察。

4、对有接触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疫苗。

5、建议未接种水痘疫苗也未患水痘的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接种水痘疫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季节为每年3~5月份,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出疹前后4天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粘液病毒(paramyxoviridae),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

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1.传染源:

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

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2.传播途径和方式: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粘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可通过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通过手的污染而传播。

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

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

3.易感人群: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4.主要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

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

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①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

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

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

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为本病早期特征。

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②出疹期 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

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开始隐退。

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③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

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

整个病程约10~14天。

5.并发症及危害:

①肺炎,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喉炎,重症喉炎出现喉梗阻现象,如不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则可迅速发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③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④脑炎,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6.隔离期:

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

2、增强免疫力,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或麻疹疫苗。

3、注意开窗通风,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4、对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5、易感季节避免出入人口密集场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4-15岁)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孕妇通过胎盘。

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少年多发,14岁以下儿童居多。

4.主要表现:

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初期可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但多数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起病1-2天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天后对侧肿胀。

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触痛明显。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

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

同时伴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5.并发症及危害:

①脑膜脑炎:

脑膜脑炎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男孩较女孩多3~5倍。

②睾丸炎:

男性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14%~35%,常伴发附睾炎。

③卵巢炎:

占青春期后女性患者的5%~7%。

④胰腺炎:

严重胰腺炎罕见,轻型及亚临床型较常见。

表现为中上腹疼痛和触痛,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6.隔离期:

不少于发病后21天。

1、接种两剂次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预防。

2、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3、及早隔离患者,密切接触者应检疫3周,对可疑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1.针对传染源防控措施:

①尽早发现病人,如有发热、咳嗽症状,及时医院就诊。

②文明咳嗽,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清洁手绢或纸巾遮掩口鼻。

③及时隔离病人。

2.针对传播途径的防控措施:

①勤开窗通风,保持所在环境空气流通。

②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③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尤其儿童、老年人、体弱者以及慢性病患者,应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不流通场所。

3.针对易感人群防控措施:

①科学接种疫苗,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流脑)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②强身健体,均衡饮食,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做好手卫生。

④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⑤衣着适量,随季节增减,注意防寒保暖。

 

进入冬季后气温开始下降,日渐寒冷。

干燥的季节也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的时段。

秋冬季易发的肠道传染病有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

对于中职生来说,空气干燥寒冷、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肠胃功能相对减弱等内外部条件是导致其在秋冬季节易患病的主要原因。

注意保暖与饮食,把好“手”“口”关,对预防秋冬肠道传染病而言非常重要。

 

  诺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常称为“冬季呕吐病”多发于每年10月~次年3月。

具有高度传染性及快速传播能力,病毒变异快,每隔2-3年即可出现引起全球流行的新变异毒株。

此病毒在0~60℃的温度范围内可存活2-3周。

感染后免疫时间短,目前尚无疫苗。

全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恶心、腹痛等,儿童呕吐居多,成人腹泻多见。

传播途径多样。

诺如病毒引起的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都可以自愈,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

1.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的粪便和呕吐物均含有病毒。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多样;呼吸道吸入呕吐物或粪便产生的气溶胶、直接或间接经手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物品、食用被污染过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

3.易感人群:

该病毒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株,人群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目前无疫苗。

4.主要表现:

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儿童呕吐居多,成人腹泻多见。

5.并发症及危害:

尽管诺如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仍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具有高度传染性及快速传播能力,病毒变异快。

6.隔离期:

需在腹泻或呕吐症状消失后72小时。

 

1.流行季节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与可疑人员保持社交距离,发现呕吐、腹泻同学及时报告老师,发现呕吐物立即戴好口罩,远离呕吐物所在地,并报告老师通知人员立即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室保持开窗通风、戴口罩、勤洗手(流动水+肥皂+7步洗手法+30秒)

一前:

餐前、接触口鼻、眼睛等易感部位前。

一后:

外出归来、使用公共物品后、便后、接触垃圾/动物/可疑污染物品后。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感染期饮食宜清淡;吃熟食、喝开水;流行季节少吃海产品,不吃刺身;恢复期不吃辛辣、生冷食物。

4.增强免疫力: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七、消化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为了健康,做好预防,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