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228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方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湿热痈疡,气血实者。

【方歌】萆归牛己木仁丹湿热痈疡气血实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灯心。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各、肉桂、甘草。

清热燥湿,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带状疱疹(湿盛型缠腰火丹),湿疹(湿疡),牛皮癣(湿寒性白疕)。

缠腰火丹。

【方歌】除湿胃苓火丹疮,脾肺湿热白黄,胃苓汤用通栀子,滑石防风共作汤。

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甘草。

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

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方歌】柴胡桂枝姜黄芩往来寒热和解行;

牡蛎楼根炙甘草疟疾寒多热偏少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

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

肝气郁滞证。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薄荷叶、川芎、荆芥、香附子、防风、白芷、羌活、甘草。

疏风止痛。

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芥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头痛风攻上,正偏头痛皆能除。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细辛。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寒积里实证。

【方歌】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里实最在行

16.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

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心经火热证。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

疏肝健脾。

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疠痛。

【方歌】归芍芎茯泻白术疏肝健脾妇人疾

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当归、白芍药、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何首乌、黄耆、甘草。

 

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瘩瘤。

【方歌】当归饮子治血燥胡麻蝉蜕苦参苍牛通膏知归草地风疹湿疹服之康。

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生地黄汁、、芦根、生麦门冬、人参、白蜜、橘皮、生姜。

〖功用、主治〗:

主治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汤、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乌梅。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

湿痰证.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24.二妙丸(《丹溪心法》) 

苍术、黄柏。

〖功用主治〗:

燥湿清热。

【方歌】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25.二至丸(《证治准绳》) 

女贞子、墨旱莲。

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方歌】二至女贞与旱莲,或加桑椹和成丸,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

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生甘草、荆芥穗、白术、栀子。

发汗达表,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27.茯苓饮(《外台秘要》) 

白茯苓、当归、芍药、甘草、桂枝。

妇人月水不调,腰腹疼痛。

【方歌】茯芍桂归妇人调甘草添来百药调

28.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9.葛根汤(《伤寒论》) 

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葛根麻黄姜桂汤,芍药甘草合成方,发汗解毒表实证,升津舒筋此方良。

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

下其症。

化瘀生新,调和气血。

瘀阻胞宫证。

【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大枣、杏仁。

太阳病。

【方歌】桂枝芍药草姜黄大枣杏仁得太阳。

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方歌】半夏甘草泻心汤枣连黄芩加干姜伤寒中风满腹鸣干呕心烦此方良。

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 

赤芍、白芍、桃仁、当归、丹参、生地、乌蛇、土茯苓、荜薢、茯苓、炒白术。

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产后恶露不尽,或经后瘀血作痛,或男子跌打损伤后瘀血流注肠胃作痛,渐成内痈;

及腹痛大便燥结者。

亦可用以治疗委中毒,局部肿痛微硬,屈曲艰难。

【方歌】:

活血散瘀养血功,二芍桃仁参归从,生地萆薢土茯苓,佐以苓术建奇功。

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证。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甚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调养荣卫,祛风散邪;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37.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

清气凉血。

气血两潘之发斑。

化斑汤中白虎方,犀角元参共一方,气血两燔斑色赤,清气凉血用之良。

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石膏、升麻、知母、鼠粘子、甘草、玄参、淡竹叶。

凉血消斑、清热解毒。

麻疹兼发斑,斑色紫黑,热毒甚者。

医宗化斑解毒汤,凉血消斑用此方,麻膏知母鼠粘子,甘草玄参竹叶良。

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 

半夏、橘红、白茯苓、生甘草、生姜、乌梅、黄连、白僵蚕。

燥湿化痰、软坚散结。

麦粒肿。

二陈汤中加连姜,化痰软坚此方良。

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补肾助阳。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与山萸,少佐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金铃子、玄胡索。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肝郁化火证。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疏肝泻热行气血,肝郁化火诸痛蠲。

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枳壳、炒桔梗、茯苓、川芎、甘草、人参、生姜或薄荷。

解表达邪。

用于风寒相搏,邪气在表,发生疮疡,头痛,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者。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再加人参有奇功

