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263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docx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一卷)课堂教学

一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艺术

(一)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寻找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

(三)借助美育的力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四)寓德于智、寓德于体、寓德于劳技的艺术

二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

(一)选准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注意学科中渗透德育的媒介

(二)把握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时机、时间和频度(三)讲究学科中渗透德育有方式方法

(四)考察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效果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

(一)教学方法灵活的艺术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艺术(三)创设成功情境的艺术(四)以美激趣的艺术

四转变差生的艺术

(一)寻根控源,注重心理保健艺术

(二)激发参与欲望,创造竞争氛围的艺术(三)增强信心、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的艺术(四)引导活动的艺术五六步骤课堂教学艺术

(一)“六步法”产生的背景

(二)课堂教学六步骤的含义(三)六步骤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四)“六步法”的实质是学生为主人

附录:

1.《普通劳动者》2.《反对自由主义》课堂教学实录六课堂民主的艺术

(一)建立师生间融洽关系的艺术

(二)学生间的合作艺术(三)为学生服务的艺术(四)提问的艺术

七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艺术八寓学法于课堂教学中的艺术九指导学生写日记、作文的艺术

十主体教学的艺术后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二卷)学习指导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三卷)班主任工作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四卷)教育书人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五卷)学校管理:

《赏识你的学生》

《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总会被封面上那句“本书不仅会改变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所震撼。

书中《老师,您听我说》、《要帮助,不要教训》、《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谁错了》、《难忘的体罚》、《迟到的理由》、《恨,铁就成钢了吗》等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从教师、家长、学生的角度诠释了赏识教育的真谛,读着这些文章,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身边的学生,联想到了那些对我们教育满怀希望的家长们。

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它像一轮又一轮的波浪不断冲击我的心灵,让我沉思,让我审视我的教育方式,寻找我的可取与不足。

读罢《赏识你的学生》,强烈的感到有一些词语在我的头脑中反复呈现。

那就是“赏识、宽容、理解、信任、责任、奉献……”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

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爱,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

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我就知道将来你能成为科学家",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的,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效应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读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我深深领悟到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超越。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过程。

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及本人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教育应把爱撒播给每一个孩子

我相信每位教师都爱孩子,选择爱的方式不同,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你在爱他,你的爱孩子乐于接受,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去爱。

在《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深受启发的故事是陈永林写的《一束鲜花》。

班主任李老师费尽心机改变一个在别的教师眼里是一粒老鼠屎的学生,在陈勇帮助一年级小学生耽误了上课时间,教师没有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他,而是先了解情况,然后又买来鲜花,在班级上表扬,还善意的欺骗鲜花是家长送来的,又要求同学们帮助他,让这位调皮鬼流下了感动得泪水。

放学后陈勇捧着鲜花到办公室,听到李老师和刘老师一番争执的话语,他哭着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5年后,陈勇考上清华大学,临走时去跟陈老师告别,看到老师桌子上的鲜花,李老师笑着说“班上又有一位像你当初那样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又买来了一束鲜花送他。

”再一次泪水涌出陈勇眼眶,以及发自内心的“李老师,我爱你,我永远爱你”读到这里,我为李老师自豪,为陈勇庆幸,是李老师的爱护、期待、宽容救了他。

一个人一旦拥有信心,便拥有决心、意志、勤奋、耐心,这一切会使他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的教育是对儿童充满期待,真正的学习是对儿童充满着爱护,真正的教师是对儿童满怀尊重。

所以,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让我们去爱学生、赞美学生吧。

二、教育应把自信还给每个孩子

在《赏识你的学生》讲的另一个故事《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有一个高中女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多上学,吃完晚饭就做作业直到深夜。

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对她的父亲说:

“我的数学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父亲听了怒火中烧,但又默然无语。

直到有一天女儿对父亲说:

“爸,我厌学了……”于是震惊的父亲给女儿换了一个教育环境。

在新的学习环境,女儿第一次接触法语,她的法语老师就赞扬她很有语言天赋;数学老师称她能“优雅且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居然在她的推荐信上这样写道:

“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指导老师则写道:

“请再给我们20个斯蒂芬这样的学生!

”那位父亲在震惊之后问女儿:

“对这样的评价,你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女儿大声答道:

“Yeah!

