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201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文档格式.docx

”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

[精读设计]

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即了其大指”中的“指”是通假字,同旨,“大指”解释为大意。

(2)“夏人蚕食其地”中的“蚕”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蚕一样。

(3)“籍命光按视”中的“按视”解释为巡视。

(4)“引兵夜渡河”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

(5)“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中的“报”解释为答复。

(6)“时人贤之”中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贤。

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7)“又奏赋以风”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

(8)“天下寒心而莫敢言”中的“莫”解释为没有谁。

(9)“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

(10)“特欲仓卒之际”中的“卒”是通假字,同猝,“仓卒”即“仓猝”。

(11)“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中的“宜”解释为应该。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解析:

选C 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四方见”“京师不见”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对比列举了两种情况,故“四方见”与“京师不见”中间应断开。

据此断定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选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选B “设譬引喻”错;

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

(5分)

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参考答案: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得分点: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即行”“寂”“遽”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样子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生性不喜欢华靡,“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

“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

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

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

“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

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

司马光说:

“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退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

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

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

“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

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没有谁敢说话。

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

“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

”皇帝深思了很久,说:

“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

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司马光说:

“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

”皇上说:

“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

”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

“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

”皇帝大为感动,说:

“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

”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

“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信札,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

”韩琦等双手作揖说:

“不敢不尽力。

”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

“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明得多。

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

”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

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

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

列传第八十七》)

(1)“除德安推官”中的“除”解释为授予官职。

(2)“世宁裁之”中的“裁”解释为制裁。

(3)“贼攻七日夜,不能拔”中的“拔”解释为攻克。

(4)“敕王止治其国”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解释为只是。

(5)“销意外变”中的“销”是通假字,同“消”,解释为消除。

(6)“李承勋为按察使”中的“为”解释为担任。

阅读第5、6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7)“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中的“坐”解释为犯罪。

(8)“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中的“为”解释为被。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选A 抓住名词“世宁”“福建按察使”“宸濠”“鹏”及动词“迁”“取”“诬”“执送”“系”“索”,根据语法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A.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丧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褒扬性的称号。

选D “谥号”分为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抑性的恶谥三种。

A.胡世宁通晓军事。

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

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

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唯恐他们仕途不通达,有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的,他连上奏章推荐。

选B “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1)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道”“急”“画”各1分,大意2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

“呐”“疏”“洞”各1分,大意2分)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弘治六年考中进士。

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朝廷)授予他德州推官的官职。

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胡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三年守孝完后赴京。

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

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胡世宁很愤怒。

正德九年三月上书说:

“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胡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胡世宁不可。

胡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

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到江西。

潘鹏把胡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胡世宁。

李承勋担任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胡世宁于是逃跑到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终无人理会。

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

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视督察四川,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

胡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唯恐他们仕路不通。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

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

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上奏章推荐。

(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

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

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胡世宁却不肯依附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

朝中大臣都忌恨他。

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嘉靖九年秋天去世。

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

文言文精读提能练

(二)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

“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

“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

“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绝勿复与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

“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

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

张安世传》)

[注] ①休沐:

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

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用善书给事尚书”中的“用”解释为因为。

(2)“上奇其材”中的“奇”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奇”。

(3)“咸以康宁”中的“咸”可以联系成语“老少咸宜”,解释为都。

(4)“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从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亲亲”,第一个“亲”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亲近。

(5)“以为大将军”从句式上看是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解释为他(张安世)。

(6)“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中的“自量”可以联系成语“不自量力”,是宾语前置,“量自”,解释为认识自己,估量自己。

(7)“其人来谢”中的“谢”解释为道谢。

(8)“绝勿复与通”从句式上看是省略句,省略了“与”的宾语“之”,解释为他(道谢的人)。

(9)“是以能殖其货”中的“是以”是宾语前置,解释为因此。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选A 句中“焉”是助词,在句末,据此排除C项;

而“归大将军、富平侯印”很明显是“归还官印”之意,这样可排除D项;

A、B两项区别点在于“虽不能视事”还是“虽不能”,根据“视事”是“主持事务”之意,可知应为“虽不能视事”,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A项。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选B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A.张安世工作尽责。

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

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

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

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

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

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选C 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张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的。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1)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细地写了出来。

“幸”“莫”“识”各1分,大意2分)

(2)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

“尊惮”“亲”“密”各1分,大意2分)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

因为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

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细地写了出来。

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

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

“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

信任亲近的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

“车骑将军张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

”皇帝也想任用他。

张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

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

“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

”皇帝笑着说:

“你说得太谦虚了。

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

”张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他曾向朝廷举荐了一个人,那人来道谢,张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

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

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

“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

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

”拒绝了他没有答应。

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

莫府长史升了官,张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

长史说:

“将军是辅佐皇帝的得力大臣,但是没有(向他)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

”张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