43.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者。

里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赤茯苓、陈皮、红花、甘草。

化滞血。

酒渣鼻。

凉血四物归地芎,赤芍赤苓黄芩同,陈皮红花配甘草,胃火熏肺此方宗。

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蜂蜜。

滋阴补肾。

肝肾阴虚,头目眩晕,骨蒸劳热,齿龈出血,赢瘦骨蒸。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温肺化饮。

寒饮咳嗽。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方剂组成〗:

麻黄、细辛、附子。

助阳解表。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2.暴哑。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9.麻黄汤(《伤寒论》) 〖方剂组成〗:

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甘草。

解表散邪,解热祛湿。

〖主治:

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仲景麻连小豆汤,解热除湿代表方,杏仁大枣桑白皮,甘草调和加生姜。

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者。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

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

清宣肺热。

肺风粉刺。

枇杷清肺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齐,再加甘草调诸药,肺风粉刺均可依。

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此方先

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生地、乌犀角、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泻毒亦滋阴。

56.秦艽丸(《医宗金鉴·

秦艽、防己、松脂、枳壳、蒺藜、川芎、苦参、白术、防风、附子干姜。

清热除痒、凉血解毒。

治诸风,瘙痒瘾疹,搔之愈甚。

秦艽丸中防己松,枳壳蒺藜苦参芎,术附防风加干姜,凉血解毒用之从。

57.清骨散(《证治准绳》)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清虚热,退骨蒸。

虚劳发热。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58.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连翘、花粉、赤芍、甘草、滑石、车前子、银花、泽泻、淡竹叶。

清暑利湿、利尿解毒。

用于脓疱疮、痱子等。

外科全生清暑汤,银翘花粉赤芍方,车前泽泻甘滑石,竹叶利湿宜煎尝。

60.清骨散(《证治准绳》) 

〖组成〗:

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 

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

补肾,固精,乌发,壮骨,续嗣延年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软.

美髯丹中有七宝,首乌苓膝当归好,枸杞菟丝补骨脂,补肾乌发用之妙。

62.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甘澜水。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湿温初起。

三仁杏寇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四君子汤中和意,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 

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

养血祛风。

用于瘾疹、牛皮癣等血虚风燥型。

四物消风生地归,荆防赤芍芎鲜蜕,薄荷独活柴胡入,养血祛风此方魁

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热毒炽盛之脱疽。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

清热解毒兼活血,脉管炎证此方魁。

66.四逆散(《伤寒论》) 

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67.四逆汤(《伤寒论》) 

炙甘草、干姜、附子。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68.透脓散.(《外科正宗》) 

〖方药〗:

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

益气养血,托毒溃脓。

气血不足,痈疮脓成难溃证。

透脓散治脓毒成,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湿盛证。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 

当归、天麻、川芎、羌活、白芍药、熟地黄。

滋肝补肾,活血祛风,养血生发。

足厥阴经受风寒暑湿所袭;

妇人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或坠车落马,打扑伤损,瘀血在内者。

神应养真治油风,养血消风发复生,羌归木瓜天麻芍,菟丝熟地与川芎。

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补血调血。

营血虚滞证。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老葱、鲜姜、红枣、黄酒。

通窍活血。

头面瘀血证。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痛经第一方。

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脾虚肝旺之泄泻。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74.温胆汤(《千金方》) 

半夏、橘红、茯苓、生姜、乌梅、枳实、竹茹。

理气化痰,利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寐,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呃逆

二二陈汤+枳实、竹茹。

75.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芍药、丹皮、阿胶、麦冬、人参、半夏、生姜、甘草。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76.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或痰饮证。

五苓散治蓄水证,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湿解表治水停。

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银花、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火毒结聚的痈疮疔毒。

五味消毒辽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兼加酒服效非轻。

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

填精补髓,疏利肾气,种子。

肾虚精少,阳瘘早泄,遗精,精冷,余沥不清,久不生育。

(不孕、不育)

五子衍宗枸杞子,覆盆菟车五味子,精气虚寒命火衰,传代衍宗此方治。

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石膏、山栀、防风、藿香、甘草。

泻脾胃伏火。

脾胃伏火证。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专泻脾胃之伏火,胃热口疮并见功。

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水牛角、地黄、赤芍药、牡丹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