”赏识,有奇效;但赏识并不玄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为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需要正确引导和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

充满爱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当您读完《赏识你的学生》,您就会发现,赏识其实很简单——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三、教育应宽容每个学生

《宽容让我如此美丽》讲的是学生刘益对班级的女孩子有好感,在上课时偷偷得给班级上的女学生写纸条,教师把纸条收了,学生要求老师读纸条,教师灵机一动说:

“刘益写了一首诗: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刘益满腹孤疑的看了老师一眼。

老师继续说:

“刘益不惜上课的时间来告诫自己要努力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

”教师的责备让同学们沉默,让刘益感激。

此事后刘益于老师走得更近了,成为知心朋友。

我想当时如果老师如实地读出他纸条上写的内容,这个孩子说不定会恨老师,他也必然会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其他同学取笑的对象,说不定他会叛逆,说不定会因此而自卑、堕落……我很庆幸这个老师选择的这种方法。

后来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刘益在周记上劝老师:

人总是有生老病死的,您别太伤心了。

每次看到你没精打采的讲课,我们都十分难过。

要知道微笑中的张老师是最漂亮的。

是宽容让老师美丽;是宽容让老师得到了学生关心,热爱、尊重。

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宽容是如此美丽,每一位教师都有大海一般的胸怀,对学生多一点宽容,让我们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成长。

我会永远带着赏识这个信念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想把书后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赏识你的学生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欣赏孩子的长处

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

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并真诚地帮助他们

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一)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中除佩服之外,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

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只觉得身为人师的我与他的距离,只觉得自己教育技巧的缺乏,学识的肤浅。

特别是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

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

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哎”应该是真诚的。

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甲鱼效果而故作变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吧我们视为“哥儿们”。

我喜欢与“后进学生”们“吃喝玩乐”:

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假期,和他们一块儿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他们有了学习上的进步,我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贺……也许会有教育者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

也可能会有人敬佩我善于给“后进学生”们带去欢乐,我会说“不!

不是我给他们带去了欢乐,而是他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或者说再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

【作文网-《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它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作者自己。

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被退学,后来就来到了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也正是这段际遇,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与充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

  我很欣赏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

他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人去观察与探索。

而且还欣赏小林先生对儿童的尊重,他用爱心与信任给小豆豆贴上了永远撕不坏的好孩子的标签,使得她有了今天的成就!

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是丰富多彩的,他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校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

每天,孩子们如果上课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什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关的知识。

在与大自然那么亲密、融洽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

最有心的是,有一次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地点设在了校外九品佛的池子旁边,农民老师给孩子讲起了如何种庄稼,边讲还边在地上做示范,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萝卜的种子,施肥等等,一项一项地做给大家看,还给大家讲了别的有关虫子,鸟儿,蝴蝶,天气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完了播种的活儿,孩子特别的高兴,一个个俨然成了播种的高手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种的庄稼了,他们总会凑到一起谈论自己的庄稼的事。

那是多么精彩的一课啊!

相信孩子们定会终身难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因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在经过20年,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会如天上的繁星般数不胜数。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一颗聪明、活泼的小豆豆,有幸落在了一片自由、开放的土地----巴学园;一位睿智的校长,用他的爱心、耐心和童心,把巴学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

  最后又让我想起了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句话对小豆豆来说是多么地珍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那么今天的这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恐怕就会在“坏孩子”的阴影下,被自卑心理所包围,而不知所从。

教育博大精深,而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蓝天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搏击长空,才能无愧于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做“优良品质”的发掘者、推动者,让孩子们的心灵能自由飞翔,无所畏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第一日(2011.04.11)

第一封家书,曾公是典型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人,从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就能看的出来,月盈则缺,花盛则谢。

第二封家书,对其祖父的八字祖训颇为兴趣: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这是治家八字诀,道尽了曾氏一生的精髓。

早起,打扫,敬奉祖先,善待亲邻,读书,种菜,养鱼,养猪,有农有仕有商有德。

第三封家书的重点就是“为学譬如熬肉”

曾公借用他人之说表达了对学习的看法“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也就是说读书需要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在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做细慢的咀嚼,才能读熟读透。

这恐怕是现在我自己读书过程中最没有注意到的,一方面我自己没有用“猛火煮”,学习时间还是不够集中,另一方面自己往往是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细节,也就是“漫火也不够”,曾公的这封家书是给自己的弟弟们的,想想如果在求学的初期有这么的兄长能够高屋建瓴的给予思想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又怎能不成材呢?

曾公在这封家书的中段提到一个观点“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真正的钻其学业,只要真正的下功夫而没有任何懈怠,怎么可能不成功。

这恐怕是当时年轻的曾公曲线给自己的勉励吧。

我想放到我自己身上也是,我很遗憾迄今为止没有为了那件事情豁出去,不顾一切的奋斗,所以我体会不到那种走到最后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并没有真正的用上百分之百的力气去争取。

第四封家书:

讲格物致知

这是在读研期间被逼迫选修文艺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讲的重点篇章,可惜那个时候自己太爱玩,总是逃课也对此没有丝毫影像。

今天看到曾公对诸弟的教诲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讲“格物致知”,洗看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很重要的东西。

这封家书还有一个很值得让我思考的地方,他劝导四弟要好好读书,克服心浮气躁的毛病,他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水牧猪,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这一段看的我自己心惊,这压根就是在教训我自己,我们有个习惯,往往自己失败习惯归咎于外部的环境,归咎于不利的条件,归咎于强诸于自己的压力,就是不愿反省自己的内心,不愿意问自己有没有真正的想学,或者说真正的投入精力。

其实一直以来爸爸总是认为我自己抱怨外界太多,而从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2008年下半年的那场人生重大挫折,2009年4月的雪上加霜,就其原因都是自己的问题,却死活不愿承认。

时隔两年,在回头看看,我真的想问问自己,当日的悲剧难道不是我自己因为骄傲自负才一手造成的吗?

第八封家书

其实就是曾公自己的学习计划表,里面有他要求自己必须每日完成的东西:

每日写日记,记录一日中自己的不良行为,内心自审;每日读史10页;每日茶余偶谈一则。

说实话,写日志我们都会,但是多少人愿意再日志中狠狠的剖析自己呢,估计很多人都下不了手,加上多半是博客什么的,美化大过了剖析罢了。

读史倒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在读研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就曾经说过,如果遇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要回头读史,史书蕴含了社会出现的所有的问题,也提供了所有的解决之道。

我总是在想,只要以后,或这下半年时间充裕,一定要好好读读中国通史,读读世界通史,读读剑桥中国史,读读最爱的蒙田随笔。

1、第十一封家书:

曾公讲了两个为学的问题,一者是学问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豁然贯通的感觉。

我想这就跟钱钟书老先生曾笑言自小不爱读书,被父亲逼着看古书,结果看着看着,打着打着,有一天就开窍。

只是我想,我何日才能开窍呢?

二者就是不要把学问仅限制在书本中,家庭日用之间也有大学问。

这是箴言,从爸爸妈妈身上,身边朋友交际中,从同事做事观察中,从领导发言听中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里面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听的人,看的人,观察的人是不是用心罢了。

2、第十五封家书:

这里曾公劝导弟弟要先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而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

作为取科名出身的曾公因为经历过,感受过,所以说出来的也是肺腑之言。

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很多很多人还是不知道。

特别是在上学的孩子们,象牙塔的学生们,我想只有走入过社会,经历过知识的应用才会明白读书求学长知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第十七封家书:

曾公继续讲他的“有恒”,他认为即便如四弟般资质一般的人,如若愿意用恒心来弥补,一定可成大气。

转念想想,谁又不是资质平平之人,谁能有诸葛亮之般雄才伟略、万般丘壑在胸中,奇才是少数,可成功之能却又很多,这不是运气的功劳,归根结底还是“恒”用了多少。

4、第三十二封家书:

这封家书是我迄今所读中最钟爱的一篇,不光光在于这封家书本身的声名远播,更多的还在于它实实在在,于古于今皆有着重要人生道德伦理价值的文章。

而最让我敬佩的是,此时的曾公才刚刚三十而立,此时的曾公刚刚经历了仕途官场极大的飞跃(连跳四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正是官场得意时,而他却能有如此之高瞻远瞩,难的被后人称道。

曾公在这封家书中表达了两个意思:

其一为官要清廉,不存做官发财之念。

他认为“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与亲戚族党。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耻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从史书和跟方面的研究来眼,曾公虽然不是完全的两袖清风走一生,却基本是做到了清廉,这可能是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儒家道德价值观的坚持。

其二,也是最为让我欣赏的。

曾公未留一份钱财给子孙。

只要读过曾公传记的人都知道,曾公一族可谓是人才辈出,绵绵不断,而这其中开山鼻祖是这位不为子孙留下任何金钱的曾国藩,而他的后人在做人立德,学识修养等各个方面皆有成就,古往今来能够将兴盛过5代,代代皆有大家的家族真是少之又少。

追根溯源必定跟长辈的教导和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

曾公说:

“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想想如今多少跟“管二代”、“富二代”相关的事件屡屡出现,是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再换而言之,曾公恰恰又给他的子子孙孙们留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教育,这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1、第二十八封家书:

这封家讲了一位很了不起的曾公儿媳,郭筠老妇人。

这位很早就丧夫却能够将其子女各个带成人才,后备中不乏外交官,实在很让人佩服。

或许一方面有得益于她公公曾国藩的教导,另一方面也在于人本身的禀赋吧。

按照她的孙女曾宝荪的回忆,这位老妇人早在上上个世纪就很有世界的头脑,这位老奶奶不赞成八股文,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考秀才,反而希望他们多读外国文学,每日要看报,读古籍典籍,不让女娃学女工烹饪,反而要他们学画画,作诗。

我觉得放到如今,以为奶奶辈的人跟自己的孙辈们说,你们要干这些事情,恐怕都很让人称奇吧。

也难怪,出自这家的所有小孩日后都出息了,更重要的曾公一脉皆出自郭筠所抚养教育的这一群孩子。

一个家族中能出现一个人才已经很难了,如果各个都是人才,男女都是人杰,那真的就只能称奇赞叹了。

2、第二十九封家书: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家书,曾公对家庭的四种情况作了高低排序: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在曾公看来所谓权和钱恐是最不能让家族绵延鼎盛的宝物,甚至是个恶器,而唯有知书达理、孝顺父母,尤爱兄弟的人才能将好运延续到好几代好几代。

就如同现今非常多的管二代,富二代,很难想等他们到了不惑之年,他们可以荣耀的光环还留下多少,等到了天命之年,是否还可以过着年少时那般疯狂的岁月生活,我们都不知道,恐怕他们也未必知道。

PS:

今日太忙,读书总是再被不停歇的事情打断,一个下午也只读了这两封家书,加之明日又需要开会总结,周末参加婚礼,恐怕都不得闲功夫。

周日晚一定要定心继续开始。

竟然一周都没有摸到这本书,这周都献给了折腾人的日报社,电视台和博物馆,在这三地奔波,让我连拿起一本书扫两眼的机会都没有,幸好,今日,一切的一切都完结,可以定心看书了。

第三十八篇:

看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直接就乐了,这不就是一直以来我们看申论文章最最常见,如果拿来背诵准备申论八股文,会觉得这句子很烦人,但是如果真心做事情,却觉得这句话朴实无华却又大爱无疆。

总理曾经这么说过,也的确这么做的,所以才赢得如此多人的爱,所以古语不假,只是我们知识太浅薄,阅历太少,经历不厚重,才理解不了。

社会真的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老师,她有着太多太多的知识和经验,却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思考。

第三十九封:

提及左宗棠。

说实话对于左宗棠,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TBBT里面耳朵那帮人去吃左宗棠鸡的笑料,但是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我的了解不会多过曾公。

照查过的资料显示,这也是以为大器晚成人,闭门读书很多年,在中年后期一举成名,或许那些闭门的日子就是他韬光养晦的日子吧。

照这么说,其实只要潜心修身养德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定还是会成功的,失败的人应该都是中途放弃的人吧。

第四十二封:

人不可尽诿其咎于命运,牢骚满腹者,多半一事无成!

曾公规劝其六弟不可“尽诿其咎于命运”,少点牢骚,多点反躬自省,他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

读书如此,求功名如此,过日子如此,人的一生或许都是如此。

多抱怨总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的原因,无非是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却总总不愿意想想自己做了多少,努力的多少。

成功没有捷径的,付出多少就一定会回收多少,至于很有多认为自己努力了却总是得不到东西,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自己努力的不够,做的不够多,仅此而已。

只能苦笑,距离上一次拿上这本书过去多久了,一个月,我很难想象,竟然一个月了,在乱七八糟的政府公务鏖战中,我筋疲力尽,可是漫漫长路似乎开始看不到尽头,何时才能收手。

看到自己的学习计划帖子中,无数次学习任务被打断,我真切的感受到,工作会让人身不由己,无法选择。

书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无论多么忙。

第四十三封:

古人有嫡出庶出之分,曾公也不可免俗

曾公娶儿媳妇,原本一切满意,谁知偏偏在这个嫡出庶出的问题上他犹豫了,他借他夫人之口说出需要考虑,暂缓亲事的想法,虽然事后证明,家中老太爷有威慑力,还是让这门亲事定了下来,这事放到如今人们饭后茶余的讨论课题上来说,就是一个封建陋习,应该人人鄙之,弃之。

然而,我们在扪心自问,谁的心中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谁能做到对任何人一视同仁?

先撇开所谓的自问拷问,就看看我这个名义上的开明,人性化单位,身份区分度很高,对待本地人外地人,态度有着分水岭的差别,对待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与临时用工,待遇之间有着天与地的鸿沟,这难道就不是嫡出与庶出的现代演变?

能力真的可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吗,恐怕未必吧!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